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人生·中國首部商業領袖集體傳記

第18章 下海經商

擺脫窮困的渴求,壓倒一切。 1984年,畢業於中國石油管道學院的潘石屹被分配到河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經濟改革研究室,一個月工資40元,其中有一半他寄給讀書的大妹妹。 在機關,潘石屹無所事事。 “整個管道局裡,除了輸油調度處每天在做事外,別的部門全都無所事事,只會給人添麻煩,包括我自己。大家都守在機關里坐著,我20歲出頭就在機關里坐著,開始比較新鮮,什麼都不干,工資還比較高,下面的人還給我們送點蘋果、大米甚麼的。下面單位有的還給我們送豆腐皮,大家高高興興的。但是坐了半年時間,覺得特別沒意思。 “在廊坊最後有半年多時間覺得自己也是閒待著的,在一個機關里,有將近1000人,真正能夠給社會創造價值的人不是很多,剩下的人都是乾部,幹部好像沒有什麼事情幹。所以我對下海的願望特別強烈。”

在別人的身上他看到自己相似的未來:一眼就望到頭的一輩子。他寫道:“我記得我們辦公室分來一個女大學生,我們處長就說,小潘,你去幫她抬張桌子去。結果這個女大學生特別挑剔,再加上那時候桌子質量也不好,她就說這個桌子這裡不行,那個桌子那裡不行什麼的。我等得不行了,就說,這不就是一張桌子嗎,趕緊抬回去得了。 “她就說:'小潘,這張桌子我可得坐一輩子啊,當然得好好挑了。'這句話給我的感觸特別深,我回去後看了看我的桌子,又看了看我的茶杯,想想就一輩子這樣度過嗎?” 生存的壓力以及不甘於平庸的衝動,成為潘石屹1987年離職下海的原動力。同期,與他作出同樣選擇、放棄鐵飯碗的人不少。當時,“發財夢”如沸水里的氣泡在無數人的腦子裡咕嚕咕嚕地冒出。一部分聰明的人在政治風向的轉變裡聞到了商機,心思活泛了起來。 1987年,中共十三大承認個體私人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有益補充”。 1988年,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修改憲法,在政治上確保了私有企業合法化。經濟學家張維迎在他一篇文章裡寫道,1988年之後,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大量黨政幹部和事業單位知識分子下海,構成了中國改革30年來的第二代企業家。僅僅1992年一年,中國有12萬黨政幹部下海見《市場的邏輯》,作者張維迎,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潘石屹下海前,他給父親寫了一封很長的信。潘詩麟既不反對,也不支持。毛昭琴有點擔心兒子,潘詩麟說:“只要政策好、社會大方向確定了,國家不走回頭路了,兒子腦袋好使,餓不死的。” 1989年,潘石屹給家裡第一次寄了1000元錢。這張匯款單上寫著“巨額匯款”,當時一般的匯款也就幾十元。潘詩麟對老伴說:“兒子在外賺錢,風險也大,我們給他存起來吧。”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