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劉永好傳·飼料大王的財富人生

第25章 “愛無疆,新希望”

這家大型的民營企業能夠在2008年平安地度過,這和劉永好一貫穩紮穩打的經商作風有著直接的關係。就在這一年裡,劉永好的新希望集團不是沒有經歷難關,地震的損失、員工的流失、時斷時續的禽流感以及他所持股的民生銀行正在經歷著金融危機的考驗,這所有的一切聚集在一起,對於劉永好而言,2008年並不輕鬆。 作為四川最大的民營企業,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災當中,新希望創下了多個“第一”:在災後第一時間便投入了抗震救災的“戰鬥”;第一個地震當天將救災物資送達災區的企業;第一個將巨額捐款劃入中國紅十字會的民營企業。 就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在貴陽飯店的一間小會議室裡,劉永好和幾位高管正在與當地的技術人員討論某項目方案。突然,所有人都感到了地動山搖。

2點40分,集團公司一位姓馮的員工收到成都發來的短信:“成都發生地震了。” 聽到這個消息,劉永好一下從椅子上彈了起來,他抓起桌子上的電話,迅速打給成都集團總部,但電話不通。 在會議室開會的人都試圖往成都打電話,但是沒有一個人能打通。劉永好焦急地在房間裡走來走去。 新希望集團在四川共有18家企業,最讓劉永好擔心的是位於彭州的華融化工廠。如果地震嚴重將導致化工原料洩漏,後果將會不堪設想。 有人提議:“為什麼不看看電視呢?” 電視節目幾乎全是關於地震的消息。這時他們了解到,震中在汶川,距成都92公里,距彭州僅30公里。 在一片忙亂當中,劉永好立即指揮身邊的秘書口授他的意見並編髮短信:

“集團員工在保證人身和財產安全的前提下安排上班,並聽從政府指揮!” “速安排車輛向災區運送火腿腸、飲用水、餅乾和牛奶。至少一車,連夜起運!” “點檢查成都華融化工,看有無氯氣洩出,確保工廠及人員安全!” 這幾短信很快被轉到新希望各位高管及各職能部門負責人的手機上。 下午3點,劉永好打通了身在北京的集團公司副總裁王航的電話,決定成立救災小組,自己和王航任組長。劉永好同時做出了五點指示: 第一,集團員工在保證人身和財產安全的前提下安排上班,並聽從政府指揮;第二,統計各下屬企業有無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重點是華融化工、綿陽和廣漢飼料廠等企業;第三,及時慰問安置受災員工及家屬;第四,重大情況立即電告北京辦事處;第五,集團應急辦公室暫設在北京辦事處。

隨後,劉永好派人打通了集團監察部部長江橋的電話,通知她全面負責總公司的救災工作,並迅速組織捐贈物資,把礦泉水、餅乾和牛奶等,當天送到災區。 江橋接到電話後,立馬去各大超市購買上述食品,但能採購到的數量太少。於是,杜娟馬上發短信給距離成都30多公里外的新津新希望食品公司總經理週再勇,希望他馬上安排車輛往災區運送火腿腸、水、餅乾和牛奶,並在當天晚上出發。 下午5點半,受到地震驚嚇後的成都人都湧上了街道,車輛難以行走,等了半個小時才打到一輛出租車。短短30多公里路程,走了2個多小時。當到達新津新希望食品公司時,週再勇已經裝好了10噸礦泉水和10噸火腿腸,準備親自駕車送往汶川。 但是周再勇從他的愛人——成都人民醫院書記那裡了解到,去汶川的道路已經中斷,所有社會救災車輛沒有政府相關部門批准,禁止通行。

杜娟找到市紅十字會的張會長,並給張會長發去短信,張會長告知她可以先到都江堰救援現場找市衛生局長或許市長。 13日凌晨1時,載著第一批捐贈物資的卡車從成都出發。為了保證救災物資運送一路暢通,他們用A3紙打上了“新希望救災物資”幾個字,貼在了車窗玻璃上。 13日凌晨3時,在都江堰公安局的救災指揮帳篷裡,他們見到了都江堰市許市長,許市長派市政府辦公廳秘書長帶路,把救災物資送到了17公里外的成都東軟信息工程學院和都江堰第一中學。 救災物資送到目的地時,已是13日凌晨4時。據四川省民政廳統計,新希望是災後第一家向重災區送達捐贈物資的企業。 2009年震後的第一個除夕,劉永好與家人、同事來到震源地映秀鎮,為受災群眾帶去現金、湯圓、火腿腸、肉品、餃子、花生、蘋果、烤火炭盆、春聯、燈籠、彩旗、中國結等年貨,劉永好親自裝卸、搬運、分發,熱騰騰的年夜飯,溫暖著災區人民每一個人的心。此行,他還聯合了幾十個企業家朋友。當時,恰逢溫家寶總理赴災區視察工作、慰問農民,總理見到劉永好等發放救災物資和年貨時非常高興,肯定了新希望的工作和劉永好作為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感。

2009年,是劉永好創業的第28個年頭,這一年,也是地震災後重建的一年。 “重建”,對於新希望來說,既意味著自身努力恢復並重新“起跳”,也意味著他們與災區群眾共同進行產業恢復建設。 地震後,如何幫助災區重新建設發展是最基本的問題。因此,以農業起家的新希望,地震後與農民、農村開始聯繫得更緊。 但是和過去的每一年相比,劉永好認為2008年預示著一個很好的時機在前面,“冬天有好處,因為冷很多人不願意出來,這時候反倒是機會,大家都不做了你來做是個機會。第二人才成本低,沒有太多的選擇。一開始腳踏實地把基本功練好,明年、後年經濟發展了,就會獲取好處。難處是機會比較少,賺錢難一些。” 2009年春節前,劉永好“悄悄”地向地震災區群眾發放3000萬元大紅包。臘月廿九,他與70多位民營企業家,拿著3000萬元的現金,分別前往“汶川大地震”受災最嚴重的綿竹、漢旺、汶川、映秀等地,步行著挨家挨戶發放“紅包”。

“當我把10萬塊錢交到魚子溪村村委會主任手上時,這位在映秀生活了一輩子的農民卻表達出了想快速恢復生產的願望。”劉永好說,這與他對災後重建的思考非常一致:當務之急是幫助災區迅速恢復發展生產力。 在那次援助行動中,他們70多個企業家採取了一種“包乾到戶”的辦法。劉永好與魚子溪村的農戶們定下承諾,不僅是會幫一年,幫兩年,要幫十年、二十年,要幫他們恢復發展生產,幫他們搞規劃,搞旅遊開發,搞農家樂、開鄉村酒店,搞規模化養殖等等。 “我不僅要幫他們這一代,還要幫下一代,解決災區群眾子女的受教育問題、畢業後的就業問題等。”劉永好說,他和70位企業家的做法得到了當時在災區看望群眾的溫總理高度贊同。

他的愛心和慈善之心讓人感動! 2008年12月10日下午,四川綿竹地震重災區土門中學的操場成為了歡樂的海洋。 土門中學的師生們品嚐到新希望牛奶等食品的同時,還近距離觀看感受了新希望乳業飛行探險隊動力傘、熱氣球、遙控直升飛機模型、飛行表演等航天科普現場的教育。遙控直升飛機模型、熱氣球升空觀摩和親身體驗等新奇活動引得孩子們笑聲連連、嘖嘖感嘆,開闊了孩子們的科學視野,調動了孩子們求知的慾望。 這是“愛無疆?新希望——新希望乳業'溫暖災區'公益行動”第二站的一個真實場景。 “將物力支持和科普教育幫扶相結合的公益捐贈,新希望為災區人民開了好頭。”參加活動的綿竹市市委常委、副市長曲華江對此舉讚賞有加地說。

“我們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先富起來的群體,回報社會責無旁貸。”劉永好出語坦誠,“對於震災後重建,我個人乃至整個集團的觀念就是:有愛,就有新希望!” “先富帶動後富”,這句話在當年很多先富起來的民營企業家心中,是一份“債務”。劉永好經過近30年的快速發展,見證了國家改革開放初期、中期階段的新希望集團,在農牧與食品、化工與資源、地產與基礎設施、金融與投資四大領域高歌猛進:2008年新希望集團總銷售額超過260個億。 在劉永好的身上,可以最直接地折射出中國民營企業家的慈善心路,而這條慈善心路也最直接地體現著過去改革開放30年當中,中國民營企業家的義利觀和價值觀。 改革開放30年,他們成為第一批富裕起來的人;而這30年當中,他們也同樣是中國慈善事業發展的參與者和見證者,同樣在過去的30年當中,這些民營企業家已經成為中國慈善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1993年,是劉永好兄弟4人下海的第11個年頭,也就是在這一年,劉永好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有民營企業家能夠進京參政議政。為了表現中國民營企業家“致富不忘帶頭人”的思想覺悟,3月份在北京開會期間,劉永好向前來採訪的媒體許下了一個願望:“是改革開放讓我能致富,所以我特別感謝鄧小平,我願意出資5萬元,在小平同志的家鄉辦一所希望小學。” 對改革開放政策心懷感激的中國民營企業家顯然遠不止劉永好一人,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也成為中國民營企業慈善活動最為踴躍的一段時期。鑑於此,劉永好在第二年擔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的時候,為響應對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的支持,他與另外10名民營企業家聯名寫了一份倡議書——《讓我們投身到扶貧的光彩事業中來》,並在4月23日全國工商聯七屆二次常委會議閉幕會上,向全國的非公有製經濟企業家們宣讀了這份倡議書。隨後,中國光彩事業也正式起步。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