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劉永好傳·飼料大王的財富人生

第6章 辭“公職”,與三兄長創業

歷史的發展總是在偶然與必然之間為後人留下耐人尋味的思索空間,很難說清楚是歷史造就了劉永好兄弟還是劉永好兄弟選擇了歷史。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改革開放的春風為每一位中國人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和空間,但在“鐵飯碗”觀念已經根深蒂固的中國,當時並沒有多少人願意放棄穩定的生活去顛沛流離的摸索。 這陣春風卻將劉永好兄弟從父親那裡繼承下來的開拓和嘗試精神吹醒了。 1982年,劉大鏞雖然已經去世三年了,但父親生前的經歷和言行對他們影響太大了。父親去得早,沒趕上劉永好兄弟的創業,但是父親的教導卻為劉永好日後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人生基礎。父親一生有著很大的抱負,他總是跟劉永好兄弟講要不畏困難,敢於去闖,還要有社會責任感。如果不是父親當年敢闖才會贏的教誨,也許就不會有劉永好兄弟後來砸鍋賣鐵的創業了。那個時候商人還被稱為個體戶,是個很容易被人看低的職業。

沒有果敢的行為和開拓的精神,是絕不可能做到的,而這種天然傳承的精神,更成為劉永好兄弟在安穩中求變革的內在因素。兄弟四人不想繼續在死氣沉沉的機關里耗費青春和歲月,而改變貧窮的生活狀況,成為一種最直接的慾望訴求,強烈的點燃著他們心中的渴望——“下海”! 1982年,國家提出科技興農的口號,經濟形勢開始有好的轉變。農村開始搞專業戶,一直沒有停過要創業的念頭的劉永好兄弟,現在終於等到機會了。 企業家精神中最最首要的一點就是激情。企業家一定要富有激情,要敢於想像實踐,探索,也包含冒險,理性地去對待冒險,企業的發展總是有風險。企業的開拓過程就是一個理性的冒險過程,企業家精神就是激情、夢想、勤奮、拼搏和探索。

八月份的一天傍晚,在劉家泥磚牆茅草頂的小屋裡,劉永好四個同胞兄弟,正圍坐在一張方桌的四周,舉行決定他們命運的家庭會議。 在他們的心中都在強烈的激盪一種施展才華、追求富裕生活的激情。 老三劉永美,是個滿腦子裡裝滿了豬仔、雞娃、化肥、農藥的農技員,很想真刀真槍自己闖蕩出一番天地,他胸有成竹地對大家說: “我愛人是農民,就讓我先辭職回家試驗,砸了鍋也還能靠兩畝承包田過日子。” 劉永好也握緊拳頭說:“我情願冒點風險背'農皮',也不肯安安穩穩乾一輩子窮教師。人生不過幾十年,年輕不闖幾時闖?農村正在進行改革,我們這些從農村出來的人,應該投身到這場改革中去,千年不遇的大好時機,趁著年輕,趁著我們還有一股子拼勁,有不算笨的腦子,大干一場吧!可不能錯過了這個好機會啊!”

心有靈犀一點通,四兄弟都想到一起了。經過三天三夜的家庭會議,最後終於一錘定音:脫“公服”,當專業戶! 三哥劉永美率先“停薪留職”,下鄉當起了“育新良種場”的場長。為了保險起見,劉永好和大哥、二哥決定隨後再跟進。 “良種場”的主營業務是孵小雞、養鵪鶉。 有了上次開辦電子廠失敗的教訓,這次劉永好直接找到新津縣縣委書記,對縣委書記說:“我們兄弟四個都是大學畢業,有知識也懂技術,為了響應國家科技興農的號召,我們想把自己的技術帶到農村去,和農民兄弟科學致富。” 大學生去農村養雞,這在當時是一種可笑而又近乎瘋狂的舉動。縣委書記試圖進行一些勸說,但看到他的堅持和果敢,也不禁為之動容。在給予他們一些政策上的支持的同時,縣委書記還下達了一個任務——每年帶動十個農戶致富。

其實,四兄弟選擇來農村做養殖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1979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國家已經將農業問題提到日程上來,1982年,又提出了“科技興農”的號召。四川是一個農業大省,而農村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劉永好兄弟敏銳的感覺到,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 其實早在幾年之前,劉永好就開始在學校的教學樓上養起了鵪鶉。有一年春節,李巍跟著劉永好回新津老家。劉永好的三個哥哥和嫂子們、侄子們也都回來了,吃罷年夜飯,兄弟幾個聊天的時候,說起現在的鵪鶉蛋價格賣得真高,鳥蛋那麼大,居然比雞蛋還貴,而且供不應求。發現了能夠賺錢的地機會,回到家後的劉永好夫婦就在自家的陽台上搭起飼養棚,試著養起了鵪鶉。每天課間休息時,李巍都要趕回家,給鵪鶉餵食餵水,清理糞便。

鄰居們都議論紛紛:一個教師、一個醫生,日子也過得去,好好的,咋像個農民似的?為了一點蠅頭小利,在單元樓上養起了鵪鶉,這不是不務正業嘛。現在想想,什麼叫正業,什麼叫不務正業,只要對國家,對社會有貢獻這就是正業,就是光彩的,不一定當老師就是正,當官員才是正,當軍人才是正。事實上不管是誰,對國家,對社會做貢獻,就是光榮、光彩和正確的。 鵪鶉越養越多,鵪鶉蛋也越下越多,銷路就成了大問題。劉永好自己跑市場,沿街叫賣。不巧經常能碰上他的學生和學生家長,劉永好就窘迫地把頭埋得低低的。晚上回到家裡,無精打采。李巍就鼓勵他:“抬起頭來!甭管別人怎麼看、怎麼想。經商並不下賤。”劉永好抬起頭,深情地看著妻子,目光裡滿含著感激和感動。

“當時真的是一分一分掙錢,看著鵪鶉下了一個蛋,就意味著賺了一分錢。”劉永好印像很深刻的一件事情是,當時騎車載著鵪鶉蛋被一隻狗追趕,後來摔倒在地,200只鵪鶉蛋全摔碎了,他當時掉下了眼淚,不是因為被狗咬得疼,而是惋惜碎掉的蛋。好在那個年代市場競爭不大,做什麼事情都能夠賺錢,不好之處就是政策環境很不配套。社會對從事個體戶或者專業戶的印象非常不好,認為那是在搞投機倒把。 此時他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搞養殖。養殖業不需要很多投資資金,技術含量低,不像他們曾經做過的音響,投資大而且還有很多麼條條框框。目標定了,需要的1000塊錢的資金該從哪兒來? 對於今天的創業者來說,能夠擁有創業的“第一桶金”是非常令人羨慕的。因為這意味著創業能有一個良好的開端,而良好的開端就等於成功了一半。但對於後來擁有100多個企業的劉永好剛剛開始創業時,並沒有“第一桶金”。劉永好兄弟家裡沒有錢,想去找銀行貸款。雖然對於銀行來說,1000塊錢不算個大數目,但結果是當頭一盆冷水,銀行不貸!

資金問題是擺在劉永好兄弟四人面前的首要問題,他們分頭籌備。那個時代,幾乎家家都一窮二白,籌集資金談何容易。他們幾乎跑遍了所有的親朋好友,絞盡腦汁想盡了一切的辦法。 劉永好一籌莫展,愁眉苦臉的樣子讓妻子李巍看在眼裡,疼在心上。他們夫妻倆人的每月工資合起來才70多塊錢,上哪兒去湊這麼多的錢?無意中,她的目光停留在自己戴在手腕上的英納格手錶。手錶是她省吃儉用積攢的錢,託人找了一張購物票買的。為了支持劉永好,李巍下了下狠心,將自己最心愛的英納格手錶賣了,幫劉永好湊個份錢。 最終,劉永好兄弟為了實現他們心中的夢想,賣掉了手錶,自行車等家裡值錢的東西,湊足了1000塊錢,建立起了育新良種場。 一開始困難重重,為了建立廠房,劉永好專門跑到成都買了一輛拖拉機運舊磚,由於道路很狹窄,拖拉機無法進村,舊磚被卸到了廠區兩公里之外。人手不夠,就找了幾個農民兄弟幫忙,劉永好親自帶頭,手抱肩扛,一趟趟地硬是把一車磚給搬了回去。

沒有孵化箱,他們就到貨攤上收購廢鋼材,然後到工廠租用工具自己下手做。 如果不下海創業,劉永好是一名普通的教師,過著旱澇保收、舒適無憂的日子;如果不下海創業,劉永好每月會拿著不高的工資,過著並不寬裕的日子。 劉永好下海的時候,並沒有寬鬆的社會環境,每天,除了頂著生意是虧是賺的壓力不說,還要承受會不會被抓,產品是否會被沒收的擔心。 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天有不測風雲”,劉永好兄弟的第一筆生意就差點就讓育新良種場夭折。有一個養殖專業戶向他們訂了十萬隻雞苗,信誓旦旦地保證交貨後,貨款三天內到。那個時候社會風氣好,生意人講誠信,重信用,詐騙案很少有發生,劉永好他們就相信了,忙著將小雞孵出來。

先交貨2萬隻。二萬隻雞苗運走以後,過了三天,錢還沒到。等到第五天,還是不見有動靜,劉永好他們開始著急了。因為每天都有很多隻小雞破殼而出,而且越來越多,可錢一直沒收到。他們不敢怠慢,馬上去找那家專業戶。跑過去一瞧,他們傻眼了,因為養雞是要保證溫度的,專業戶把雞苗運回去以後,點了很多煤油燈用來加熱,結果一不小心,把蓋在小雞上面的稻草點著了,所有的雞苗都被燒死了,茅草房也化為了灰燼。 下單的專業戶已經跑了,剩下他老婆跪在地上求饒。看到身無分文,傾家蕩產的窮苦農民,劉永好兄弟動了惻隱之心。還有什麼可說的,眼看著剩下幾萬隻小雞馬上就要孵出來,又沒有飼料餵養,還好趕上農忙時節,農民不會要,借的錢又要馬上還,一連串的問題,讓一向很堅強的劉永好四兄弟都感到了絕望。

從未受到如此打擊的劉永好兄弟,已經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兄弟四個只好商量對策。他們說不如乾脆跑掉算了,四川困難的那幾年間,曾有好多人跑到新疆,換個名,改個姓,就什麼問題都不會有了。還有更簡單的,就是直接從岷江的橋頭上跳下去,就一了百了了。 那種感覺實在不是一個“傷心”能形容的。關鍵時刻,老大劉永言的一句話起了作用:“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 上天並沒有把他們逼到絕路,從小吃苦耐勞的四兄弟犯不著那樣做,應該堅持下去。他們最終決定哪兒也不去,咬咬牙,繼續往下乾,不逃、不躲,去正視和解決問題。 堅持下去,就意味著要正視剩下的八萬隻小雞。既然賣給農民已經沒有希望,那就只能賣給城里人了。當打聽到成都有市場後,兄弟四人連夜親自動手編好竹筐,裝好那些剛孵化出殼的小雞,凌晨4點就開始動身,走得太早,天還沒有放亮,路兩邊還是黑乎乎的一片,就這樣摸著黑,顛簸在小道上,後面的雞娃們,嘰嘰喳喳地亂叫著。 蹬了3個小時自行車,終於趕到了20公里外的集市。 那個時代不像現在,計劃經濟體制尚未打破的市場環境下,個體戶是非常受歧視的。即使在農貿市場裡,也是中規中矩,每個攤位都有固定的區域。初來乍到的劉永好四兄弟自然不受“土著”攤主們的喜歡,攤主們不允許他們在那兒擺攤兒。儘管情況很不樂觀,但他們堅信總有解決問題的辦法。為了改變不利局面,劉永好想盡了辦法跟人家協商,最終還是取得了立錐之地。 安頓完畢,劉永好拿起了他攜帶的土喇叭高聲喊著:“雞娃,誰買雞娃,一元錢三個!” 一直叫賣到晚上,總算把幾千隻雞賣完了。人就是這樣的,沒被逼到分上,誰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會有多大的潛力。堅持到不能再堅持,執著到不能再執著的時候,事情就會成了。 急急忙忙收完攤,就拖著疲憊的身子蹬車往回家的路上趕。 如此辛苦的折騰了十多天后,兄弟四人個個都減了腰圍,瘦了一圈。但讓他們感到慶幸的是8萬隻雞苗總算全部脫手。 創業初期的第一次危機總算化解了,當十年後,已經成為希望集團總裁的劉永好回首往事的時候,總是語重心長地說:“當乾部窮是窮,但是'旱澇保收',而且自命情高。一旦下了'海',收雞蛋、孵雞子、賣雞娃,樣樣活兒要做;工人、推銷員、老闆,什麼角色都扮演。每天辛苦不說,還要厚著臉磨嘴皮,提著'豬頭'求神進貢,心裡真是酸甜苦辣一應俱全。當時那滋味,我真是一輩子也忘不了。當然,那時最大的優點是沒有競爭!我們獨一份!”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