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生活可以更美的·何享健的美的人生

第53章 汽車夢並不美

2009年10月13日,“胡潤百富榜”在北京第11次發布百富榜,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以350億元的身價成為中國新首富。人們普遍認為股神巴菲特入股是其登頂的關鍵因素,卻不知道何享健也曾助其一臂之力。 有人覺得這根本不可能,何享健與王傳福能有什麼關係?這還得從兩個多月前的一樁交易說起。 2009年7月25日,美的集團與比亞迪簽署協議,終於以6000萬元的價格把旗下美的三湘客車廠100%的股權出售給比亞迪,後者藉助這一收購獲得了進軍客車業的準生證。 的確有點像天方夜譚!美的明明長期專注於家電,怎麼會出售汽車股權呢?美的何時開始造車的?其實,何享健早在1979就曾打過汽車的主意,只是當時由於未獲得地方政府支持而擱淺。而他真正進軍汽車領域,則始於2003年。

2003年8月26日,美的與雲南省政府在“昆交會”期間簽署了“雲南美的汽車整合項目”,內容包括美的將在5年內總投資20億元人民幣對雲南省汽車產業進行整合;兩個月後的10月下旬,美的又宣布收購湖南三湘客車,將在長沙市雨花區新建長沙美的汽車工業園作為客車生產基地。 2004年至2006年初,雲南客車廠、湖南三湘客車和雲南航天神州汽車有限公司3家企業相繼被美的收購,何享健信心滿滿地說:“將利用3到5年的時間進入全國客車行業前3名,致力於將汽車產業打造為美的繼家電之後的又一支柱產業。”在他看來,投資汽車產業是美的集團實施以家電製造為基礎,通過併購與重組,實現單一產業向相關多元產業發展的戰略規劃。他補充說:“進軍客車,就是因為汽車產業鏈條長、拉動力強,可以進行跨產業的延伸。”

不過,何享健沒有放棄一貫的審慎和穩健態度。他在2003年進軍汽車業時曾說:“作為集團來講,家電主營要保證能夠得到繼續穩健的發展,還要有投入,把家電做得更好、更專、更大、更強,包括有資源的保證、管理的保證和人才的保證。現在,我們切入任何一個新的領域,包括汽車領域,絕對不會影響現有的家電產業的發展。當然,也不排除集團以後也會根據實際情況切入一些與公司主營業務相關的領域,但也是以製造業為主。因為美的的強勢就在於製造業方面的優勢。而且,美的切入新的領域會本著控制風險、追求穩健和務實的原則來進行。” 與2000年追趕互聯網的“末班車”一樣,美的此次也不是單獨行動。自2002年以來,民營企業對汽車行業的熱情空前高漲,尤其以“汽車瘋子”李書福最為狂熱。他不僅拋出“汽車不過就是四個輪子加沙發”的瘋話,而且在某官員勸告他“民營企業幹汽車無異於自殺”時,他居然情緒激動地針鋒相對:“那你就給我一次跳樓的機會吧!”這種不要命的瘋狂不能簡單用“光榮與夢想”之類偉大的詞語來概括,如果不是一本萬利的生意或者前景廣闊,這位精明的浙江台州商人怎會毫不猶豫地請求“自殺”?

“勇士”李書福的煽情表現激發了家電企業進軍汽車行業的極大熱情。與當時能獲取高額利潤且蓬勃發展的汽車業相比,家電行業的清湯寡水顯得寒酸多了。一時間,江蘇春蘭、寧波波導、河南新飛、寧波奧克斯、格林柯爾、深圳比亞迪等十餘家家電企業紛紛成為美的的“同路人”。進入者普遍認為,雖然國內汽車投資增長很快,但是市場潛力很大,百人擁有量比率仍遠低於國際水平。 美的收購雲南及湖南的三家客車企業時,本打算精簡機構,像併購華凌、榮事達等家電企業那樣進行“不換腦袋就換人”,通過建立一支強勢的營銷隊伍來做大汽車產業。然而事與願違,跨行業整合與管理改革並非易事,直到2009年出售三湘客車時,管理機構臃腫的狀況依然未得到明顯改善,盈利狀況可想而知。此外,隔行如隔山,汽車業務的品牌效應比家電業更強,所需的資金投入也更多。在美的所處的客車領域,行業集中度越來越高“一通三金(鄭州宇通、廈門金龍、蘇州金龍、廈門金旅)”4家佔據市場的半壁江山,後進入者很難生存。

2008年12月,“美的汽車停產”的消息開始在業界傳開,相關人士分析美的是因為“沙特的大客戶突然撤單,美的客車給零部件供應商的貨款遇阻,資金鍊就此斷裂,導致了美的客車停產”。不過,這個說法的可信度幾乎為零,要知道2008年美的營收達到900億,“資金鍊斷裂”說無從談起。 隨後,美的集團副總裁黃曉明出面闢謠,他承認美的停產確有其事,但並非資金鍊斷裂造成,而是主動控制風險。 “美的的投資策略一向十分謹慎,對汽車的投資所謂35億,只是當時的一個計劃。並且,美的客車所在地政府在美的進入時給了很多優惠條件,美的實際上投入遠遠沒有外界傳言的那麼多,實際上主要投入就是前期收購所花的幾千萬資金。”他還補充道,“美的投入互聯網也是如此,發現這個行業不適合的時候,敏感地停止,主動控制風險是美的一貫的風格。”

黃曉明的說法從2008年美的集團重新修訂的3年規劃中可以確認,在這份2010年實現1200億元的藍圖裡並未提及汽車業務,2003年為進軍汽車領域制定的宏偉目標已了無痕跡。不過,到2008年底仍然在汽車領域苦心經營的美的已經相當不易了。放眼望去,進軍汽車業的家電企業幾乎全軍覆沒。 2004年8月,波導從無錫汽車車身有限公司全盤撤資,與南汽合作的首款車型新雅途成絕唱;2005年3月23日,奧克斯宣布退出汽車行業;2006年底因顧雛軍入獄,格林柯爾全面退出亞星客車;2008年7月,苦苦支撐11年的春蘭在慘淡中黯然退出;2009年7月25日,美的出售三湘客車,另一生產基地雲南美的工業園早在2008年就轉型為現代物流基地。唯獨將冰箱優勢延伸到冷藏車的新飛還在掙扎中前行,比亞迪則順利轉型,成為民族汽車品牌的一顆新星。

在通用和福特等國際汽車巨頭在經濟危機的困境中斷臂求生時,騰中重工收購悍馬、吉利收購沃爾沃、仰融回國造車等“重磅炸彈”每次爆出都會引起為期不短的爭論。就美的自身實力而言,主動剎車是一種方式,搭順風車也未嘗不可?通過跨行業收購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誰敢斷言奇蹟不會在美的身上複製?美的退出汽車的道理何在? 這恐怕還得從何享健的經營理念中去尋找答案:“家電行業利潤空間有限,多元化是必然的。但我最看重的就是'穩健'二字,團隊組織沒有搭建好就盲目擴張,對美的而言是相當危險的。不熟不做,家電仍然是美的的主業。”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