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生活可以更美的·何享健的美的人生

第30章 “家電砲戰”與“審計風波”

2004年本該是中國企業界20歲生日的“慶典之年”,聯想、海爾、万科、科龍等一大批企業都在1984年呱呱墜地。然而,宏觀調控和“審計風暴”是人們對這一年的最深印象,不少企業也因此“倒了大霉”:鐵本的戴國芳、德隆的唐萬新、順馳的孫宏斌、健力寶的張海等人或眼看著企業灰飛煙滅,或觸犯刑律鋃鐺入獄。 對於家電行業來說,2004年可謂“炮火連天”的一年。不過,扔出砲彈的既不是國家發改委等主管部門,也不是被稱為“鐵面”的時任審計署長李金華,而是來自香港的金融學教授郎咸平。這位48歲的中年人留著一頭剛硬的灰髮,老成的面龐上洋溢著明星氣質,他自認為是一個“喜歡生活在閃光燈下的學者”。由他主導的“清算運動”成為當年最炙手可熱的話題,而他的主要“清算對象”就是家電企業。

TCL是第一家遭到郎咸平質疑的企業。 6月17日,他公開對李東生“成為TCL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提出質疑:按2月2日收盤價8.35元計算,持有5.59%股權的李東生的財富已達12億元,他是“以股權激勵為招牌,以證券市場為渠道,使國有資產逐步流向個人”。不過,李東生對郎咸平的回應十分冷淡,在某記者的追問下他反問道:“郎咸平是誰?”繼而淡淡地說:“我只能以平常心對待。” 隨後,郎咸平將矛頭對準海爾。 8月2日,他發表《海爾變形記——一次曲折而巧妙的MBO》,指責管理層通過三次“變形”成為海爾集團最終的控股股東:第一次“變形”是成立內部持股會,以軟體尋海爾投資硬殼;第二次“變形”是通過“海爾投資”操作資產,變現與壯大;第三次“變形”是海外資本操作讓資產變成流動的股票。通過這三次“變形”,海爾內部持股會將持有的海爾集團的資產和股份轉化成資本市場上流通的股票,並且通過第一大股東的地位成為海爾集團真正的主人。至此,“持股會的高層利益將得以顯現,曲線MBO取得成功!”而1997年成立的海爾內部持股會從誕生起就和海爾集團相對獨立,並直接掌握大量的實體資產,這與“企業的內部持股會僅是職工權利的代表,只作為企業的普通股東之一存在”的規定嚴重不符。與李東生一樣,張瑞敏對郎咸平的“戰鬥檄文”顯得心平氣和,海爾只是發表一則簡短的聲明:“郎先生髮表的文章是以海爾是國有企業為前提的,眾所周知,海爾不是國有企業,海爾沒有任何違規、違法行為,不予評價。”

兩次開砲後敗興而歸的郎咸平並未產生孤獨求敗的失落感,而是迅速集中火力,向格林柯爾開砲。 8月10日,他在復旦大學發表了以《格林柯爾:在“國退民進”的盛宴中狂歡》為題的演講,指責顧雛軍在收購科龍、美菱、亞星客車、ST襄軸四家公司時故意製造大幅度虧損隨後壓低收購價格,趁機席捲國家財富。顧雛軍的巧取豪奪可以歸納為“七大板斧”——安營扎寨、乘虛而入、反客為主、投桃報李、洗個大澡、相貌迎人以及借雞生蛋。此次扔出的重磅砲彈與前兩次收效甚微的殺傷相比,多少令孤寂的郎咸平內心有些平衡了:性情暴烈的顧雛軍在演講發表4天后要求郎咸平更正並道歉,否則將“採取一切必要的手段以保護他的名聲”。在雙方你來我往的交火中,此事迅速升溫。長期在灰色地帶遊走的顧雛軍不可避免地“見光死”,充當了媒體、學者和企業界論戰中唯一湮滅的“炮灰”。

與顧雛軍一樣身陷囹圄的還有李東生的大學同學、康佳創始人黃宏生,不過送他去監獄的並非“民企殺手”郎咸平。 11月30日,香港廉政公署拘捕了包括黃宏生在內的多名高管,主要罪名為挪用公款和賄賂。 2006年7月,黃宏生被裁定串謀盜竊及詐騙上市公司資產等4項罪名成立,被判6年監禁。 2009年7月4日,黃宏生被提前釋放。 在這驚濤駭浪的日子裡,美的是為數極少的未受衝擊的企業之一,看來顧雛軍們要向何享健學習的不僅僅是“少說、多做、悄悄幹”的低調和隱忍。不過,命運之神似乎不願看到美的逍遙於家電企業“難兄難弟”們灰暗的光景之外,經過“炮火連天”以及顧雛軍被擊倒之後,MBO已成為企業界談之色變的“妖魔鬼怪”,民族主義者恨不得重新對所有實施MBO的企業來個“大清算”。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004年剛過,“美的身陷審計風暴”的消息迅速傳開。

2005年1月初,外界流傳著一則消息:審計署武漢特派辦在2004年9月檢查華證會計師事務所過程中,發現美的在MBO過程中有嚴重違法問題,直指美的集團董事長何享健在MBO過程中通過不規范運作將集體財產轉移至個人名下,隨後通過非法手段巨額套現,以及存在偷稅等不法行為,並稱上述違法情況已被該特派辦查實,有關審計報告已經送達審計署。 隨後,北京某媒體就此事找相關部門核實,得到的答復是:按照審計署例行的易地審計製度,該特派辦確實在2004年9月間審計了北京華證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2003年會計報表,其中共涉及兩家企業,其中一家就是美的。由於上市公司MBO是當時關注的敏感問題,該審計署特派辦隨後赴美的集團進行了實地審計調查。不過,事實並非如外界所說,何享健謀私利的傳聞純屬子虛烏有。只是美的某子公司資產被高估的問題確實存在,但是其數額也不到匿名消息所稱數字的一半。

正當這類報導在各大媒體紛紛轉載時,美的於當月中旬公開澄清審計傳聞:確實有審計部門進駐美的調查,但係正常的審計工作,美的亦全面配合相關調查。何享健也就“審計風暴”傳聞澄清說:“審計署的檢查屬於例行審計,是對美的聘請的華證會計師事務所業務審查的延伸,目前這項檢查已經結束,並沒有發現什麼問題。” 在2004年“炮火聲”逐漸消散之後,郎咸平果然成為“生活在閃光燈下”的明星經濟學家,不少行進在MBO之路上的企業卻再次躊躇不前,擔心被下一顆流彈擊中。當初的那場“砲戰”和產權改革之爭至今都難下結論,或許,北京大學周其仁教授的觀點能作為這一曠世命題的部分解答,他說:“產權改革不是什麼好事之徒策劃出來的。就是把主張產權改革的經濟學家全部槍斃,只要走市場經濟之路,公有製企業還是要搞產權改革。問題是公有製企業的改革實在前無古人,困難自成一家。當初沒有清楚的約定,倒回去釐清產權份額談何容易!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一直認為實踐具有第一位重要的品格。”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