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生活可以更美的·何享健的美的人生

第28章 中國鄉鎮企業上市第一人

當看到“美的成為全國第一家完成股份制改造的鄉鎮企業”這句話時,不知是否有人心生疑惑:1968年,何享健明明是以“生產自救”的名義與23位居民共同集資5000元開始創業之路的,政府沒有投一分錢,明明是民營企業為何突然就變成鄉鎮企業了呢? 這還得簡單回顧一下那個時代的獨特景緻:當時所有的企業從“出生”起都必須帶“紅帽子”,毫無爭議地具有國有性質,否則根本不可能存活。此外,在“政企一家”的環境下,政府為扶持企業發展所作的貢獻也是不容抹殺的,他們有時候更像某家企業的實際管理者。 1992年的順德企業改制主要有四種方式:中外合資、全員持股、公私聯營、租賃經營。何享健選擇的是比較“穩妥”的“公私聯營”方式,即鎮政府與企業共同持有股份。這年5月,何享健在原廣東美的電器集團的基礎之上正式進行股份制改革,發行職工內部股,鼓勵員工購買公司股票。不過,如今在菜市場都能聽到的“上市”、“增發”等名詞在當年顯得太過前衛,任憑何享健怎麼發動仍沒有幾個人願意主動掏腰包去買在菜市場不能流通的“票票”,最後這位領路人只得無奈地嘆息“送台摩托車給你們都不要”。

時任美的集團財務部結算經理的馮國輝坦言:“可以說,是何老闆逼我們員工發了一筆財。”當時公司要求員工按級別認購內部股,很多都是當作“任務指標”來完成的。馮國輝很慶幸當初不折不扣地完成了“任務指標”,並因此獲得一筆相當可觀的財富。 18歲就進入美的工作的梁燕霞說得更為具體:“1992年七八月份,公司下了一個通知,凡是合同工在美的工作4年以下的可以買4000股原始股票;4年到10年的可以買6000股;10年以上的可以買10000股。當時一塊錢一股,很多人都不要。很多員工的原始股一到手,就轉手以原價賣了。我的股票是1995年左右賣的,當時6000股賣了4萬多塊,夠蓋一層樓了。” 時任美的股份有限公司監事的盧順回憶說:“很多美的員工在這次股份制改革中都受了益。”1992年到1993年期間,美的員工摩托車的擁有量猛增,要知道那個年代摩托車可是身份的象徵,猶如“大哥大”那樣氣派。黃妙姬便是受益者之一,她說:“我的股票漲到3塊就賣了,賺的錢給老公買了一輛本田摩托車,還真應驗了何老總的那句話。”

不過,美的人中也不乏對股票相當精通的投資高手。在上市之前,職工內部股可以轉讓,在公司內部形成的“交易市場”中,精明的員工每天都在吸納、轉賣,不過他們不是真正的高手,有遠見者則是在不斷收購、囤積等待上市。 1993年10月,美的公眾股以8.45元的價格開始發行,北滘鎮周邊許多投資者紛紛趕來搶購股票認購表。軒轅劍當時剛大學畢業到美的工作,他回憶說:“到了認購表發售的那幾天,在北滘的幾個代售的銀行網點,有人拎著旅行箱或者用塑料編織袋裝滿現金來認購。”作為旁觀者,軒轅劍雖然沒有狂賺一筆,但也小有斬獲,至今他還保留著印有美的早期商標彩印的認購表。 無論慶幸激動還是遺憾失落,幾乎所有懷著不同心態的親歷者都在用心描述同一件大事:1993年11月12日,美的獲准在深交所上市,股票簡稱“粵美的A”,股票代碼為“0527”,美的也因此成為中國第一家上市的鄉鎮企業。當日開盤價18元,收盤價19.85元,在1994年3月公佈的1993年年度報告中,“粵美的”以每股收益1.36元的驕人業績在深交所排名第一。

上市之後,北滘鎮政府的代表者——北滘鎮經濟發展總公司持有“粵美的”44.26%的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不知是出於對美的歷史貢獻的鼓勵還是為管理者產權進一步明晰做鋪墊,北滘鎮政府兌現了當初馮潤勝“政府扶上馬還要送你們一程”的承諾,拍板從北滘鎮經濟發展總公司的4032萬法人股中拿出1000萬股,“賣給”以何享健為首的8名第一屆董事會成員。 如果“中國鄉鎮企業第一人”的桂冠戴在何享健頭上只為實現政府、企業家及股東、員工三者皆大歡喜的結局,那麼這頂輕如鴻毛的“帽子”不戴也罷。事實上何享健為實行股份制改革及推動美的上市所做出的努力,在全國范圍內產生熱烈反響,尤其在順德的家電企業中引起極大的震動。

緊跟美的腳步的是潘寧手下的珠江冰箱廠,它1992年8月改組成珠江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後,以每股1元的價格向員工發行8448萬股,佔全部股本的20%;大股東由鎮政府獨資的容奇鎮經濟發展總公司出任,持有80%的股份。 作為當初委婉拒絕股份制改革號召的格蘭仕於1994年4月邁出了產權改制的第一步:經過評估,格蘭仕淨資產為5400多萬元,企業管理者以3800萬元現金購買70%的股份,餘下30%的股份歸順德桂洲鎮政府所有。 2000年5月,桂洲鎮政府將逐漸減持後僅有的12%的股份也全部轉讓給格蘭仕,後者從此徹底轉變身份,成為民營企業。 不過,此事至此並未畫上句號,與美的後來在資本市場光芒四射的明星氣質相比,兩位同城兄弟就顯得黯淡不少。改制兩年之後的1994年,潘寧將企業更名為科龍電器,試圖將嘔心瀝血養大的“孩子”名正言順的“收歸己有”。不料此舉引起政府的極度不滿,分道揚鑣是雙方不約而同的選擇,1999年“潘寧黯然離開科龍”的消息傳出後,業界扼腕嘆息。 2000年,科龍報虧8.3億元;第二年更慘淡,虧損高達近15.6億元。 2002年,容桂鎮政府將所持的20.6%的股份賣給格林柯爾,顧雛軍入主科龍;2005年8月,顧雛軍閃電被拘,科龍於2006年4月以6.8億元的價格賣給海信集團;歷時4年的顧雛軍一案於2009年4月塵埃落定:虛報註冊資本6億多元、向股東虛報利潤及挪用3.53億元資金的顧雛軍最終獲刑10年。

在股改成功並徹底摘掉“紅帽子”之後,梁慶德在資本上一直沒有“動作”,格蘭仕至今仍未上市。自2005年家電行業重磅併購不斷傳出後,格蘭仕也多次提及上市構想。尤其是2008年6月進行內部架構大調整,將公司劃分為微波爐、空調、日用電器、生活電器、工貿等五大子公司後,上市是格蘭仕提得最多的話題。不過,此時“家族企業”印記濃厚的格蘭仕與早已蛻變為“公眾公司”的美的相比,差距不只是給消費者留下“保守”的印像那麼簡單。 美的與同城兄弟及其他中國企業相比的成功之處並非“改制早、上市早”,而是在此後的將近10年中為進一步明確產權不斷地默默付出。當所有人都以為上市是何享健為美的畫上的完美驚嘆號時,這恰恰是他為美的完全民營化之路宣告出發的冒號。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