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生活可以更美的·何享健的美的人生

第12章 差一點就造汽車去了

上世紀70年代中後期,隨著農業生產的恢復,農業機械化也成為趨勢,在春節的年畫上人們經常會看到農民駕駛著拖拉機豪邁揮手的喜悅情景。 與農機具的蓬勃發展同時起步的還有汽車,遠在南方小鎮的何享健嗅到了汽車行業這罐“蜂蜜”的甜味。剛接觸金屬製品不到半年、對汽車配件一無所知的何享健居然大膽決定搞汽車配件,並與1976年5月4日將“北滘公社塑料金屬製品廠”更名為“順德縣北滘公社汽車配件廠”,主要生產汽車掛車剎車閥,兼營汽車橡膠配件,成為專一的汽車配件生產廠。 之所以敢冒險進入新領域,源於何享健偶然得到的一條消息:汽車拖掛車必須安裝剎車閥才能上路。何享健立刻敏銳地嗅到了其中的商機,當即決定為廣東省汽車運輸公司配套生產汽車拖掛車剎車閥,成立汽車配件廠。

蘇茂柏每次回憶起做剎車閥的這段經歷總是難掩內心的激動。那時候,生產剎車閥的原材料需求在逐步增加,產品的銷售範圍也日益擴大。由於人力有限,何享健對蘇茂柏及其他工人的要求是:既要擔負生產任務,還要負責搬運工作,並要兼具銷售職能。從外地運來的原材料發運到廣州火車站以後,何享健就召集工人們用肩膀扛著貨物裝上貨車,再拉回北滘。 由於西北有豐富的煤炭資源,生產汽車配件時煉鐵、鑄鋁用的焦炭都是從這裡進貨,同時在陝西、蘭州等地何享健也有較多的客戶資源,因此他們的主要市場在西北。有一次為了和客戶簽訂合同,蘇茂柏和另一位同事在陝西渭南足足住了半年,一切都要等到對方滿意為止。他們只得繼續啃著饃饃,住在招待所等待。等到合同終於簽下來的那天,兩個人欣喜若狂,第一時間跑到郵局給何享健發電報:合同已簽!

捷報傳來,何享健非常高興,當即給蘇茂柏回電報:很好!自由活動!兩個完成任務的年輕人當即坐火車直接到上海,盡情玩了幾天。對於業績突出的員工,何享健從來都是重獎。 不僅是銷售人員如此賣命,何享健本人也背著剎車閥和小配件走南闖北找市場。為了節省開支,他的早餐基本上只喝一碗紅糖水,晚上就睡在火車站裡對付。最擔心的是怕把出差的費用丟了,何享健不敢亂放,就藏在鞋子裡面。 在這種廢寢忘食抓生產跑市場的日子裡,何享健的工廠實現迅猛發展。 1977年,順德縣北滘公社汽車配件廠的產值達24.4萬元,利潤2.6萬元。由於管理才能和經營業績突出,何享健被提拔為北滘公社工交辦副主任,並離開工廠,廠長一職由他人接任。

這種職位調動和任命書是那個時代的一道獨特風景。容聲冰箱創始人潘寧原是容奇鎮工交辦辦公室副主任,格蘭仕創始人梁慶德曾擔任桂洲鎮工交辦副主任。不過,這些曾在鄉鎮擔任幹部得到鍛煉的能人們由於意識超前,又具有極強的整合資源的能力,後來成為順德民營經濟的頂樑柱。 在何享健離開的這段日子裡,汽配廠由於管理不善、銷路不對,一度處於幾乎停產的狀態,工人的收入也無法保證。為扭轉這種局面,經組織安排,何享健於1979年重新回來擔任廠長,從此再也沒有和這家耗費心血拉扯大的企業分開過。 為了盡快走出困境,重新出山的何享健打算轉變經營思路,並積極招攬人才。後來成為美的創業元老之一的陳序強就是此時加入美的的。當時陳序強是一家工廠的技術工人,專門做發電機。他本人長期自學機電,做的發電機,曾獲得過鎮上的表揚,開表彰大會時何享健就在現場。此後何享健通過鎮公交辦主動找到陳序強,邀何享健加入美的。

如當初梁偉倫的待遇一樣,何享健對陳序強也十分重視。第一次見面他就真誠地邀請陳序強到家裡吃飯,並特別強調為確保工作與生活的方便,替他落實住房、交通工具。陳序強很快就得到一輛嶄新的自行車,這在當時是相當有級別的待遇。 在1979到1980年間,由於電力不足,很多地方缺電,何享健就不再緊盯剎車閥了,而是將目光轉移到發電機,為工廠尋找一條生路。在陳序強等技術人員的努力下,工廠加強技術攻關,並狠抓產品質量,發電機一時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工廠的經營狀況也得到根本性的扭轉,設備不斷增加,生產規模也不斷擴大,廠房面積擴大至1000平方米左右,工人增至180餘人。 何享健並不滿足於此,在此階段,他還派人去深圳寶安收購二手汽車。按照他的設想,要用前店後廠的方式做汽車生意,這種方式類似於現在的二手車交易,前面是展廳,後面是維修車間。我們今天看到的這種經營方式,何享健早在30多年前就已經想到了。遺憾的是這種想法並未獲得地方政府直屬領導的支持,他們覺得何享健太大膽、太超前了。直到24年之後的2003年,美的參與雲南省汽車產業整合項目時,何享健的汽車夢才得以重圓。

不過,何享健的發電機業務沒做多久就停了,他開始轉做風扇。至此,經過12年的頑強生存、不斷摸索之後,何享健終於進入此後呼風喚雨的家電領域。後來在紀念美的創業40週年之際,許多媒體在描述美的創業前傳時贊不絕口:何享健在1968年就有商品意識,難能可貴。不過何享健並不這樣認為:“雖然美的是從1968年開始創業的,但前10年只算是小孩子,搞不出什麼名堂。美的真正發展起步,還是得靠改革開放。” 雖然低調的何享健對12年刻骨銘心的磨礪只是輕描淡寫,一笑而過,但這並不代表這段激情燃燒的創業歲月不值得,沒價值。正如1968年插隊的劉永好後來回憶這段經歷時所說的那樣:“我當了4年零9個月的知青,我覺得非常榮幸,因為這段經歷鍛煉了我的意志,鍛煉了我的心態,鍛煉了我的身體。在農村能夠學到很多東西,使我了解了中國的農民,了解了中國的市場,懂得了艱苦創業,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一課,是一定要上的。”何享健也是如此,對於他們那代創業者來說,這堂課也非常重要,“是一定要上的”。

1982年,劉永好兄弟四人創辦了自己的企業,名叫希望。那個年代,希望就是渴望幸福生活者的全部,正如當時流行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唱的那樣:“我們的未來,在希望的田野上。人們在明媚的陽光下生活,生活在人們的勞動中變樣。” 希望是個好東西,或許是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 1980年,何享健已明顯地感覺到氣候變了,干大事的時代到來了,他又開始為企業下一步的發展謀劃新的出路。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