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生活可以更美的·何享健的美的人生

第11章 市場=手啤機+介紹信

人才問題雖然得到解決,但是何享健的生產組用的設備卻依然非常落後。手動注塑機是他們最先進也是唯一的機器設備,美的的生產技術由此發端。 不過,由於美的創業時用的注塑機有一個類似於沖壓的手柄下壓的動作,所以美的人誤以為這是手動沖床,也就是廣東人常說的手啤機。據梁偉倫回憶,這類手啤機當年在順德當地就能生產。手啤機是用手工旋轉槓桿開合模,將從廢品收購站回收來的尼龍膠布、拖鞋底等塑料,用鹼水洗乾淨後切成粒子加色母,放入手啤機的料斗中,加熱融化後,用槓桿擠壓注入模具。 由此可見,手啤機不僅是沖壓機這麼簡單了,它還含有物理、化學知識:開合模和注塑是槓桿省力機構,溶膠注入模具,有壓強知識和物態凝固等知識,而注塑部分是一個加熱溶膠的部件,含有電加熱知識、熱工知識和有機化工知識。這台將物理、化學知識融為一體的機器為美的後期進入家電行業提供了寶貴經驗,只是在當時並沒有人意識到這一點。

周秀玲是美的的23位創業者之一。在她的記憶中,那是一個電力緊張的年代,工廠經常會停電,生產組的組員們只好用煤油燈或者木炭來給原材料加熱,煙熏火燎,整個車間都烏煙瘴氣。合模機構需要用冷水冷卻剛成型的產品,工人們就一桶桶地去提水,直到產品冷卻為止。這種肩挑手搖的落後方式讓創業者們至今回憶起來仍不免心酸,不過他們當年付出的心血並沒有白費,美的人對工業自動化、效率和利潤的啟蒙課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值得玩味的是,手啤機其實是廣東人自造的詞彙,在古代漢語中並沒有“啤”字。廣東作為我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地方,較早地接觸到先進技術、設備。在進口的機器中,有一種小型沖床深受人們喜愛,其英文名為“bear”。可是這個詞從廣東人嘴裡發出來就變味了,成了“啤(bei)機”,因為在廣東話中,“啤”和“卑”、“碑”等讀音相近。傳到北方後,讀音又變成了“pi”音,於是最後就變成了不倫不類的手啤(pi)機了。

現實往往就是這樣的,誰先定下規則就由誰說了算,管他手啤(bei)機還是手啤(pi)機,全由第一個為他取名字的人說了算。商海競爭也是如此,第一流的企業定規則,末流的企業總是疲於奔命地應付規則。 何享健在生產小瓶蓋的遊戲規則中摸爬滾打了5年之後,終於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新機遇。 1973年,經過6年政治運動的折騰,國民經濟陷入長期低迷的狀態,商品供應極度貧乏。在這種形勢下,鄧小平、陳雲被調回北京,重啟“吃穿用計劃”,主持了新中國的第二次大規模設備引進,4年內共引進26個與民生密切相關的成套設備項目,同時對無比渙散和無序的企業管理進行了整頓。這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國家創業方面不多的一筆亮色。新建了一批民生產業的重要工業基地,為日後的經濟復興打下了不可忽視的基礎。

這次國家創業行為為中國民生產業帶來了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對配套產品的需求也隨之增加,這給大批手工作坊式的隊社企業提供了市場空間。這一年,何享健的塑料生產組不再生產小瓶蓋這一單一產品,開始增加生產藥用玻璃瓶(管)、皮球等業務,而何享健也由只管生產的“閉門造車”階段邁入產品推銷的“抬頭看天”新門檻。 新業務初期,何享健對於推銷二字兩眼一抹黑,除了到四鄉攬點雜貨,他找不到更好的途徑。隨著對業務的逐漸熟悉,何享健覺得單靠個人力量在北滘甚至周邊的鄉鎮撈業務很難帶領企業走出困境,他必須取得組織的支持,到更遠的地方找生意。 經過遊說,何享健得到了公社的極大支持——拿到了一張蓋著人民公社紅印的介紹信。拿到介紹信後,何享健跑到省城廣州的各大藥廠去討業務,推銷藥用玻璃瓶(管)。文革中的廣州不時還能聽到派戰零落的槍聲,何享健單槍匹馬在順德和廣州之間來回奔波,除了推銷,哪怕天塌下來都似乎與他無關。

直到今天,在商海搏擊了40餘年的何享健依然十分靦腆,不善言辭,納於言而敏於行。我們很難想像這位無師自通的農民是如何拉到一單單業務的,公社開的介紹信只能證明他的行為合法,對他的業務開展並沒有實質性的幫助。 “笨鳥先飛早入林,拙人勤學早入門。”當時生產藥用玻璃瓶(管)的單位很多,手拿介紹信的何享健就虛心向同行取經,看別人是怎麼走進藥廠大門找到供銷科長談業務的。互助合作是那個年代的傳統,此後,何享健沒事也會給藥廠看大門的抽支好煙,給供銷科長送一些精美的毛主席像章,人情熟了,拉業務就不像當初那麼難了。 這樣的日子持續兩年之後,何享健又有了新的想法。 1975年12月6日,“北滘街辦塑料生產組”正式更名為“順德縣北滘公社塑料金屬製品廠”,轉為公社企業,從名字就可以看出何享健的小作坊小有規模了。確實如此,經過7年多的艱苦奮鬥,何享健的工廠已擁有固定資產近4萬元,流動資金6萬多元。主要生產設備為3尺車床1台、4.6尺車床1台、C型車床2台,業務也由生產藥用玻璃瓶(管)、皮球轉變為以生產塑料五金製品為主,兼營橡膠配件、標準零件等,產品大多銷往各地製藥廠和運輸部門。

與業務擴張相應的是人員的增長。此時生產工人有60人左右、技術人員1人(依然是梁偉倫)、管理人員6人,廠房也發展至200多平方米,生產規模也擴大了不少。 也就是從此時開始,美的的手啤機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如今,在美的歷史陳列館裡還有一台鏽跡斑斑、污手垢面的機器安靜地躺在那裡,默默地訴說曾經的故事。它曾經是美的生產技術的搖籃,在設備、人才、組織、管理上,何享健從最原始的“1+1=2”的道理起步,一絲不苟地學習工業技術。今天,美的正逐步走向世界級家電製造企業的前列,從手啤機到各類車床、從生產藥用玻璃瓶(管)到塑料五金製品的變化中,仍然可以感受到美的追求進步、不斷變革的文化基因。 經過推銷藥用玻璃瓶(管)的歷練後,何享健的市場嗅覺變得越發靈敏。生產塑料五金製品的業務並未持續太久,這位當家人發現新的生財之道後,又迫不及待地轉行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