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張亞勤·讓智慧起舞

第14章 “你現在就可以博士畢業了。”

張亞勤·讓智慧起舞 刘世英 2628 2018-03-16
華盛頓大學是9月1日開學,張亞勤10月1日趕來報到時已經整整遲了一個月。學校工作人員猶豫,建議張亞勤先學半年英語,等到春季開學再正式上課。否則,即使上課了,張亞勤也很難趕上這一個月的進度,更何況,中國大陸的學生初來美國,語言關都是一道坎。 張亞勤費盡心思爭取到當學期入學,“先學半年英語”顯然不在他的計劃中。他和工作人員力爭:“我對我的英語、我的學習能力有信心,我能趕上。”工作人員說服未果,就讓他自己去找導師,“如果教授同意你插班,你就可以上。” 雖然自信,但張亞勤也知道,自己雖然在英文閱讀寫作方面沒問題,但從未受過正規的聽力和口語訓練,也沒有經歷過英語環境,美國人說話他多半聽不懂,他自己講的英語人家也聽不懂。所以,見導師不能打無準備之仗。於是,他專門把自己要說的話打了個腹稿,反反复复練習了幾遍。第二天一早敲開了導師辦公室的門。

張亞勤是比克赫爾茨教授的第一個中國學生,在當時,教授對於晚到了一個月的張亞勤並不十分了解,這個充滿自信的中國學生推開他的門令他很是詫異。和張亞勤談了半個小時,導師就同意了他的要求,批准他直接上課了。 到了課堂上,張亞勤才見識了什麼叫做“國際化”—僅僅幾十人的小班完全稱得上“風雲際會、名流雲集”:沙特阿拉伯的公主、卡塔爾的王子、埃及國防部的少將……有一位同學還帶著貼身保鏢,一到上課時間,教室外就站著幾個保鏢,出入之間前呼後擁,蔚為壯觀。 張亞勤的導師瑞曼德·比克赫爾茨教授是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Institute of Electrical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院士。 IEEE是電子技術與信息科學工程師的國際性協會,在學術界和產業界有著極大的影響。擁有IEEE院士身份則是電子、電訊、計算機領域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當時中國祇有3人獲得了IEEE院士身份,即使在美國,提到某位教授是IEEE院士,也會令人肅然起敬。

比克赫爾茨教授同時也是IEEE通訊協會主席及通訊雜誌的主編。能夠在這本電子通訊領域最具權威性的雜誌上發表文章,是很多科學家都引以為豪的事情。若干年後,張亞勤,這個開學一個月之後才插班進來、背景普通的中國學生,不僅成為IEEE雜誌的常客,並擔任其視頻技術學刊的主編,更以31歲的年齡成為IEEE歷史上最年輕的院士—無論是比克赫爾茨還是張亞勤自己當時都沒有預料到,半個小時的“加試”會有如此出色的成就,這是後話。 在張亞勤的印象裡,“美國老闆”比克赫爾茨是一個非常有個性的老頭兒,治學嚴謹,愛憎分明,從來不掩飾自己的好惡,當然,還有科學家共有的智慧。 開始上課第二週,比克赫爾茨就不動聲色地對張亞勤進行了考察,他交給張亞勤一批IEEE雜誌收到的投稿論文,要求“兩週內讀完,給出意見”。敢投稿到IEEE的文章自然出自非等閒之輩之手,無論是論文方向還是研究成果,或者論文作者,都至少有其獨到之處。張亞勤手裡的這些論文是一些知名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涉及通訊領域很多前沿知識。這些專業知識對於剛剛入門的張亞勤來說既陌生又艱澀,同時,論文裡的英文專業術語也給他的閱讀造成了很大障礙,要在兩週內完成這個任務幾乎是不可能的。

去圖書館借來十幾本專業書,外加一本大辭典,張亞勤以一天兩本的速度迅速消化了論文中涉及的電子通訊知識。 “我覺得我是突破型選手,一旦明確了任務,我就能以完全忘我的狀態投入到項目裡,直到問題解決,有時是一個月,有時是一年,那次是兩個星期。那兩週,我整天把自己關在屋子裡,十幾個小時都在看書,看完一本書就演算、驗證論文裡的推導。吃了兩個星期的三明治,我猛然發現自己開竅了!” 這就是博士研究的價值。之前本科和碩士階段的學習是在積累修建大廈的原料,博士階段就是通過思維繫統和方法論,把這些散落的知識點構架成研究者自己的知識框架,關鍵還在於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就這樣,在規定的時間內,張亞勤把教授給的那堆論文中涉及的所有公式都推導了一遍,甚至還發現了其中的幾個紕漏。兩週後,他把自己對每篇論文的驗算結果交給比克赫爾茨教授,還一一附上了點評。儘管見識過無數天才,但“勤奮的天才”張亞勤還是令教授驚訝。 “你現在就可以寫博士論文,你已經達到博士水平了。”他說。

作為教授,得良材而育之,其快樂不亞於科研上的成功,比克赫爾茨教授在張亞勤的身上傾注了無數心血,為張亞勤學術方面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我第一眼見到他就感覺他一定會超過我!”比克赫爾茨教授毫不掩飾對張亞勤的讚賞,“和張相處一個星期,你就會感到他非常特殊,他是世界的財富。” 張亞勤是個重情誼的人,在美國時他的身邊總是圍繞著一群好友。大家在一起聊天、聚會,誰有事情招呼一聲就去幫忙。對於張亞勤來說,他們都是值得一生珍藏的財富。其中最令張亞勤念念不忘的是自己初到美國時,在機場遇到的陳冠儒夫婦。 從那天深夜陳冠儒夫婦將張亞勤接到家後,張亞勤就成了他們家的常客。初到美國,遠離親人和朋友,他們給了張亞勤家人般的溫暖。陳冠儒先生家離華盛頓大學不遠,因此,每到週末,張亞勤就坐半個小時的地鐵到他家去吃飯,跟他們一起過週末。

初來美國,語言是最大的問題。儘管張亞勤在中國科技大學是英語佼佼者,但是到了美國才發現,美國人的口音、用法、習慣都不一樣。陳冠儒告訴張亞勤,要想學英文最快最好的辦法就是看電視,電視裡都是美國時下最流行的信息。張亞勤按照他的方法,到美國的頭半年裡拼命地看電視,每天晚上固定兩個小時,《成長的煩惱》、《野戰排》……不管是肥皂劇、喜劇片、戰爭片,演什麼他就看什麼。其實,這是件很無聊的事情,但是,張亞勤就是通過看電視學到當時美國的流行語和一些文化理念,英文口語水平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 作為一個過來人,陳冠儒還告訴張亞勤,要想盡快融入美國社會,首先要改變心態。與中國人略顯內斂的性格不同,美國人提倡積極主動的參與。在大會上,你要大聲宣讀你的論點,還要針對別人提出的問題進行解釋和爭論,這樣才能體現你的領導力。美國社會是個彰顯個性的社會,在這裡你不用擔心自己的言論稚拙而被嘲笑,反倒是那些開會從來不說話的人,會給人消極的印象。因此,張亞勤積極地改變自己,主動地去適應美國社會的文化,這也為他在美國學業和事業的起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幾十年過去,張亞勤一直和陳冠儒一家人保持著良好的關係,現在陳冠儒已經70多歲,每年他都要回一次中國,每次來北京,他都住在張亞勤家裡。 亞勤的話:很多人不能成功並不是因為他能力不夠、智商不夠,而是敗給對失敗的恐懼。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