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中國護士在美國

第22章 3、牧師引路信奉基督

中國護士在美國 张萍 4745 2018-03-16
那年的冬天,我仍住在美國南方的孟菲斯城裡。二月的孟菲斯城的夜晚,有著一種干淨利索的清冷。寒風吻過的地面,在夜空中更加潔白如洗。 那是一個週五的晚上,我特意在青綠色毛線衣外加了件黑色的長呢子大衣,在嘯嘯的寒風中,默默地向華人恩殿堂走去,為的是參加週五晚上的聖經學習。教堂裡自然是另一番景象,莊嚴、華麗、燈火通明。熟悉的人,彼此寒暄問暖。不熟悉的人,也是笑臉相迎。一種神聖的溫暖緩緩地沖淡了外面世界帶來的那種刻骨銘心的寒冷,我的心也漸漸地甦醒了一些。 我靜靜地在最後排坐下,仔仔細細地打量著這陌生又熟悉的一切,心裡有著一種淡淡的惆悵。這是我在美國居住的十五年中,第幾次來教堂了?我低頭默想著,卻好像怎麼也想不起來。過去的一切像是被悄悄的剪斷了,想接,也不知怎樣接起來似的。或許每一次來教堂,每一次走向主,都是一個新的開始。這一次,又是和一個朋友相約而來,那麼下一次呢?還來嗎?我不能給自己一個十分肯定的回答。我悄悄地抬眼看看講台上的吳牧師,想從他那裡找到一個答案。

我之所以沒有答案,是因為我本來也不是一個基督徒。對於耶穌基督都沒什麼興趣,基本是那種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的狀態。 那一次的聖經學習,到底學了什麼,之後又作了哪些討論?我全都記不清了。但,至今讓我難以忘懷的是查經之後,我和吳牧師的一段單獨對話,今天回味起來,仍歷歷在目。 先是吳牧師問我什麼時候來的美國,家鄉在哪里之類的問題。我便說了一些我自己,我出生在北京,我的成長史是以一系列驚心動魄的“運動”點綴而成的。按照先入為主的定律,我應該算一個唯物主義者。並非是我要強力地維護某一種思想和信念,而是在固有的思想基礎上,再去接受一種全新的東西,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吳牧師很真誠地望著我說,他很明白和理解我。但他又說,他對我有一個小小的建議,就是我既然有機會來到美國,既然有機會接觸到一種新的宗教思想,即使是很唯心的東西,也可以試著了解一下,最起碼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待世界和人生。我細細地品味著他的話,認為也有一定的道理,便答應了下次再來。沒想到,自此以後,我卻從未間斷過來聽吳牧師講道,直到我正式受洗,皈依基督。

現在,再默默地回首,慢慢地追尋著我走過來的每一個腳印,靜靜地想來,我當時走上這條路,是有著許許多多的因素促成的。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吳牧師對神的無限崇拜和虔誠,以及他那堅忍不拔地、一心一意地追求和傳播聖經思想的精神深深地感動和激勵了我。 吳牧師,六十出頭,人長得高大挺拔,灰白的頭髮總是梳理得整整齊齊。一副素色眼鏡的後面,有著一雙知識淵博、又虛懷若谷的眼睛。吳牧師講話時,經常是不笑的;而笑的時候,又很少講話。換句話說,就是吳牧師在台上講道時,他的臉總是莊嚴得無以復加;如果有人在台上作見證時,人們又可以在觀眾席間,找到一個含笑不語的老先生。所以,吳牧師自始至終給我的印象就是既嚴格又溫和,既可當嚴師,又可扮良母的人。

吳佩賢牧師的原籍是東北,是天下最實在、最老實的那種人。 1949年前夕,他隨家人先到台灣,後又到美國定居。吳牧師受洗歸於主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從那時起,他便有志將終生奉獻給主,一生一世做主的忠實僕人。 吳牧師在美國讀完大學後,由於種種原因,未能立即進入神學院學習。但這一點,並不能改變吳牧師傳道的初衷。 當時,他腦子裡反復出現的一個問題是,如何才能將散在美國的中國人集中起來,向他們傳播神的愛和神的道呢? 為了能接觸到更多的中國人,吳牧師最終決定開一家雜貨店。中國雜貨店無論大小,在美國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在美國居家過日子,免不了要到雜貨店去尋些原汁原湯的中國鄉土味。而人們來時,多數都處於閒散的狀態,有的是下班後順路來的,有的是周末特意來的,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天南地北,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這是一個極好的聊天機會。吳牧師便是藉著和來往的顧客聊家常的同時,向他們傳播了在基督裡得救的種種道理。

吳牧師跨入神學院、再捧起書本的日子已是五十八歲了。那一年,他畢業於法學院的兒子,有了一份收入相當可觀的工作,便希望贊助老父重入學堂。吳牧師本來一直希望能進神學院,繼續深造。於是,父不負子望,重整旗鼓,再出征。這一次,吳牧師真的如願以償了。吳牧師入神學院時,雖然是“超齡”學生,但憑著他對神的無限崇拜和愛戴,憑著他那不屈不撓的韌性,認真刻苦地攻讀神學,長達三年之久。神學院的學習,使吳牧師更加系統性地加深了對神的教導的領會,從而更堅定了他的信念。 三年之後,畢業於神學院的吳牧師,以一個充滿聖靈的人,以一個神的忠實的僕人,開始了他在教會傳播福音的生涯。 自古以來,人們常把普天下的為人師者描繪成“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以為這個稱號對吳牧師而言是當之無愧的。他是那種不問名利、不知疲倦、全力以赴地育人的人。他每時每刻都像一個神的責無旁貸的牧羊者,努力地看顧著他的羊群,引導他的羊群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在一條通往天國的路上。儘管他的生活中,可能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委屈和責難,但是無論如何,他對神對人,都有著一顆赤誠的心。

在每一次的《聖經》的學習中,吳牧師總是把《聖經》裡的話,打磨得結實又細膩,深入淺出地講給人們聽。對於大家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他總是本著誨人不倦的態度,不厭其煩地解答著每一個問題。他每每闡述一種問題和思想時,總是從小到大,從身邊說開去,透過迷霧,引人到高遠處;再由高遠處回到身邊來,給人一種親切感。 吳牧師時刻督促我們讀《聖經》。他說,你每天讀經,每天就會有新的東西浮上來。我試了,果然如此。因為我的思想每天都在變,經文也在隨著我變。我走多深,它就能夠隨著我走多深。因為它具有永恆的性質,沒有止境,深不可測。 吳牧師常常提醒大家,任何人都有三個家,即屬實、屬靈和天家。他告誡我們不要日復一日地、馬不停蹄地只為了豐富一個屬實的家,忘記了屬靈的家和天家。要大家定時定點地到教堂這個屬靈的家中來聚會,共同學習《聖經》,領會和研討神的教導,在心靈上共同扶持,共同提高,從而堅定我們的信仰。也讓我們有機會來幫助人,服侍神,讓福音因著我們的不懈努力,而傳遍天下。

在吳牧師的精心安排和帶動下,教會除了每週日的崇拜以及週五的查經以外,還設有兒童和青少年查經班、婦女查經班、老人團契、禱告會、個人見證會以及每月一次的專題研討會。每到一些重大的節日時,還設有豐富多彩的演唱會,以及能以讚頌主為主題的、以聯絡大家彼此情感為目的的各種聚會。 吳牧師是我們這個大家庭的家長。他常會說,你們就像我的孩子一樣,你們該來教會時,沒來,我就會擔心,會打個電話問問。就像一個孩子沒有按時回家,做父母的必然打個電話過去,才會放心。每當我聽到他這樣講時,總會覺得自己的心有了一個家。 我是一個不學則已只要學了就必要想辦法弄清楚來龍去脈的人。對於《聖經》,我也是問題多多。所以,吳牧師會常常給我做一些單獨的輔導。他耐心地給我從歷史的角度講解了猶太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的演變過程,講創世紀中神是如何造就萬物的,又講耶穌的誕生和復活,他還講為何先有摩西而後才有耶穌,摩西給世界帶來了法律,而耶穌則給世界帶來了愛。

在吳牧師的鼓勵下,我開始了通讀《聖經》的漫長歲月。伴隨著閱讀和探討的層層深入,我對於這本“萬書之經”才有了一個系統的、完整的認識和理解,從而也增加了我信主的信心,並且與日俱增,使我受益匪淺。在我一步步地走向主的同時,我也更有興趣,更自覺自願地希望聽吳牧師講道。在和吳牧師日益頻繁的接觸中,也一點點地了解了吳牧師其人。 生活中的吳牧師,是一個情趣豐富、興趣廣泛的老先生。他平日做得一手好菜。每週二早晨的婦女查經班,在他家做完禱告查經之後,吳牧師必親自下廚,為大家燒上一頓可口的飯菜。像麻辣豆腐、木耳炒菠菜、清蒸魚、素炒三絲等等,五花八門,應有盡有。他做的菜雖然都是些家常菜,但可口、豐富、健康。

他還深懂園藝,室內室外,房前屋後,總是擺放著季節性鮮花和草木。每隔一段時間,吳牧師就會把一種高大的植物,精心地移植和分種在小花盆中,送給我們大家一人一盆。日久天長,吳牧師的花草伴隨著他的愛,慢慢地在千家萬戶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了。 更重要的是,他無師自通,能畫一幅幅山清水秀、活色生香的水彩畫。他的畫,總是畫中有詩,引人入勝。在他家客廳的正中央,最醒目的地方,掛著一幅“荷花圖”,就是吳牧師的傑作之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星羅棋布玉立婷婷的荷花,粉荷垂露,盈盈欲滴;其次,是那一片片的舒展的荷葉,碧綠滿目,靜靜地襯著朵朵荷花。荷花和荷葉那樣的嫻靜自如,它們出於污泥而不染,濯於清漣而不妖,為人間播撒出一陣陣的馨香。

正像吳牧師的這幅“荷花圖”一樣,荷花再絢麗多彩,也必須有綠葉的陪襯,才能更加相映成輝,光彩奪目。如果我們把吳牧師比作荷花的話,那麼吳師母便是那默默無聞的、必不可少的綠葉了。 六十多歲的吳師母,看上去既年輕又清秀。她有著一張橢圓形的面頰,光滑而白皙的額頭上透著一種安詳,眉毛清晰而整潔,眼裡無論何時何地,總含著一種慈祥溫柔的笑意。 師母自幼出生在一個牧師的家庭裡。從小的耳聞目睹、日積月累的熏陶,使她成為一個更加出類拔萃、更具有凝聚力、更加典型的一代新師母。 在信仰上,師母是一個堅定不移的主的崇拜者。她的出色不僅在於能熟讀《聖經》,入木三分地理解神的教導,更在於她懂得將“人要愛神,就要愛人”的精神完完全全地、準確無誤地貫穿、體現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她用一寸寸心思,親手將“愛”播種到每一個人的心中,並使它能在人的心中開花結果。她以“愛”的紐帶將她周圍的人們緊緊地聯結在一起。

師母除了平日盡心盡力地管理教會的內務,組織各種各樣的演講,為大家定時地燒烤各種美味糕點外,她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她所從事的平凡而又瑣碎的關懷活動。 她的關懷是多種多樣的,不拘形式的。比如誰家婆媳不和,她會親自出面做雙方的工作,直到雙方彼此達成相互諒解為止。或是誰家的兒女有鋼琴比賽、舞蹈匯演、畢業典禮,她都會親自參加。她的出現常常會深深地感動每一個孩子和父母的心。吳師母專門有一個自己的小本子,上面記滿了各家各戶的大事小事,她操心著“教會”這個大家裡每一個人的事。 但讓我最難忘懷的還是2003年4月一個平常的下午。 那一天,我因急性闌尾炎入院做手術。當時由於我先生赴中國出差,女兒在校讀書,所以我只是在一個朋友的陪同下,入院進行急診手術的。 如今,術前和術中的一切都慢慢地從我記憶中淡出,成為舊事了。但只有術後的那一刻,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裡,成為了我永久的記憶。怎能忘記,那天術後,當我從全麻中一點點地甦醒過來時,第一個映入我眼簾的是身穿淡藍色碎花上衣的師母和她那九十七歲高齡的婆婆,手捧著一簇紅色的玫瑰花,默默地站在我的床邊,輕輕地替我禱告。當我的目光和她們的目光相遇的那一瞬間,淚水馬上模糊了我的視線,我慢慢地伸出雙手和她們緊緊地握在了一起。那時我的腦海裡迴盪著那首非常美麗的聖歌“為著耶穌,我們成為一家人”。 在我出院後的日子裡,師母給了我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她每日給我送湯送飯,在我胃口不佳的情況下,想方設法地做出花樣翻新的飯菜,以調整我的胃口。在那段日子裡,我每晚入睡前,都會接到師母的一個慰問電話,天天如此,直到我完全恢復為止。 誠然,在吳牧師和師母的言傳身教及身體力行的帶動下,整個教會就像一個大家庭。在我生病的日子裡,不僅有許許多多的人默默地關心和幫助了我,而且全教會的人們還為我身體的早日康復作了很多真心實意的禱告。這一切的一切,成為我在病中精神上和體力上的有力支柱,並成為我日後的信奉主、關心人的一種原動力。感謝主,讓我在最困難的時刻,有這樣多的愛我的人們,在我身邊日日夜夜地陪伴我。 就在康復後不久的2003年6月8日,我正式受洗,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基督徒。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