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中國護士在美國

第12章 2、步入校園玩中求學

中國護士在美國 张萍 8618 2018-03-16
1989年5月9日,是我和女兒踏上新大陸的第一天。美利堅共和國,對於我和安妮來說,都是十分新奇和神秘的。 晨光中,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那成片的嫩綠色草坪,點綴著成千朵艷麗的鮮花,草坪的周圍有著一叢叢樹林,綠陰沉沉,清香撲鼻;一座座精巧華美的洋房,都悠然自得地顯著如畫的奇姿,叫人心曠神怡。夜色裡,高速公路上的車輛仍是川流不息,車燈、路燈和天空中的繁星明月相映成輝,匯成一條銀色的河流,穿越在天地之間。 市中心是由密林一般崛起的摩天大樓組成的一幅壯觀奇景。巨幅廣告畫,和著琳瑯滿目的百貨商店,貨源豐富的超級市場,古老莊重的教堂,咖啡店、影劇院、舞廳、賓館、快餐小吃店,林林總總,交織在一起,演奏著一曲天然交響曲。讓人上升、下降、平視、仰望、旋轉、跳躍、目不暇接,眼花繚亂。

然而,在去掉了一切繁華之後,我才完全明白這是一個陌生的國家!它的歷史、文化和語言都離我們以前所熟悉的一切,相去甚遠。 我在努力調整自我心態、學習英語的同時,也沒有忘記小女兒的心理感受。我相信,人生的每一種巨大和深刻的變化,對成人和兒童來說,都有著等同的心理衝擊。兩種不同文化與語言的抨擊,同樣會使幼兒感到迷惑。我和女兒像是從中國土壤中拔地而起的兩棵樹,我期望著這兩棵樹,都能在這片新的土地上,變得更加枝繁葉茂,拔地倚天,傲然屹立。 但是這種事,想著和說著都很容易,做起來就難上加難了。最首要的、也是最嚴重的問題,是我們沒有錢,一個字——“窮”。 當時我的先生剛剛獲得衣阿華大學的社會學博士學位,這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我和女兒從內心為他感到驕傲。但接下來找工作的事卻變得艱難、殘酷起來。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的經濟正在走下坡路。不光是我的先生,當時很多留學生都是畢業就失業。儘管當時先生盡心盡力地找工作,但是發出去一百封求職信會收到一百封謝絕聘用的回信。先生在讀書期間,由於同時幫助老闆做些研究方面的工作,而可以每月領到900美元的助學金。可他現在一畢業,這筆錢就全沒了。於是,陡然間我在老人院的那份工作的收入就成了我們全家的唯一的經濟來源。

在美國,老人院的收入算是相當低的。辛辛苦苦地干一個月,掙到手的錢,交了稅和房租之後,真的是所剩無幾。所以,我們一家人也和千千萬萬個留學生家庭一樣,在美國淪落為當之無愧的“窮人”,過著在異國他鄉的“洋插隊”的日子。 首先,要解決的是吃飯的問題。民以食為天嘛!再窮,也得先顧肚子。美國的各大超市為了促銷,經常會有各類食品和飲料的大減價,這便是我們購買食品的好機會。即便是減價食品,我們也不能大手大腳地、痛痛快快地買。因為一種食品或飲料的單價雖然不貴,但累積起來的價錢,對我們來說,就變成個天文數字了。所以,常常是推個購物車子,在超市裡,東遊西逛上很久。先是把一些廉價的東西從貨架上拿下來,放到購物車中,好像是決定要買了。過一會兒,又把車裡的東西翻來覆去地加在一起算算,還是超支了。於是,再把一些“多餘”的食品又放回到貨架上。但轉念一想,放回去的食品裡有幾樣是女兒喜歡吃的,然後又去拿回來。就這樣,拿回來又放回去,放回去又拿回來,反反复复,來來回回地折騰。每一次採購,都是一種心理上的掙扎與折磨。

有一些美國人不喜歡吃的食品,價錢就很便宜。美國人愛吃排骨,卻不吃腔骨。白煮腔骨蘿蔔湯就成了我們家的看家菜了。喝湯、吃蘿蔔,並且很有耐心和興致地將腔骨上的每一點肉,都用筷子摳出來吃,覺得好香呢! 當時,家裡更常吃的是大白菜餡餃子。面、白菜加上一點點豬肉餡,自己動手包出來的,又好吃又便宜。包餃子,當時是我們全家的一件大事。我們常常是一下包出來很多,將剩餘的餃子放在冰箱裡,冷凍起來,下頓再接著吃。家裡來了朋友,我們也是以餃子招待客人。吃餃子,聽起來很幸福,如果是天天吃、頓頓吃,就不那麼幸福了,吃來吃去便吃傷了。家裡另外儲存的一種食品是方便麵。美國的方便麵極便宜,一包只要01美元,合人民幣8毛錢。而且是連湯帶面,經濟又實惠。

我們家一到月底,常常會遇到“青黃不接”的時候。說也湊巧,有那麼一個月底,家裡的米麵都沒了。如果是沒菜,還能湊合,沒有主食,就難了。萬般無奈之下,先生決定將家裡唯一的一架二手的照相機賣了,買米吃。那天中午,已經12點多了,先生站在二樓臥室的窗邊,引頸期盼著答應買相機的人快點兒來,小女兒餓著肚子,坐在客廳的電視機前發呆,我則含著眼淚在廚房里東翻西找。好不容易,買相機的人來了,付了現款,先生去買了米,算是填飽了一家三口的肚子。 吃上都如此地節省,穿上就更甭提了。那時完全不買衣服又不行。一是小女兒正在長身體,她的衣服,穿不了幾天就小了。二是美國人的習慣是天天換衣服。我們這些中國人每天扎在美國人堆裡,如果總穿一身衣服,人家會覺得你很不衛生。所以,衣服不但得買,還不能是只買一兩件,而是要買一堆,以便天天換著穿。美國高檔次的名牌衣服,我們當時是看都不敢看,只能想辦法買一些極廉價的衣服。

天無絕人之路。在美國,有一種叫作“yardsale”的售貨方法。也就是任何人都可以在自家的院子裡擺個攤子,賣些他們用過的、或是覺得沒用的東西。這在美國不僅是合法的,而且很受美國民眾的歡迎。一是這些東西比市價要低很多;二是可以隨意地討價還價;三是品種齊全,小到針頭線腦,大到桌椅板凳,應有盡有;四是有很多東西都是全新的,只是賣主覺得對他們沒什麼用,就拿來賣了;五是有些美國老人平日里孤獨寂寞、無人做伴,到了周末,就擺個攤子,引來一些客人,聊聊天,是一種很好的消遣方式,所以他們賣東西往往不計較價錢,買賣雙方都高興就好。這是美國的一種文化。那時一有時間,先生就帶著我和女兒,穿街走巷地逛yardsale。常常是可以花很少的錢,就能買到不少如意又有用的東西。不光是我們的衣服,就連桌椅、床鋪、檯燈、玩具、廚房用具、以至於鋼琴,都是在這種地方買的。雖然樣樣都是舊貨,但用起來,一樣順手開心。

除了生活上的必要開銷之外,為了能盡快地多攢些錢,早日實現把女兒送入幼兒園的夢想。我在老人院裡,常常是拼命地加班。有時是從頭一天的下午3點接班,一直上到第二天早上的7點才下班,連續16個小時的工作,當時居然沒有把我拖垮,真也是件極其幸運的事。而且,每每到了美國的一些重大節日,我的美國同事都希望能在家休假,這正好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加班機會。況且,每逢節假日加班,總能得到雙份工資。 就這樣,拼命地掙,盡量地省,終於我們有能力將女兒送進幼兒園了!那是一家教會幼兒園。醒目的柵欄圍牆是由五顏六色的一根根酷似蠟筆的木料組成。圍牆內是寬大的草坪,整齊平坦,好似一張天然柔軟的綠色地毯。房前的屋簷下,放著許多輛半新不舊的兒童腳踏車。房後的一側是個小型的兒童遊戲場,從大象鼻子做成的滑梯,到蘑菇型的轉椅;從棕紅色的攀登架,到墨綠色的鞦韆,樣樣俱全。緊靠著遊戲場邊上是一個正方形的沙坑,一粒粒柔軟細小的沙粒在陽光中閃閃發光。離沙坑不遠處,是一個中型的游泳池,一池碧藍的水映著天空中的白雲。

走進幼兒園,活動室的牆壁是由著淡藍、淺粉、乳白三色油漆漆成的。地毯是由藍粉相間的花朵組成的圖案製成的。活動室的入口處,是一排排齊腰高的櫃格,每個格子的上方貼著一個孩子的名字。格子中間放著一個個藍色的長方形塑料盒子,盒子裡裝著每個孩子的日常用品。室內的正中央是一排排小巧的課桌椅。四周的牆壁邊,整齊地放著各種玩具。再往裡走,便可以看到淡綠色牆壁的臥室,每個孩子都有一張兒童行軍床,平日里都折疊在一起,依牆而立,只有到午睡時才打開使用。 整個環境給人的感覺是清新、大方、舒適、有趣。我問女兒是否喜歡?她笑瞇瞇地用中文告訴我,她愛幼兒園。那時,她還不會說一句英文。 就這樣,四歲的女兒帶著滿腦子的中文童話故事,說著純正的京腔,跨入了美利堅共和國的幼兒園,邁開了她在花旗國的第一步。

女兒安妮是當時那個幼兒園裡唯一的中國孩子。她的到來無疑給這家美國兒童樂園帶來了一抹東方的氣息和色彩。她那時梳著一個娃娃頭,聰慧中帶著幾分頑皮,活潑中帶著幾分寧靜。美國的老師和孩子們都親切地叫她“中國娃娃”。安妮自幼一點點地培養起來的自信、樂觀的精神,在此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展。她那時雖是隻字英文不懂,但憑著她良好的悟性,與老師和小朋友之間,一開始就有著良好的互動,這家幼兒園也由此成為她英文的啟蒙園地。 她去幼兒園時,我已開始在老人院裡做夜班護士助理。所以,我們母女倆還可以共度每日傍晚的時光。 外面的世界無限好,回到家裡,還是一片中國天。我們一家三口仍舊在家吃中餐、講中文。女兒仍利用流利的中文,給我講幼兒園裡發生的許許多多的故事。每晚陪她入睡之前,我仍舊用中文給她讀故事。準確地講,在她學英文的過程中,我沒有給過她什麼具體的幫助,原因是我個人的英文發音那時還很不准確,因此擔心會給女兒學英文帶來麻煩。畢竟,她那時已有了一個良好的學英文的環境,能否聽講,只是一個遲早的問題。

世上的每一個孩子都是語言的天才。他們學外語的潛力之深、速度之快、發音之準,都遠遠地超過成年人。安妮在入園的三個月之後,突然有一天用十分純正的美音,給我和她父親,說了一段美國基督徒飯前的禱告詞,這是她在教會幼兒園每餐前必須說的。我至今仍記得她禱告時的那付十分虔誠的小樣,以及一串串從她口裡流出的英文禱告詞,一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神態。 由於我工作作息時間的問題,那時接送女兒的事全由她父親一人承擔了。輪到我休息時,我們夫婦也會一同去接女兒。七月中,一個炎熱的夏日里,我們接她時,發現她正身穿著她父親給她買的紅底白點的緊身游泳衣,在游泳池裡玩得不亦樂乎。見到我們,老師很熱情地告訴我們,安妮是個極聰明的女孩,教她游泳,她一學就會,並且有很好的潛水能力。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老師將一個玩具扔到水底,並請女兒潛入水中,將玩具拾起。安妮潛水時,身體輕鬆自如,一池碧藍的淨水隨著她幼小身體的起伏,蕩漾起一圈圈漣漪。我被眼前這神話般的情景深深地迷住了。我為女兒的聰慧、靈敏和勇氣而自豪,我更為她擁有著快樂、和諧、美好的幼兒園生活,而感到欣慰。

還有一次,女兒的幼兒園老師對我們稱讚“安妮是個極懂事和善良的女孩兒”。原因是某天下午,一群小朋友在遊戲場裡玩,有個小男孩兒不慎從鞦韆上摔了下來,摔得併不重,可是孩子還是嚇哭了。那時安妮正好在邊上,她雖不會說很多英文,卻會上前擁抱那個男孩兒,並用小手拍拍他的背,以示安慰。這一切都被美國老師看在眼裡,並由此擴大為中國人的善良。 光陰似箭,轉眼之間安妮亦入園有半年之久了。她那時已可以說一口流利的、字正腔圓的英文,並掌握了英文26個字母,以及一些簡單詞彙的拼寫。後來,據幼兒園的老師講,安妮大約有半年的時間都不大講話。表現卻十分快樂,周圍也不乏朋友,很討人喜愛。當時間過了六個月,她突然開口說話,講話的語速不快,但卻十分準確、清晰。 1990年9月,五歲的安妮正式入學,成為學校學前班裡的一名新生。從此,美國社會、學校教育成為女兒生活中的主流。她不僅深入地了解了美國的歷史、文化,同時也學到了美國人的許多優秀品質,成為中西合璧式的一代新人。 美國的教育在形式和原則上都有其特點。 就形式而言,美國從小學到高中的總學制是13年。即小孩5歲入學,18歲高中正式畢業。小學共7年,其中包括學前班1年。中學2年,高中4年。從小學到高中都是普及免費教育,師資力量雄厚,無論是教小學還是教高中的老師,都必須擁有教育碩士學位。 就教育原則而言,美國的教育有四大特點。其一,美國的學校和美國這個國家本身一樣,自始至終地貫穿了民主、自由、平等、互助的高尚精神,教育孩子們永遠做自己。其二,它把對學生的人格尊重放在首位。它的理念是,每個學生都是優秀的,每個人都會在不同層次上獲得成功。其三,因勢利導地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美國有著悠久的素質教育傳統及領先世界的素質教育理念。多年來,在教育界裡,不僅自上而下地、齊心合力地加強對學生素質的教育,同時也堅持不懈地進行推廣和普及。正是這種不折不扣的真正的素質教育,使它培育出來的人才具有可貴的創新精神和能力,具有良好的個性特徵,具有應對各種挑戰與變化的心理素質,具有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總之,具有當今競爭激烈的世界所需要的人才的一流素質。其四,美國的教學立足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 “今天的教育百分之八十都應該是方法,方法比事實更重要”。 “未來的文盲就是那些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各個學校都備有專業的“有關學習方法”諮詢老師,有些學校還專門設了“學習方法”的課程,鼓勵學生隨時隨地尋找、掌握和調整適應於自己的方法進行“趣味”學習。 如果從短期的效果看,美國學生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好像不如中國學生強。如果你肯放遠眼光去看待美國的教育,便會理解和發現它的深遠意義。畢竟,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學習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日積月累、貫穿於人的一生的主旋律。一個人如果在學習中能慢慢具備了自尊、自信、自強、自立、善於觀察、勤於思考、樂於進取的優秀特質,就會一步步地走向成才的頂峰。美國正是通過它特有的教育方式造就了許許多多的世界精英,也正是這些各行各業的英才,撐起了當今美國經濟發展的一片藍天。 在美國這種教育宗旨的指導下,美國小學從學前班到三年級,主要採取的是興趣法、享樂法、漸進法和天才法相結合的教育方式。 興趣法是指積極調動起對所學的對象的興趣。興趣是能量的調解者,它的加入會激活儲存於內心的求知慾望,使大腦皮層出現優勢中心。學習和記憶不僅不會成為負擔,而且使學習更饒有興味,成為提高理解力、注意力、記憶力、創造力等諸多方面能力的動力。 享樂法是指以良好的心態、發揮學習的無限能量、愉快學習的方法。享受快樂學習,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能動性、積極性、好奇心和成就感。在心情享受快樂、精神振奮時,可以順暢神經網路,利於知識信息的接受、編碼、存儲和提取。這是大腦最佳和最有效的學習狀態。美國學生並不懂得何謂“十年寒窗苦”、“學海無涯苦作舟”,他們追求的是讀活書,活讀書,書讀活。 美國小學教師在誘導、啟發孩子對學習一點點產生興趣和享受中,根據美國的教材採取漸進教學法。漸進法是用循環漸進的搭橋鋪路的方式進行學習。它的主要特點是由低到高、由淺到深、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點到面的環環相扣、層層遞進、順理成章的方法。 天才法,即每個孩子從小學二年級開始,每兩年要參加一次智商的測試,其測試結果,全部印發給學生本人和家長。在這個基礎上,學校組成不同形式的“天才班”。天才班並不是一個固定的集體。這些智商高的孩子平時均被分散在不同的集體裡,只是每周有定時定點的智力培訓。其培訓的內容大部分以智力水平高、想像力豐富的遊戲為主,目的是培養高才能孩子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女兒安妮從小學到高中,都被分在“天才班”中接受訓練,受益匪淺。 在學前班裡,女兒當時最喜歡的一種課程叫“實物演講”,即每個小孩都從家裡帶來一件自己最心愛的玩具,然後輪流站在講台上,手捧著玩具,向大家介紹。比如這個玩具是誰送給她的?她給玩具起了什麼名字?她為何喜歡這樣玩具?演講的時間和內容不限,任由孩子自己發揮。 女兒安妮當時帶去的是一個絨毛玩具。那是一隻很可愛的有著淡黃色的毛、黑色鼻頭和兩隻大耳朵的小狗。女兒介紹說:“這隻小狗叫毛毛。它是我到美國以後,爸爸媽媽送給我的第一個玩具。所以我很愛它,也很愛我的爸爸和媽媽。我的小狗每天晚上都賠我睡覺,它是我最好的朋友。” 女兒安妮來美的初期,由於我們經濟的拮据,所以她沒有很多玩具。但後來隨著我們夫婦先後有了工作以後,安妮的玩具也漸漸地豐富起來了。再到後來,隨著她年齡的增長,有許多玩具都漸漸被淘汰掉了。但唯有這只叫“毛毛”的小狗,至今還仍舊由她自己保留著。現年20歲的她,仍舊視那隻絨毛小狗為最珍貴的玩具,因為它載著她童年的美好記憶。 從總體上來說,英文的學習還是比中文容易多了。中文沒有字母表,每一個方塊字的發音、書寫和含義都是孤立而不連貫的。而英文則不同,只要掌握了英文的26個字母表,每個單詞的發音和拼寫,都會自然地連接起來,再加上一些實用的英語語法,多數孩子很快就可以自己閱讀了。安妮上一年級時,不僅能讀,同時還會用英文寫出一些童趣十足、想像豐富的小故事。 印象最深的是我和她父親在她讀一年級時,去為她開家長會。美國學校的家長會的開法與中國的不同。中國的家長會,是一個老師面對三十多個家長開大會。而美國的家長會,是老師在約定的不同時間裡,分別和每個孩子的家長見面,完全是一對一的形式,既保護了孩子和家長的隱私,又能夠根據每個孩子的特點交換意見。 當我和安妮的父親走進一年級的教室時,初次見到了她的班主任南希老師。她非常熱情、客氣地歡迎我們的到來,接著十分詳細地介紹了女兒在校的各方面的優秀表現。最後,她拿給我們看了一份安妮的課堂作文。那是由安妮自己命題而寫成的一篇短小而動人的故事,題目為“小貓找家”。現在我已記不大清她那篇作文的具體內容了,但卻仍清楚地記得老師對安妮生動的用詞、流暢的筆法、清晰的構思的高度評價。 自從女兒升入三年級開始,才有了正式的測驗和考試,卻仍舊沒有家庭作業,全部的作業都是在課堂上完成的。不過這並不等於學校不鼓勵學生多讀書,恰恰相反,他們是採取了有計劃、有步驟地督促學生廣讀課外書。 美國的每一所小學和中學都設有一個大型的圖書館,每個學生都可以憑藉書證到那裡借書。小學生長年實行一種讀書競賽活動。方法是:由各班班主任在每個學年開始時發給每個學生一份課外書的選讀的單子,這些書全部可以在校圖書館裡借到。學生借了這些書之後,可以帶回家自由自在地讀。讀書的檢驗方法是:定期舉行“讀書考試”,考試的問題全來自於書裡。樂於讀書,記憶強的孩子會輕而易舉地通過這種考試並奪到高分。一學年下來,每個年級分數最高的前五名學生會得到獎品。 女兒安妮年年獲獎,並因為成績可觀,榮幸地獲得和校長共餐的機會。事實上,校長每天都是要吃飯的。但他巧妙地利用這種午餐時間,會見優秀學生,邊吃邊聊,並能親切地叫上每個孩子的名字,問問他們長大了都想做什麼?這對於小學生來說,不能不是一份難得的榮譽,從而進一步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望。 在美國的學校裡,這種“以小方法,成大事業”的鼓勵手段,處處可見。安妮在小學期間,因讀書、繪畫、鋼琴和製作科學模型等各種各樣的競賽曾獲獎無數。其獎品除了大大小小的證書和獎杯以外,還有各式各樣的學習用具、生活小用品、遊樂場入場券、兒童快餐免費券等等。事實上,像美國“麥當勞”的兒童快餐極其便宜,但孩子們花錢吃飯和用免費餐券吃飯,其心理感受就大不相同。美國人極其註重通過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來告訴孩子們,只要付出,必有收穫;未來生活的美好,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實現。 美國學校的課業量是逐漸加大的。從四年級開始,讀書、作業、考試量日漸加大。到了五六年級時,孩子們除了必修課以外,便有權開始選修自己感興趣的課程。每一節課就像大學生那樣,要不斷地更換教室和教師。到了這個時候,孩子們還有各自的班主任,然而由於一個班上的學生的選課不同,與班主任真正見面的機會很少,美國教師實際上是利用這種方式,慢慢地脫手,讓孩子們漸漸地獨立起來。所以,五、六年級的孩子們就已經慢慢地變得很獨立了,每日穿梭在各個教室之間,讀書修課。 我們的小女兒安妮,從中國到美國,從東方到西方,從中文到英文,經歷了所有華裔兒童必須經歷的一切。但由於她一直是在鼓勵聲中長大的,所以自信心強、自我感覺始終良好,這種快樂的心態對她適應新環境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安妮剛入小學時,由於我個人學習和工作繁忙,經常不斷地上下夜班,讓我整天感到疲憊不堪,對女兒的教育也是常常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幸運的是她得到了學校和社會的幫助,更重要的是有她父親的陪伴。那時安妮生活中的主角是她的父親,他教安妮中文,督促她練琴,並在安妮五歲時教會了她乘法,而且可以將乘法表倒背如流。而我呢?我當年有時一天都見不到女兒。原因是那時我在老人院裡每天工作的時間是下午3點到晚上11點,這樣一來,女兒放學後,我已去上班了;等我晚上我下班後,她又早已入睡了。這讓我很心疼。工作上的辛苦,我並不怕。但不能了解女兒內心世界這一點,卻讓我受不了。於是,從她一入學前班開始,我們就建立了一本母女日記。我們把每天遇到的人和事,以及各種想法都寫在日記裡。儘管那時我們母女倆的英文都不夠好,但這並不妨礙我們母女之間的日記對話。我們並不在乎英文的好壞,而是要知道彼此的內心。那本日記至今還完好地保留著,每每讀起,我仍會熱淚盈眶。那是我們母女倆在美國面對艱苦生活不屈不撓的真實寫照。也就是從那時起,安妮養成了寫日記的良好習慣。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的日記變得越來越有思想、有理論、有深度、有內涵。不僅文情並茂,而且忠實於生活。日記成為她經年累月的傑作,它像是安妮的影子,忠實於她,陪伴著她,幫助她走過人生的高峰和低谷。 那個時候,我們的生活雖然清苦,但卻十分快樂。先生將有限的生活費打理得頭頭是道。我們儘管在吃穿上十分簡樸,可是為了讓安妮增長見識,我們仍舊擠出錢來,全家周遊美國。東至華盛頓,西到舊金山,北至密西根,南到佛羅里達,我們的足跡踏遍了美國的名山大川、城鄉小鎮,飽嚐了美國大自然的無限美好。 安妮一路走來,在不同形式的玩樂中,學到了很多。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