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民國總理段祺瑞

第79章 暴發戶

民國總理段祺瑞 关河五十州 1658 2018-03-16
“先生”讓翻譯代表華工答應李笛亞迪的條件,但同時也提出了維護華工尊嚴的幾個條件。李笛亞迪全都應承下來。 當晚,華工們不僅把活干得又快又好,還創造了一些裝卸貨品的新方法。天還沒亮,他們已裝齊六十四車,而那一百名英國兵也裝了六車,圓滿完成任務。 由於任務完成得很漂亮,李笛亞迪也因此受到司令部的嘉獎。他十分高興,特地把翻譯叫過去,對華工們表示了衷心感謝。接著他又去倉庫,詢問管倉的英國人:“中國工人做得怎樣?” 那位管倉員說:“昨晚做得還好。”李笛亞迪當即拉下臉來:“為什麼說還好?我的中國工人幹得比誰都好。他們昨夜的工作效率,比英兵要高出一倍,你沒有算過賬嗎?” 英國人對華工的態度從此大變,華工在異國的境遇也有了很大改善。後來當他們回國時,不少華工還與附近的法國女子結了婚,並帶回了中國。

赴歐參戰的華工中有很多人卻沒有這麼幸運。 “威海衛華工營”那次從前線撤退傷亡尚不算大,但其他營傷亡不小。據說英國從青島招募的十萬華工,共死了三千人,他們大部分都是在撤退過程中被德軍的砲彈給炸死的。 重出江湖後的段祺瑞除了著力推動對德宣戰外,所關切的另外一件大事是獲得外界的援助和支持。雖然中國政府通過對德宣戰,取消了德奧庚子賠款,加上停付協約國方面的庚子賠款,使得國內財政困頓的情況有所緩解,但那也只是“出”的少了,“入”的仍然不多。 對這筆賬最清楚的,莫過於在新內閣中出任交通總長兼財政總長的曹汝霖。在他履任時,北京政府依舊入不敷出:軍政費用每月約需兩千萬元,而財政部的可靠收入合計還不足一千二百萬元,缺口達到八百萬元之巨。

如何維持生計,再次成為讓段政府頭疼的大事,而到了這時候,老段又開始盯上了鄰國日本那鼓鼓囊囊的口袋。 日本本來也不是個富國。甲午戰爭前,為了跟中國進行軍備競賽,日本天皇還要帶頭捐款,每年擠出皇室經費用於海軍建設。甲午戰爭後,中國的巨額賠款讓它發了筆財,要不然恐怕連後面的日俄戰爭都打不起。 日俄戰爭打完,日本又沒什麼錢了,但是隨後爆發的“一戰”卻意外地令其大發橫財,真正成了暴發戶——歐洲各國埋頭苦鬥,等於把賺取高利潤發大財的機會拱手送給了置身於歐洲之外的日本。 “一戰”期間,日本的對外貿易大大出超,金融實力得到顯著增強,由於國內貨幣過剩,甚至還出現了通貨膨脹現象。 日本有錢,也曾在“中日親善”的旗號下,打算借錢給中國,但在撥出第一筆交通銀行借款後不久,北京政局即因參戰之爭發生混亂,段祺瑞也避走天津。鑑於當時局勢極不明朗,日本寺內內閣決定中止經濟援華政策,同時標榜不干涉中國內政。外務省和時任日本駐華公使的林權助也持全然不干涉態度,作為段派成員的曹汝霖等人曾想策動林權助支持段祺瑞,但都未能達到目的。

西原的見解則完全相反。經過幾次訪華,他對段祺瑞非常看重,認為段一定可以繼袁世凱之後掌握中國的政權,即便暫時被免職,也不妨礙其日後東山再起。為此,他再次向寺內提出要前往中國援助段祺瑞。 寺內很信任西原,可他還是認為此行要冒許多風險,所以未同意西原的主張。西原是個極有個性的日本人,就算是老闆不答應,只要他認為應該做的事,照做不誤。其間他曾四度來華對段祺瑞表示支持,與以往實質上受寺內指派不同,這四次來華完全是西原自作主張的個人行動,而非官方意見。 直到張勛復辟,寺內內閣對公開援段仍感躊躇。後來見討逆軍兵臨北京城下,張勛大勢已去,寺內才同意幫助段祺瑞平定復辟之亂。 復辟既平,段祺瑞也在為新政府的外交政策定調。這時,曹汝霖提出了一個新見解。他認為,“遠交近攻”是強國才能採取的策略,中國祇是一個弱國,作為弱國,既不適宜於“遠交近攻”,也不能單純地“一律看待”,而只能採取“近交”、“善鄰”的政策,說白了,也就是必須採取親日政策。

曹汝霖的這一見解,博得了段祺瑞的讚賞。他在送此前一直在天津活動的西原回國時,特地請西原向寺內轉達自己的意向:“中國的政局幾經變化後,我再度出任總理。將來一切施政,當按預定方針進行。” 得到西原帶回的這一重要訊息,寺內內閣做出決定:“對段內閣給予相當友好的援助。”至此,日本政府終於明確了全力援段的政策。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