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民國總理段祺瑞

第4章 派誰出征

民國總理段祺瑞 关河五十州 1611 2018-03-16
在段祺瑞到清江任職的第二年,他終於感受到了暗潮湧動下局勢的顯著變化。 首先是爆發於1911年4月的黃花崗起義,雖然這次起義最終並沒有取得成功,但已經足夠令清廷感到不安:“倘不嚴加防緝,誠恐釀成大變,不可收拾。” 當年9月,四川發生保路風潮。四川總督趙爾豐倒是“嚴加防緝”了,但嚴得又過了頭,結果釀成流血事件。潛伏於四川的革命黨人乘機發難,連陷數十郡縣。 天下未亂蜀先亂,袁世凱所預言的“合久必分”終於露出了苗頭。作為一波波大浪頂峰的,則是10月10日革命黨人所策動的武昌起義。至12日,起義軍已光復武漢三鎮,天下為之震動。 清廷立即召集內閣緊急會議,商議對策,他們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究竟派誰出征為好。

在滿洲貴冑中,鐵良、良弼均被稱為清季干將,但良弼年輕,資歷和地位也較低,只有鐵良才具備“帥”的各方麵條件,而在實際生活中,他也確實常被人稱為“大帥”。 從慈禧太后決定編練新軍起,鐵良即奉旨與袁世凱共同主持練兵事宜。當時袁為主,鐵為鋪,練兵處辦事人員都稱袁世凱為“宮保”(袁世凱曾被封為“太子少保”),稱鐵良為“大帥”。 如果單評政績,鐵良給袁世凱做副手都很勉強。不過依照清廷一向的規矩,凡是滿人中具備辦事能力,頭腦比較清楚,同時又官至二品的官吏,其得到信任和被遷擢重用的機會都要比漢官來得容易得多。在慈禧的信任賞識下,鐵良在很短的時間內便歷任軍機大臣、陸軍部尚書,名位幾乎可與袁世凱平起平坐。

練兵的時候,大權歸屬袁世凱,鐵良尚對之俯首帖耳、唯命是從。等到“宮保”、“大帥”能面對面坐下了,他就不這麼好說話了。圍繞著北洋新軍的使用,鐵良時時以陸軍部的命令與袁對抗,令袁很難堪。二人矛盾逐漸明朗化,鐵良也由此成為滿人“中興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北洋新軍共有六鎮。在慈禧的支持下,鐵良收回了其中的四鎮,從而揭開了他與袁世凱之間正面衝突的序幕。而後改組四鎮軍官的做法雖遭到慈禧的製止,但鐵良在這場權力爭鬥中已經贏了大半。 袁世凱被逐,本是“中興派”內部的一件大喜事,與袁世凱積怨已深的鐵良更是猶如去了一塊心病。可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有袁這個大敵在,自己在朝中尚能相安,袁一走,他反而混不下去了。

攝政王載灃是個庸懦無能、眼光短淺之輩,他逐走袁世凱後,便把自己的弟弟載濤推出來,讓載濤掌握軍權。載濤時年才二十三歲,也沒有什麼文武才略,一切都要靠軍事熟手鐵良指導協助。 外行領導內行,是中國官僚場上的一個常見現象。面對載濤這個乳臭未乾、對軍事基本一竅不通的公子哥,有多年處理軍政事務經驗的鐵良不可能不感到憋屈,有時也難免會流露出“軍事你們不如我”之類的牢騷和倨傲。 載灃、載濤兄弟對此很忌諱,於是便將鐵良身兼的禁衛軍訓練大臣一職免去,調他籌辦海軍,實際上是架空了他。 鐵良知道自己不能為朝廷所容,就索性將陸軍部尚書也一併辭去,像他的政敵袁世凱一樣回家閒居去了。 鐵良在家閒住了一年,載灃、載濤還是如同防袁世凱般防著他。由於害怕鐵良暗中仍與各鎮將領聯繫,便又特予起用,讓他去做江寧將軍。在大半個清代歷史中,各地駐防將軍的職權都非常重要,但到光緒以後,卻逐漸淪為一個有名無實的閑職,基本無事可辦。

代替鐵良出任陸軍部尚書的蔭昌曾在德國留學,專習軍事。回國後,他長期在天津武備學堂擔任督辦(相當於校長),段祺瑞、馮國璋等人都尊其為老師,段祺瑞到小站投效袁世凱,其實也是由蔭昌推薦的。 蔭昌的最大缺陷是沒有練過兵,更無帶兵打仗的經驗,同時他在北洋新軍中的威信也與“大帥”鐵良相差很遠。不過也唯因如此,載灃等人才覺得他好駕馭,遇事不致掣肘。 事實上,蔭昌接到任命時尚在德國,其職務只能臨時由左侍郎署理,那位左侍郎“奉命唯謹”,上面說該怎麼辦就怎麼辦,確實聽話得很。後來即便蔭昌本人回國,部務也仍然倚重副手,他自己連公文都懶得處理。 武昌起義爆發時,蔭昌已出任內閣陸軍大臣。內閣開會幾經商討,認為鐵良已經下台,良弼資格太淺,只有蔭昌才是唯一合適的人選,於是便決定派他督師赴鄂剿辦。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