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一個人的京劇史·張正芳評傳

第33章 第七章投身教育

早在1973年,張正芳回上海養病期間,上海戲校的同學張美娟(張正娟)就有意要留下張正芳。那時,在江青的特批下,上海成立了“五七藝校”,張美娟任校長。她聽說張正芳回上海探親了,就千方百計安排見面,並表示要調張正芳回上海任教。但由於上海和遼寧是平級單位,因而調令被遼寧省文化廳拒絕了,不僅沒有放人,張正芳還因此受到批判。 而這一次張正芳能到北京,要感謝中國戲曲學院的院長史若虛。 史若虛是老革命,也是文化名流。 1961年,他應邀參加了張正芳的拜師儀式,但當時他對張正芳並不了解。 1962年,史若虛去大連招生,碰巧張正芳在那裡巡迴演出,這次,他看到了張正芳的《百花贈劍》《楊排風》《葉含嫣》,贊不絕口。 1979年,時任文化部部長的黃鎮同志出訪朝鮮,路過丹東,看了張正芳的戲,回到北京後便與史若虛商量著,如何將張正芳調到北京從事戲曲教育工作。兩人一拍即合,下了調令。

接到調令,張正芳的態度竟也十分明確,“候鳥要南飛了”。 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比較複雜,張正芳自己歸納了三條。第一,當時她的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等問題已比較嚴重,作為病人,大夫要求她減少激動,但演員演戲必須要有激情,兩者對立,不能兩全;第二,儘管“文革”平反後領導照顧她,觀眾也歡迎她,但原來的造反派並沒有被徹底打倒,她遭遇了各種各樣的穿小鞋,比如,她需要在舞台上做劈叉“四險”的動作時,竟遇到了長期合作的四個人同時請假,於是只能全都換上新人,配合不默契,讓她做這個動作時差點出了生命危險;第三,那時她已年近50,想入關了,總想著可以離家近一些。 中國戲曲學院是在田漢組建的“四維兒童戲劇學校”三分校基礎上建成的。 1952年11月更名為“北京戲曲實驗學校”。 1954年5月中旬歸屬文化部,為“中國戲曲學校”。 1978年10月,改為大專學制,定名為“中國戲曲學院”,史若虛為第一任院長。

1979年6月,張正芳到達北京。由於正好趕上暑假,史院長便派她到哈爾濱,向著名京劇演員雲燕銘學習《蝴蝶杯》,以便新學期可以回來教授此劇。 《蝴蝶杯》說的是書生田玉川與漁家女胡鳳蓮在舟中,以蝴蝶杯為媒,終成連理的故事。張正芳很快便完成了任務,當年8月,學完回京,立即為中國戲曲學院的實驗劇團陳淑芳、孫佩紅等排演該劇。 從此,張正芳開始了人生一個新的階段——教學生涯。 就是在這個階段,在這個學校,張正芳有幸成為了新中國藝教史上第一位京劇表演專業的女教授。 這還有一段故事,1979年,剛剛改為大專制的戲校開始評教授。張正芳說:“那大概是1980年、或者1981年的時候,要按照普通大學標準評職稱,雖然表格還沒發到我們手上,但學校的有關部門就跟我們說,要英語、要論文,這些你們行嗎?”當時學校的教師中,張君秋、高盛麟是老的文藝一級,趙榮琛、尚長春、張正芳等都是三級。雖然如此,但這些舊時科班、戲校出身的專業演員,都不會英語,更別說論文等學術研究成果了,於是那次評職稱,大家都沒評上。

直到1986年前後,文化部特批戲曲學校可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點來評職稱。這一次,老師們都領到了需要填寫的材料,考察的項目主要包括工作成就、藝齡、代表作、影響力等幾個方面。就在這次評職稱中,張君秋、高盛麟、尚長春、張正芳等都被評為教授。 1988年1月,張正芳正式拿到了教授證書,成為新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京劇表演方面的女教授。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