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一個人的京劇史·張正芳評傳

第7章 五、因材施教

張正芳沒有小嗓,或許是先天的一個遺憾。但她卻依然成為了京劇史上的一代名角,這是如何做到的? 她說,一定要好好感謝幾位老師! 而從她的感謝中,我們也能感受到彼時,戲校教育的一些特點。 張正芳提起最多的是上海戲校的教務主任關鴻賓先生。 關老師原是一位京劇演員,據張正芳回憶,他在革新傳統唱腔方面很有能力。比如,《女起解》中“蘇三離了洪洞縣”一句“蘇三”兩字唱法原本很簡單,蘇三兩字用32 1(指樂譜),這樣聽起來很不突出。經關老師精心設計,在“蘇三”之間加了一個花腔,形成: 2321 6123 1 既好聽,更強調了人物思想感情,抒發了蘇三離開洪洞縣去太原時的幽怨、感嘆等情緒,後經同學顧正秋委婉細膩的行腔一唱,更覺震人心弦。因而,上海戲校的演出中,每當“蘇三”兩字行腔剛一落,就引得滿堂喝彩,從而獲得“一句蘇三驚四座”的好評。以至於後來上海戲校只要貼出全部《玉堂春》,便會每場必滿。

關老師不僅主教青衣、花旦,還兼教醜行。上海戲校的一整套戲曲人才培養方案,都是他制定的,從創辦、主考、選苗、拔尖、定行當、定劇目、定角色,到審核要培養的重點對象,加時、加點,嚴教博施,再到通過三台打炮戲為學生開路,關鴻賓一以貫之的努力,終於使這些學生成為中國京劇界的一代棟樑。 是關鴻賓的慧眼獨具,幫助學生確定了行當: 生行:關正明、周正榮(後期陳正岩、程正泰、汪正華、房正年); 武生:長靠王正堃,短打劉正忠、孫正俠、董正豹;武小生劉正裔; 小生:薛正康(後期黃正勤); 青衣:顧正秋、周正雯、童正美、孫正璐、陸正梅、楊正珊、唐正仙、沈正艷; 刀馬花旦:張正芳、張正芬、沈正霞、夏正蘭、賈正云;

武旦:張正娟、馬正鳳、陳正葆; 老旦:朱正琴; 淨行銅錘:周正禮、徐正鈞; 架子花:施正泉、王正森; 武淨:劉正奎、孫正琦、萬正樓; 末行:鄭正學、夏正峰; 醜行:孫正陽、邢正浩、彭正麟、王正廉; 武丑:景正飛(後期陳正柱、侯正仁、張正武)。 對於張正芳而言,關鴻賓更是一位影響她、成就她的恩師。 因材施教是關鴻賓教學的核心理念。他關心每個學生的發展前途,又善於發揮每個同學的優點。 張正芳這個沒有小嗓的學生,真是讓關鴻賓費盡了苦心。他另闢蹊徑,常常要求張正芳重點練念白。常言說“千斤念白四兩唱”,足見其在戲中的重要地位。作為一個江南姑娘,為了念好京白,張正芳甚至在不上課時,也見縫插針在樓梯口或過道裡,面對牆壁,背念“順口溜”。

一次,她在反复念著“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兒,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兒”。嘴皮子念累了,又換一段《下河南》中媒婆子的一段白口,一口氣念下來: “您順著我的手兒瞧,頭戴一字巾兒,身穿大紅袍兒,坐騎桃花馬兒,柳葉眉兒,杏核眼兒,櫻桃小口兒一點點。不笑不說話兒,一笑倆酒窩兒。嘟兒……(捲舌練嘟嚕,一口氣要拖得很長)啪!就是他。” 正念得起勁,背後忽然有人給了一個喝彩!回頭一看,正是許曉初校董。他撫摸著張正芳的頭,對關鴻賓老師說:“正芳的京白念得多好啊!我看一點兒也不比北京的小妞兒差啊!”關老師點頭同意:“這孩子挺要強,哪樣都好,就可惜沒小嗓,唉!天下哪有十全十美的事啊!”許曉初卻說:“要強是個好學生,我們就重點培養,至於沒有小嗓,你就因材施教吧!

關老師轉身對張正芳道:“聽見沒有?許校董也同意重點培養你,你可別驕傲啊!”說著,他倆欣喜地走進屋裡去。張正芳望著師長們的背影,心中歡喜:“能得到老師重點培養,我的苦功算是沒白練,真要是上台之後能露臉,那就能掙錢養家了!”少年的她,想法確實是樸實而懂事的。 事後,關鴻賓把她叫到一邊:“孩子!你沒有小嗓,這是最大的自然缺陷,咱們只能藏拙。我給你另選老師,另選劇目,根據你有本嗓,撒得開,又肯苦練的長處,咱們就來個揚長避短,藏拙露秀,免得因某些資質不足而埋沒了你這個人才。”聽了這話,張正芳感動極了!她知道,如果沒有恩師的高見卓識,恐怕自己是不能被列為重點學生來培養的。 後來請關師娘,也就是劉月樓老師為張正芳選了5個劇目:崑曲《打花鼓》《打櫻桃》《小放牛》、吹腔《小上墳》、梆子《辛安驛》。這些都是以表演為主的花旦戲,這樣就避開了西皮二黃等用小嗓的唱功戲,從而因材施教,收效良好。

關師娘當時只教張正芳一個人,俗稱“吃小灶”。她教戲嚴肅又細緻,把“四功五法”的巧妙運用與弦樂、打擊樂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而使花旦表演達到了完美而協調的藝術境界。特別是在教《辛安驛》一戲時,在女店主周鳳英改扮花臉後“走邊”的設計上,施展了許多基本功,不僅亮腿功和飛腳,上桌子之後還表現出蹺功的各種造型。經過努力、苦練、奮鬥,張正芳終於較出色地完成了關師娘的要求,使她露出了滿意而又少有的笑容。 更為重要的是,關師娘發現張正芳的本嗓適合唱梆子,並把這個發現告訴了關鴻賓老師。關鴻賓認真聽了後,便積極給張正芳開闢了一條梆子戲路。特地為她聘請了時年已過花甲的梆子名伶“四盞燈”——周詠棠老師說戲。周老師教張正芳用本嗓梆子腔演唱《大劈棺》《紅梅閣》《梵王宮》《翠屏山》等戲。學校還破例讓京劇和梆子同台演出,這種“兩合水”的做法在當時是十分鮮見的,在上海京劇舞台也獨一無二。回想起來,這都是關鴻賓老師對張正芳的良苦用心。

當然,學生自己的用心與用功也不可或缺。 梆子戲中有好多難度較高的特技,周詠棠老師一點都不放過,還嚴肅地說:“每齣戲都有每齣戲的技巧和功夫,你練不好這門功,就別唱這齣戲,咱們不能湊合。戲是我教給你的,你唱對了,給我露臉;你要是偷工減料唱砸了,那就是給我'現眼'。”老師語重心長的教導,讓張正芳感到自己身上的擔子之重。因此,在學每齣戲之前,都下了“一定給老師露臉”的決心。 還有一出《大劈棺》,因為戲裡有功夫,當時很叫座。學《大劈棺》時,周老師問張正芳:“你有從桌上往上竄再往下翻落地的'竄搶背'功夫嗎?”這可把小姑娘問蒙了,她從來沒聽說過這名詞。要從桌子上往上竄,怎麼竄?然後還要“竄搶背”落下,這難度可太大了。只好含含糊糊地說:“我有這個功夫。”

張正芳雖然滿口答應,其實也只在集體訓練時,練過從桌上往地下翻的普通軟搶背,平淡無奇。如果按周老師的要求,作為特技“絕招”表演的話,就很難達到標準。 但“竄搶背”這個絕技合乎劇情,田氏去劈棺根本沒想到棺材蓋會突然開啟,莊周起死回生從棺材中站起,完全讓她出乎意料。她嚇得先往上一竄再翻下,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急驚的神態。周老師對她說:“有就好,這齣戲就要亮你的'竄搶背',你要是沒有這個功,就趁早別學這齣戲!”張正芳急了,連忙說:“老師,老師,我從來不怕苦,不怕累,你就教我吧。” 之後,張正芳特地拉顧正秋去觀摩當時某一最走紅的坤伶,看她的《劈棺》是怎樣演的。這齣戲是她的拿手傑作,每演該劇總是客滿,她表演細膩逼真,很受觀眾歡迎。但看到她在劈棺時,並沒從桌上往下翻“竄搶背”,而是從桌上跳到地下,然後再走了一個“軟屁股坐子”,表示受到了驚嚇,觀眾也照樣給予鼓掌,並沒什麼不滿意。當時張正芳心想,這下可找到了避免“竄搶背”的依據了,即對顧正秋說:“人家是名角兒,她劈棺下桌子走'軟屁股坐子',不也很好麼?你幫我跟周詠棠老師說說,也讓我那麼下桌子行不行?”正秋馬上斬釘截鐵地回答:“不行!你怎麼想偷懶?真沒出息!你那股子衝勁上哪兒去了,你要學人家好的地方,怎麼單學她這點兒?雖說她是名角,但名角兒也不可能十全十美,再說她也許是沒練過這個'竄搶背',而你有這門功底,只是還沒達到周老師要求的標準,你年齡不大,把衝勁兒拿出來,咬咬牙,再使一把勁,沒個練不成的!等練好了,亮在舞台上跟她打個對台,這不正說明咱們戲校的學生,已能超過名角兒了麼?”

張正芳回憶說:“這一番話不僅說得我臉上火辣辣的,同時也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說心裡話,那時我真是想逃避練這個絕招的,因為在練這門功時曾經戳過膀子,受傷後很痛苦,而今天這種翻下桌子的'竄搶背'更具有危險性,弄不好很容易把脖子窩在脖腔內,那就將成為終身殘疾了!當時我在社會上、在戲校內已經小有名聲,也有專愛看我戲的觀眾,所以我就不願意冒那麼大的危險去練功,在勇氣方面就不如剛進校時那麼衝了。經正秋的指點與幫助,使我猛悟,知道了正是因為難度大、技巧高,練好了才算是真本事,才有可能出人頭地,否則你會、我會、大家都會,這又有什麼稀奇的呢?” 此後,張正芳真咬著牙,拼著命練。關鴻賓老師看到她這麼要強,非常高興,每次練功時,雖有練功老師看著,他還要站在邊上保護。經過鍥而不捨的苦練,張正芳終於達到了周老師要求的標準。演出之後獲得了台下觀眾和校內師生的一致讚揚。這齣戲的演員也搭配很整齊,周正榮的莊周,薛正康的楚王孫,孫正陽的春雲,王正屏的二百五,他們的表演都有獨到之處,也確實和那位名坤伶打了對台。

張正芳說:“後來才知道,演這個戲時,關鴻賓老師為了保證我的演出安全,還特地找許曉初校董,專程到人壽保險公司,為我投了5萬元人身保險。這是校方對我的安全負責,也是關老師在我身上傾注全部心血的表現,此恩此德真是終生難忘。” 顧正秋對張正芳的這個戲,印像也非常深。她在台灣口述的《舞台回顧》一書中說:“她會用眼睛,臉上有戲,功夫也練得到家。唱《大劈棺》的時候,她能踩著蹺,站在桌子上,一個'竄搶背'摔下來……”她的這番話使張正芳非常感動,在戲校裡,從未有過“同行相輕”的舊習氣,往往是一個人有了成績,大家都引以為豪。 而對於恩師關鴻賓,顧正秋也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 關先生據說是旗人,本姓“奎”;進入梨園界後才改姓“關”。他的身材高挑,鼻樑英挺,雙目炯炯有神,可說是一個美男子。更可貴的是,他思路清晰,反應靈敏,心胸開闊,不止脾氣好,對學生更是有耐心。他的本行是小丑,在舞台上扮小花臉非常討喜受歡迎。但不知為什麼,40歲不到,他就離開了舞台。關於這一點,我一直不好意思請教他。

是的,直到1963年關鴻賓辭世,也沒有人知道他為什麼告別舞台,甚至在今天的互聯網上都查不出他生於哪一年,只是,處處是他的弟子們支撐梨園半壁江山的信息。關老師會覺得遺憾嗎?又或許,這是為人師者最好的結果。 張正芳這樣評價關老師:“關鴻賓老師是一位德藝雙馨的京劇藝術教育家,他為上海戲校培養人才,為扶植我們成為京劇事業的接班人而任勞任怨,嘔心瀝血,6年期間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其恩德真是車載斗量,不可勝數,我們上海戲校的學生永遠銘記於心,不會忘懷。”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