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台灣十大企業家財富傳奇

第62章 7、一手求發展,一手抓穩健

從1968年一艘二手貨船起家,到建立世界最大的集裝箱班輪公司,張榮發顯示了堅強的意志和過人的眼光,張榮發並不把他自己看作風險愛好者,建議要安全運營。 張榮發說在編制投資計劃時他更喜歡對最壞的情況做準備,而不是以最好的情況作為擴展計劃的基礎。他認為這是使公司盈利的唯一方法。值得張榮發驕傲的是,公司在過去的四十年裡,沒有一年出現過虧損,最多只是盈利多少而已。 談到自己的成功,張榮發歸因於對整個企業的創新思維與小心謹慎。在創建長榮海運公司的五年裡,張榮發知道他目標是把公司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海運公司之一。但是,張榮發並沒有冒失地投資巨輪事業。至今,長榮船隊中最大的船仍是2005年建造的8艘8073TEU。

張榮發說,於2005年和2006年推出的8073TEU的C型船舶,是由於銷售經理不斷甜言蜜語誘惑之後而“誤下”的訂單。此前還只有5000TEU的船。 2006年,張榮發寧願租賃8艘12600TEU的船舶,也不願自己造船,儘管每艘船的租金達每天6萬美元。但這種小心謹慎在後來發生的金融危機中無疑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因為在後來取消租船合同時,損失遠遠小於取消造船訂單或者半載航行所蒙受的損失。 正是這種小心謹慎使長榮海運公司從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事實上,張榮發的謹慎從創業之初就已顯現,在20世紀70年代初他耗資100萬美元,委託世界著名的顧問公司進行了一項為期兩年的市場研究,隨後才作出了完全轉向集裝箱化航運的決策。同時,長榮集團拒絕支付大股東分紅,以建立其財務儲備。張榮發認為,謹慎融資要求公司有強大的儲備,才能經得住任何長時間的經濟不景氣。

海爾總裁張端敏曾經說過一句令人深省的話,“我現在最怕的就是整個公司的員工太相信我了。如果我選錯了路,往火坑里跳了,那麼整個公司也跟著我往火坑里跳了。” 因為,他身居高位,執掌著眾多人的利益,要想在充滿風險和變數的市場環境中生存、發展下來,並不容易。經營者必須保持穩健的發展步伐,才能讓企業真正獲得成長。 著名社會學家貝克從生態環境與技術的關係切入,認為風險是個指明自然終結和傳統終結的概念。或者說:在自然和傳統失去它們無限效力並依賴於人的決定的地方,才談得上風險。 風險概念表明人們創造了一種文明,以便使自己的決定將造成的不可預見後果具備可預見性,從而控制不可控制的事情,通過有意採取預防性行動以及相應的製度化措施戰勝種種(發展帶來的)副作用。

面對著越來越多無法預知的社會風險,企業必須進行冒險,必須時刻對於風險進行選擇。這個時侯,企業家往往應該具備逆向思維,不能迷信市場。因為從本質上來說,市場對於風險的控制是一種利用風險的積極方面,依賴於冒險者的冒險行動來推動社會的發展與風險的轉化、消釋。很顯然,市場不僅不能徹底地消滅風險,其本身的運作機制也是風險的製造者。同時,作為市場體制基石的經濟理性在工具理性遭到挑戰與顛覆的時候,也必然面臨著滅頂之災。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