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台灣十大企業家財富傳奇

第24章 13、贏在戰略:格局、佈局、步局

做企業,要有戰略構想,不可以盲目行動。許多時候,思路清楚了,再行動就會有方向感,就能把握好關鍵點,拿捏起來也很到位。這就是郭台銘常說的“格局”、“佈局”、“步局”。 對鴻海發展到今天的三步走戰略,郭台銘是這樣描述的: 首先是格局。當年,鴻海涉足連接器,才在PV領域崛起。 1999年,富士康成立,公司正式進入手機代工製造。這一個跨越,使鴻海的產業“格局”發生了逆轉。 其次是佈局。進入手機產業後,鴻海加大了資源整合。 2003年10月16日,郭台銘一舉併購了芬蘭的一家工廠——專門為諾基亞代工的一家企業。接著,鴻海又進軍墨西哥,收購了加拿大在當地的一家工廠,從而在跨國併購中實現了步步為營的“佈局”。

最後是步局。 2003年11月,郭台銘收購了國電——網通代工業的龍頭企業。此後,鴻海在手機市場春風得意,達到了製勝的目標。 具體來說就是,在鴻海長期發展的過程中,郭台銘抓住每一次發展機會,打造企業的製造能力,才在全球競爭中站穩了腳。 在早期發展階段,當許多台灣企業抽取資金,投入地皮、房地產炒作時,郭台銘卻投資黑白電視連接器,結果從20世紀80年代火爆的電視機產業中掘取了第一桶金。 到了90年代,郭台銘抓住PC產業發展趨勢,開發模具製造能力,從電腦機殼中找到了自己的藍海。 1983年,鴻海利用日本進口的新設備,開發完成計算機連接器。從此,鴻海正式進入PC領域,保持了每年成長20%的趨勢。

郭台銘賺了錢,並沒有自己放進口袋,而是又全部投入來買機器。鴻海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繼續加大投資,讓大家看到了一個企業長期投入、追求卓越的決心和自信。 1984年,鴻海為了建立金屬電鍍部門,直接從美國引進全自動連接線選擇性鍍金設備和電鍍檢測設備,花費了將近1000萬台幣。這筆投資,大約是鴻海當時營業額的十分之一。 經過一系列科技投入,鴻海開始快速成長,業績迅速攀升。科技上的雄厚實力,不但給鴻海帶來了豐厚的回報,也奠定了它日後全球化競爭的資本。 進入21世紀,郭台銘又涉足手機產業,再次使鴻海在全球產業競爭中分得了一杯羹,續寫了不敗的神話。 鴻海成長的每一步,都是在投資自己,一旦看準方向就加大技術研發力度、開發人力資源,緊緊跟隨全球市場腳步前進。郭台銘說:“只有自己長期投資自己,才可以在全球競爭的自然法則下生存。”

同時,郭台銘經常說的一句話是:“鴻海不僅是在辦企業,也是在辦一所學校。在這裡,每個人都可以得到成長鍛煉的機會,因為鴻海首先要製造出優秀的人才,才有優秀的的產品。” 重視教育和培訓一直是鴻海的傳統,不過吸引人們到這裡做事的更重要原因是:鴻海有很好的平台。通常,在這里工作一段時間,你就能對整個行業有相當的了解,專業水準大大提升。 “公司要快速成長一定要有'製造產品'和'製造人才'的雙重能力。”郭台銘的看法是,在公司快速成長的過程中,如果人才的質量跟不上,產品品質就會大打折扣,對企業來說無疑是一種滅頂之災。 今天,商業模式已經成為企業競爭成敗的關鍵。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說過:“當今企業之間的競爭,不是產品之間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在快速擴張的大潮中,通過兼併和收購,將優秀的商業模式複製到新的企業,成為很多企業做大做強歷程中的必經之路。

商業模式無所謂優劣,只有合適與否的差別。當然,除了在商業實踐中摸索出一套適合自身發展、盈利的商業模式外,經營者還要眼睛向外看,通過複製成功的商業模式在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走好這一步,要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1)商業模式一定要有生命力 優秀的商業模式必須在商業競爭中千錘百煉,經歷了市場的嚴峻考驗,既有標準化操作流程,也有彈性空間。好的模式才可能打造無數個與“母版公司”一樣有競爭力的“複製公司”。 (2)優秀的職業經理人必不可少 一支隊伍能否打勝仗,關鍵在於帶隊的人水平如何。優秀的職業經理人是商業模式推廣的指揮者,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一個地方復製商業模式的時候,職業經理人往往會接管被改造的企業,操刀新企業推行商業模式的整個過程,直到最後成功的那一刻。

(3)有一支專業化管理團隊 實現商業模式的完美復制,需要專業化的管理團隊。商業模式的複製過程,涉及到知識管理的多個層面,不但耗費時間和精力,還需要成熟的運營管理能力,對大局的把握水平。一支專業化的管理團隊,是企業推廣商業模式的組織保障。 (4)複製過程中要堅持“本土化” 把企業的商業模式移植到另外一個地方,必須使它落地生根,實現真正的本土化。這要求企業空降部隊必須把握好當地文化,在執行中做好完美對接。好的商業模式,沒有出色的執行保證,也會遭遇“滑鐵盧”,最終退出當地市場。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