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世界文學

第45章 從“多餘人”到“新人”——屠格涅夫的文學世界

知道點世界文學 邱立坤 1808 2018-03-20
準確而有力地表現真實和生活實況才是作家的最高幸福,即使這真實同他個人的喜愛並不符合。 ——屠格涅夫 每一個音響裡都洋溢著明亮的詩意。 ——謝德林 19世紀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1818—1884年)是位卓有才華的藝術大師。他是文學上的多面手,舉凡詩歌、小說、戲劇等都很有造詣。他的作品描繪了廣闊的俄國社會生活畫面,展示了人們的美好心靈。 詩歌《巴拉莎》(1843年)、《地主》(1846年)是他文學生涯的第一步。他的《獵人筆記》(1847—1852年)的發表是俄國文學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書中他廣泛地描繪了莊園地主和農民的生活,揭露了地主表面上文明仁慈,實際上醜惡殘暴的本性,全書充滿對備受欺凌的下層人民的同情。 50至60年代是他創作的旺盛期,屠格涅夫在這個時期創作了使他享譽世界的6部長篇小說:《羅亭》、《貴族之家》、《前夜》、、和《處女地》,其中前四部尤為出色。

與時代共進退、敏銳地發現並及時捕捉社會生活中的新現象,是屠格涅夫創作的最大特色。他創作的全盛時期適逢俄國解放運動從貴族革命階段向平民知識分子革命階段轉折的時期。這一階段俄國生活中重大社會現像都不曾逃脫作家敏銳的目光。他最關心的則是俄國知識分子的歷史命運。可以說,屠格涅夫的長篇小說就是一部俄國知識分子歷史命運的藝術編年史。 《羅亭》是屠格涅夫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當時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遭到慘敗。這充分暴露了處於農奴制時期的俄國軍事和經濟上的落後,也促使先進的知識分子去思考祖國的命運和前途。這是作家創作《羅亭》的動因。 羅亭是40年代俄國進步貴族知識分子的一個典型。他受過良好教育,接受了啟蒙思想的影響;他信仰科學,關心現實社會問題,具有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標並有為理想而奮鬥的決心;他熱情洋溢、才思敏捷,能感染人、吸引人。他雖然具有過人的天賦和才智,但這一切都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他不會付諸鬥爭實踐,成為“語言的巨人和行動的侏儒”。羅亭式人物脫離人民,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因而注定了失敗的命運。屠格涅夫筆下的這個人物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形象,作家根據同時代許多進步知識分子如巴枯寧、赫爾岑、格拉諾夫斯基等等的性格特徵融合成羅亭。所以高爾基曾說“羅亭既是巴枯寧又是赫爾岑,在某種程度上還是屠格涅夫本人”。取自現實的形象經過作家之手而成為典型,羅亭這個人物才成為有血有肉的活的典型,他是俄國文學史上繼奧涅金、畢巧林以後又一個光彩照人的多餘人形象。

在屠格涅夫創作中佔有中心地位的長篇(1862年)刻畫了民主主義者和自由派貴族兩派間的思想衝突。通過父輩與子輩的衝突來表現這一主題。巴扎羅夫代表了19世紀60年代的年輕一代——激進的平民知識分子。而巴威爾和尼古拉則代表了保守的自由主義貴族的老一代人。在對待年輕人的態度上,尼古拉比較溫和,希望理解子輩,想跟上時代,只是不太成功。巴威爾則固執已見,對年輕人的反叛耿耿於懷。父與子的衝突在廣義上表現為巴威爾和巴扎羅夫之間的對立,作者在巴扎羅夫身上塑造了時代“新人”的形象。 巴扎羅夫是一個精神上的強者。他充滿自信,具有銳利的批判眼光。他批判老百姓的落後迷信。他的批判鋒芒集中表現在他與巴威爾的論戰上。巴扎羅夫以他特有的簡潔、粗魯的話語給巴威爾以強有力的反擊。他絕不屈從權威,是個具有自主精神的人,體現了年輕一代知識分子獨立思考的精神。他也帶有年輕人特有的偏頗和極端。但他還是以自己的精神優勢壓倒了對手。巴扎羅夫吻費涅奇卡,在巴威爾看來,是嚴重地侵犯了貴族的權利,也是他們之間對立觀點的繼續發展。決鬥暴露了巴威爾的偏狹、虛弱和做作,顯示了巴扎羅夫的豁達、鎮定和自信,雙方精神力量的強弱在此得到進一步的揭示。

巴扎羅夫還是行動的巨人,他批判貴族的空談。他自己腳踏實地從小事做起。他具有實踐能力,重自然科學研究。他的行動標準是:“凡是我們認為有用的事情,我們就依據它行動。”他在愛情上也是一個行動的巨人。當愛情之火燃燒起來的時候他絕不迴避躲閃。屠格涅夫寫出了在否定愛情的巴扎羅夫內心,愛情是如何萌芽、發展的,寫得真實可信。但是巴扎羅夫在愛情受挫後一蹶不振,直至死亡。巴扎羅夫身上儘管有瑕疵,但他畢竟是俄國文學史上第一個俄國“新人”形象,率先傳達出平民知識分子成為生活主角的時代信息。 屠格涅夫也是一位有獨特藝術風格的作家,他擅長細膩的心理描寫,又長於抒情。小說塑造的人物形像生動,尤其善於細緻雕琢女性藝術形象,他對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寫也充滿詩情畫意。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