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中國古代音樂

第20章 第二節教坊與梨園

中國古代音樂 伍国栋 1115 2018-03-20
唐代燕樂所以如此繁盛,這與宮廷設置訓練和管理音樂表演人員的機構“教坊”有很大關係。教坊初設於唐高祖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唐明皇開元二年(公元714年),蓬萊宮內苑設置有一處“內教坊”;禁城外和東京洛陽各設置有兩處“外教坊”。 教坊的主要任務是培養音樂舞蹈人材和教習、排練歌舞散樂。教坊內藝人依聲色技藝高低分為若干等級:平民之女選入教坊學習琵琶、箜篌、箏等樂器演奏,稱為“〔CHoU抽〕彈家”;一般歌舞伎,稱為“宮人”;技藝水平最高、經常在皇帝面前表演的,稱為“內人”或“前頭人”。內人數量較少,表演時常由宮人和彈家補充。所以排練時,內人便常常在歌舞隊列前面或後面起示範、領舞和壓陣的作用。

唐玄宗時,教坊藝人編制已經有了很大擴展,僅長安的教坊,藝伎就達一萬多人。據唐崔令欽《教坊記》實錄,各教坊積累的各民族音樂舞蹈和散樂百戲作品,已達325個之多。其中《伊州》、、《春鶯囀〔zhuan轉〕》、《柘枝》、《大渭州》、《踏搖娘》、《烏夜啼》、《安公子》、《玉樹後庭花》、《西河劍器》、《河滿子》、《綠腰》、《涼州》等歌舞音樂百戲,都曾由教坊藝人排練並在宮中演出,很受官方重視(圖23)。 唐燕樂中“法曲”的興盛則與宮廷另一音樂機構“梨園”的建立有重大關係。 梨園是唐玄宗在內廷設置的音樂歌舞教習場所,因地點設在宮廷禁苑果木園圃“梨園”而得其名。親自著手梨園建制的唐玄宗李隆基,是中國封建社會以皇帝身份露臉的一位多才多藝音樂家,他“洞曉音律”,“凡是絲管,必造其妙”,又能“製作調曲”,“隨意即成”,就連古代大音樂家夔和師曠“也不能過也”(唐南卓《羯鼓錄》)。唐玄宗“酷愛法曲”,開元二年(公元714年)他從坐部伎弟子中選調300人到梨園教習,親自擔任音樂教練,凡“聲有誤者”,他“必覺而正之”,這些藝人也因此而被稱為“皇帝梨園弟子”。此外,他還從宮女中選調出數百人居住在宜春北院學習音樂歌舞,這些樂伎也被稱為“梨園弟子”。梨園機構中還專設有“小部音聲”30餘人,此即少年兒童音樂班子,由15歲以下孩童組成。梨園排演的節目主要是法曲,這些法曲又主要是唐玄宗的作品。


圖23 燕樂樂俑(唐)
除宮中梨園外,在長安還設有“梨園別教院”;在洛陽設有“梨園新院”。前者學習法曲、排演新曲,人數約1000人左右;後者演奏一般俗曲,人數約1500多人,其中技藝優秀者,便被抽調入教坊。 唐代的教坊和梨園造就出了一批優秀的音樂舞蹈表演人材,不僅為盛唐各民族樂舞的發展和繁榮注入了新鮮血液,同時因優秀藝人交替代謝流散民間,對中國世俗音樂的發展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推動作用。白居易《琵琶行》所吟“老大嫁作商人婦”的那位婦女的藝術生涯,就屬於這樣的典型事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