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文學理論 《談藝錄》讀本

第106章 (六)通感與摹狀

《談藝錄》讀本 周振甫 2608 2018-03-20
史吳兩注①,均局束字面。陽關三疊②,有聲無形,非繪事所能傳,故曰:“斷腸聲裡無形影。”然龍眠畫筆③,寫惜別悲歌情狀,維妙維肖,觀者苦於無聲中聞聲而腸斷,故曰:“畫出無聲亦斷腸。”即聽覺補充視覺之理也(參觀《管錐編》450頁)。但丁詩言石壁上雕刻歌唱隊像④,人巧奪天,觀賞時自覺眼耳兩識相爭,一言:“唱聲無”,一言:“唱聲有”,正抉剖此境。王從之《滹南詩話》⑤卷二雲:“東坡題陽關圖⑥: '尤眠獨識殷勤處,畫出陽關意外聲。 '予謂可言聲外意,不可言意外聲也。 ”東坡語意與山谷同,王氏未解詩旨。曹子建《七啟》所謂⑦“造響於無聲”,可以斷章焉。太白《觀元丹丘坐巫山屏風》雲:“寒松蕭瑟如有聲。 ”樂天《畫竹歌》雲:“舉頭忽看不似畫,低耳靜聽疑有聲。 ”介甫《純甫出釋惠崇畫要餘作詩》雲:“暮氣沉舟暗魚罟,欹眠嘔軋如聞櫓。 ”東坡《韓幹馬十四匹》雲:“後有八匹飲且行,微流赴吻若有聲。 ”

放翁《劍南詩稿》卷八十一《曝舊畫》雲⑧:“翩翩喜鵲如相語,洶洶驚濤覺有聲。” 樓大防《攻愧集》⑨卷一《題龍眠畫騎射抱球戲》雲:“靜中似有叱吒聲,墨淡猶疑錦繡眩。”湯垕《畫鑑?高僧試筆圖》雲⑩:“一僧攘臂揮翰,傍觀數士人咨嗟嘖嘖之態,如聞有聲。”攻愧“墨淡”句別寫一境,非聽覺補充視覺,而視覺自力補充。張彥遠《歷代名畫記》⑾卷二《論畫工用榻寫》節雲:“是故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鄭毅夫《鄖溪集》⑿卷十八《記畫》雲:“純淡墨畫竹樹黃雀者,雖墨為之,如具五彩。 雲僧貫休畫。 ⒀”李曾伯《可齋雜稿》卷三十四《滿江紅?甲午宜興賦僧舍墨梅》⒁雲: “猶賴有墨池老手,草玄能白。”王元美《弇州四部稿》⒂卷一百三十八《題石田寫生冊》雲:“以淺色淡墨作之。吾家三歲兒一一指呼不誤,所謂妙而真者也。'意足不求顏色似',語雖俊,似不足為公解嘲。”蓋陳簡齋《和張規臣水墨梅》第四首雲:“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弇州進一解,謂意足自能顏色具,即張彥遠之說也。

荷馬史詩描摹一金盾上⒃,雕鏤人物眾多,或戰陣,或耕耘,有曰:“犁田發土,泥色儼如黑。然此盾固純金鑄也,蓋藝妙入神矣。”美學論師讚歎為得未曾有,審美形似之旨已發於此兩句中。竊謂攻愧、可齋等詩詞斷句,正復同耐玩索;墨梅之“草玄能白”,與古希臘人言白粉筆能畫出黑人肖像,尤相映成趣。 (317—318頁)①史:宋代注家史容。此外是指史容為黃庭堅《題陽關圖》作注,引白居易“一聲一斷腸。”吳:宋吳曾。此處是指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七為黃庭堅詩作注,引李商隱《贈歌妓》“斷腸聲裡唱陽關”。 ②陽關三疊:曲調名。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後入樂府,以為送別曲。唱時第三句重疊一下,故白居易《對酒》雲:“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注云:“第四聲'勸君更進一杯酒'。”三疊是疊第三句,故第三句成為第四聲了。

③龍眠:宋代畫家李公麟,字伯時,歸老於龍眠山,因號龍眠居士。 ④但丁:十三、四世紀意大利詩人,有《神曲》,記夢遊地獄、淨界、天國三界事,常藉用比喻述志。 ⑤《滹南詩話》:金王若虛(字從之)撰,三卷。 ⑥《陽關圖》?宋李公麟據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意畫的陽關送別圖。不少詩人為之題詠。 ⑦曹子建:三國魏曹植字,曹操之子。 ⑧放翁:末陸游字。撰有《劍南詩稿》八十五卷。 ⑨樓大防:宋樓鑰字。撰有《攻愧集》一百二十卷。 ⑩湯垕:元代畫論家,有《畫鑑》一卷。 ⑾《歷代名畫記》:唐張彥遠撰,十卷。 ⑿鄭毅夫:宋鄭獬字。撰有《鄖溪集》三十卷。 ⒀僧貫休:唐僧,本姓姜,字德隱。

⒁《可齋雜稿》:宋李曾伯撰,三十四卷,又續稿八卷,後續稿十二卷。 ⒂王元美:明王世貞字,號弇州山人。撰有《弇州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續稿二百七卷。 ⒃荷馬史詩:指。 這一則講一種修辭手法,即能把聽覺、視覺溝通起來的通感。 宋代畫家李公麟繪《陽關圖》,刻畫“惜別悲歌情狀,維妙維肖”,故題詩者眾。 黃庭堅《題陽關圖》雲:“斷腸聲裡無形影,畫出無聲亦斷腸。”送別時詠唱三疊之陽關曲是有聲無形的,李公麟畫不出聲音,所以黃詩說“無形影”、“無聲”,即使如此,還是足以令人斷腸的,這其中的道理,就是將視覺與聽覺溝通起來,產生出的藝術效果。 李公麟畫出詠歌的形象,給人以視覺感受,雖然沒有詠歌的悲聲,但可以調動聽覺的聯想。正如白居易《琵琶行》裡寫的“此時無聲勝有聲”,雖然無聲,卻起到了有聲、甚至勝於有聲的作用。錢先生在《管錐編?大音希聲》中指出,這種修辭手法就是“以耳識幻感補益眼識實覺”。曹植《七啟》所謂“造響於無聲”,亦即無聲醞響之意,於樂止響息之靜中,“方能蓄孕大音”。還是以《琵琶行》為例,白居易寫琵琶女彈奏之中“凝絕不通聲暫歇”,“此時無聲勝有聲”,正是在醞大響,所以詩中接著寫“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就是於聲息樂止之後突然爆發的,如同銀瓶乍破般清脆的大音,如水漿之衝激聲,如鐵騎刀槍之鏗鏘高亢聲,這樣的“大音”,白居易無法讓人聽到,他是以文字描繪的視覺形象,勾起人的聽覺聯想,以此作為補充。所以說李白《觀元丹丘坐巫山屏風》時,能從“寒松蕭瑟”的畫面形像上,聽到松樹因風鼓動而發出的聲音“如有聲”,也是以視覺形象引起聽覺的幻感為之補充的。白居易《畫竹歌》的“疑有聲”,王安石《純甫出釋惠崇畫要餘作詩》的“如聞櫓”,蘇軾《韓幹馬十四匹》的“若有聲”,陸游《曝舊畫》的“覺有聲”,樓鑰《題龍眠畫騎射抱球戲》的“叱吒聲”,都是先有畫家描繪出的瑟瑟竹林、沉舟撒網、馬飲且行、喜鵲驚濤等視覺形象,因為這些形象本身含有聲音,詩人自然會以“聽覺補充視覺”。而“抱球騎射”、“咨嗟嘖嘖之態”的畫面,詩人不必勾起聯想,就會以“視覺自力補充”,從而產生動人的藝術力量。

王世貞在《題石田寫生冊》中說:“意足不求顏色似”,所謂意足,即意妙入神,也就是能有溝通人們各種感覺的藝術力量,例如中國的水墨畫,全是或濃或淡的墨色,但可以畫出動人的雪景,如宋范寬的《雪景寒林圖》,圖中有群峰聳立,寒林蕭瑟,白屋傍山,岸渚汀洲,皚皚白雪,莽蒼一片,使水、天、雪、霧構成了一幅凜然寒冷、深遠有致的迷人景象,湯垕評說:“見之使人蒸凜”(《畫鑑》),就是這幅畫產生的藝術力量,它不僅給人一種美感享受,還使人如臨其境,使人感到置身於雪天群山寒林之中。范寬靠的不是五顏六色,僅僅是黑白相間的襯托。古希臘人所謂白粉能畫黑人肖像是同樣的道理,任其相映成趣。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