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紀實報告 你也能過好日子·中國百姓致富調查

第8章 第二章“鎖”門裡歡跳鯉魚

著名經濟史學家羅斯托曾經發問:為什麼傳統社會未能產生自我維持的增長?為什麼會有近代以來席捲整個西方世界的經濟增長? 在此,我們也想對小欖發問:小欖的經濟發展進程到底是怎樣啟動的? 那是個涼風送爽的傍晚。茶室的庭園外,燈光明亮而柔和,舉目近處遠景,令人陶醉又賞心。善談的董祖文副鎮長與我們席地盤坐在飄著清香的茶室的沙發軟席上。 “一個小鎮,能擁有今天的輝煌,我們自己也感到自豪。問題是,沒有多少年前,我們同其他地方的農村鄉鎮也沒有多少差別呀!就這一二十年的奮鬥歲月,我們發展成今天這個樣子,老百姓能夠過上這麼好的日子,社會和諧穩定,各行各業都充滿生機,幹群關係親如一家。這種景象讓我們每一個生活在這裡的人,由衷地感到幸福和自豪。它從本質上,也體現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所提出的科學發展觀。而縱觀我們小欖鎮發展的特點,我個人的總結可以概括為這樣的話:人、一群對這片土地充滿感情的人在各種機遇面前,既激情張揚又非常理性地忘我地在為小欖鎮發展努力探索著、獻身著……”

董副鎮長不愧是小欖鎮政府裡的“秀才”。這位在由十幾個人組成的小欖鎮領導層中唯一的一位非本土籍的鎮領導者,發自內心的這份感慨本身就是一種引證。它引證了小欖鎮歷屆領導班子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始終抓住發展是硬道理,並在發展過程中,緊緊依靠人——這一決定歷史與社會發展根本動力的因素,通過改革,放手讓一切勞動、智慧、技術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成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動力。 因人而生動!靜心地思忖一下小欖鎮的經濟發展過程和結構,難道得出的不是這樣的結論? “鎖”中找竅門——人,小欖人,以前與所有鄉村一樣背朝皇天、面朝地的莊稼人,他們在過去的漫長歲月裡飽含了對貧窮的倦態和對富有的渴望,於是在改革開放春風剛剛吹拂的那一刻,就敏感而迅速地行動起來。人多地少的小欖人,素以手工見長,特別是對小五金加工的擅長,使得小欖人在上世紀70年代末,別的地方尚處在命運的顧盼與混沌狀態時,就拿起小頭、小錘子“叮叮噹當”敲打起來,於是古老的小鎮滿街的人擺攤設店,各顯身手。於是乎,慢慢形成了“小五金”一條街、一個市場……

小欖鎮過去有個制鎖的小廠,別小看了這一產業的“萌芽”,有心的小欖人就是從鎖廠那兒學得了本事,摸到了“製造”的竅門和商品的交換道道。這一回來,二回去,十人學藝,百人制鎖,最後弄出了一個揚名四海的鎖業製造基地! 天下的事就是這般神奇。浙江人靠一台補鞋機,搞出了一個“溫州模式”、製造了一個富裕浙江。小欖人不笨,從一開始就進入“工業革命”的高層次領域——製造業。 你制鎖,我賣鎖;你賣鎖,我“吃”鎖——“吃”因制鎖業帶動的商業、飲食業、旅遊業。 “咱小欖因其地形而得名。其地形又如橄欖狀,所以有其美名。小欖是塊風水寶地,颱風到此也會拐著彎轉到別的地方去了……”小欖人得意自己處在天賜的風水寶地。這里風調雨順,一年四季常青。只要你辛勤勞作,不愁沒有收穫。

然而千年的農耕經驗告訴我們,手工業革命如果不進入現代化的體制性工業革命,那樣的社會仍然無法擺脫小農經濟生產方式。人,依舊是窮。 小欖鎮自發式的工業革命是長期受“左”的思潮禁錮後所產生的反彈力作用形成的。它要進步,就必須適應一定的生產關係。要不然,人,依然生動不起來。 關鍵時刻,執政者站在改革潮頭,審時度勢,以“膽子再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的大無畏精神,著眼從抓舊城改造入手,為已經開始形成的自發性市場提供養分與空氣。 “這是需要拿出些勇氣的!甚至還會有很大風險。但鎮黨委和鎮政府認准一個理:一切從小欖鎮的全局出發,一切從百姓的利益考慮,有了這兩個基本點,再大的風險和壓力也不會把我們嚇倒。”年輕的鎮長彭志輝在回顧幾屆前任時這樣說。

“目標和方向一旦確定,全鎮幹部上下一條心,前進的路上沒有一個人把責任撂在一邊,更沒有人對家鄉這片熱土的感情游離……”董副鎮長以一個外籍“小欖人”的身份,向我們這樣保證。 “小欖發展這麼快,首先有賴於一群土生土長的激情四射的干部。他們實幹,永遠想做第一,又正派和公道,知道怎樣為自己的父老鄉親謀幸福。舉個例子:在改造新永路時——現在這條街是全城最繁華的商業街,誰都知道誰能在此佔一塊地、蓋一棟樓,就可以吃一輩子。可鎮黨委明確作出決定:鎮幹部中不得有人在此佔便宜,即使你有錢買這裡的房子,也得退至二線,讓沿街的房子先賣給百姓。這樣的舉措,老百姓看在眼裡,服在心裡。”董副鎮長講到此,給我們講了一則頗可思考的小故事。他說前段時間他負責接待來小欖參觀的幾個地市級領導幹部,這幾個領導每人從千里之外乘坐一輛專車。董副鎮長見後,便問那幾個領導:你們那兒的年財政收入有多少?人家回答說:有幾千萬。董副鎮長一聽,再也沒有什麼情緒去接待這群領導幹部了。

“為什麼?”我們好奇地問。 “你想想,我們小欖一個鎮級行政小單位,一年的財政收入4億多,可我們黃標泉書記和所有的鎮幹部外出或平時公務都沒有使用過一人一輛專車。他們一個地級市,幾百萬人口,卻只有幾千萬財政收入,可這些幹部們則要擺那麼大的闊氣,外出參觀都要一人一輛專車!你們想想,這樣的領導幹部心裡能裝得了多少為民執政的意識?” 難道不是嗎? 小欖鎮“黨政辦”主任小馮姑娘在陪同我們採訪時透露了鎮領導幹部的幾個“內部情況”:一是小欖鎮飛速發展的20多年裡,沒有一位鎮幹部因犯錯誤而被處理過。 “這是因為鎮裡有幾個硬性規定。幹部不能經商,幹部不能上企業吃喝,一般幹部不與錢沾邊……”小馮說,這“三個不”,防止了經濟騰飛過程中小欖幹部犯錯誤的許多可能。

為百姓創造富裕、並在富裕的社會裡執掌權力的小欖幹部們,個個給人以一種朝氣、正氣和和氣的感受。 有一個現像很讓我們好奇:從黃標泉書記到鎮長彭志輝,從女鎮黨委副書記梁麗嫻到副鎮長董祖文……他們每天每人有乾不完的工作,但他們每個人都是體育運動的熱心者和堅持者。他們或每天游泳、或每天一場籃球、或一小時跑步,個個精神抖擻,充滿活力。 “豐富的精神,便是財富的創造動力。”有哲人這樣說過。 “黨委和政府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角色是服務,既然是服務,你就得有旺盛的工作姿態和健康向上的素質。我總以為,人是一切問題的決定因素。我們要求小欖鎮所有乾部首先對這片土地、對這一方百姓要有感情。有了感情,你幹工作的所有出發點就會被人們接受。你的服務就會自覺自願,並且到位。在20多年的實踐中我們體會到,政府與企業的關係是魚水關係。企業是水,政府是魚,企業越多越強,水就越深,魚就越肥,尤其是小欖鎮民營企業勢單力薄,更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幫助。企業發展了,群眾就業解決了,群眾生活改善了,社會風氣好了,政府就收到稅收了……”黃標泉的這番“魚水理論”道出了小欖鎮黨委和政府的執政理念。

從“橄欖”到“鯉魚”——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小欖人通過10多年的艱苦創業,開始形成相當規模的產業。各路群英崛起,同時又如“固力”這樣日益壯大後的大型企業,因產權不明晰而出現了生產關係阻礙生產力的情況。為此,鎮政府大膽放權,將一批正處效益頂峰的優良企業進行產權改製或股份整合。 “像'樂百氏'、'固力'這樣的大企業,當時效益都非常好,可我們沒有猶豫,首先把它們通過股份改造,賣給了法國、美國等著名企業。有人說我們這樣'賣',是不是虧了?其實相反,我們賣了十幾個億,一方面政府還清了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欠銀行的錢,同時又投入到了新的更有效的項目上去,一下子把小欖經濟發展的瓶頸給破了……”董祖文副鎮長激動地說。

那是一場驚心動魄的革命,並不亞於當年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改運動。有人甚至當面責問老書記,說你們在企業發展最好的時期把工廠都賣掉,是不是成心想搞垮社會主義集體經濟呀? 老書記笑著耐心地向那些責問者透露出藏在心窩裡的“秘密”:姑娘嫁人甚麼時候最好?是不是該在她最漂亮的時候?對呀,姑娘最漂亮的時候才能找到好男人嘛! 原來如此! 發生在小欖鎮上的那場企業改制革命,涉及的深度和廣度是史無前例的,它對體制外和體制內的所有人都是一次巨大衝擊。在觀念和利益、眼下與未來的種種問題面前,小欖人經歷了脫胎換骨,而所有人都在其中獲得了新生。小欖鎮的歷史也因此跨入了全新的階段。 接下來,是對中小企業的整合。這回鎮裡採取的做法不是“整廠整店賣掉”了,而是只賣經營權——廠房、土地還是歸集體所有。嗬,這一招著實讓小欖鎮每一個百姓都得到了長久而實惠的好處——隨著小欖城鎮建設的迅速發展,成倍成倍擴大和成倍成倍增值的那些土地與廠房,使全鎮人民都享有豐厚的利益,因為租賃出去所獲的收益歸屬權都在集體那兒。人民的政府為人民賺錢,百姓擁護又歡迎……

“這裡原是一塊坑坑洼窪的莊稼地,即使風調雨順也收不了多少糧食。可打新城區開發後,這裡一下成為黃金寶地。農民們通過政府對土地資產的整合利用,單靠租賃土地和廠房及鋪面,就可獲得滾滾財源。”黨政辦主任小馮指著一片繁榮的街景,臉上泛著紅光對我們說,“現在這個社區裡'百萬富翁'、'千萬富翁'有的是!” “集體經濟可以確保人民群眾的利益。小欖鎮這幾年快速發展,每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都可以產出巨額經濟收益。由於我們始終注重發展和壯大集體,使得我們政府手中有錢,並通過這些錢,為百姓謀取更大的利益。”不願別人宣傳自己的黃標泉書記,卻向我們透露了小欖鎮的一筆“家底”:近年,他們用集體資金,與鄰鎮合作開發了5000多畝地。 “過去小欖鎮的地形是一枚橄欖,現在因為添了這5000畝地,整個地形如跳躍的鯉魚……發展空間一下大了許多!”

這就是小欖鎮幹部——一群從百姓根本利益出發、致力於長遠發展的智者! 永寧模式——在小欖這塊熱土上,到處閃爍著靈秀光芒。永寧村便是其中的一個閃光點。 永寧是小欖鎮的一個村,然而它可能是改革開放前全國人口最多的一個村,總人口達26000多。據村幹部介紹,如果把外來人口加上,現在少說也有五六萬人。 永寧是個村,但現在不叫“村”了,小欖鎮發展了,這個村也變成了“永寧社區居民委員會”。因為,在這裡早已城市化和工業化了。現在,在小欖鎮,15個村委會全都“村”改“居”了。也就是說,在小欖鎮75.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經基本實現城市化、工業化了。 到永寧社區居委會採訪,一走進社區居委會會議室,我們就被會議室牆壁上掛滿的各種獎狀、證書所吸引——有中共中央組織部為他們頒發的“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牌匾,有中共廣東省委、省政府頒發的“廣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廣東省鄉鎮企業百強村”等等。 永寧社區居委會黨總支書記屈桂添同志向我們介紹:早在1997年,他們社區下屬的30多個企業,年銷售額就已超過20個億。後來大部分已經改制為股份制企業,有5個規模較大的企業,現在仍屬百分之百的集體經濟,這在全國也不多見。僅這5個仍由集體經營的企業,近年來的銷售額,就連年在20個億以上。除此之外,在物業方面,他們社區自1999年起步,到2005年底,物業收入就增長了5倍,佔全社區總收入的65%。永寧社區的26000多名百姓,享受著如此豐厚的收益,生活如同掉進了蜜罐子裡…… 主人介紹:永寧發展工業較早。永寧人愛交朋友,愛鑽研技術,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有人在搞工業。儘管當時受各方麵條件的限制,不可能把企業辦得很好,不可能辦得規模很大、收益很高,但的確是有人在壯著膽子搞。啥事兒都有個開端,頭一開,漸漸就會積累經驗,這為永寧後來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到上個世紀80年代永寧就辦起了一批工廠。現在享譽全國乃至世界的永大集團,就是在上世紀80年代辦起來的。到1999年,這塊“蛋糕”就做得大得很了。永大所生產的“永大牌”膠貼帶、膠粘劑系列產品,榮獲“廣東省名牌產品”、“廣東省著名商標”和“中山市十大名牌”等一系列榮譽。永大生產的膠帶,在全國產量最高,銷路最廣,銷量最大,是全國膠帶企業的行業“老大”。不算永大集團自身,這些年僅從永大學習、掌握了技術,然後出去單獨創業的人,所創辦企業的銷售收入,也絕對在一二十億元以上。 作為一個社區,一個原來的村級基層小單位,卻有如此大的經濟收入,這在全國也為數不多。永寧之路,在廣東乃至全國,已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種模式。談到“永寧模式”,最為突出的一點便是:在集體企業里當老闆,也能發大財! 聽了老屈同志向我們介紹的上述“基本情況”之後,我們便產生一個疑問:在永寧,集體企業為什麼能夠健康發展?因為我們知道,在全國大多數地方,特別是一些地方的村辦企業、鄉鎮辦企業、甚至縣辦、市辦、省辦企業,除國家直接掌控的“特別行業”企業外,凡“國有”、“公有”、“集體所有”性質的企業,上貪下佔,資產和無形資產變相轉移等等,大多弄得半死不活,甚至關門倒閉。 手頭就有一個“集體企業”無形資產被“變相轉移”的例子: 有一個縣辦企業,是個生產方便麵的工廠。本來經營得還行,近千人的職工隊伍,工資還發得下來,吃飯還是不成問題的。後來調去一個新廠長,經營不到半年,掌握了配方,學到了技術,並在摸清各種“路子”之後,他一邊當著縣辦工廠廠長,一邊在另一個地方悄悄地自己又建一個方便麵生產廠。明面上看他沒貪沒佔縣辦企業一分錢,可企業的配方、企業的生產技術、銷售網絡全被他給“攏”了過去,使一個好端端的縣辦方便麵廠說垮就垮了下來…… 例子實在舉不勝舉。 因心有疑慮,於是我們就向屈桂添書記提出來:“永寧的集體企業何以能夠如此健康地發展?” 屈桂添書記告訴我們,關鍵是激勵機制對頭,管理措施得力。他們的具體做法有兩點:一是陽光采購,廠務公開。凡是集體的錢,只要與企業無關,廠長也無權使用。如果在生產經營中產生失誤,給企業造成經濟損失,無論是廠長還是一般幹部一般職工,一律由個人承擔責任,如數賠償,一個子兒也不能少。二是獎勵機制。小欖鎮黨委、政府幾年前就在全鎮推行“獎勵機制”的做法了。在集體企業里當老闆,照樣能夠發大財。企業裡的干部,工資待遇是“上不封頂”的。只要把企業搞好了,效益上去了,廠長可以多得,副廠長也可以多得,中層領導和一般幹部、職工都可以多得,總之是“勝利果實大家共同分享”。只有這樣才能調動起每一個人的積極性。 屈桂添書記還向我們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前幾年永大公司一下子走掉了8名中層領導幹部。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人是有自主選擇在什麼地方乾、不想在什麼地方乾的權利的。人家要走,就說明人家可能要抓住一個新的能為他們帶來更大經濟收益的“機遇”,強留並非上策。在永大,8名中層領導的離去,並沒有使公司陷入癱瘓狀態,一切機器照常運轉。為什麼?關鍵在於一把手。為使自己所負責的企業能時刻處於旺盛不衰、持續發展的良好“狀態”,一把手早已培養好了企業的“後備力量”——試想,一位對自己企業沒有長期打算的廠長、經理,又怎能做到這一點呢! 或許出於“企業機密”的緣故,老屈同志始終沒向我們透露永寧社區集體企業的幾位老闆的“高收入”究竟是怎樣一個數字。他只是“含蓄”地告訴我們:1992年,當永大公司只有800多名員工的時候,一般中層幹部的年薪就可拿到五六萬元了。 “到永寧村當農民,是一份榮幸。”這在小欖鎮是人人都知道的事。這是因為永寧太富,這裡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流淌著金子。 現在擁有數億元的永寧社區的“固定資產”已經通過股份制改革與完善,並且已“固化”給了居民。這些居民就是以前的村民。我們知道,這個社區的所有正式居民(有一個時間界限)都是可以坐享紅利的股民,每年他們從日益增長的集體經濟的股份中都可獲得可觀的分紅收入。永寧社區到處可見洋房別墅區,而且一代更比一代豪華與精美。據悉:永寧社區目前幾百家掌握著管理權的工商企業、物業,其中有好幾個年收入在億元以上…… 在我們的“誘導”下,老屈最後還是笑瞇瞇地向我們說出了他這位社區黨總支書記的年薪:人民幣30多萬元! 那一刻,我們除了羨慕,更多的是對永寧人的敬意:他們真的了不起! 其實後來我們知道,在小欖鎮,像永寧這樣借助城鎮優勢,開闢市場,富足百姓的板塊有許多許多…… 績東二社區騰飛啟示錄——談到衡量一個地方的經濟水平時,中共中山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崔國潮曾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說:“就好比一隻木桶,這只木桶的容量是多少,只能從木桶周圍最低的那塊板算起……” 小欖鎮績東二社區,是小欖鎮最偏南的一個社區,總人口6059人,外來人口16000多人。 1999年社區總的集體收入才只有450萬元。到2005年,社區集體收入就達到了2750萬元。 2000年以來,幾乎每年都以300多萬元的速度遞增。 為什麼發展這樣快? 社區黨支部書記李權枝、居委會主任林權興,向我們介紹了他們社區經濟快速發展的一些情況。 1999年以前,績東二社區是小欖鎮最窮最落後的地方。在1999年以前的幾年裡,社區沒有任何發展,沒建過一間廠房。小欖鎮黨委、政府從大局出發,為了五埒片(含8個社區)的發展,下決心走“工業強鎮”的道路,搞了一個較大規模的工業開發區。他們績東二社區十分幸運,工業區建在了他們這裡。他們社區總共6000畝地,工業區開發,一下子就要徵用他們近2000畝的土地。工業區一開發就為他們這裡修了路。路一通,地就火爆升值了。當時鎮政府提出兩個方案讓他們選擇。一是鎮政府投資把路開發出來,路兩邊20米交給他們開發。二是全部由鎮政府投資,地徵上來後鎮政府與他們一起開發。他們選擇了第二個方案。因為他們社區當時不但沒有錢,還欠著銀行幾千萬的貸款和群眾幾百萬的債,那是1992年至1997年間村子里以辦廠辦工業區的名義欠下的,是當時“泡沫經濟”留下的惡果。雖屬“遺留問題”,可社區裡沒錢是個事實。沒有辦法,他們只有選擇第二個方案。選擇了第二方案之後,在兩年的時間裡,鎮政府給了他們400畝已經實現“三通”的土地(指路通、水通、電通),讓他們自己開發。同時鎮政府還以每畝36000元的價格,給了他們1900餘畝土地的徵地款,總計7000餘萬元。鎮黨委、鎮政府為扶持他們盡快發展起來,富裕起來,就等於白給了他們400畝地讓他們開發。 鎮裡給他們的徵地款,他們沒有拿來分給個人,而是讓鎮政府為他們掌管著(鎮政府並且付給他們利息),什麼時間需要投資,鎮政府就什麼時間給他們。他們拿這筆錢搞建設,進行“可持續發展”投資。除400畝他們社區自己開發外,鎮政府投資,把在他們社區地盤上剩餘下的近1600畝土地也都開發了出來。這下好了,工業區成形了。小欖鎮的投資環境好,在當時就已經出了名的。這麼一來,投資商們便紛紛湧了進來。他們把土地全租出去,一畝地一年收回14000元租金,這樣社區的經濟開始上去了。到2005年底,他們可收租金的廠房、物業,就達25萬平方米的建築面積。 績東二社區能有今天,飽含了鎮黨委、鎮政府的誠心與誠意。 另一個讓績東二社區感受鎮黨委、鎮政府恩澤的是,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當地發展的管理機制。這就是新實行的村一級核算,即取消原先的村民小組。儘管村一級核算目前已在全鎮全部推行開,但對績東二社區這樣的窮社區來講,尤為重要。因為像他們這樣的地方,經濟基礎太差,連一點兒“底子”也沒有,又是個偏遠社區。村一級核算給他們帶來的好處就多了。首先是便於資源整合。比如土地,大體分為工業用地、住宅用地、農田這3種。沒實行村一級核算前,社區往往當不了村民小組的家,有時候想弄個“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的事兒,卻不好辦。二是便於經濟的整合。實行了村一級核算後,去年他們把原15個村民小組的收入和社區的經濟整合起來,一下子就蓋起5座廠房,總建築面積68000平方米,確保了每年幾百萬收入的遞增。再就是便於人才整合。取消村民小組後,他們把原來的30名村民小組長(副組長),優中選優,只選用了9名同志進入社區工作,分片包乾,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降低了工作成本,深受群眾歡迎。 為確保村一級核算成果的鞏固,鎮黨委、鎮政府還給他們社區3000萬不付息的貸款用於發展。績東二社區沒辜負鎮領導的一片苦心,他們用這筆錢,組織村民們以最快的速度建起15萬平方米的廠房和庫房,並完成了對外租賃,於是昔日貧困潦倒的績東二社區開始…… 績東二社區近年來經濟建設得到快速發展,能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呢? 毫無疑問,首先是鎮黨委、政府執政為民辦實事的一貫理念。倘若沒有小欖鎮這個領導班子真心實意幫助績東二社區這樣的邊遠村擺脫貧困的決心和誠意,倘若沒有他們一而再再而三地把一切可以拿出的優惠政策給予百姓們,績東二社區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立地致富”的。這就是小欖鎮今天得以全面飛躍發展的支柱與根基。 儘管績東二社區這幾年發展很快,但和永寧社區比起來,其經濟收益的差距仍舊很大。毫無疑問,績東二社區的黨支部書記,決不會有很高的年薪收入。但是,績東二社區作為一個偏遠村莊,作為一個幾年前還窮得要命的地方,現在社區每年收入在2700多萬元,並且每年仍在以三四百萬元的速度遞增,也是前景看好令人樂觀呀! 績東二社區近年來經濟建設得到快速發展,給我們帶來的第二個啟示是:社區領導班子有可持續發展的眼光和戰略思想。機遇對於他們,毫無疑問是十分重要的,但我們認為這並不是“主要”——假若他們雖有了好的機遇,鎮黨委、鎮政府給他們的那筆徵地款到手裡就讓他們一家一戶地給分掉了,怕是啥事兒也乾不成。他們聰明就聰明在懂得投資,懂得搞可持續發展,這才是最為關鍵的。 績東二社區經濟建設得到快速發展,給我們帶來的第三個啟示是:實行村一級核算,取消村民小組。雖然這一做法在小欖鎮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全鎮各社區都這麼搞了。但是,這一做法,對類似於績東二社區這樣的窮村,其“意義”就尤為“重大”。 我們是否可以把小欖鎮推行的集體經濟村一級核算改革,視為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場“深層次革命”,可另作探討。但是,小欖鎮的這一做法,可以“優化資源配置,凸現規模效益”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由中共中央組織部主辦的《黨建研究》雜誌,在2006年第4期上以《小欖鎮推進城市化的實踐》為題,對他們的這一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文章說,小欖鎮的這一做法,“一是實施集體經濟村級核算後,全鎮原有213個村民小組自然消失,重新整合為15個村(居)委會,將分散的213個村民小組的土地、資產等生產要素進行整合的高效配置,實現了規模經營;二是基礎設施得到統一規劃建設,大型項目徵地難、統一規劃難等問題迎刃而解;三是集體資產管理更加規範化和專業化,經營更加高效,監控更加到位,確保了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四是縮小了村民之間收入差距,避免了惡性競爭,促進了社會和諧”。 啟示——確實,手工業革命如果不進入現代化的體制性工業革命,那就無法擺脫小農經濟生產方式。要進入,就必須適應一定的生產關係。如何進入,這需要執政者絕對清醒的認識,比如:在後起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發展現代市場經濟僅靠內源力量還是不夠的,必須同時藉助外部力量。 因此,在我們對小欖鎮的經濟發展探索過程的把脈中,不難發現,這種發展模式實際上是小欖人的獨特創造。更進一步說,“小欖模式”背後隱藏著一個更為重要的“模式”,即小欖人的思維模式。這個思維其實並無模式,但特點是:打破傳統,從實際出發;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