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紀實報告 忠誠與背叛·告訴你一個真實的紅岩

第45章 附錄二用生命寫就對黨的忠貞

我常想:一個人的信仰到底有多大力量?當面對生死考驗、利益誘惑等多種干擾時,一個人又如何堅守對心中那份信仰的忠貞?在我們當今所處的時代,沒有硝煙炮火的肆虐,沒有動盪淒厲的恐慌,人們心中該如何為自己注入一個堅強的信念支柱,並虔誠地為之堅守與崇奉…… 帶著這些思考,我多次捧讀《忠誠與背叛——告訴你一個真實的紅岩》,近日又有幸聆聽了作者何建明老師以“忠誠與背叛:紅岩精神解讀”為主題的輔導報告,真如醍醐灌頂,深深為我們黨千千萬萬的優秀兒女而感動和自豪。不覺間,心靈為之震撼,精神得到洗禮,心中再次燃起一股信仰的聖火,禁不住動起筆來抒發自己的感受與情懷。 該書以生動紀實的寫作手法、翔實可信的檔案史料、鮮為人知的故事情節,真實感人地講述了小說《紅岩》中眾多人物的生活原型,在精彩與深刻、鮮活與凜然、生動與悲壯中,折射出由周恩來領導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艱苦卓絕的鬥爭中所鑄就的紅岩精神,在信仰與迷失、美好與醜陋、崇高與卑微中,標識著信仰的力量與光輝。

忠誠與背叛——在還原真實“紅岩”中,彰顯著人性抉擇的崇高與卑劣。 “人性”,通俗地說是一種可變的心理狀態,並通過這種可變性,彰顯著人的性格、志趣和價值取向。這種可變性就在於它總是被利益驅動性所控制。當一個人心中沒有任何信念支撐的時候,或者這種信念的力量不足以戰勝利益驅動力的時候,人性的搖擺和可變性便會顯露無遺。 《忠誠與背叛》這本書在還原一個真實的“紅岩”過程中,通過紅岩故事的敘事,對那些在生死利益驅動中的人性與靈魂的崇高進行了深情的謳歌,對那些在生死利益驅動中人性與靈魂的卑劣進行了無情的鞭笞。 “隨著白公館與渣滓洞歷史檔案的細節越來越多地被公佈於世,真實的'紅岩'革命鬥爭史裡所發生的關於'忠誠'與'背叛'的故事,遠遠超過小說《紅岩》的精彩與深刻,且意義也更加深遠。”筆者對此是感同身受。 “紅岩”的故事,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人們從紅岩故事中,傳頌著忠貞者的信念,揭露著背叛者的醜惡。曾幾何時,由紅岩故事而鑄就的“紅岩精神”,是那樣地感動人心,驚泣鬼神。 “1949年,北京和重慶出現了巨大的反差,同是秋日,前者早是旭日東昇,霞光萬丈。而後者卻迷霧重重,陰氣壓天,到處籠罩在驚恐與血腥之中……”作者以此開篇立意,以隱喻的手法展示著正義與邪惡,也暗喻了經過無數正義鬥爭取得勝利的新中國大地上,還有那些國民黨反動派不甘失敗,正準備大肆屠殺被捕的中共黨員的悲劇即將發生。 “抗戰勝利紀功碑,隱沒在灰濛蒙的霧海裡,長江、嘉陵江匯合處的山城,被濃雲迷霧籠罩著。這個陰沉沉的早晨,把人們帶進了動盪年代裡的又一個年頭。”這與20世紀60年代推出的《紅岩》曲折輪迴,遙相呼應,描繪出“紅岩”敘事的底景。同時,也為“忠誠”與“背叛”主題的突出埋下了伏筆。

不難理解,1959年2月由中國青年出版社推出的,由羅廣斌、劉德彬、楊益言合著的74頁土紙本《在烈火中永生》,也許就是“紅岩”敘事的最初版本,隨後而出現的《紅岩》長篇小說和《在烈火中永生》電影劇本,所折射的主題都是“控訴”與“揭露”,其聚焦點在於15人倖免於難的“11·27”大屠殺和美蔣特務的深惡罪行。而在60年代後期,隨著文革的開始和“川東地下黨沒有一個好人”這一非正式論斷的產生,以“控訴”和“揭露”為主題的“紅岩”敘事便被披上了懷疑的色彩,以川東地下黨員為主流的“紅岩”人物,也不幸地落入了失去身份的尷尬和被重新定位的境地。 然而,從80年代開始,以《紅岩英魂逢春記——中美合作所殉難人員複查紀實》、《黨沒有忘記他們——紅岩英烈》等部分作品的出現,逐步拉開了“紅岩”敘事為自己正名和反擊的序幕,以陳雲、張奇、蔣一葦等為代表的先進人物陸續推出以“紅岩”故事為題材的大量作品,有力地推動了“紅岩”敘事踏上“認證”與“復活”的征程。隨著《憶宋綺雲烈士》、《陳然烈士傳略》、《蓮華中學建校四十週年王朴烈士犧牲37週年紀念活動專輯》、《中美合作所集中營烈士殉難40週年紀念特刊》等一大批文藝作品的問世,“紅岩”敘事“認證”與“復活”的征程以勝利而告終。同時,也使得以川東地下黨員為主流的“紅岩”人物的形象得以重樹,意義得以回歸。

到了上世紀90年代,“紅岩”敘事又進入了“解密”和“推廣”階段。作為《忠誠與背叛》的作者之一,同時也是紅岩精神、紅岩文化的研究者厲華先生,先後編著出版了《紅岩魂啟示錄》、《來自歌樂山的報告》、《紅岩魂——白公館、渣滓洞革命烈士鬥爭史展覽》、《紅岩魂——來自B類檔案的報告》、《魔窟——來自白公館和渣滓洞的報告》、《紅岩檔案解密》等大量作品,使得“紅岩”敘事的主題順利實現從“控訴與揭露”、“認證與復活”到“解密與推廣”的升級。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大批檔案的不斷解密,以及執著的人們歷經多年勤奮辛苦、深入細緻的採訪研究,“紅岩”敘事在經受嚴峻挑戰和考驗之後,在不斷得到充實與完善的基礎上,終於又植根于翔實史料的肥沃土壤,進一步拓展了豐富和蘊涵的空間,那就是以“忠誠”和“背叛”為主題,對人性的抉擇和靈魂的拷問。

忠誠與背叛——在敘述信仰的忠貞與迷失中,標示著精神的永生與腐爛。信仰的力量是無窮的。細讀《忠誠與背叛》所描述的一個個可歌可泣的故事,一幕幕栩栩如生的場景,禁不住讓人思索,是什麼讓陳然、唐虛谷、江竹筠、鄧惠中、李青林、楊漢秀、黃顯聲、張學云夫婦、王振華夫婦等老一輩共產黨人在敵人的嚴刑拷打、威逼利誘面前始終矢志不渝、英勇不屈?是什麼讓他們堅定理想信念、為之奮鬥進取?是什麼讓他們經受住各種現實考驗和嚴重威脅,勇於挑起國家和民族的重擔?是什麼讓他們寧願捨棄生命,也要嚴守黨的機密,保持革命氣節?是什麼讓他們毫無畏懼,從容面對敵人的屠刀,以頑強不屈、雖死無悔的大氣凜然將革命進行到底?是忠誠,是信仰。

“在很長的時間裡,我面對歌樂山,卻總也不明白為什麼這座埋葬了無數花一般青春生命和譜寫了那麼多悲愴故事的山,竟然會叫歌樂山?後來我終於慢慢地明白:那是前仆後繼的共產黨人為誕生中華人民共和國而犧牲後,所選擇的一塊天造的安魂之地。過去,我也不明白為什麼這片被汽油和彈藥燒焦了的灰崖竟然叫紅岩?後來我也終於明白了,那些硬梆梆冰冷的石頭其實是革命先烈們用鮮血將其染紅了的岩體,或者說紅岩就是革命先烈的化身。”這就是作者對信仰問題的深入解讀。這一感悟既來源於作者的激情之旅、忠誠寫作,更來源於共和國誕生前後發生於重慶的那段殘酷歷史。 江竹筠面對老虎凳、辣椒水和插竹籤的威脅,不但沒有被嚇到,反而還大聲呵斥了敵人的卑劣行徑,深深地激勵了獄中的戰友,這是信仰在支撐;許雲峰,拖著鏽蝕的腳鐐,不再回顧鵠立在兩旁的特務,神情自若地移動腳步,徑自跨向石階,向敞開的地窖鐵門走去,面對步步逼近的鬼門關,他沒有表現出絲毫害怕,反而還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毅然決然地選擇死亡,這是信仰的尊嚴。獄中20多名女性,其中有3名還是幼女,面對敵人的欺詐凌辱,而沒有一個人叛變自己的信仰和組織,這是對信仰的堅守。宋綺雲之子宋振中,長著大而有神的眼睛,因挨凍受餓而顯得又瘦又高,被獄友憐愛地叫做“小蘿蔔頭”。這個9歲的男孩不懼怕敵人的任何威脅,主動擔負起為戰友送信的任務,這是信仰的影響。許曉軒在赴刑場就義前的幾分鐘時間裡,告訴戰友:“請轉告黨,我做到了黨教導我的一切,在生命的最後幾分鐘,仍將這樣……希望組織上務必經常注意整黨、整風,清除非無產階級意識!”這是信仰的力量,也是對崇高革命理想的自信、守護和嚮往。他們的精神得到了永生。

“能夠激發靈魂高貴與偉大的,只有虔誠的信仰。在最危險的情形下,最虔誠的信仰支撐著我們;在最嚴重的困難面前,也是虔誠的信仰幫助我們獲得勝利。”信仰讓一個個先烈放棄安逸投身革命,在死亡面前無所畏懼,他們用鋼鐵般的意志、不屈的堅守和悉心的呵護,點燃迎接曙光的火炬,舉起用雙手一針一線縫製的紅旗,描繪出革命必勝的前景和共產主義理想的藍圖。但感到痛心疾首的是,在無數革命先烈為信仰而奮鬥、追求,甚至獻身的同時,還有諸如劉國定、冉益智、蒲華輔、李文祥、徐遠舉之類,一些氣節喪失、人性背叛和靈魂迷失者,他們經不起皮肉之苦,或貪錢財權貴,或戀舒適安逸,或念兒女情長,或懼怕死亡的威脅,面對國民黨特務匪徒“好漢不吃眼前虧”的“規勸”,他們違背了意志,叛逆了革命。甚至當時重慶地下黨內個別職位不低的領導幹部,在被敵人逮捕後也爭先恐後地“交代”自己的情況,成了喪心病狂、殘害同黨的特務分子。由於他們的出賣,致使大批革命志士被捕,黨的有生力量遭受到巨大損失。同時,他們這些氣節喪失、人性背叛和靈魂迷失的人,也將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成為怯懦、卑微和醜陋的象徵,讓世人警醒和反思。他們的精神也因對信仰的背叛而腐爛。

忠誠與背叛——在描繪歷史潮流的湧進中,昭示著共產黨員信仰之舟的航向。該書有一段意味深長的“寫在前頭的話”:“8000多萬黨員中,黨員的純潔性、黨員的信仰感,似乎不得不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和警惕。”由此可見,作者的立意非常明顯,一直在致力於構築一座“崇高的精神豐碑”,運用史實論證的方法進一步提煉完善紅岩精神,用彌足珍貴的歷史精神和豐厚潤實的文化遺產支撐起當代人們理想信念、崇高信仰的精神大廈。 “小說《紅岩》之所以經久不衰地成為宣揚中國共產黨人英勇不屈的經典故事,其實就是圍繞了'忠誠'與'背叛'這四個字而展開的一幕幕鬥爭史篇。”事實也是這樣,作者以“血染紅岩”進行開篇,圍繞對黨和革命事業是忠誠還是背叛展開歷史敘事;以“背叛的代價”、“另一種背叛”進行闡述,將對革命理想和信念是忠誠還是背叛,作為評判每個黨員信仰堅定與否的標準;以“忠誠之忠誠”進行結尾,揭示真實人物內心和精神世界的本質,旨在讓身體、心理、靈魂等受盡折磨與摧殘的情形下,檢驗人的意志、品質和良知,衡量忠誠的底線,考驗信仰的崇高。 “是決不能玷污黨的榮譽,還是貪生怕死、苟且偷生……'紅岩'的歷史書寫了忠誠與背叛!”流傳的卻是精神與崇高。精神即以“忠誠於黨”為核心內容的紅岩精神,崇高即:理想的崇高、信仰的崇高、人性的崇高。

該書是一部長篇紀實文學,是一首“黎明時刻的悲壯史詩”,反复品讀之後,能看到小說《紅岩》中眾多人物的生活原型,感受到他們堅貞不屈、英勇鬥爭、忠貞不渝、雖死無悔的英雄形象;該書也是一部鴻篇巨制,是一本“震撼人心的共產主義教科書”,反复欣賞之後,能夠得以再現“11·27”大屠殺,這個中國現代史上極其黑色而又悲壯的一幕,能夠得以回顧那段腥風血雨的歷史,更加體會到革命鬥爭的艱辛殘酷和勝利成果的來之不易,更加清醒地看到以“忠誠於黨”為核心內容的紅岩精神這塊巨大的豐碑和共產黨員身上所映射出來的黨性的光輝,更昭示出今天我們共產黨員應該堅守的信仰之舟的航向——忠誠。 “忠誠”是一名共產黨員最基本的黨性。 《現代漢語詞典》對“忠誠”的解釋是:對國家、人民、事業、領導、朋友等盡心盡力。在“講黨性、重品行、做表率”和“講政治、顧大局、守紀律”學習教育活動中,我也曾對忠誠進行過解讀。我理解,忠誠主要涵蓋五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忠誠於黨,這是忠誠的本質和核心;二是忠誠於國家,這是忠誠的關鍵;三是忠誠於軍隊,這是忠誠的特質;四是忠誠於自己肩負的使命和職責,這是忠誠的基礎;五是忠誠於自己的政治生命,這是對忠誠的高度負責。作為共產黨員,不管在什麼時候、任何情況下,只有做到這五個方面,才能經受住任何形式的考驗,才可肩負起黨所賦予的各種任務,並不辱使命去完成。

讀罷此書,掩卷遐思,內心深處不由得浮想聯翩:我們的黨在中國革命最為艱難的歷史時期,不負天下蒼生之厚望而力挽狂瀾,擔當起救人民於水火的重任。這與無數共產黨員對理想與信仰的忠貞、對靈魂深處那份人性的崇高敬仰、對自己曾經向黨旗的莊嚴承諾的敬重和執著是分不開的。正如書中唐虛谷——小說《紅岩》中“老大哥”的原型所言:“我一直在反復回味我們的遠大理想和為理想所作的許許多多的勝利鬥爭,當然還不斷地展望即將到來的全國解放。這麼一想,也便自然會感到那裡面有我們的一份貢獻和犧牲,而這份貢獻和犧牲中當然也包括了我們身上的這些傷口、劇痛和鮮血……一想到這些,所有的私心雜念,痛苦煩惱通通都被掃得一干二淨。你說,我的傷痛是不是已經減輕了一半?”有了對黨的承諾,並能將自己一生中的每一時每一刻和每一言每一行都付諸這份莊嚴的承諾,這就是忠誠。有了這份執著,就會對自己的每一份犧牲都認為是正當的、應當的,也是崇高的、偉大的,並基於這份靈魂的自我肯定和讚賞,其對黨的情感才會是堅貞不移、對黨的奉獻才會是矢志不渝的。這就是忠誠!

想到此處,我們又不能不面對另一種可怕和可憎,那就是與忠誠對立的——“背叛”!這本書在還原歷史面貌的同時,也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血淋淋的事實:由於同樣是革命陣營裡的共產黨員尤其是黨的高級幹部的背叛,才有了那烈士們用血和淚凝聚的“獄中八條”,何異於硝煙炮火中捨身取義的壯烈?這份匯聚了幾百位烈士熱血和生命的警示,在今天看來,仍是那樣的驚心動魄,想來是那樣的令人汗濕衣衫。正如作者所說,他們在明知敵人一定會殺害他們的最後時刻,並沒有忘了還有最後一份責任,這就是要向自己的黨說說“心裡話”,這心裡話集中起來就是:自己的黨必須保持組織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除了敵人的垂死掙扎之外,我們的黨還有什麼責任值得反省呢?這是顯而易見的。歸納成簡單的一句話是:出在黨內領導幹部身上的蛻變問題,最嚴重,最可怕!” 毋庸置疑,一個偉大的組織具有堅強而旺盛的生命力,她所主要依靠的既不是穩定的框架結構,也不是高超的管理技能,而是人們堅定的信念、固守的信仰和精神的力量。我們黨從黑暗中摸索出了救國救民的真理,並在這個真理下,完成了中國革命的歷史使命,領導著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實現了黨的組織理論健全和體制的科學完備,鍛煉和培養了一代又一代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骨幹力量,發展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崇高理想的黨員。我們常說,偉大的事業孕育偉大的精神,紅岩精神就是在共產主義這個偉大的事業中孕育形成的。倘若我們仔細地審讀並在思想上實踐這份偉大的紅岩精神,我們就會在生命的每一刻,都不為名利所動、不為金錢所誘、不為美色所惑,始終堅守著對黨的忠貞,哪怕需要付出我們的熱血和生命!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