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紀實報告 淮海戰役實錄

第2章 第一章大勢

淮海戰役實錄 姚有志 20875 2018-03-14
在進行遼沈戰役的同時,黨中央和毛澤東等就開始了醞釀淮海戰役。 1948年秋,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全國各個戰場上的勝利,特別是在東北戰場上進行的第一個戰略決戰性戰役——遼沈戰役的勝利,使中國的軍事形勢進入一個新的轉折點,戰爭雙方力量對比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由戰爭初期的127萬人增至300餘萬人;國民黨軍則由430萬人下降至290萬人。人民解放軍不但在質量上早已佔有優勢,而且在數量上也已佔有優勢。 在黃河以南、長江以北的南部戰線,人民解放軍1947年7月轉入戰略進攻以後,經過同國民黨軍1年的激烈較量,至1948年7月,形勢發生了有利於人民解放軍的深刻變化,人民解放軍力量有了很大發展。由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的中原野戰軍轄7個步兵縱隊計15萬人;中原軍區轄豫西、陝南、豫皖蘇、皖西、桐柏、江漢、鄂豫7個軍區20餘萬人;由陳毅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華東野戰軍轄15個步兵縱隊和1個特種兵縱隊計36萬人;華東軍區轄膠東、渤海、魯中南、蘇北、江淮5個軍區30餘萬人。

濟南戰役勝利後,華東野戰軍主力位於濟南、滕縣(今滕州)之間,一部位於山東省臨沂、夏莊(今臨沭)地區和江蘇省宿遷地區休整,積極進行新的作戰準備。 中原野戰軍主力於10月下旬解放鄭州、開封,另一部活動於河南省南部、湖北省北部地區。華東、中原兩野戰軍已能在統一指揮下進行戰役上的相互配合,協同作戰。中原、華東解放區空前鞏固,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秋糧獲得豐收,支援戰爭的物質力量得以增強。 在國民黨軍方面由劉峙任總司令的徐州“剿匪”總司令部,轄第二兵團(司令官邱清泉)、第七兵團(司令官黃伯韜)、第十三兵團(司令官李彌)、第十六兵團(司令官孫元良)和第一(揚州)、第三(徐州)、第四(商丘)、第九(海州)、第十一(青島)、第十二(新鄉)“綏靖”區,共60萬人。主力集結於徐州為中心的隴海鐵路(今蘭州—連雲港)商丘至海州段、津浦鐵路(天津—浦口)徐州至蚌埠段。

遼沈戰役結束後,蔣介石為避免劉峙集團重蹈東北衛立煌集團全軍覆沒的覆轍,確定採取“備戰退守”方針,一面向徐州、蚌埠間收縮兵力,準備應戰;一面從徐州撤退物資和非戰鬥人員,以備在形勢不利時全軍南撤淮河以南。第十二兵團由確山東進阜陽、太和。這樣,國民黨軍在徐州、蚌埠地區的兵力達5個兵團、3個“綏靖”區,連同直屬部隊、特種部隊共29個軍約70萬人。 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曾於1948年7月間提出“冬春奪取徐州”的設想。濟南戰役結束時,即9月24日,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粟裕向中共中央軍委建議乘勝進行淮海戰役,攻殲淮陰、淮安、寶應、高郵、海州、連雲港之敵,為奪取徐州創造條件。 中共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於9月25日復電同意華東野戰軍進行淮海戰役。

淮海戰役中的國民黨軍徐州“剿總”司令部副司令杜聿明被俘後,曾記述了當時他們擬向中原進攻的作戰計劃: 1948年春,我向蔣介石提供反人民作戰計劃的要旨是:集中強大的機動兵團,吸引共軍攻擊某一據點久攻不下,待其攻擊頓挫時,出動機動兵團與之決戰;如果我軍已整補完成而對方尚未發動攻勢時,即爭取主動,發動攻勢,尋求共軍之一部而殲滅之,以挽回我軍連年慘敗之頹勢。 1948年下半年,蔣介石決定採用這一作戰方針。以徐州方面來說,決定僅守鄭州、徐州、濟南三大戰略要點,加強工事,獨立固守,徐州附近的其他城市均可以隨時放棄,以集中一切可集中的力量與解放軍決戰。又將原鄭州指揮所取消,改為“徐州剿總前進指揮部”,指揮各機動兵團與解放軍作戰。

至1948年9月底,國民黨軍在徐州附近的部隊雖已整補完畢,濟南守軍卻已被解放軍全部圍殲,可以說國民黨軍的“重點防禦”計劃已被擊破。這時解放軍的總兵力已由1946年的120萬人上升到280萬至300萬人;國民黨軍的總兵力已由戰爭開始時的430萬人下降到360萬人左右(實際上空額甚多,老兵不到半數)。 可是這時的我,還未意識到蔣介石統治集團所代表的階級已經腐朽透頂,經濟基礎即將崩潰,還是十分自高自大,認為“要打開國民黨軍到處挨打被消滅的危局,必須爭取主動,先發製人”。於是擬了一個“對山東共軍攻擊計劃”,幻想集中徐州國民黨部隊的主力,乘解放軍二野、三野(當時解放軍第二野戰軍也叫中原野戰軍,第三野戰軍也叫華東野戰軍,下同)東西分離之際,企圖殲滅三野的一部分,以振奮國民黨軍士氣。這個計劃的主要內容如下:

(一)情況判斷 甲、雙方兵力 1、共軍方面:三野所屬16個縱隊,二野所屬7個縱隊,加上華東、中原軍區及冀魯豫軍區的地方武裝共約60餘萬人。 2、我軍方面:經過兩年多的作戰,總兵力已有極大的消耗,士氣低落。在徐州、蚌埠一帶,有三個綏靖區的5個軍(李延年第九綏靖區之第四十四軍,馮治安第三綏靖區之第五十九、七十七軍,劉汝明第四綏靖區之第五十五、六十八軍),4個兵團的12個半軍(第二兵團邱清泉部3個半軍:第五、七十、七十四軍和第十二軍之於一凡師及米文和師;第七兵團黃伯韜部4個軍:第二十五、六十三、六十四、一○○軍;第十三兵團李彌部兩個軍:第八、九軍;第十六兵團孫元良部3個軍:第四十一、四十七、九十九軍),牽制二野之第十二兵團黃維部有4個軍(第十、十四、十八、八十五軍),還有直屬部隊第七十二軍余錦源、第一○七軍孫良誠、第一一五軍司元愷(由安陽空運徐州後編入第十三兵團),以及交警總隊、砲兵、工兵、通訊、輜重、戰車等。以上共計24個軍約70餘萬人左右(蚌埠、安徽、蘇北第一綏靖區等部隊及華中其他部隊未列入)。

由以上雙方兵力,可以看出共軍在數量上少於我軍,裝備也劣於我軍,特別是火砲少,飛機、坦克沒有。但共軍手榴彈、迫擊砲則與我軍相等,局部使用上又極機動靈活,往往集中兵力火力消滅我軍後即脫離戰場,實行整補。如我軍爭取主動,先發製人,在二野未攻來以前,先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擊破三野之一部,即可以振奮士氣。 乙、雙方態勢 1、共軍:自1948年7月初豫東攻勢結束後,二野主力在豫西整補,三野主力在魯中及魯西南兗州、濟寧以北地區整補,並於9月24日攻陷濟南,此時尚無發動攻勢的行動,在共區並無防禦陣地及據點工事。但據諜報稱:在共區內已有“消滅黃伯韜,再打邱清泉”等口號標語。預料再過20天或1個月之後,共軍勢將發動攻勢。

2、我軍:自1948年7月初,區壽年兵團在豫東被吃掉後,我軍主力已集結於徐州、商丘、新安鎮、海州、台兒莊、棗莊、韓莊間地區,一部在鄭州防守,華中之機動兵團集結於遂平、駐馬店附近。經過將近3個月的整補,雖然這時濟南失陷,而徐州我軍並未來得及參加戰鬥,仍然保有充沛的力量。在徐州附近並設有堅固據點工事,不怕共軍少數部隊擾亂攻擊。 根據以上雙方態勢、陣地情況及整補情形,我得出了結論:在第二、三野戰軍東西分離之際(由豫西到徐州附近行程約10日左右)我軍可能集中絕對優勢兵力,爭取主動,包圍“消滅”三野之一部。 丙、雙方戰略戰術 1、共軍:根據在豫東戰役中獲得的共軍文件《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得知其戰略戰術的要點是: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先打分散孤立之敵,後打集中和強大之敵;四麵包圍敵人,力求全殲,不使漏網;圍點打援,力求在運動戰中殲滅敵人;力求避免打得不償失的或得失相當的消耗戰。這樣,往往在一個局部戰役或每一戰役的一方面,共軍取得了絕對優勢。共軍又發揚連續作戰的精神和運用“人海戰術”消滅我軍。自濟南失守以後,共軍已開始對我軍重點防禦的大城市進行攻擊,而且一攻即破,全獲勝利。

2、我軍:自同共軍作戰以來,攻擊未能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包圍消滅共軍,反而形成處處薄弱、處處防禦、到處挨打的態勢。防禦則是全面防禦,既不能堅守據點,又以不足之兵力增援,恰恰為共軍在野戰中所消滅。自本年(1948年)下半年以來,放棄全面防禦,變被動為主動,改為“重點防禦”,並集中強大的機動兵團,以一定的兵力堅守重要的戰略要點,吸引共軍攻擊,待其攻擊受挫時,以強大的機動兵團由外線增援,包圍共軍,配合守備兵團內外夾擊,消滅共軍。濟南的失陷已經證明我軍這一戰略戰術不能成功,在現在的情況下,也不可能與共軍決戰。 根據以上雙方的戰略戰術和戰法,我認為想多守若干戰略要點,以攻勢防禦擊破共軍的攻勢已有問題,勢必仍被共軍各個擊破。而每失一城市被消滅一些隊伍,喪師失地,士氣日衰,無法挽救戰局;相反地,共軍則愈戰愈強愈大,將使我軍無法應戰。只有在目前我軍已經整補完畢,共軍東西分離之際,我軍放棄可放棄的據點,如鄭州、開封、商丘等城市,集中一切可集中的兵力,主動攻擊,尋求共軍之一部擊滅後,才可以逐漸改變目前挨打被消滅的情況,變被動為主動,從而逐漸恢復士氣。實行這種戰略戰術,必須戰略正面要大,使共軍摸不清我軍兩翼;部隊間的協同要密切,使共軍無隙可乘,無虛可擊;迂迴包圍共軍的部隊要大膽機動神速,有獨斷專行完成任務的能力,抓住共軍則迅速消滅,狀況不利,則迅速撤退;正面攻擊部隊則應在優勢的砲兵、戰車掩護下,奮勇突擊,協同迂迴包圍部隊一舉將共軍殲滅。

丁、交通通信運輸補給方面 1、共軍:交通不便,除靠兩條腿走路外,鐵路公路皆不能完全利用。通信僅憑無線電,我軍可以偵察判斷其行動。他們部隊中的有線電話也不十分普遍完整,糧食彈藥全靠民夫運送及就地補給。特別在其未完成作戰準備以前,較為困難。但共軍的民眾組織極為嚴密,消息靈通,每一戰役都發動群眾大力支援,並以游擊隊截斷我軍後路。 2、我軍:交通便利,有火車、汽車擔任運輸。通訊有有線電和無線電相輔並用。糧彈補給雖然全靠遠在後方的南京,但只要津浦路南段護路安全,可以源源補給。萬一津浦路被截斷,亦可以利用徐州機場空運接濟。只是進入共區後,則群眾皆傾向共軍,雖有地主及傾向國民黨的人可以利用,但為數甚少,而且這些人往往捕風捉影,擴大或謊報情況,使我軍上當,這是不利於我軍作戰的。

從這一方面說,我軍向共軍主動攻擊,利害參半。 綜合以上情況判斷,我軍如主動攻擊,有可能抓住共軍之一部消滅之;即或不能,亦可收復若干城市,振奮輿論,激勵士氣。萬一態勢不利,亦可以主動進退,較之消極困守有利得多。 (二)方針任務及指導要領 甲、方針 在第二、第三野戰軍東西分離之際,集結主力尋求三野之一部,一舉殲滅,進而擊破其主力,達到收復泰安、濟南之目的。以華中我軍主力在豫西方面牽制二野,以徐州我軍主力向三野主動攻擊。 乙、任務 1、華中我軍,以主力多方牽制二野,阻止其東進,但不與其作真正目的作戰。 2、徐州我軍應以1個綏靖區守備徐州既設工事;以1個綏靖區擔任徐、蚌間護路,並不斷對鐵路兩側進行掃蕩,確保津浦路的安全;另以1個綏靖區為總預備隊。 3、徐州前線指揮部指揮4個兵團,以迅速奇襲之戰法包圍三野之一部而殲滅之,進而擊破其主力,一舉收復泰安、濟南,置攻擊重點於左側方(約3個兵團)。 丙、指導要領 1、對華中方面:如二野繞道東進,應適時選擇捷徑,迎頭痛擊,將其阻止於平漢路以西地區;如二野已越平漢路東進,威脅徐州,則應日夜尾追之,協同徐州我軍,將二野包圍於徐州以西地區而擊破之。 2、對徐州方面:如已在兗州、濟寧、大汶口間捕捉三野之一部,應迅速包圍殲滅,不可曠日持久,與之對峙,坐失良機。如對方避免決戰,第一步應將之壓迫於東平、大汶口以北及泗水以東地區,不再深入;第二步作戰計劃即實行“釣魚”戰法(即以一個最堅強的軍選擇一個最適宜堅守的據點,留足糧彈,獨立固守,主力驟然撤退,誘惑三野來攻受挫後,再由外線包圍擊破之)。如在我軍攻擊期間二野已東進威脅徐州(判斷此種可能較少,但也不是不可能),即以有力之一部依據韓、棗既設陣地及東平湖、南陽湖間的運河沿岸佔領阻擊陣地,阻止三野南下及西進,以主力回師協同華中我軍將二野包圍於徐州以西地區殲滅之。如二野企圖通過微山湖向濟寧、兗州增援,威脅我方攻擊軍側背(判斷此種可能較大,但也可能向別的方向),攻擊軍應依據東平湖、南陽湖間之運河沿岸阻擊二野並迅速擊破三野之一部,再回師擊破二野。如二、三野會合東西夾攻徐州,攻擊軍右翼兵團以內線作戰轉運於徐州,加強徐州防務,左翼各兵團即協同華中我軍擊破二野後,再集中主力擊破三野。 3、我方攻擊軍各兵團及各軍間連接部應特別注意加強兵力,以免共軍乘隙鑽入。左右各兵團應特別注意遠距離搜索警戒及側背掩護。 (三)軍隊區分(從略) 我的這一計劃擬定後,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及其參謀長李樹正,原則上同意對解放軍採取主動攻擊,但他們認為我使用的兵力過多,使總部控制部隊太少,對馮治安部守徐州不放心,怕徐州出意外。經過雙方激烈的爭論,最後劉峙勉強同意,並決定以第十三兵團守備徐州,調出馮治安的第三綏靖區部隊參加攻擊。計劃決定後,劉峙即令第 顧祝同(1893-1987),1948年5月任國民黨陸軍參謀總長十三兵團的一部強迫接替馮治安部徐州的防務,立即引起馮部的懷疑和不滿。 大概是9月30日,我攜計劃到南京去,請參謀總長顧祝同核定,顧以蔣未在京,不敢決定,命我到北平請示蔣介石。我於10月2日到北平,當晚蔣介石在東城圓恩寺官邸接見。蔣聽了我的報告後,並未馬上決定,只說:“待研究以後再說。” 10月3日,蔣再次找我談話。他說:“徐州的計劃,可以照你的計劃實施,你回去同顧總長商量著辦。”我說:“我已見過顧總長,總長說請委員長批准後才可以實施。”蔣當即批了“此案可行,交顧總長核辦”10個大字。 我當日飛往南京,4日見了顧祝同。顧見到蔣的批示後有點躊躇不決,一再問我:“你們發動攻擊,有無把握?”我向顧說:“關鍵在於華中黃維兵團是否能將二野牽制住。如果能牽制住的話,徐州方面打三野各縱隊是有勝算把握的。”顧又問:“萬一劉伯承竄過來又怎麼辦呢?”我介紹了計劃中的各項指導要領後,又對顧說:“我們採取穩紮穩打的戰法,即將主力集中,形成一個圓形態勢,使敵人鑽不了空子,吃不掉部隊,一旦抓住敵人一部,即迅速放膽猛攻,將其包圍消滅。萬一敵人狡猾,主動先打撤退,我軍亦不為敵人所迷惑,改變原定計劃深入敵區,而是按原定計劃實行'釣魚'戰法,誘敵攻擊頓挫時,再行包圍消滅敵人。只有將敵人主力擊破後,我軍才可以繼續北進,收復泰安、濟南。萬一在這期間二野竄到徐州附近,我軍即將三野阻止於微山湖以東地區,先集中主力,協同黃維兵團擊破二野後,再看情況擊破三野。”顧見我談的也有道理,尚屬穩當(其實也是送死),就說:“這樣的穩紮穩打是可以的,等我同白健生(即白崇禧)商量後再同你說。” 第二天(大概是10月5日),顧對我說:“白健生同意這樣打,你回去照計劃實行好了。”當日我返徐州向劉峙匯報,即決定將鄭州第十六兵團孫元良部開往柳河附近集結。 7日,我召集邱清泉、李彌、黃伯韜等將領開會,商討各種情況下國民黨軍的戰法。大家對於機動出擊及守備徐州的戰略戰術一致同意,並決定10月15日開始行動。 15日清早,我正上車出發到前方指揮時,忽然蔣介石從南京來電,叫我不要執行這一計劃,在飛機場等他一同到東北去,於是這個作戰計劃由於東北人民解放軍發動聲勢浩大的遼沈戰役,打亂了國民黨軍的戰略部署而未實施。 徐州國民黨軍此後21天(至11月6日)一直停止於原來狀態未動。 1947年12月25日至28日,中共中央在陝北米脂縣楊家溝召開了一次重要會議。 這次會議,為黨在新形勢下領導人民奪取全國勝利,在政治上、思想上和政策上作了充分準備。 與此同時,中央軍委在軍事方面提出了一項戰略意圖,就是計劃在進行了充分準備之後,派遣華野副司令員粟裕率領3個主力縱隊(稱為華野一兵團),由宜昌、沙市一帶渡長江南下,進入鄂南,然後經湘鄂西、湘贛、閩粵贛,逐步躍進,直抵閩浙贛,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老蘇區立足,在國民黨統治區的心腹地帶實行新的戰略展開,直逼南京、上海,藉以調動敵軍主力南下,從而為中原創造大量殲敵的戰機,進一步改善南線戰局。 (《在戰略決戰形勢來到的時候》,《決戰淮海》第381頁,江蘇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出版) 當時,中原地區的情況是: 一方面自從三軍挺進中原後,殲滅了大量敵人,調動和吸引了國民黨軍南線全部兵力160多個旅中的約90個旅左右於自己周圍,迫使蔣軍處於被動地位,起了決定性的戰略作用。 另一方面敵人集結了33個旅的兵力繼續“清剿”大別山;而劉鄧大軍雖然在大別山站穩了腳跟,開闢了新的解放區,但一直經受著無後方作戰的極大困難。同時,敵人又在每一個戰略要點集中了幾個機動兵團,使我軍難以將其分割,逐個殲滅。 因此,如何粉碎敵人對大別山的“清剿”,和敵人打大仗,並取得大量殲敵的勝利,確實是中原地區需要解決的大問題。 如果華野一兵團南渡長江,挺進敵後,威脅國民黨統治區的心腹地帶,勢必引起敵人的巨大恐慌,敵人可能調動其中原戰場主力一部南下,從而可以減輕大別山和中原地區的負擔,有利於我軍在中原尋找戰機,各個殲敵。 1948年1月下旬,中央軍委下達了這個戰略意圖,並要粟裕“熟籌見复”。 粟裕在領受任務後,積極進行準備工作。二三月間,華野一兵團開始到黃河北岸的濮陽地區進行整訓和軍事訓練。等整訓完畢,即行渡江。 為了掩護華野一兵團進行渡江準備,劉伯承司令員率領部隊轉出大別山,並統一指揮華野在中原地區作戰的部隊,轉戰於淮河、漢水、隴海路、津浦路之間,尋機殲敵。 這時,全國的軍事形勢又有了新的發展,我軍在各戰場的戰略攻勢取得了新的勝利。在中原地區,軍事形勢也起了新的變化,南下中原的晉冀魯豫主力、華野西線兵團及太岳兵團三軍密切配合,繼續大量殲敵,逐步在隴海路以南、津浦路以西,長江以北,潼關——江陵線以東的廣大地區,建立了成片的解放區,敵人的防禦體系開始被打亂,我軍在中原大量殲敵的可能性增加了。 鑑於全國革命形勢的迅速發展,毛澤東在3月20日明確指出:“具有對我特別有利形勢的戰場是東北、山東、西北、蘇北、晉察冀、晉冀魯豫和鄭漢路以西、長江以北、黃河以南的廣大地區。”(《毛澤東軍事文集》,第四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439頁) 在這種情況下,華野一兵團要不要迅速渡江?是把敵人主力一部引到江南去有利呢,還是盡量地把敵人主力殲滅在長江以北好呢? 華野前委在粟裕主持下反复認真地研究這個問題,分析了我軍渡江的利弊,最後認為南進方案不一定能達到預期目的。 粟裕認為,我軍南進躍過敵後,將處於敵人重兵圍、追、堵、截之下,物資供應和傷員安置困難,減員很大,估計10萬餘大軍減員不會少於1/2;再從敵人方面來看,我軍南渡後,可以調動一部分敵人,但不一定能調動敵人在中原戰場的4個主力軍,不易達到減輕對中原壓力的目的。相反,我們卻從中原抽走了3個主力縱隊,削弱了中原戰場集中兵力打大仗的力量。 所以,粟裕設想:“3個主力縱隊暫不渡江,而集中中原和華東兩大野戰軍主力,背靠解放區,在黃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區打大規模的殲滅戰。同時部署三線武裝,緊密配合。即以主力留在中原殲敵;以旅為單位組成游擊兵團到淮河以南配合主力作戰;以1個師的兵力組成許多支五六百人的游擊隊,深入江南,擾亂敵人後方,破壞敵人支援戰爭的力量。”4月18日,粟裕正式向中央報告了以上建議。 毛澤東等接到粟裕的建議後極為重視,電請粟裕親自到黨中央匯報。 粟裕給毛澤東的建議,正是毛澤東、周恩來等軍委領導從延安轉向西柏坡的途中的時間,前後經過非常具有戲劇性。 當時,毛澤東、周恩來正走在黃河邊上。兩人正指點著黃河中的波濤,談笑風生。一會兒,隨行參謀牽來兩匹戰馬,兩人接過馬韁繩,正欲上馬,作戰參謀突然趕來。 “報告!”話剛落音,呈上一份急電。 周恩來接過電報,看了一眼,笑意收斂,濃黑的眉毛緊鎖。毛澤東看了看他的面色,問道:“誰來的電報?” “華野,粟裕。” “是關於南下的方案嗎?” “是的。粟裕不打算讓華野西線兵團南渡長江,他要留在中原。” 毛澤東顯然有些不悅:“嗯?有何道理?” 周恩來將電報遞了過去,二人翻身上馬,輕勒韁繩,任憑馬在河岸上緩緩而行,二人的內心很不平靜。 統帥和將軍在戰略意圖上出現爭議,這在錯綜複雜,千變萬化的戰爭中乃是常有之事,本來是不會叫人感到意外的。可是,眼下是什麼形勢?人民解放軍的大反攻剛剛揭開了序幕,幾路大軍把蔣介石的勁旅吸引到自己的周圍,但困難也隨之而來,特別是劉伯承、鄧小平方面承受的壓力太大,處境相當困難。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後,重裝備丟了,砲彈打光了,彈藥、給養得不到補充。而中原地勢平坦,易於蔣軍機械化裝備的部隊作戰,在那里和敵重兵團交戰尚無把握,因而才決定讓粟裕率領華野西線兵團南渡長江,直搗南京、上海一線,逼著蔣介石將中原部隊南調,以減輕對劉、鄧大軍的壓力。中央的意圖下達已有1個多月了,粟裕卻遲遲未復電,現在竟發來這麼一份電報,不知他此舉的意圖何在! 毛澤東並未埋怨粟裕,只是這份電報的分量太重了。華野西線兵團是南渡長江,還是留在中原,這關係著整個戰爭的佈局和成敗。那麼是中央的計劃不周密,粟裕南下有困難?還是粟裕缺乏對全局的認識? 周恩來沉吟了許久,緩緩地說:“主席,我考慮粟裕南下是有困難。能否請他來談談,再詳細了解一下情況!” 毛澤東想了想,覺得也只能如此,便對身後的作戰參謀揮了揮手,說:“復電,請粟裕來華北野戰軍司令部。” “是!”參謀轉身走去。 毛澤東吩咐完畢,夾緊馬背,揚起鞭梢,在空中打了個炸雷似的響鞭,“籲噓……”戰馬狂奔,踏出一路煙塵,周恩來揮鞭躍馬緊緊跟上。 兩匹馬一前一後疾馳向東,二人到了公路改乘吉普車,繼續東進。路過五台山時,遇上了大風雪,直到4月中旬他們才趕到華北阜平城南莊。 毛澤東住下之後,一面和華北野戰軍司令員聶榮臻商討華北戰局,一面等著粟裕的到來,周恩來則率領機關總部的同志先去西柏坡駐紮。 粟裕接到電報後,日夜兼程,待他趕到城南莊時,已是5月初了。 粟裕,40來歲,中等身材,清瘦的面孔,身著和士兵一樣的棉軍服,戴著護耳棉軍帽,如果不是那挺直的腰板和冷峻的眼神在顯示著久經沙場的將軍風度,誰能認出他就是在蘇北以“七戰七捷”聞名天下,赫赫有名的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 粟裕到了莊子跟前,一顆心禁不住怦怦跳動起來:我能說服毛澤東改變原來的方案嗎?他停住了腳,把在心裡不知琢磨了多少遍的想法,理了理頭緒。就在他抬起頭來向莊子裡看去時,兩駕轟炸機呼嘯而來,隨即扔下兩顆炸彈,轟轟的響聲,震得樹搖牆顫。粟裕急忙朝莊子裡奔去,他在擔心主席的安全。 粟裕進了莊,聽迎上來的工作人員說毛澤東安然無恙,他緊張的心情才慢慢平靜下來,他腦子裡又想起了見主席要說的話:華野西線兵團是南渡長江,還是留在中原?千里之外的幾十萬大軍就等著這最後的決定了。他這樣想著,下意識地裹緊了身上的棉衣,踏著重重的腳步向前走去。 毛澤東在駐地接見了粟裕,未等粟裕進屋,他就迎了上去:“粟裕,你好!一路辛勞。” 氣氛是融洽的,粟裕想起當初陳毅捎回來的中央指示,上面寫著“熟籌見复”,說明還有商量的餘地,他心裡的擔憂也就漸漸消失了。坐定之後,粟裕便扼要地匯報了華野西線兵團的情況,談話便轉入正題: 粟裕道:“主席,接到陳毅轉來的中央指示後,我和譚震林等,經過1個多月的反复考慮,覺得南進方案確有困難……” 毛澤東道:“噢,說具體一些。” 粟裕道:“我們已做了一次實踐,派出一支偵察隊深入江南腹地去打游擊,偵察隊行動異常艱苦,很難立足,結果,損失大半……”說著,他的兩眼濕潤了。 毛澤東關切地問:“你們不願南下,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嗎?” 粟裕道:“不,主席,為了全局的勝利,我們是不怕付出局部的犧牲的,關鍵是如果渡江南下,就要萬無一失地達到中央預期的目的。” 毛澤東揚了揚眉梢,點起一支香煙,緩緩地道:“談談你們的道理。” 粟裕坦率地道:“主席,我們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其一,我們3個主力縱隊,10餘萬人南下轉戰,孤軍深入,勢必要遭到敵軍重兵的圍追堵截。打游擊我們是有經驗的,問題是無後方依靠,物資、彈藥、傷員都無法解決。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在南下途中的一些地方留下部分兵力,建立根據地,這一來起碼得減員一半以上。這樣,我們的作戰能力削弱了,很難重創敵人,更難以迫使蔣介石南調。 其二,果真如能調動敵軍中原主力兵團南下,我們作出犧牲,從而減輕劉、鄧在大別山的壓力,便於我軍兩線作戰,那也是劃得來的。問題是中原戰場,目前敵軍有4個主力,其中第五軍、第十八軍是蔣介石的精銳隊伍,全部機械化裝備,蔣介石是不會把他們調到江南河網地帶的,那裡無法發揮他們機械化的優勢;而第七軍、第四十八軍是屬於桂系隊伍,蔣介石哪能讓桂系的這兩個軍闖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從這些情況分析,敵軍的4個主力都不可能調到江南去和我們打游擊,而我們卻要從中原抽走3個主力縱隊,削弱了在中原打大仗的力量,這樣的決策似乎於我不利啊。 ” 說著,粟裕剎住話頭,停下來想听聽毛澤東的意見。 毛澤東抽著煙,靜靜地聽著,見粟裕停了下來,用鼓勵的目光望瞭望,點了點頭:“說下去!你們的設想是……” 粟裕顯然受到了鼓舞,況且自己覺得這想法是成熟的,正準備找個機會和盤托出,於是,緩了緩口氣,充滿信心地說道:“我們的設想是3個主力縱隊暫不渡江南下,和中原野戰軍會同在黃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平原地區打它幾個勝仗,再打幾個大規模的殲滅戰。當然,中原地勢平坦,便於敵軍機械化部隊作戰,這樣幹是要冒一定的風險,但是,這樣的仗早晚非打不可,不如橫下一條心,殲敵主力於長江以北……” 粟裕剛說到這兒,就听得“啪”的一聲,隨著,毛澤東拍案而起,打斷粟裕的話,說道:“請停一下。”接著,只見他站起身來,在房間裡來回地踱著步子。 粟裕微微一怔,心裡嘀咕:“主席發火了,看來他並不同意我們的意見。”剛才那鼓勵的神色,只不過是為了讓我把話說完,他很想走過去解釋幾句,又不知如何解釋才好,只好默默等候在一旁。 毛澤東又踱了一會兒,迴轉身來,望見粟裕那窘迫的神態,仰臉大笑:“哈哈哈……”接著,他伸出一個手指,高聲地道:“君此一言,很有文章。” 我軍在1948年春的勝利進軍中,毛澤東同志東渡黃河,前往華北解放區 粟裕似墜入雲霧之中,疑惑地問:“主席,您的意思是……” 毛澤東沒有回話,他走到巨幅地圖前,一邊看著縱橫交錯的各色箭頭,一邊輕輕念叨:“'殲敵主力於長江以北'。粟裕,你的意見很好嘛!若真能在長江以北開闢幾個戰場,消滅敵軍各主力兵團,我們的解放戰爭就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粟裕這才恍然大悟,毛主席不僅認可了自己的意見,還給予了這麼高的評價,粟裕一時激動得不知如何表達自己的心情才好。 毛澤東拉著粟裕的手走回桌邊,拿起水瓶,為粟裕續上水,輕鬆地說道:“粟裕,快,坐下,坐下談。” 粟裕平靜了一下,接過茶杯,喝著茶:“主席,關於南下方案我們已作了安排,準備拿出一個師組成若干個游擊隊,深入江南,擾敵後方,造成錯覺,牽制他們增援中原的力量。” “好啊!”毛澤東喜形於色:“取我之長,補你之短,粟裕,士別三日,刮目相看了。”毛澤東邊說邊興奮地望著粟裕。 粟裕這時倒躊躇了:“主席,這南下方案……” “具體方案,等政治局聽完你匯報後再作決定。” “是!”粟裕立正,敬禮,準備告辭。 毛澤東拉著手挽留著說:“先別走,我們還沒把話聊完呢。”這一夜兩人促膝而談,直到雞鳴報曉。 粟裕自己也沒想到,他的偶然一個思維,經毛澤東進一步的思考,後來“殲敵主力於長江以北”竟成了人民解放戰爭的整個指導思想。 5月初,黨中央召開會議,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任弼時到會聽取粟裕的詳細匯報。黨中央最後決定:華野應繼續依託中原、華東兩解放區,會同中野作戰;同意一兵團在整訓結束以後,4至8個月內,暫不向江南作戰略機動,先加入中原作戰,以便集中力量,殲滅敵人,粉碎敵人在中原的防禦體系。為便於統一領導,成立中原軍區,由鄧小平任中原軍區政治委員,劉伯承任司令員,並調陳毅到軍區任副司令員,華東野戰軍則由代理司令員粟裕指揮作戰。此時,兩大野戰軍已合成了一支大軍,統一指揮,統一行動。 這一決定,實際上提出了殲敵主力於長江兩個月以後,中央軍委向全軍提出了解放戰爭第三年度的作戰任務,其中規定了華野在第三年度的殲敵任務,並要求華野於8、9兩個月攻克濟南,而後南下,打幾個大仗,爭取冬春之間奪取徐州。 這裡規定和要求的,都是在長江以北作戰,在長江以北繼續殲敵,只是沒有明確提出殲敵達到什麼程度。到了9月,中共中央在9月會議的通知中,根據敵人兵力的70%集中在長江以北的情況,明確指出:“中央決定人民解放軍第三年度仍然全部在長江以北和華北、東北作戰。”(《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五卷,1993年版,第54頁)殲敵主力於長江以北的方針,此時就正式明確了。 解放戰爭進入第三年度後,形勢的發展更為迅速,中原、山東、華北等地區的人民解放軍,發動了聲勢浩大的夏季攻勢,取得了睢杞、襄樊、保北、兗州、晉中等地作戰的重大勝利,給國民黨軍以沉重打擊,使他們陷於更加被動,為人民解放軍發動對國民黨軍的戰略決戰創造了極其有利的條件。隨著軍事戰線的勝利發展,各個解放區都猛烈地擴大了,並且逐步連成一片。 為了更快地奪取全國勝利,黨中央於1948年9月8日至13日,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了政治局會議。 出席會議的有政治局委員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任弼時、彭真、董必武等7人;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鄧小平、鄧穎超、葉劍英、陳毅、徐向前、聶榮臻、賀龍等14人;列席會議的有胡耀邦、羅邁、楊尚昆、胡喬木等10人,這是從日本投降以來中央有關領導到會人數最多的一次中央會議。 會議檢查了以前的工作,規定了今後的工作任務。 會議首先聽取了毛澤東的報告,接著,與會者圍繞著“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這個中心議題進行了廣泛討論。 會議在檢查過去一個時期的工作時,總結了人民解放軍作戰、整黨、土地改革以及國民黨統治區工作等各個方面所取得的偉大成就。 會議提出了黨的戰略任務:建設500萬人民解放軍,在大約5年左右的時間內(從1946年7月算起)殲敵正規軍共500個旅(師)左右;殲敵正規軍、非正規軍和特種部隊共750萬人左右,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毛澤東軍事文集》第四卷)。 為實現上述戰略任務,會議提出了各項具體工作: (一)必須每年殲敵正規軍100個旅(師)左右。這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規定了人民解放軍第三年度仍然在長江以北、華北和東北作戰。 (二)要求我黨迅速地有計劃地訓練大批的能管理軍事、政治、經濟、黨務、文化教育等工作的干部,以便有秩序地管理新解放區。 (三)召集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建國事宜。 (四)恢復和發展解放區的工業生產和農業生產。 (五)建立全國性的群眾團體。 (六)提高幹部的理論水平,擴大黨內民主生活。 (七)建立請示報告製度,加強紀律性。要用極大的努力克服無紀律狀態和無政府狀態,克服地方主義和游擊主義,將一切可能和必須集中的權力集中於中央和中央代表機關手裡,這是實現黨的戰略任務、完成黨的各項工作的根本保證。 9月會議前後,中央軍委規劃全軍於1948年7月至1949年6月殲敵正規軍115個旅左右的作戰任務,並具體規定了各野戰軍和各兵團的作戰任務。 其中:要求華野擔負殲敵40個旅左右,並攻占濟南和蘇北、豫東、皖北若干大中小城市。 要求中野擔負殲敵14個旅左右,並攻占鄂豫皖三省若干城市。 要求西北野戰軍擔負殲敵12個旅左右。 要求華北徐向前、周士第兵團殲敵閻錫山14個旅左右,並攻占太原。 要求東北野戰軍配合羅瑞卿、楊成武兩兵團擔負殲敵衛立煌、傅作義兩軍35個旅左右,並攻占北寧、平綏、平承、平保各線除北平、天津、瀋陽三點以外的一切城市(《毛澤東軍事文集》第四卷)。 為了完成上述作戰任務,各野戰軍在夏季攻勢取得勝利的基礎上,又發動了大規模的秋季攻勢,大量地殲滅了敵人的有生力量,解放了大片地區,特別是東北遼沈戰役和華東濟南戰役的勝利,給了國民黨反動派以沉重的打擊,使全國軍事形勢進入了一個新的轉折點。 在遼沈戰役發起不久,9月16日,華野便發起了濟南戰役。 戰至23日,我軍佔領了大部分外城、迫近內城。 23日晚,我軍發起了對內城的總攻,經過激烈的巷戰,於24日全殲守敵,俘獲國民黨第二綏靖區司令王耀武,至此,濟南戰役勝利結束。 中共中央電報賀解放濟南 在濟南大捷的聲威下,菏澤、臨沂、煙台的國民黨軍也先後棄城逃竄,山東全境除青島及南部邊沿少數據點外,全部獲得解放。 由徐州北援的敵人,雖經蔣介石再三督促,但因察知我軍打援兵團嚴陣以待,顧慮重重,遲遲不進。 24日,其邱清泉兵團方到達成武、曹縣地區,其黃伯韜兵團和李彌兵團尚在集結中,此時濟南守敵已被全殲,敵人的增援計劃遂成泡影。 濟南戰役中,我軍全殲守敵11萬人(內有1個軍起義)。這一戰役的勝利,揭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它嚴重打擊了敵人的“重點防禦”計劃,動搖了敵人據守大城市進行頑抗的信心。 濟南戰役鍛煉和提高了我軍攻堅作戰的能力,基本解放了山東全境,使華北、華東兩大解放區連成一片,使徐州之敵完全暴露在我軍夾擊範圍之內。華東我軍由於控制了膠濟鐵路和津浦北段交通線,接收了山東境內大部分工礦企業,使解放區生產建設和支援戰爭的力量進一步增強。這一切,都為我軍進行淮海戰役及爭取全國勝利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我軍在全國各戰場上發動的秋季攻勢,特別是遼沈戰役和濟南戰役的偉大勝利,使全國的軍事形勢進入了一個新的轉折點。毛澤東說:“這樣,就使我們原來預計的戰爭進程,大為縮短。原來預計,從1946年7月起,大約需要5年左右時間,便可能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政府。現在看來,只需從現在起,再有1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毛澤東軍事文集》第四卷) 徐州“剿總”司令部 總司令:劉峙 副總司令:杜聿明孫震劉汝明馮治安韓德勤李延年 參謀長:李樹正 前進指揮部主任:杜聿明(兼),副主任:孫元良趙家驤(未到職);參謀長:舒適存,副參謀長:文強 第二兵團司令官:邱清泉,副司令官:舒適存譚輔烈王長海高吉人 第五軍軍長:熊笑三 第四十五師第四十六師第二○○師 第十二軍軍長:舒榮 第一一二師第二三八師 第七十軍軍長:高吉人(兼) 鄧軍林 第三十二師第九十六師第一三九師 第七十二軍軍長:余錦源(戰役第二階段歸第二兵團建制) 第三十四師第一二二師(戰役中重建) 第二三三師 第七十四軍軍長:邱維達 第五十一師第五十八師騎兵第一旅新四十四師(戰役中重建) 第六兵團(戰役中新建) 司令官:李延年 第三十九軍軍長:王伯勳(戰役中由葫蘆島調來) 第一○三師第一四七師 第五十四軍軍長:闕漢騫(戰役中由葫蘆島調來) 第八師第一九八師第二九一師 第九十六軍軍長:於兆龍 第一四一師第二一二師 第九十九軍軍長:胡長青 第九十二師第九十九師 第七兵團司令官:黃伯韜,副司令官:黃國樑唐玉山 第二十五軍軍長:陳士章 第四十師第一○八師第一四八師 第四十四軍軍長:王澤璇(原屬第九綏區) 第一五○師第一六二師 第六十三軍軍長:林湛陳章 第一五二師第一六八師 第六十四軍軍長:劉鎮湘 第一五六師第一五九師 第一○○軍軍長:周志道 第四十四師第六十三師 第八兵團(原第四綏靖區) 司令官:劉汝明, 副司令官:田鎮南曹福林劉汝珍 第五十五軍軍長:曹福林(兼) 第二十九師第七十四師第一八一師 第六十八軍軍長:劉汝珍(兼) 第八十一師第一一九師第一四三師 第十三兵團司令官:李彌,副司令官:趙季平陳冰李九思 第八軍軍長:李彌(兼)週開成 第四十二師第一七○師第二三七師 第九軍軍長:黃淑 第三師第一六六師第二五三師 第一一五軍軍長:司元愷 第三十九師第一八○師 第十六兵團司令官:孫元良,副司令官:曾蘇元 第四十一軍軍長:胡臨聰 第一二二師第一二四師 第四十七軍軍長:汪匣鋒 第一二五師第一二七師 第三綏靖區司令官:馮治安,副司令官:張克俠何基灃李文田 第五十九軍軍長:劉振三 第三十八師第一八○師 第七十七軍軍長:王長海 第三十七師第一三二師 第一綏靖區司令官:週碞, 副司令官:孫良誠 第四軍軍長:汪作華 第五十九師第九十師 第二十一軍軍長:王克俊 第一四五師第一四六師 第五十一軍軍長:王炎 第四十一師第一一三師 第一○七軍軍長:孫良誠(兼) 第二六○師第二六一師 第十二兵團(屬國民黨國防部指揮) 司令官:黃維,副司令官:胡璉吳紹週 第十軍軍長:覃道善 第十八師第七十五師第一一四師 第十四軍軍長:熊綬春 第十師第八十五師 第十八軍軍長:楊伯濤 第十一師第四十九師第一一八師 第八十五軍軍長:吳紹週(兼) 第二十三師第一一○師第二一六師 第六十六軍軍長:羅賢達 第十三師第一八五師 第二十八軍軍長:李浡劉秉哲 第五十二師第一九二師 第二十軍軍長:楊乾才 第一三三師第一三四師 說明:(1)戰役初期國民黨軍共5個兵團,3個綏靖區(九綏靖區已撤銷不含),共29個軍,70個師;(2)戰役中連同新增加和新組建者在內,共7個兵團,兩個綏靖區,34個軍,82個師;(3)戰役中國民黨軍出動飛機2957架次。 淮海戰役總前委 書記:鄧小平 常委:劉伯承陳毅鄧小平 委員: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 一、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副司令員:陳毅李先念; 政委:鄧小平,副政委:鄧子恢;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張際春; 參謀長:李達, 副參謀長:曾希聖;供給部長:劉岱峰 第一縱隊司令員:楊勇,副司令員:尹先炳;政委:蘇振華;參謀長:潘焱;政治部主任:王輝球;第一旅——第二旅——第二十旅 第二縱隊司令員:陳再道,副司令員:範朝利;政委:王維綱,副政治委員:鍾漢華;參謀長:王蘊瑞;政治部主任:許夢俠;第四旅——第六旅 第三縱隊司令員:陳錫聯,副司令員:鄭國仲劉昌義;副政治委員:閻紅彥;第七旅——第八旅——第九旅 第四縱隊司令員:陳賡;政委:謝富治;參謀長:王啟明;政治部主任:劉有光;第十旅——第十一旅——第十三旅——第二十二旅 第六縱隊司令員:王近山,副司令員:韋傑;政委:杜義德;參謀長:姚繼鳴;政治部主任:李震;第十六旅——第十七旅——第十八旅 第九縱隊司令員:秦基偉;政委:李成芳;參謀長:何正文;政治部主任:谷景生;第二十六旅——第二十七旅 第十一縱隊司令員:王秉璋;政委:張霖芝;參謀長:劉星;政治部主任:裴志耕;第三十一旅——第三十二旅 豫皖蘇軍區副司令員:張國華獨立旅和幾個地方團 豫西軍區獨立旅 陝南軍區第十二旅 二、華東野戰軍 司令員兼政委:陳毅,代司令員:粟裕;代政委:粟裕, 副政委:譚震林;參謀長:陳士榘,副參謀長:張震;政治部主任:唐亮,政治部副主任:鐘期光;後勤部長:劉瑞龍,後勤部副部長:喻縵雲 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因病未參戰),副司令員:王建安;政委:譚震林(兼);參謀長:李迎希,副參謀長:陳鐵君;政治部主任:謝有法 蘇北兵團司令員:韋國清;政委:陳丕顯,副政委:吉洛(姬鵬飛);參謀長:覃健 第一縱隊司令員兼政委:葉飛,副司令員:劉飛;第二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張翼翔;副政治委員:陳時夫;政治部主任:湯光恢;第一師——第二師——第三師 第二縱隊司令員:騰海清,副司令員:朱紹清;政委:康志強;政治部主任:鄧逸凡;第四師——第五師——第六師 第三縱隊司令員:孫繼先;政委:丁秋生;參謀長:來光祖;政治部主任:劉春;第八師——第九師 第四縱隊司令員:陶勇,副司令員:盧勝;政委:郭化若;參謀長:梅嘉生;政治部主任:韓念龍;第十師——第十一師——第十二師 第六縱隊司令員:王必成,副司令員:皮定均;政委:江渭清;參謀長:趙俊;政治部主任:謝勝坤;第十六師——第十七師——第十八師 第七縱隊司令員:成鈞,副司令員:詹化雨;政委:趙啟明,副政治委員:黃火星;參謀長:馮文華;政治部主任:張崇文;第十九師——第二十師——第二十一師 第八縱隊司令員:張仁初;政委:王一平;參謀長:陳宏;政治部主任:李耀文;第二十二師——第二十三師 第九縱隊司令員:聶鳳智;政委:劉浩天;政治部主任:仲曦東;第二十五師——第二十六師——第二十七師 第十縱隊司令員:宋時輪;政委:劉培善,副政治委員:肖望東;參謀長:吳肅;政治部主任:陳美藻;第二十八師——第二十九師 第十一縱隊司令員:胡炳云,副司令員:段煥競;政委:張藩;政治部主任:惠浴宇;第三十一師——第三十二師——第三十三師 第十二縱隊司令員:謝振華;政委:李乾輝;第三十五師——第三十六師 第十三縱隊司令員:周志堅;政委:廖海光;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陳華堂;參謀長:黎有章;第三十七師——第三十八師——第三十九師 魯中南縱隊司令員:錢鈞,副司令員:萬春圃;政委:傅秋濤,副政治委員:張雨帆;政治部主任:張雄;第四十六師——第四十七師 渤海縱隊司令員:袁也烈,副司令員:張震寰;副政治委員:週貫五;新七師——新十一師 兩廣縱隊司令員:曾生;政委:雷經天,副政治委員:林鏗雲;參謀長:姜茂生;政治部主任:楊康華;轄3個團 特種兵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銳霆;副政治委員:劉述週;參謀長:鍾國楚韓聯生;炮一團——炮二團——炮三團——工兵團——騎兵團——坦克大隊 第三十五軍軍長:吳化文;政委:何克希;一○三師——一○四師——一○五師 華北冀魯豫軍區司令員:趙健民;獨一旅——獨三旅 江淮軍區副司令員:饒子健;第三十四旅——獨立旅 蘇北軍區部隊 魯中南軍區部隊 說明:①淮海戰役人民解放軍參戰部隊,有兩個野戰軍,23個縱隊,1個軍,7個三級軍區部隊,計65個師(旅); ②戰役發起前,華野山東兵團轄第七、九、十三,魯中南,渤海縱隊,蘇北兵團轄第二、十一、十二縱隊。戰役中因戰鬥需要,兵團所指揮的縱隊多有變化,故上述縱隊未列入兩個兵團指揮線下。 1948年10月。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統帥部駐地——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 這天上午,在農宅前院的梨樹下,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幾位領導圍坐在磨盤前,正熱烈地討論著淮海地區的作戰方針。 機要參謀急匆匆地走進院子,他手裡拿著一份電報,神色有些緊張。 他送來的是中共在北平的地下工作者發來的電報,電報向黨中央報告了一個重要消息——蔣介石、傅作義要偷襲石家莊、西柏坡。 這個消息非常確切。 偷襲石家莊和西柏坡,是蔣介石和傅作義經過幾次商量才最後確定的。 9月上旬,蔣介石徵求傅作義對太原作戰的意見,傅作義提出:“從整個華北著眼,增兵三四個軍,直搗石家莊,打開戰局”,其意圖是通過進攻石家莊,調圍攻太原之華北解放軍回師援石,以解太原之危,而更重要的是改善華北戰局。 9月12日,傅作義再次向國防部第三廳(作戰廳)廳長郭汝瑰提出“最近即攻石家莊”。 14日,蔣介石聽取郭汝瑰的報告後,對增兵華北未置可否,但同意傅作義進攻石家莊的主張。然而,由於這時東北野戰軍發起了遼沈戰役,蔣介石非但不能增兵華北,還需從華北抽兵增援東北,傅作義偷襲石家莊的計劃只得暫時擱置。 10月中下旬,東北戰場形勢危殆,先是錦州范漢傑集團悉數被殲,接著是由瀋陽西進的廖耀湘兵團又陷入重圍。蔣介石坐鎮北平,力圖從華北抽兵解救廖耀湘兵團,此時,太原閻錫山集團在華北第一兵團的打擊下亦連連告急,傅作義為避免華北的兵力深陷東北戰場,便提出以“援晉兵團”的名義,立即實施偷襲石家莊的計劃。 那麼,蔣、傅的這個偷襲計劃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計劃呢?讓我們引用當時參加偷襲行動的國民黨華北“剿總”軍官的話來看一看。 華北“剿總”政工處副處長由竹生曾說:“在冀中十分空虛的情況下,傅作義想用'圍魏救趙'的方法,提出了'援晉兵團'——偷襲石家莊的計劃。如果能乘虛而入,直取石家莊,那將直接威脅當時中共中央所在地平山縣西柏坡的安全,圍攻太原的解放軍勢必揮師援石,這樣既可解太原之危,又可藉機將華北'剿總'的部隊調到平漢線上,造成一種緊張氣氛,從而杜絕蔣介石再從華北調兵的企圖。” 華北“剿總”政工處處長王克俊:“總的目的就是要解決共產黨的心臟。” 偷襲西柏坡,摧毀人民解放戰爭的指揮中心,是蔣介石很早就有的設想。 10月下旬,徐向前的第一兵團在山西、楊成武的第三兵團赴綏遠,人民解放軍在石家莊地區的兵力比較薄弱,蔣介石認為機會來了。他設想,如果偷襲成功,可以刺激人心,沖淡因東北決戰慘敗所造成的沮喪情緒,用傅作義的話講,就是“從危機中找轉機”。 10月23日上午,傅作義在華北總部召開了高級將領參加的秘密軍事會議,下達了對外佯稱為“援晉兵團”,實為進攻石家莊、偷襲西柏坡的作戰任務和部隊的調動命令。任命九十四軍軍長鄭挺鋒為總指揮,騎兵四師師長劉春方、新二軍暫三十二師師長劉化南為副總指揮。 10月24日,參加偷襲的國民黨軍隊在涿縣集結,27日在保定會合。 當晚7時左右,總指揮鄭挺鋒在保定城內新二軍軍部召開師以上軍官參加的軍事會議,下達了攻打石家莊兵力部署的命令。 我黨的地下工作者,得知敵人的偷襲計劃後,立即給中央發了絕密電報。 毛澤東看完電報後,遞給周恩來、朱德等人傳閱。 隨後,他們立刻來到毛澤東辦公室的華北地圖前,一面指畫著北平—涿縣—保定—石家莊—西柏坡諸點,一面研究對策。 當時,解放軍在冀中的兵力很少,從其他地方調兵又遠水難解近渴,怎麼辦? 此時,毛澤東想起了諸葛孔明導演的空城計的故事,他要導演一場現代空城計。 毛澤東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周恩來、朱德等,他們都認為是一個破敵良策。 他們立即作出了周密佈置,由周恩來親自指揮部隊的行動。 他們作出了幾項重要決策: 1、中共中央機關和人民解放軍總部作必要的疏散,以避免萬一情況下的不必要損失。 2、令華北第七、第三縱隊等部堅決阻止並殲滅傅作義偷襲部隊。 3、急調位於錦西附近的東北野戰軍第十一縱隊和三個獨立師(後東北野戰軍確定為第四、第十一兩個縱隊和3個獨立師),在程子華指揮下,開至冀東,向通縣、北平方向活動,威脅北平,以策應華北部隊粉碎傅作義部偷襲石家莊的計劃。 面對敵人的重兵進攻,毛澤東臨危不懼。由他作總導演的現代空城計就要開場了。 在毛澤東與蔣介石、傅作義之間,將展開一場勇氣與智謀的較量。 10月25日,新華社播發了毛澤東親自撰寫的一則電訊: 蔣傅軍妄圖突擊石家莊 [新華社華北25日電]確息:當我解放軍在華北和全國各戰場連獲巨大勝利之際,在北平的蔣介石和傅作義,妄想以突擊石家莊,破壞人民的生命財產。據前線消息:蔣傅決定集中九十四軍三個師及新二軍兩個師經保定向石家莊進襲,其中九十四軍已在涿縣定興間地區開始出動。消息又稱:該部配有汽車,並帶炸藥,準備進行破壞。但是蔣、傅此種窮極無聊的舉動是注定要失敗的。華北黨政軍各首長正在號召人民動員起來,配合解放軍,堅決、徹底、乾淨、全部地殲滅敢於冒險的敵軍。 在這則電訊中,毛澤東告訴蔣介石、傅作義,解放區軍民已經知道了他們的陰謀行動,並已準備迎殲,如敢進犯,則將全部消滅之。 蔣軍突襲石家莊的副總指揮劉化南,見到這則電訊後,哀嘆說:“我們自以為這次的軍事行動是極為機密的,但部隊尚未出發,人家就知道了,只怕此舉是有去無回了。” 第九十四軍軍長鄭挺鋒也十分緊張,於27日電告傅作義稱:昨收聽廣播得知彼方對本軍此次襲擊石門行動似有所警惕,廣播謂本軍附新二軍兩個師擬襲石門,彼方既有所感,必定預有準備,襲擊恐難收效。 10月27日,新華社又播發了毛澤東撰寫的第二則電訊: 華北各首長號召保石沿線人民準備迎擊敵軍進擾 [新華社華北27日電]為了緊急動員一切力量,配合人民解放軍殲滅可能跑向石家莊一帶進擾的蔣、傅軍,此間黨政軍各首長已向保石線及其兩側各縣發出命令,限於3日內動員一切民兵及地方武裝,準備好一切可用的武器,以利作戰,尤其註重打騎兵的方法。聞蔣、傅進擾石家莊一帶的兵力,除九十四軍外,尚有新騎四師及騎十二旅,並附屬爆破隊及汽車400餘輛,企圖搗毀我後方機關、倉庫、工廠、學校、發電廠、建築物。據息,該敵準備於27日集中保定,28日開始由保定南進。進擾部隊有九十四軍軍長鄭挺鋒,新編騎四師師長劉春方,騎十二旅旅長鄂友三(即今春進擾河間之敵)。此間首長們指示地方各界,切勿驚慌,只要大家有充分的準備,就有辦法避開其破壞,誘敵深入,聚而殲之。今春敵擾河間,因我方事先毫無準備,受到部分損失。此次務希全體動員對敵,不使敢於冒險之敵有一兵一卒跑回其老巢。今年5月,閻傅曾有合擾石家莊的計劃,保石線及正太線各縣曾一度動員對敵,後來閻部一師在孟縣被殲,傅部懼殲未動,但保石線人民已有了一次動員的經驗,此次因蔣在北平坐督,傅不敢不動。華北軍區已向各縣指出,不要以為上次未來,此次也不會來,不做準備致受損失。即令敵人懼殲不來,我有此種準備總是有利無害。 在這則電訊中,毛澤東號召解放區軍民,要加緊準備迎戰犯敵,勿存僥倖心理,同時他再一次警告來犯者,如敢冒險,必被聚殲。 10月28日開始,第九十四軍等部在10餘架飛機掩護下由保定南犯,在方順橋、望都和清風店地區,遭到華北解放區軍民的節節抗擊,至30日仍未能超過唐河,後梯隊第三十五軍因保定至北河店間鐵路、橋樑、公路被破壞,也不能南進。 與此同時,華北第二兵團經3晝夜急行軍,先頭第三縱隊及時出現在完縣、唐縣地區,增強了解放軍的阻援力量。 這時,東北國民黨軍主力廖耀湘兵團已覆滅,瀋陽即將解放,蔣介石輸掉了范漢傑、鄭洞國、廖耀湘3支大軍後,在北平已無事可做了,滿懷淒慘的心情,於30日溜回了南京。 毛澤東撰寫的兩篇電訊,對傅作義震動很大,但在30日以前由於蔣介石住在北平,所以傅作義仍指揮軍隊按原計劃行動。 10月31日,新華社播發了毛澤東撰寫的第三篇電訊: 評蔣傅軍夢想偷襲石家莊 [新華社華北31日電]當國民黨軍隊的將軍們都像一些死狗,咬不動人民解放軍一根毫毛,而被人民解放軍趕打得走投無路的時候,白崇禧、傅作義似乎還有一點生命力,就被美國帝國主義者所選中,成了國民黨的寶貝了。蔣介石已經是一具殭屍,沒有靈魂了,什麼人也不再相信他,包括他的“學生”和“幹部”在內。在美國指令之下,蔣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