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紀實報告 遼沈戰役實錄

第3章 第二章戰略決策

遼沈戰役實錄 姚有志 25286 2018-03-14
抗日戰爭勝利後,東北成了國共兩黨爭奪的戰略重心。 毛澤東曾經說:“即使我們把現有的一切根據地都丟了,只要我們佔有了東北,中國革命就有鞏固的基礎。”中國共產黨也清醒地認識到:我軍佔據東北,不但可以擺脫我軍和根據地長期處於國民黨軍隊四麵包圍的態勢,而且可以依靠東北發達的工業與豐富的物產,建設成我黨我軍鞏固的戰略基地,並以此為依托,與全國各解放區相配合,坐北面南與國民黨軍隊進行鬥爭,從而使我黨我軍處於極為有利的地位。 蔣介石也曾說,東北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接受東北是“國民革命最重大的目標和最迫切的工作”之一。為此,蔣介石不惜以損害中國主權為代價,來換取蘇聯承認其在東北的權利和使蘇聯承諾國民政府將從蘇軍手中接收東北。國民黨認為,控制了東北,就可以南北夾擊共產黨的各個解放區,盡快消滅共產黨。

因此,為佔領東北,國共兩黨都提出了一系列戰略決策,爭分奪秒地進行了一系列戰略部署。 毛澤東早就看好東北這片黑土地了。 1942年7月9日,抗日戰爭還在進行之中,毛澤東和劉少奇就曾在一份電報中探討過在抗日戰爭勝利後,為爭取同國民黨合作建國,把八路軍和新四軍集中於東三省的問題。 毛澤東這樣說道:“在此國際總局勢下,國民黨在戰後仍有與我黨合作的可能。雖然亦有內戰的另一種可能,但我們應爭取前一種可能變為現實。因此就必須估計日本戰敗從中國撤退時,新四軍及黃河以南部隊須集中到華北去,甚或整個八路軍新四軍須集中到東三省去,方能取得國共繼續合作的條件(此點目前不須對任何人說),如此則山東實為轉移的樞紐。”(《毛澤東軍事文集》第2卷,第681頁,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

同年11月,在中共中央六屆七中全會主席團會議上,毛澤東說:中國的國土蔣介石丟到哪裡,我們就到哪裡。還要準備幾千乾部到滿洲去。 1945年4月24日,毛澤東同志作政治報告(即《論聯合政府》一文) 1945年4月,在蘇日中立條約中止後不久,毛澤東則更加關注東北這塊戰略要地了。他在批轉給晉察冀分局的一項指示中說:蘇聯中止蘇日中立條約表明,蘇日戰爭爆發已經為期不遠,遠東形勢已發生重大變化,今後配合盟軍作戰,將主要配合蘇聯。現在即加緊進行主力軍、地方軍的訓練與擴大,以便能抽出若干主力,用於開闢東北。 這一年4月召開的中共“七大”會議上,毛澤東在他所作的政治報告中指出:“在淪陷區中,東北四省淪陷最久,又是日本侵略者的產業中心和屯兵要地,我們應當加緊那裡的地下工作。對於流亡到關內的東北人民,應當加緊團結他們,準備收復失地。”

5月,毛澤東在中共“七大”會議上又一次指出:“如果東北能在我們領導之下,我看這就可以說我們的勝利就有了基礎,也就是說決定了我們的勝利。現在我們這樣一點根據地,被敵人割得相當分散,各個根據地都是不鞏固的,也沒有工業,有滅亡的危險。所以我們也要爭城市,要爭那麼一塊整個的地方。我們要有包括東北在內的一塊整個的根據地,這就全國范圍來說,就是勝利有了基礎,有了鞏固的基礎。” 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還指出:“要準備20到25個旅,15萬到20萬人,脫離蘇區,將來開到東北去……東北四省(東三省加熱河:作者註)極重要,有可能在我們的領導下。有了東北四省我們即有了勝利的基礎。” 6月9日,在中共“七大”會議選舉中共中央委員會時,毛澤東再一次講到了東北,指出:“東北是很重要,從我們黨的發展,從中國革命的最近、將來的前途看,東北是特別重要的。只要我們有了東北,中國革命就有了鞏固的基礎。現在我們的基礎是不鞏固的,因為我們根據地在經濟上還是手工業的,沒有大工業,沒有重工業,在地域上也沒有連成一片。”

6月11日,毛澤東在《關於選舉修補中央委員會問題的報告》中又進一步強調指出:“東北是很重要的,從我們黨,從中國革命的最近及將來的前途看,東北是特別重要的。如果我們把現有的一切根據地都丟了,只要我們有了東北,中國革命就有了鞏固的基礎。當然,其他根據地沒有丟,我們又有了東北,中國革命的基礎就更好更鞏固了。” 毛澤東之所以如此看重東北這一地區,這是由這個地區的經濟地位和戰略地位所決定的。從經濟地位來看,東北幅員遼闊,土地肥沃,資源豐富,具有豐富和完整的工業體系。從戰略地位看,東北地區背靠蘇聯,西面與蒙古接壤,東南和朝鮮為鄰,南面的遼東半島同山東半島的膠東解放區隔海相望,西南與冀熱遼解放區毗連。更重要的是蔣介石在東北也沒有統治的基礎。因此,如果中共控制東北,就可以變東北為可靠的戰略後方,從根本上改變中國革命根據地長期以來被國民黨軍四麵包圍的被動狀態,形成一個鞏固的戰略基地,一個革命的總根據地,以支持關內各解放區的鬥爭。相反,如果東北為國民黨所佔領,那它就能利用東北雄厚的工業基礎,同華東、華中相配合,南北夾擊關內各解放區。

毛澤東既然如此看重東北地區,那麼在行動上,他必然有所表示。 1945年8月10日,他給山東羅榮桓、黎玉等人發出了一份電報,命令關東子弟兵“萬毅部東北軍人數、戰鬥力與乾部配備狀況請查明,即告並待命調動”。兩天以後,毛澤東又為中共中央起草了給山東分局的電報,指出:“萬毅東北軍速即完成出發準備,待命開往東北。”(《毛澤東年譜》下卷,第3頁,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 就在毛澤東把眼睛緊緊盯住東北,並有所行動的時刻,傳來了蘇聯與國民黨政府於8月14日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消息。條約表示支持國民黨政府:“蘇聯允許把在精神上和軍事上的全部援助給予作為中國中央政府的國民政府,並承認中國在滿洲的主權。”(《中美資料彙編》第1輯,世界知識出版社1957年版)還明確表示,支持在蔣介石領導下統一中國。

這一消息猶如一盆冷水迎頭潑來,使毛澤東非常失望。他感到東北的問題將變得更加複雜了起來。在這種情況下,東北還去不去?毛澤東決定還是去。 8月18日,他在為中共中央軍委起草的給羅榮桓、黎玉、蕭華的電報中指出:“萬毅支隊即調東北,經河北至熱河邊境待命。該支隊現有2500人,汰去老弱及開小差者外,能有1500到達目的地即好。東北幹部凡能調動者盡可能調至萬部”(《毛澤東年譜》下卷,第8頁,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 8月22日,毛澤東發出關於派人打入滿洲開展地方工作給山東分局的指示:為迅速爭取滿洲起見,分局應即抽調大批幹部在蘇聯紅軍佔領旅順、大連之後,穿便衣到滿洲去,進入建立地方黨、地方政權,發動與組織群眾……如果蘇聯紅軍能允許山東八路軍部隊進入滿洲(先去交涉)肅清散敵與漢奸,則應從山東抽調部隊用東北義勇軍名義進入滿洲。

在8月23日、26日兩次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在談到東北問題時說:“限於中蘇條約,蘇聯不能直接援助我們。我們先派幹部去是確定的,是大有文章可做的。軍隊去不去,還不一定,要看情況。”(第758頁,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8月26日,毛澤東在為中共中央起草的關於同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的黨內通知中又指出:“至於東北三省為中蘇條約規定的範圍,行政權在國民黨手裡,我黨是否能派軍隊進去活動,現在還不能斷定,但是派幹部去工作是沒有問題的,中央先派千餘幹部由林楓率領去東北。”(《毛澤東年譜》下卷,第15頁,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 一切都安排好以後,8月28日,毛澤東離開延安飛赴重慶同蔣介石進行和平談判,劉少奇在延安負責中共中央工作。

1945年9月14日,蘇聯特使貝魯羅索夫與曾克林飛來延安,向中共中央通報蘇共及斯大林關於中共軍隊如何進入東北的意見後,劉少奇在正在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集中討論了蘇方意見和東北工作。 政治局委員們一致同意戰略重點放在東北,力爭在東北建立根據地。對蘇聯方面要求中共軍隊撤出瀋陽、大連、長春等地的問題,劉少奇說:可採取三種方法:(一)撤名義;(二)撤小部分到鄉下,主要部分留瀋陽;(三)從瀋陽至營口、山海關,把撤退鬧得轟轟烈烈。三種撤法都用,公開撤,秘密又去。但冀熱遼軍區所轄的熱、察是抗戰以來八路軍的主區域,不能撤出。由山東派4個師到東北,還是去,方針是爭取東北。為了照顧蘇聯與蔣介石的外交關係,組織武裝名義上不用八路軍,但須使群眾知道是八路軍。

最後,劉少奇又提議,為實現控制東北的戰略決策,加強東北的領導,成立中共東北局,以彭真為書記,陳雲、程子華、林楓、伍修權(彭真,當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候補書記、中央組織部部長;陳雲,當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候補書記;林楓,當時任晉綏軍區政委、中共晉綏分局代理書記;程子華,當時任中共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副主任;伍修權,當時任中共中央軍委總參謀部作戰部副部長)為委員,立即前往東北開展工作。這項提議獲得一致通過。 兵貴神速。第二天早晨,新的中共東北局領導成員彭真、陳雲、伍修權和增派的中央軍委後勤部部長葉季壯,便同貝魯羅索夫、曾克林一起,乘他們來的那架小型軍用飛機,飛赴東北。 新的戰略部署一經確定,就要狠抓貫徹。 9月15日晚,劉少奇以中共中央名義向各中央局下達指示:目前我黨的任務,就是迅速地堅決地爭取東北,在東北發展我強大力量。現在最需要的是派遣大批軍事幹部到東北,華北、華中應派遣100個團架子的軍事幹部,從班、排、連、營、團到事務、政治人員都配齊,迅速陸續前去東北。 100個團幹部的分配為華中20個,山東30個,晉察冀25個,晉冀魯豫25個。

向全黨全軍提出新的戰略方針,以指導各解放區、各部隊的統一協調行動,已是迫在眉睫。 時機成熟了。 1945年9月17日,劉少奇為中共中央起草給重慶中共談判代表團的電報,提出“向北推進、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他寫道:我們全國戰略方針必須確定向北推進、向南防禦,否則我之主力分散,地區太大,處處陷於被動,提議新四軍江南主力立即轉移到江北,皖南、皖中新四軍第七師也向北撤退,從山東、華中抽調10萬至15萬人北上,以控制冀東、熱河。 中共談判代表團當天就復電,完全同意力爭東北的方針,說:東北及熱河、察哈爾控制在手,全黨團結一致,什麼也不怕。 9月19日,中共談判代表團又發來電報,再次表示完全同意延安中共中央確定的方針,並提議:在此工作緊張時期內,政治局人員分散各地的情況下,全權委託中央書記處、主席及代主席,行使中央政治局職權。 以毛澤東、周恩來為首的中共談判代表團的意見顯然相當重要。劉少奇一刻也沒有拖延,立即於當天召集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重慶來電和戰略方針、軍事部署。 劉少奇首先在會上系統發言說,我們今天的方針,是力求控制熱、察兩省,控制東北。要趕快動作,利用時機,控制張家口、山海關,使蔣介石軍從陸路進入東北不可能。東北海岸只要5萬人在渤海灣一段被我們控制,蔣軍就上不了岸。東北局已去了,再派5萬軍隊去,同時要各地配100個團的干部,馬上就去。準備11、12月在冀東屯集5萬兵,在蘇軍撤退時宣布八路軍進東北。各地不要疏忽,還有兩月多。 15萬兵力,東北內部再組織20萬武裝,槍支糧食都搞好,我們就能控制東北,這時國共談判就有希望。因此,我們要當做全黨全軍的任務提出,我們應向北發展,南面可採取防禦。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了這一方針。會議結束,劉少奇回到住的窯洞,顧不上休息,坐下來一連起草3份電報,連夜發出。 第一份是為中共中央起草的給全黨的指示,提出“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全國戰略方針: (一)略) (二)目前全黨全軍的主要任務,是繼續打擊敵偽,完全控制熱、察兩省,發展東北我之力量並爭取控制東北,以便依靠東北和熱、察兩省,加強全國各解放區及國民黨地區人民的鬥爭,爭取和平民主及國共談判的有利地位。為此,特作下列部署,望堅決執行之。 (甲)晉察冀(除冀東外)和晉綏兩區以現有力量對付傅作義、馬占山嚮察哈爾張家口之進攻及將來胡宗南由北平向張家口之可能的進攻,堅決打擊傅、馬及其他進攻之頑軍,完全保障察哈爾全境、綏遠大部、山西北部及河北一部,使之成為以張家口為中心的基本戰略根據地之一。 (乙)山東主力及大部分乾部迅速向冀東及東北出動。第一步,由山東調3萬兵力到冀東,協助冀熱遼軍區肅清偽軍,開闢熱河工作,完全控制冀東、錦州、熱河。另由山東調3萬兵力,進入東北發展,並加裝備。 (丙)華東新四軍(除五師外),調8萬兵力到山東和冀東,保障與發展山東根據地及冀熱遼地區。浙東我軍即向蘇南撤退,蘇南、皖南主力即撤返江北。 (丁)成立冀熱遼中央局,並擴大冀熱遼軍區,以李富春為書記,林彪為司令員。羅榮桓到東北工作。將山東局改為華東局,陳毅、饒漱石到山東工作。現在的華中局改為分局,受華東局指揮,其人員另行配備。 (戊)晉冀魯豫軍區竭力阻滯並打擊頑軍北上部隊,準備3萬兵力在11月調到冀東和進入東北。 (己)全國戰略方針是向北發展、向南防禦,只要我能控制東北及熱、察兩省,並有全國各解放區及全國人民配合鬥爭,即能保障中國人民的勝利。 (庚)關於各區具體部署另定。 第二、第三份電報是寫給毛澤東、周恩來的。其一是向他們匯報幾個戰略區領導人的調配情況,其二是提議長江以南部隊迅速全部北撤併以此作為向國民黨談判的一個讓步條件。 毛澤東也是高效率,連夜發來了回電,完全同意中共中央的部署,並且說,江南部隊北撤“越快越好,此間已當做一個讓步條件,向對方提出,且有好影響。” 方針、部署、計劃都定下來了,現在就是要一項一項、一步一步地抓落實,一抓到底。 中共軍隊的大規模戰略移動進入實際操作。 駐山東地區的部隊在這次戰略行動中任務最重,幾乎全部要調往東北和冀東。 1945年9月20日,劉少奇首先以中共中央名義向中共山東分局發出指示:山東的部隊和乾部原則上要以全部力量來完成當前任務,要在兩個半月內在東北組織起20萬至30萬的作戰部隊,在冀東屯集5萬至10萬的軍隊,以阻止蔣介石軍隊進入東北,時機緊迫,越快越好。望羅榮桓、肖華能很快到東北,林彪很快到冀東。在林彪未到冀東前,中央派程子華到冀東主持。 中共山東分局書記、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羅榮桓接到指示,緊急行動起來,迅速組織山東主力部隊赴東北。本來林彪在中共七大閉幕後被派往山東,8月25日他搭乘美軍觀察組飛機離延安先到太行山,這時得到中共中央調令,也改道出山海關而去東北。 1945年7月1日,羅榮桓在山東分局、山東軍區紀念“七一”大會上傳達黨的“七大”精神 9月20日劉少奇以中共中央名義發出的第二個指示是給中共華中局的。這時華中地區的主要領導人是書記饒漱石、新四軍軍長陳毅。劉少奇指示他們:浙東部隊及地方黨政立即全部撤退,蘇南及皖南、皖中新四軍第七師部隊和黨政原則上亦須全部撤退。估計從江南、皖中可以撤出四五萬人,以此加強蘇北、皖東,蘇北、皖東主力應即迅速向山東開進,以便山東部隊能迅速向東北開動。 這一天,劉少奇還以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彭德懷的名義正式向山東、華中的軍事指揮員下達命令:我軍必須堅決先機奪取冀東全部,確實控制山海關、古北口、張家口、南口之線,以控制東北門戶、堵截蔣軍從陸路進入東北的企圖。命令山東軍區派3萬基幹兵團,限一星期內到樂亭、秦皇島一線登陸,協同冀熱遼軍區掃清冀東的偽頑軍;命令新四軍抽調35萬基幹兵團,限20天內在魯南蒙陰地區待命。 10月6日,劉少奇又電令新四軍第三師師長黃克誠等,到山東後繼續率該師兼程北進,開赴東北。 這樣大規模的軍隊調動,由於任務緊急,組織工作繁重,交通工具奇缺,進度還是跟不上。如此下去,將痛失千載一時之機。劉少奇決定採取斷然措施。 9月29日,他以中共中央軍委名義指示山東、東北的領導人:山東部隊和乾部,如從陸路進入東北,兩個月也不能到達,那時國民黨軍隊必將進入東北,所以必須不顧美艦巡邏,在膠東和遼東立即採取確實辦法,用全力迅速組織渡海,再不能容許片刻遲緩,要在20天至一個月內,渡過二三萬部隊和乾部,否則決不能完成戰略任務,這是目前決定一切的一環。 劉少奇緊盯不放,第二天又追發一電,提出更嚴厲、更嚴密的部署: (一)萬毅、吳克華立即帶電台及工作人員到海岸附近去與膠東密取聯絡,接引部隊和乾部過海,鄒大鵬立即帶電台到莊河貔子窩一帶與膠東聯絡,收集船隻,到膠東接運部隊,並籌集糧食。肖華應立即過海,以便指揮全軍渡海及渡海後的部署。伍修權立即到旅大與蘇軍言明我軍行動,並與萬毅、吳克華、肖華聯絡。上述各人非至渡海任務全部完成,不派其他任務,並不得擅自離開。 (二)膠東指揮機關立即遷至海岸附近,與萬、吳、鄒、肖密取聯絡,全力組織渡海。必須渡過三至四萬人,方能打開與支持東北局面。 (三)美軍於今日在天津一帶登陸,我軍渡海行動不能因此停止,應利用晚上分散上船,一晚到達旅大口外蘇軍防線內,再沿遼東海岸東行或北行至適當地點登陸。 (四)渡海行動如此遲緩,已是大錯,如不立即補救,將逃不了歷史的懲罰,望堅決完成此任務。 措施果然立竿見影。部隊移動的速度大大加快了。由於東北軍情緊急,10月17日,劉少奇又急電林彪,要他率領已到冀東的部隊速開東北。與此同時,其他各解放區、各軍區也在根據延安發出的一道道指令,進行著相應的調整、布防。 中共中央及劉少奇確定“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後,隨即採取了一系列戰略部署與措施。 1、大力加強東北的自衛力量。從1945年9月下旬開始,先後抽調各解放區的部分主力部隊,陸續開赴東北地區。這些部隊計有:山東軍區機關及所屬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第七師、警備第三旅、山東濱海支隊,由山東軍區司令員羅榮桓帶隊前往東北;新四軍第三師、冀熱遼部隊8個團、陝甘寧第三五九旅一部、警備第一旅、教導第二旅等部,共11萬餘人。 11月底,這些部隊已全部到達東北地區。山東軍區第一、第二、第七師、新四軍第三師和晉冀魯豫第二十一團,接收了阜新、黑山地區;晉綏第三十二團進駐法庫地區;陝甘寧警備第一旅、教導第二旅和晉察冀第三十一團駐紮在錦(州)承(德)鐵路沿線;陝甘寧第三五九旅一部和山東濱海支隊在沈(陽)吉(林)鐵路沿線;山東軍區第三師和警備第三旅在遼陽、鞍山、本溪地區;山東軍區第五師和第六師在海城、莊河、安東(今丹東)地區。還有一部分抗日老部隊在北滿和東滿地區。 11月底以後,中共中央又將晉冀魯豫軍區組成的25個團的架子,1000名幹部增調到東北。 2、中共中央派出20名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包括4名政治局委員)率領近兩萬名幹部到達東北,指揮作戰和開展工作,並成立了中共中央東北局,由彭真任書記。 11月4日,成立東北人民自治軍總部(1946年1月改稱東北民主聯軍),林彪任總司令,彭真任第一政委,羅榮桓任第二政委,統一指揮進入東北的部隊。 3、動員和組織山東、晉綏、晉冀魯豫和晉察冀各解放區的軍民,積極進行堅壁清野,破路阻敵,以殲纏扭打的戰法,在沿平漢路、同蒲路、津浦路各線北進和沿平綏路東進的國民黨軍的前後左右,廣泛地進行截擊、腰擊、尾追、偷襲、騷擾等,遲滯和消耗國民黨軍,延緩其行進速度,為先敵搶占東北贏得時間。 4、對東北工作及時提出明確工作方針。中共中央指示東北局“以主要力量建立東滿、北滿、西滿根據地”,“只要我們能爭取到廣大農村及許多中小城市,緊靠人民,我們就能取得勝利。” 12月28日,中共中央預見到東北斗爭的艱苦性,要求東北局把工作重心放在離國民黨佔領中心較遠的城市和廣大農村,以便認真發動群眾,建立鞏固的根據地,積蓄力量,準備將來轉入反攻。 5、調整各戰略區部署,集中能夠機動的兵力,組成旅和縱隊,組編野戰軍,形成拳頭,以便在地方武裝、民兵和游擊隊的配合下,以運動戰大量殲滅敵人,配合東北的作戰。 各戰略區按照中央的指示,於9月下旬加速調整部署,新四軍江南部隊撤到江北,軍部率部分主力進到山東;八路軍南下支隊及河南軍區部隊,分別撤到以桐柏縣為中心的中原解放區,與新四軍第五師會合,組成中原軍區;全軍共組建了27個野戰縱隊和6個野戰旅。 這些部隊組成了阻止國民黨軍北進的堅強防線,有力地支援了我軍向東北的進軍和在東北的作戰。 6、為了解除進軍東北幹部的後顧之憂,盡量組織他們的家屬一起到東北工作和作戰。這些家屬(包括他們的孩子)分別從延安或山東地區出發,許多人靠步行或騎馬,進行數月長途行軍,歷盡千辛萬苦到達東北。 當時,在延安的機關、單位也刮起一股“東北旋風”。根據統一安排,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機關和直屬學校、文藝團體、醫療後勤等單位,紛紛抽調大量人員,編成乾部團開赴前線。 1945年10月1日,又有一批300多人的干部隊伍要出發開往東北,劉少奇親自來為他們送行。 中共中央決定向北發展的同時,決定成立東北局,彭真任書記。這是彭真(左二)等東北局領導在研究作戰方案 “馬克思是乾什麼的呢?”劉少奇用這樣一個意味深長的問題,開始了他對出征幹部的送別演說。他做了個啟發式的手勢,接著說下去:“恩格斯是乾什麼的呢?列寧、斯大林,他們都是乾什麼的呢?” 幹部們被這個新鮮的問題所吸引,靜靜地等待著下文。劉少奇揮了一下手臂,堅定而熱烈地說:“他們,都是為了解放全人類而戰鬥的!” 出征隊伍中氣氛活躍起來。幹部們露出了會心的笑容,認真地聽著劉少奇的每一句話:“按照馬克思的學說,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他們自己才能最後解放,你們這次到東北去,同時是自己解放自己。”“你們要用自己的兩條腿,去重新畫地圖,用你們自己的兩隻手,去插上我們新解放區的旗幟!”“你們到了東北,要靠什麼呢?你們沒有美式大砲,沒有飛機,沒有坦克,沒有裝甲車和汽車,暫時還沒有鐵道線和火車。你們就是有一條,這一條他們手裡就沒有:就是要緊緊地依靠馬克思主義,緊密地依靠東北當地的人民。只要你們永遠牢牢地記著,馬克思是乾什麼的,那,同志們,勝利就一定是屬於我們大家的了!” 劉少奇短短的一席話,使出征幹部們熱血沸騰。當天,大家就滿懷激情地起程奔赴東北前線。 不到兩個月,控制東北的部署基本實現。陸續開進東北的中共軍隊達11萬人,其中包括羅榮桓等率領的山東主力部隊6萬餘人,新四軍第三師師長黃克誠所部3.5萬人。先後派往東北的干部有兩萬餘名,其中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陳雲、彭真、張聞天、高崗,中央委員李富春、林彪、李立三、羅榮桓、林楓和十名候補中央委員。 劉少奇在9月21日曾電示彭真、陳雲,提出進入東北的部隊統一用東北人民自治軍名義,以便組織大規模的正規軍。 10月31日,東北人民自治軍正式成立,林彪任總司令,彭真、羅榮桓分別任第一、第二政委,下轄10個軍區。 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軍事大調動。大批中共主力部隊按照“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重大決策迅速北移,爭得了控制熱察、展開於東北的先機,打破了國民黨企圖搶占東北以便南北夾擊關內解放區的圖謀。同時,又及時將分散在南方國民黨心腹地帶的兵力集中到江北,避免了被各個擊破的危險。 經略東北,誰去執掌東北的帥印,據有關資料載,一開始並非林彪。毛澤東選定林彪去主政東北,是有一個過程的。 早在抗日戰爭末期,毛澤東考慮到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羅榮桓患有嚴重的腎病,需要治療和休息,打算讓林彪去山東分擔羅榮桓的部分工作。 1945年6月9日,毛澤東在給羅榮桓的一份電報中說:“病未好甚繫念。擬派林彪來魯,尚未最後決定。稍遲當可酌定電告。”(《羅榮桓傳》第358頁,當代中國出版社1991年版) 8月26日,毛澤東在為中共中央起草的給山東分局的電報中,正式通知中央關於林彪去山東的決定:“林彪、肖勁光二同志昨日飛抵太行轉赴山東。分工:羅榮桓為書記兼政委,林彪為司令員,肖勁光為副司令員,如羅榮桓因病必須休養時,林彪代理羅的職務,林、肖均為分局委員,其餘不變動。” 毛澤東之所以選擇林彪去山東,是經過一番考慮的。一方面,山東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它歷來是聯結華北和華中的戰略樞紐,抗戰勝利後,又是進軍東北的重要通道。另一方面,山東軍區主力是由林彪指揮的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主力發展而來的。由林彪指揮他的老部隊,自然有許多便利的條件。 就在林彪日夜兼程趕往山東的路上,9月12日,劉少奇在為中共中央起草的給在重慶的毛澤東和周恩來的電報中提出:“請你們考慮是否派一個有名的軍事指揮員去東北。” 對於這一人選,9月17日,劉少奇在給毛澤東和周恩來的電報中提出:“為了加強冀熱遼地區工作,應即成立冀熱遼中央局,派高崗、(李)富春、康生等去工作,並須組織強有力的軍事指揮機關,以陳毅或林彪或徐向前去擔任。” 在9月19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劉少奇進一步提出:“派李富春為冀熱遼中央局書記,並擴大冀熱遼軍區,林彪為司令,肖勁光、李運昌為副司令,羅榮桓調東北。” 中共中央提出把林彪放在冀熱遼,是從冀熱遼的重要戰略地位考慮的。位於東北大門口的冀熱遼是時機成熟後出兵東北的重要的通道,同時,也是堵塞國民黨軍從陸路進入東北的最直接的方向。 接到劉少奇9月19日的電報後,毛澤東當天復電同意羅榮桓和蕭華去東北,林彪去熱河,並強調“以快為好”。 也就在這一天,剛剛風塵僕僕抵達濮陽的林彪接到了中共中央的緊急電報,令正在赴山東的林彪、肖勁光、鄧華、江華、李天佑、聶鶴亭等人轉赴冀熱遼。 這一變化對正在籌劃赴山東後如何工作的林彪來說,是一個重大的轉變。 林彪(東北民主聯軍司令員)沒有遲疑。 9月22日,他給山東局、華中局併中共中央發出了一份電報,說:為了堅決執行軍委的意圖和任務,“擬由此間經冀中,直到冀東,佈置冀熱遼一帶地方工作,動員群眾,組織武裝,並準備和訓練軍隊,建設砲兵,以及進行佈置戰場等工作。因此,我及肖勁光等,為爭取時間起見,擬不去山東。”24日,林彪又給中共中央軍委發出了一份電報,表示將以最大的努力來完成中央所給之重大任務,並告之動身的具體時間:“我與肖等現在濮陽軍區,擬有日(25日)動身經冀南、冀中、冀東,需時月餘可到。”9月26日,中共中央在給重慶的毛澤東、周恩來的電報中說:“林彪、肖勁光今日由冀魯豫起身去冀東,約1個月可到。”(《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5冊,第296頁,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 林彪離開濮陽後,經河間、霸縣,於10月18日夜越過北寧路,19日上午抵達香河以南。 就在林彪一路北上趕赴冀熱遼的時候,東北局勢又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由於原擬去東北的羅榮桓病情嚴重,加之又要指揮山東渡海部隊赴東北,一時不能迅速去東北。這時,已從重慶回到延安的毛澤東想到了林彪,決定讓已經快到冀熱遼的林彪去東北。 10月16日,他給剛赴東北不久的東北局書記彭真發去了一份電報,指出:大連為自由港,蘇方已拒絕國民黨軍登陸,旅順亦不許登陸,故蔣方從營口、錦州試探登陸,還可能從安東等處試探。 “蔣軍從秦皇島登陸,向山海關、錦州攻擊前進,是必然的。除令在途各部兼程急進,膠東方面星夜海運,並令林彪急至瀋陽助你指揮外,望你就現有力量加強訓練,並動員民眾堅決阻止登陸,爭取時間。”20日,毛澤東又為中共中央軍委起草了給林彪、肖勁光的電報,要他們兩人均赴瀋陽,愈快愈好。 26日,中共中央給高崗、洛甫(張聞天)發出了一份緊急電報,告訴他們:“林、肖決定去瀋陽,程子華決定到熱河指揮。”這就是說,原定到東北的東北局成員程子華赴熱河接替了林彪,而原定赴熱河的林彪則改去了東北。 林彪赴東北的具體情況是這樣的: 1945年8月25日,林彪等黨政軍高級領導20餘人,登上了一架簡陋的美國飛機,飛赴山西前線。之前,他先送走了葉群和1歲多的女兒林豆豆。 當天,美國運輸機降落在晉東南太行山區的黎城縣臨時機場。 威震敵膽的八路軍,其總部就設在這裡。林彪在這裡同妻子和女兒會合了。 林彪在太行山八路軍總部住了大約1星期之後偕妻女,帶著肖勁光一行繼續騎馬東行,趕赴山東根據地就任軍區司令員。 9月19日,林彪一行到達河南濮陽境內,接到中央電報要他赴冀熱遼。於是林彪一行馬不停蹄,星夜兼程北上。 一個漆黑的夜晚,他們到了河南滑縣以西的地方,道路泥濘難行。面前橫著一道鐵軌,這便是平漢鐵路。 鐵路旁邊聳立著一座陰森森的碉堡,裡面有無敵人弄不清楚。 林彪低聲下令:丟掉馬車,一律騎馬,快速通過鐵路! 然而馬隊越過鐵路時,從碉堡裡射來了子彈。部下開槍還擊,雙方交起火來。衝過鐵路便是一片花生地。馬夫中彈負傷,馬也受了驚。 一陣混亂後,槍聲停息了。葉群這才發現,睡在馬背上馱子裡的小女兒林豆豆,還有同行的李雪峰的女兒李丹林,都已經丟失了。 大夥兒趕快摸黑來回地找。可是半天也沒找到。 葉群兩眼發直,望著黑暗無邊的天空和大地,無聲而絕望地啜泣! 幸運的是,一位姓董的警衛員又摸回去找了一遍,在花生地裡摸到一副馬鞍,馬鞍下面是熟睡著的林豆豆和李丹林。 原來是受驚的馬把這兩個小孩兒掀落到了花生地裡。他們當時都已睡熟,竟然一聲也沒有哭。 越過平漢鐵路以後,林彪一行在三河縣暫住了幾天。 在三河,林彪帶了幾位軍事指揮人員察看了附近的地形,準備就此迎頭痛擊國民黨軍隊的進犯。 此時,美軍已經侵占了秦皇島,正在為海運大批國民黨部隊進攻山海關做準備,因此中央軍委決定,讓林彪繼續北行。 於是,林彪一行繼續北行。 10月上旬,他們歷辛千苦,到達了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東北局派火車到山海關來接。時間緊迫,林彪還沒來得及舉行一個出關儀式,就匆匆登上了火車。 火車至錦州,林彪聽取了先期到達東北的冀熱遼軍區司令員李運昌的匯報,然後繼續北進。 東北局機關設在位於瀋陽市三經街的博物館內。林彪一行抵達瀋陽後,在這裡與彭真等軍政領導人員會合了。 10月31日,鑑於蘇軍不贊成東北部隊用八路軍名義,中央軍委決定,將在東北的部隊統一組編成東北人民自治軍,任命林彪為總司令,東北局書記彭真為第一政委,羅榮桓為第二政委,呂正操、李運昌、周保中、肖勁光為副司令,程子華為副政委,肖勁光兼任參謀長,伍修權為第二參謀長,陳正人為政治部主任。 抗日戰爭結束後,為了與蔣軍爭奪東北,快速將在延安的高級指揮員送上前線,毛澤東和黨中央用一架美機運送近20位高級將領去前線。對於這次難忘的飛行,楊得誌曾回憶道: 這是在1945年8月25日從延安飛赴前線的一次飛行。飛機是綠色的,有兩個螺旋槳,艙門很矮。給我的印像很深的是飛機的大門關不嚴,起飛時螺旋槳還得靠人推動。機艙的小窗口底下是鐵座位。機艙板是弧形的,坐下去直不起腰,頭也抬不起來。 在飛機上坐定後,我才看清了全部同機人員。他們是劉伯承、鄧小平、陳毅、薄一波、肖勁光、傅秋濤、李天佑、鄧華、陳錫聯、陳再道、宋時輪、鄧克明、江華、聶鶴亭、張際春、黃華,還有林彪。 看到在這樣一架飛機中,集結了我們黨這樣多的高級黨政領導和軍事指揮,我的心情既興奮又有些緊張。這除了說明任務的急迫之外,也表現了黨中央非凡的膽略。 這次飛行是毛澤東下的一步大膽至極的險棋。這架飛機裡,日後共和國的元帥就有3位,中將以上的將領多達15名。只要出點意外,共和國元帥就會銳減三分之一。當國民黨諜報人員呈報美機運送人員名單時,蔣介石看了大叫一聲:“哎呀!”他放走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據有關資料記載,具體情況是這樣的:1945年8月,當中國人民還沉浸在抗日戰爭勝利的喜悅中時,一直在保存實力、坐待時機搶奪勝利果實的蔣介石集團,迫不及待地把刀鋒指向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 此時,我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剛剛閉幕,黨的高級領導人和軍隊的主要將領大多還在延安。為了回應蔣介石國民黨反動派隨時可能發動的內戰,中共中央決定讓在延安的高級幹部盡決返回各解放區開展工作。 用什麼方式才能把在延安的高級將領最快捷、最安全地送往前線呢?從地面走,由延安到太行就得1個多月,更不用說到華東、華中前線和東北了。再說也沒有像樣的交通工具,況且途中還要經過國民黨佔領區和封鎖線,安全也是大問題。 怎麼辦?毛澤東和周恩來這時想到了負責中央外事工作的葉劍英與楊尚昆,立刻把他倆找來商議。然而,大家一時也沒拿出個萬全之策。 回去後,葉劍英和楊尚昆又一次認真地商量對策。一向以足智多謀著稱的葉劍英,左思右想,向楊尚昆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他說:“是不是藉用美軍觀察組的飛機把我軍將領從延安送出去,當然這有風險。”楊尚昆聽後,思忖了片刻,覺得在理:“參謀長,事到如今也只有這個辦法了,但這樣做確實有點冒險,因為要送的都是我黨我軍的精英,萬一有個閃失,要承受多麼大的壓力和歷史責任啊!”最後,兩人決定把這一方案向毛澤東匯報。 於是他倆趕緊來到毛澤東住處。聽完他倆的意見,毛澤東也認為這個辦法可以考慮。為慎重起見,毛澤東又召集周恩來、朱德、劉少奇、任弼時等最高統帥部全體成員到會磋商。大家從各個方面作了權衡,最後同意和批准了這一方案,並責成葉、楊盡快與美軍觀察組取得聯繫並付諸實施。但必須確保安全,萬無一失。 葉劍英提到的美軍觀察組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又怎麼想到要向他們求援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整個反法西斯戰線處處傳來捷報,而在中國卻出現了國民黨軍豫湘桂大潰退。 同國民黨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浴血奮戰,英勇抵抗,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神話。於是,指揮這場戰爭的中心——延安,便成了舉世矚目、眾望所歸的地方。 1944年7月22日,由美國駐華使館武官包瑞德上校率領的美軍觀察組第一批共9人飛抵延安,第一次踏上了延安這塊神奇的土地。不到20天,第二批觀察組人員也於8月7日抵達延安。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對此事非常重視,決定由周恩來親自主管這項工作,給予高規格的接待。 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的關心和外事組卓有成效的工作,使美軍觀察組深受感動。作為回報,美軍觀察組也為我黨和軍隊提供了不少方便。如觀察組在定期航班來往於延安和重慶給美軍觀察組供應物資的同時,也給我解放區托帶了一些藥品和電訊器材。解放區有關人員還搭乘他們的飛機來往於延安和重慶以及北平、上海等地。 中央外事組與美軍觀察組友好相處,協商共事,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關係,建立了互信,為中國共產黨同美國政府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 1945年8月中旬的一天,中央外事組與美軍觀察組在延安舉辦了一次氣氛十分活躍而又非常融洽的聚會。中間休息時,楊尚昆不露聲色地同美軍觀察組負責人提及了這件事。楊尚昆說:“我們有一批指揮員早些時候從前線回到了延安,現在急於要返回太行山麓參加對日的最後一戰,目前我們自己的交通工具有限,時間又緊,能否借你們的飛機將這些指揮員送到前線去?”因為是試探,老到的楊尚昆自然沒有將這批指揮員的姓名、職務及其他有關情況透露出去。沒想到,美軍觀察組負責人非常爽快,竟連他的上司都沒有請示就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下來。 1945年8月25日,美製道格拉斯運輸機停靠在延安城郊東關機場上。 葉劍英、楊尚昆早早就來到機場。事先接到通知的劉伯承、鄧小平、林彪、陳毅、薄一波、滕代遠、陳賡、肖勁光、楊得志、鄧華、李天佑、江華、聶鶴亭、陳錫聯、陳再道、王近山、張際春、宋時輪、傅秋濤、鄧克明等20位各戰區的主帥陸續來到飛機舷梯旁。這些將領們一個個十分高興,似乎心裡都在說,好傢伙!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沒有飛機,美國也藉給我們。真是天助我也!他們背上降落傘,整理好行裝,準備登機。 一架普普通通的外國飛機一下子集結了這麼多的高級將領,這在我黨我軍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也只有毛澤東、周恩來和黨中央才有如此大的勇氣和膽略。葉劍英、楊尚昆在機場與奔赴前線的將領親切握手話別,反复說的是“一路平安”。可以看出,這次飛行在他們的心中佔有著多麼重的分量。 隨著螺旋槳的轉動,飛機開始滑行,不一會兒便順利起飛了。飛機升到天空,葉劍英、楊尚昆的心也隨之懸了起來。他倆同時在心底里默默祝福:願馬克思的在天之靈保佑,千萬別出事,這架飛機上的人可都是我黨我軍的精英啊!他們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是聯繫在一起的啊! 葉劍英、楊尚昆在焦急地等待著!毛澤東、周恩來在焦急地等待著!黨中央、中央軍委最高統帥部在焦急地等待著!時間在一分一秒地走過,人們的心在一上一下地跳動。經過4個小時左右的飛行,飛機終於安全、平穩地降落在指定機場。 太行軍區迅速將飛機已安全著陸的情況報告給了延安。到這時,葉劍英、楊尚昆才放下心來。他倆很快地又報告給了正在焦急等待中的毛澤東和周恩來。聽到這一消息,毛澤東、周恩來終於鬆了口氣。兩位老戰友四目相視,雙手情不自禁地緊緊握在了一起。幾乎同時發出讚歎聲:葉劍英、楊尚昆為我黨我軍立了大功啊! 後來,葉劍英、楊尚昆又巧藉這架飛機,把聶榮臻、肖克、羅瑞卿、劉瀾濤、鄭位三等高級將領和張聞天、高崗、李富春等黨政要員分別送往山西靈丘和東北地區。 歷史將永遠記住中央外事組與美軍觀察組的成功合作! 中央經略東北的戰略決策激蕩起各地將領的勃勃雄心和一腔熱血,他們紛紛上書要求前往關外,威名遠揚的許世友甚至準備開小差要求到東北去。 當時,他任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海運總指揮,經他的手,將6萬多大軍從海上運往遼西葫蘆島,而自己卻遲遲未接到出發的命令,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焦心之至,他找到即將北上的肖華,說:“現在往東北運兵,看樣子東北要打大仗,我求你讓我跟你們一起到東北去。” 肖華感到好笑:“你一個大司令,怎麼能說走就走?” 許世友一瞪眼睛,滿不在乎地說:“那有什麼!你隨便給個官噹噹,官大官小無所謂,只要有仗打就行。” 肖華勸道:“你別亂彈琴了,幾萬部隊渡海,沒有你許司令,船從哪裡來?棉衣從哪裡來?” 許世友粗中有細,早就做了準備:“船和棉衣都安排妥當了,沒有我,別人一樣指揮。實話告訴你,我已經給自己準備了一套黑棉衣。” 肖華見他犯了倔勁,安慰道:“我也是剛接到開赴東北的命令,沒准你那套棉衣還能派上用途。” 話說到這份上,許世友只好心有不甘地囑咐道:“那好,我就耐心地等吧。”誰知等到東北解放,他也沒有接到去東北的命令。 熊式輝的“接收東北計劃方案”,實際上就是蔣介石最初搶占東北的戰略。蔣批准熊的“方案”並委任熊為東北行營主任之後,就馬不停蹄地開始了戰略行動,第一步棋是選任杜聿明去東北任東北保安司令長官。 最初,蔣介石有意讓張治中出任東北保安司令,但熊式輝表示反對。他自己跑去對杜聿明說:“根據'中蘇友好條約'的規定,我們很快就可以收復東北,東北淪陷區將比華北、華中、華南收復的還要早。老頭子已內定要我擔任東北行營主任,軍事由張治中負責。我和張治中合作不來,老頭子說可以另選人。如果光亭(杜聿明的別號)兄能夠同意的話,我這就去向老頭子建議。” 熊式輝的話說得杜聿明(國民黨軍東北保安司令)怦然心動,但嘴上卻假意推卻說:“東北軍事重要,外交錯綜複雜,我這個不學無術經驗不足的人恐怕難以勝任。” 熊式輝知道杜聿明說的是客套話,回去就向蔣介石推薦杜聿明出任東北保安司令。恰在此時,杜聿明奉蔣介石的命令把“雲南王”龍雲趕下了台,但他自己在昆明也待不下去了。於是,蔣介石順水推舟,於10月16日任命杜聿明為東北保安司令長官。 杜聿明,字光亭,1904年1月28日生於陝西米脂縣東區杜家灣一個地主家庭。 1924年3月,杜聿明考取了黃埔軍校第一期,與陳賡、李仙洲、侯鏡如、黃杰、關麟徵等為同學。杜聿明在第四次“圍剿”中因攻占霍丘城有功,升為少將副師長。長城抗戰古北口戰役中,他代替負傷的師長關麟徵指揮全師與日軍血戰三天三夜,以傷亡4000人的代價給日寇以沉重打擊,表現出良好的指揮才能。 1939年夏,新十一軍改編為第五軍,年僅34歲的杜聿明被任命為第五軍軍長。 1939年冬,杜聿明率第五軍參加了著名的崑崙關戰役,與日軍血戰18天,展示了機械化兵團作戰的威力,取得了最後勝利,杜聿明也因此成為抗戰名將。 1942年,杜聿明任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司令長官,指揮第五軍、第六軍進入緬甸,在同古保衛戰中第二○○師與日軍血戰11晝夜,殲日軍5000餘人,為中國遠征軍贏得了榮譽。 1943年初,杜聿明從印度奉調回國,之後,奉蔣介石之命把“雲南王”龍雲趕下台。杜聿明雖被任命為第五集團軍總司令兼昆明防守司令,統轄雲南境內的5個軍,但云南的部隊對他都恨之入骨,因此,當蔣介石任命他為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時,他欣然接受。 在杜聿明被任命為東北保安司令長官後的第四天,蔣介石把他找去,指示說:“你到長春去與蘇軍接洽,要他們根據'中蘇條約'掩護國軍在東北各港口登陸,接收領土主權。” 1945年10月24日,杜聿明按照蔣介石的吩咐,先到南京拜見何應欽。何應欽十分頭痛地對杜聿明說:“共產黨現在到處搗亂,破壞我們的受降計劃,平漢路新鄉以北孫連仲的部隊吃了大虧,津浦路方面也被阻在徐州附近。據報共軍已從山東及山海關水陸兩路進入東北,將來東北接收也是極其複雜的。你照委員長的指示先去接頭,以後東北的事直接向委員長請示好了。” 第二天,杜聿明又跑到上海去見美軍第七艦隊司令金開德,代表蔣介石請求第七艦隊幫助運送國民黨軍到東北。金開德慷慨大方,滿口應允。他告訴杜聿明,第七艦隊的運輸艦、登陸艦均已準備完畢,馬上就可以執行運送國民黨軍的任務。從上海起運的部隊3天就可以到達秦皇島港,在越南的第一方面軍和昆明的遠征軍大約需要1週的時間可以運到東北各港口。杜聿明聽了十分高興,當晚就把與金開德接洽的結果報告了蔣介石。 有了美國人的大力支持,杜聿明覺得自己的腰桿粗壯了許多。他躊躇滿志地來到東北,欲一展抱負。 10月27日,杜聿明飛抵長春的當天晚上,就在參謀長趙家驤和蔣經國的陪同下,拜見蘇軍總司令馬林諾夫斯基元帥,洽談接收東北問題。藍眼睛、高鼻樑的蘇聯元帥表現得非常友好、熱情,他滿臉笑意地對杜聿明說:“我們蘇聯始終要同中國人民友好的,蘇中友好關係,我深信是永久的,因為我們早就有了傑出的孫中山和列寧他們兩人的友誼。……杜將軍帶領中國軍隊接收東北的領土主權,蘇軍很歡迎,你們從海路陸路來我們都歡迎。” 杜聿明當即提出,請蘇軍在營口掩護他的部隊登陸。馬林諾夫斯基不但表示同意,還畫了一幅蘇軍位置圖,寫明蘇軍營口警備司令及掩護國民黨軍登陸要旨,送給了杜聿明。臨別之際,這位元帥一再表示,歡迎杜將軍早日再來長春,蘇中共同攜手合作,兩國人民共同過和平友好的生活。 次日,杜聿明興高采烈地回到重慶向蔣介石復命,並將蘇軍送給他的地圖拿給蔣介石看。蔣介石喜形於色,連聲說好。他告訴杜聿明,已同美軍顧問團商量好了,用美國軍艦運送第十三軍和第五十二軍到營口登陸,接收東北。現在十三軍已運到了秦皇島,五十二軍正從越南起運。他命令杜聿明到秦皇島乘美艦,指揮部隊在營口登陸。 6天后,當杜聿明帶著馬林諾夫斯基送給他的“聯絡圖”,搭乘美軍第七艦隊的軍艦到營口與蘇軍聯繫時,才發現營口已由林彪的東北人民自治軍接收。杜聿明急急忙忙返回重慶向蔣介石報告營口的情況,蔣介石認為蘇聯人是有意耍弄自己,尷尬異常,窘態畢露。他恨得咬牙切齒,咆哮著說:“娘希匹!我們一定要打出關東去,不能把東北白白送給共產黨!” 他問杜聿明:“光亭,你的意見如何?” 杜聿明順著蔣介石的意思說:“既然不能和平接收,我們應不惜使用武力。我的意見是:第一,請校長迅速抽調10個軍,在美軍第七艦隊的掩護下,在營口或葫蘆島強行登陸。先肅清東北的共軍,然後再回師關內作戰;第二,請校長批准建立東北地方武裝,東北九省可收編偽軍成立11個保安支隊,在整訓之後,可以用來接替正規軍的防務;第三,請校長委派東北九省的軍事特派員,讓他們深入各地發動地方武裝,襲擾共軍的後方。” 蔣介石聽了杜聿明的計劃後,想了想,說:“你的計劃很好,但我一下子抽不出10個軍,暫時只能給你調去第十三軍和第五十二軍。你就指揮這兩個軍從山海關打出去。成立保安支隊的事情,可以交給熊主任核辦。至於東北各省的軍事特派員,就由你來選派任命吧。” 得到蔣介石授權的杜聿明殺氣騰騰地趕到秦皇島,準備指揮部隊強行闖入關東。 11月8日,杜聿明到達秦皇島。他決定指揮部隊強攻,奪取山海關。 當時,為了阻止國民黨軍侵占東北,共產黨軍隊主要分散在以瀋陽、安東、錦州為中心的南滿、北滿和東滿地區,並依靠抗聯部隊開展工作。 10月中旬,國民黨軍準備向山海關大舉進攻時,中共中央發出指示,要求到達東北的主力部隊,“曾克林、萬毅、肖華等部隊迅速集中加以補整,全力消滅國軍”,並強調“戰勝國軍登陸是目前的中心一環”。 11月1日,中共中央向中共東北局下達了11月的作戰部署:“我黨任務是奪取東北,鞏固華北、華中。”“東北方面,林彭立即佈置內線作戰,先在葫蘆島至錦州、營口至海城之線盡力阻滯登陸之國軍,以待已到部隊之組成及路上行進部隊之到達,並於適當時機堅決殲滅國軍,不使進瀋陽。”同日,中央將指揮山海關、錦州地區作戰的任務交給了李運昌,要求其“堅決殲滅北進之敵”。 李運昌部隊最早進入東北,發展得很快,短短兩個月,就發展到8萬多人,而且是新槍新炮。不過,部隊雖然不少,但多為新兵,戰鬥力不強,大部分部署在遼西地區,李運昌急電中央,請求速調楊國夫部來山海關增援。 11月初,山東渤海軍分區司令兼第七師師長楊國夫率領第七師3個團共8000餘人經長途跋涉,步行到山海關,不顧疲勞,就接管了正面防禦。由於部隊兵力少,防禦的正面過於寬大,從東南海邊到西北之九龍門、田家崗、黃土嶺,長達50公里,正面防禦中幾乎沒有縱深的預備隊。各陣地均較薄弱,因此,國民黨軍隊具有絕對的優勢。 兩軍對峙,雙方還都互不摸底。對峙了兩天,楊國夫派出兩個營向國民黨軍十三軍八十九師陣地進攻。戰士們深入到國民黨軍陣地內部,又扔手榴彈又打槍,引起國民黨軍八十九師和五十四師發生混戰。共產黨部隊在繳獲了1門砲、18挺輕機槍和50支步槍後,趁著夜色從容撤回;八十九師和五十四師則輕重機槍乒乒乓乓地猛打了一夜,到天明後一清查,哪裡有共軍的影子,倒在地上的都是國軍士兵的屍體。 國民黨第十三軍作試探性進攻,沒想到,剛一上陣就損失了1個連。僅連長一人逃了回來。這個連長被嚇得臉色蒼白,渾身哆嗦,報告說:“共軍從東北接收了日本的武器,又有瀋陽兵工廠大量製造武器供應,他們戰術神妙,火力非常強大;在攻打沙河陣地時,共軍集中炮火將我連所在的村莊房屋工事在10分鐘內就完全摧毀了,全連死傷殆盡,因而陣地失守。” 十三軍軍長石覺趕緊把這一情況報告給杜聿明。杜聽後感到十分詫異,因為據他掌握的中共軍隊情況是武器破爛、沒有火砲,對這個連長報告的情況很是懷疑。 杜聿明決定親自督戰。他集合第十三軍的軍長石覺以及師、團長們,在那個逃回來的連長帶領下,到戰場實地察看。到沙河後,杜聿明問那個連長是哪個村子被共軍的砲火摧毀了?那個連長先說是北邊的那個,可進村一看,沒有一間房屋被炸毀,他又說是中間的村子,再進村查看,房子都好好的。杜聿明見有一位老農民在家中,就問他:“昨天晚上這裡打得怎麼樣?” “啊!打得好厲害!”老農回答。 杜問:“打仗時你在哪裡?” 老農回答:“就在這間屋裡。” 杜又問:“你怕不怕?” “手榴彈打不倒這堵牆。八路軍一來就把村莊包圍了,你們老總慌忙跑出去,被手榴彈打死幾個人,其餘的都繳槍了。八路軍打得可刁哩,從前日本鬼子大砲機關槍都打不過八路軍……”老農民看了杜聿明一眼,把後半截話咽了回去。 杜聿明聽了老農民的話,又查看了彈痕,均是手榴彈的炸痕,判斷昨夜與之交戰的共軍根本就沒有大砲,很可能是昨晚駐守沙河的部隊在遭到共軍的襲擊時,驚惶失措,引起內部混亂,自相殘殺。 杜聿明馬上召開軍事會議,將那個慌報軍情的連長處以死緩,令其立功贖罪,並重申戰場紀律和蔣介石的“連坐法”。 杜聿明命令石覺以武力進行搜索,虜獲中共人員以了解當前的情況。偵察結果使杜聿明增強了攻占山海關的決心。他親自督促十三軍和五十二軍在11月14日黃昏後向山海關發起全面攻擊。 國民黨軍炮火震天,但因畏首畏尾,進展緩慢。激戰3日,共產黨軍隊終因兵力不敷分配,陣地被國民黨軍突破,隨後,幾個陣地相繼失守。為爭取主動,共產黨軍隊主動撤退,國民黨軍進占山海關。 從內地通向東北的大門,就這樣被國民黨軍打開了。 佔領山海關的第二天,杜聿明即決心在共軍主力部隊未趕到以前,奪取要點,分兵兩路沿榆沈公路兩側繼續向綏中追擊前進。 11月的東北,已是寒風瑟瑟,共產黨軍隊新到東北,糧食、棉衣、武器裝備都沒有得到解決。 在這種情況下,戰士們很難再堅持下去,林彪決定將部隊從山海關等戰鬥中撤出。 對此,李運昌在後來的回憶中是這樣描述的:“從11月8日至16日,敵以7萬人向山海關九門口正面進攻,激戰多次均被我軍擊阻,乃以3個團出城子峪口,迂迴山海關和九門口側後,企圖包圍我軍。我因兵力不足,無預備隊阻擊敵人,在敵眾我寡的不利形勢下,不得已於11月16日撤出山海關。” 毛澤東得知山海關失守的消息後,立即電告李運昌、沙克:“山海關、綏中、興城之線必須堅守,掩護我主力黃克誠、梁興初部集中錦州,時間至少3星期,多則兩個月,望動員民眾構築多道防禦工事。”“凡不得已放棄之地必須於放棄前破壞道路阻敵前進;破壞鐵路必須採公私兼顧政策(使民眾得木料鐵軌等物)及將路基掘毀(掘成寬深之坑,使敵不易修復)。” 李運昌接到毛澤東的電報後,感到很為難,他如實報告了情況:山海關至興城一線,共有正規部隊1萬人,除山東楊國夫師有戰鬥力外,他屬下的冀東十九團、二十二團、駐葫蘆島的三十六團,戰鬥力都很差。 中共中央接到李運昌的報告後,改變了計劃,11月7日發出了一個綜合指示,命令李運昌、楊國夫部在錦州地區節節抗擊,既不死守,又不輕易放棄陣地。又命令黃克誠、梁興初迅速集結到錦西,“待敵深入錦西、興城線,從敵右側後突然攻擊。” 楊國夫部剛從山海關撤退到綏中,杜聿明就派十三軍追擊而至,於是不得不臨時部署抵抗。 國民黨第十三軍是湯恩伯指揮的部隊,在抗戰期間,一直未打過硬仗。他們一般是以小部隊與敵軍接觸。聽到炮聲就撤退,雖然保存了實力,但部隊的戰鬥力非常薄弱。 17日下午,杜聿明乘車趕到前線督戰,忽見十三軍軍部及其直屬部隊掉頭向後跑,說是奉軍長的命令,前面發生情況,令退後5裡。杜聿明立即找到石覺,石對杜說:“共軍十分頑強,恐怕今天打不到綏中。”杜聿明觀察後,即令石覺以預備隊向左翼包圍攻擊。楊國夫見情況不利,便主動撤退。杜聿明命令當日晚上必須佔領綏中,因各部隊正紛紛宿營歇夜,石覺不同意杜的命令,二人因此發生了爭執。最後決定由石覺的前衛團先去偵察,再去追擊。夜間12時左右,該團團長報告說已進入綏中,共軍於黃昏後已全部撤走,於是,國民黨軍隊於11月18日占領了綏中。 杜聿明到達綏中後,下令在綏中休整4天,同時以各種手段偵察中共情報。 撤退到興城的共產黨軍隊楊國夫部,傷亡、失散千餘人,非常疲憊,戰士們既無棉衣,又無鞋穿,戰鬥力大大減弱。 林彪查明情況後,感到以當時部隊的條件,不要說打勝仗,就是基本作戰條件都很差。於是,他致電軍委和瀋陽東北局的彭真、羅榮桓匯報前方情況,並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他認為“目前我軍應避免被敵人各個擊破,應避免倉促應戰。應準備放棄錦州及以北二三百里,讓敵拉長分散後,再選弱點突擊。因此在瀋陽、營口各地之我軍不必趕來增援,應就地進行裝備與訓練,養精蓄神,特別加強砲兵建設,以待以後之作戰”。 11月22日,國民黨軍進攻興城,楊國夫部奉命主動撒出。杜聿明又急令十三軍沿錦榆公路攻擊前進,五十二軍二師向錦西、葫蘆島進攻,中共軍隊均主動撤離。這樣,在11月22日這天,國民黨軍連佔興城、錦西、葫蘆島3個要點,並緊逼錦州。 蔣介石對杜聿明連克三地,甚感欣慰,他連電嘉獎,鼓勵他的部屬“擊滅共軍完成收復東北的任務”。 杜聿明在佔領了錦西後,揮師向錦州撲去。當時,守衛錦州的中共李運昌部隊難以抗擊美械裝備的國民黨大軍,林彪的主力部隊正在沿遼熱邊區向錦州方向前進,趕到錦州還需要幾天時間。 22日,杜聿明下達進攻命令。 24日,各兵團開始行動,李運昌部主動向黑山、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