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紀實報告 遼沈戰役實錄

第2章 第一章三國四方的角逐

遼沈戰役實錄 姚有志 41661 2018-03-14
中國的東北——一片神奇、美麗、富饒的黑土地。 因為它的美麗和富饒,自1643年沙俄入侵黑龍江之後的幾百年,這片黑土地就不斷受到列強的侵擾,特別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三省更是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 為取得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徹底勝利,加快日本帝國主義投降,驅逐日寇對中國的侵略,1945年8月初,150萬蘇聯紅軍攻入了東北。隨著中國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國民黨蔣介石為搶占抗戰勝利果實,在美國支持下加緊向東北解放區佔領;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八路軍,為保衛人民的勝利成果,在東北自然是寸土必爭。 時值東西方對抗伊始,蘇聯與美國為了各自的利益,還把中國的東北當成了對抗的前哨陣地。為此,三國四方在這塊黑土地上展開了前所未有的較量,以至最終釀成了遼沈決戰。

1945年2月4日至11日,一個劃時代的會議在克里米亞的雅爾塔舉行。這是蘇、美、英三國首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舉行的一次最重要的會議,包括8次首腦全體會議、4次工作午餐或晚餐、多次外長會議。 時針指向1945年2月5日下午4時15分。 雅爾塔的沙皇宮殿在晚霞的照射下顯得分外美麗。海水、山色,還有云朵、彩霞,這時已經融為一體了,來這裡的人們都禁不住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此時的利瓦吉亞宮確實顯得太漂亮了,以至於羅斯福對斯大林說:“我想在退休之後,用個人的名義把它買下來。”斯大林笑著回答說:“不談這個問題。”可惜,羅斯福在退休之前就去世了。 至於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的條件,除了千島群島外,斯大林還要求日本歸還它從沙俄手中奪走的其他權利。這些要求基本上符合開羅會議精神,所以,羅斯福也就沒有提出什麼反對意見。

什麼是開羅會議精神? 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羅斯福、丘吉爾和蔣介石在埃及首都開羅近郊的美納飯店舉行的會議。 在這次會議上,三國領導人就中國問題進行了商談。蔣介石在會上提出,戰後日本對中國的賠償,一部分可以用實物支付。戰爭期間,日本在中國創辦了很多工廠,這些工廠的機器設備,包括戰艦、商船和鐵路、車輛等,可以移交給中國。美中雙方商定:日本從中國奪走的東北各省,包括遼東半島,以及旅順、大連在內,必須歸還中國。 為了利於戰後中美合作,蔣介石向羅斯福聲明,他準備把旅順交給中美兩國共同使用。 12月1日,中、美、英三國發表《開羅宣言》,其中提到:我三大盟國此次進行戰爭之目的,在於製止及懲罰日本之侵略。三國決不為自身圖利,也無擴張領土之意。三國之宗旨是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後在太平洋所奪取或占領之一切島嶼,使日本把所竊取的中國領土,例如滿洲、台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

在宣言發表的頭一天,斯大林對羅斯福和丘吉爾說,他完全同意《開羅宣言》和它的全部內容,並且聲稱滿洲(東北)應當歸還中國。 1943年底,美軍在亞太地區同日軍作戰快兩年了。美國人深感勢單力薄,僅憑自己的力量難以在短期內打敗日本。所以,美國迫切希望蘇聯出兵。 這年秋天,在莫斯科蘇美英三國外長會議前夕,美國軍事使團團長迪恩接到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指令:俄國在粉碎德國後如能投入對日作戰,這對美英兩國以最小的損失,更快、更徹底地擊潰日本有重要的意義,而他的主要任務就是“確保蘇聯參加對日作戰”。 10月30日,即莫斯科外長會議閉幕的當天,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宮設宴招待與會代表。宴會上,斯大林委託赫爾秘密轉告羅斯福說:“在盟國打敗德國以後,蘇聯將參加對日作戰。”當時,斯大林並沒有提到出兵的交換條件。

1944年12月14日,羅斯福讓哈里曼與斯大林商談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的問題。此時的斯大林已經不再含蓄了,而是直言不諱地提出了蘇聯出兵的條件。他拿出一張地圖,他的手從地圖上指向東方,對美國大使說:“千島群島和薩哈林島(庫頁島)南部應當歸還蘇聯。”此外,斯大林還想得到大連和旅順的租借權,以及中東鐵路,並希望維持外蒙古的現狀。 蘇聯提出的出兵條件,犧牲了中國的利益,這就自然不能拿到桌面上討論了。 2月8日,斯大林同羅斯福進行了秘密商談。 一開始,羅斯福就表現出非常誠懇的態度。由於美軍在太平洋諸島作戰中付出了很大傷亡,所以,羅斯福迫切希望蘇聯能夠早日出兵。他對斯大林說,日本現在還有陸軍400多萬人,海軍有120萬人,6艘戰列艦,4艘航空母艦,飛機3000架;美軍在太平洋和東南亞有160多萬人,英軍有60多萬,有飛機6000架,軍艦600多艘。如果這樣打下去的話,盟軍的損失會很大。

斯大林握著煙斗,靜靜地聽羅斯福傾述。他贊同羅斯福的話,“我們可以訂一個出兵的時間表,我看打敗了德國,再有3個月的準備,蘇聯就可以出兵遠東。” 同時,斯大林又提出了對日參戰的條件。 “如果這些條件不能得到滿足,我們將難以向蘇聯人民解釋,為什麼俄國要參加對日作戰。”斯大林繼續說:“如果這些政治條件能得到滿足,人民就會理解這是涉及國家的利益,而且非常容易將這項決定向最高蘇維埃解釋。” 聽了斯大林的話,羅斯福顯得很高興。他對斯大林說:“關於蘇聯在遠東的利益,美國政府會充分考慮的。”羅斯福打算接受對薩哈林島和千島群島的領土要求。至於中國東北,羅斯福告訴斯大林,蔣介石願意使旅順和大連成為自由港。

斯大林將煙斗送到嘴裡,很愜意地吸了一口,接著說:“會議期間,我們三國應該就上述條件達成書面協議。”羅斯福對此表示同意。 1945年2月10日,莫洛托夫將有關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的條件草案遞給了哈里曼。當天,斯大林同羅斯福再次舉行會晤。對草案作了一些改動,成為協定的正式文本。商談中,斯大林強調,大連不能成為國際港口,蘇聯需要旅順港周圍的海軍基地。 作為三巨頭之一的丘吉爾,沒有參加協定的製定,斯大林和羅斯福也沒有同他商量。直到2月11日,斯大林和羅斯福邀請丘吉爾在協定上簽字時,他才看到文本。 《蘇、美、英三國關於日本的協定(雅爾塔協定)》主要內容如下: 蘇、美、英三大國領袖同意,在德國投降及歐洲戰爭結束後的兩個月或三個月內蘇聯將參加同盟國方面對日作戰,其條件為:

(1)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狀須予以維持。 (2)由於日本1904年背信棄義進攻所破壞的俄國以前的權益須予以恢復,即: 甲、薩哈林島南部及鄰近一切島嶼須交還蘇聯; 乙、大連商港須國際化,蘇聯在該港的優越權益須予以保證,蘇聯之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也須予以恢復; 丙、對溝通大連與外界聯繫的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應設立一中蘇合辦的公司以共同經營之,經諒解,蘇聯的優越權益須予以保證,而中國須保持在滿洲的全部主權。 (3)千島群島須交予蘇聯。 《雅爾塔協定》的達成,最終促成了蘇聯出兵中國東北。蘇聯紅軍的作戰目標是日本關東軍,斯大林的最終目的是要恢復沙俄在1904年戰爭中丟失的侵華權利。美英兩國滿足了蘇聯的要求,卻犧牲了中國的利益。

蔣介石作為中國政府的首腦,卻沒有能夠參加這次會議。 《雅爾塔協定》簽訂1個月後,即3月12日,蔣介石從中國駐華盛頓大使那裡得知,斯大林在雅爾塔會議上提出了關於遠東問題的建議。讀了大使的電報後,蔣介石簡直難以相信,他自言自語地說道:“中國真的在雅爾塔被出賣了。”但是,蔣介石並不了解協定的具體內容。 1945年7月17日,蘇、美、英三國首腦在距離德國首都柏林30英里的小城波茨坦舉行了一次代號為“終點”的秘密會議。這是三大盟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召開的最後一次會議,所以稱之為“終點”會議。 正是在這次會議上,確定了對日作戰問題。杜魯門在其回憶錄中寫道:“我去波茨坦有很多原因,但是,在我的思想裡,最迫切的是要得到斯大林個人重申俄國參加對日作戰的決心,這是我們的軍事領袖最急於要得到的東西。我在會議的最初幾天裡就從斯大林那裡得到這種保證。”

8月6日,美國用原子彈襲擊日本廣島,迫使日本不得不考慮接受無條件投降這個事實。 然而,就在日本還在猶豫,希望蘇聯給予調停之際,斯大林于8月7日下午4時30分,簽署了蘇聯紅軍於9日0時對日本關東軍實施進攻的命令,使得日本政府的最後一線希望破滅了。 此時的日本軍力如何呢?從1944年底開始,日本軍部的強硬派便著手實施“本土決戰計劃”。根據這項計劃,軍部將在日本本土集結53個師團、22個獨立混成旅團、2個坦克師團、7個獨立坦克旅團、4個高射砲師團,總兵力達225萬陸軍和130多萬海軍。 在中國的東北,早在1931年,關東軍就開始修築堅固的防禦工事。 14年間,關東軍用刺刀逼著上百萬中國勞工為其修築了大量工事。

1933年,日本參謀本部作戰科長鈴木率道一行到東北察看了中蘇邊界線,決定在此佈置三條防線:第一條防線為軍事工事和軍用通道;第二條防線為軍事基地和特別通道;第三條防線為日本開拓團防線和移民道路。關東軍還把中國東北與蘇聯接壤的北部和東部劃為“北邊地區”,作為一個大的軍事基地。 為了修築防禦工事,日軍抓來了大批中國勞工,用刺刀逼著他們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修築工事。勞工病死後,屍體就被扔到山谷裡,有的還沒死也被扔了。為了保密,勞工們修好工事後,日軍就將他們殘忍地殺害。 1944年,關東軍強迫勞工在內蒙古呼和浩特附近修築工事,完工後,日軍將5000多名勞工全部殺死。據不完全統計,僅修建7項工程,關東軍秘密殺死的勞工就達3萬人之多。 14年來,關東軍在中蘇、中蒙邊界修建了17個築壘地域,總長達1000多公里,有8000多個永備工事。黑龍江沿岸是關東軍的重點防禦地帶,這裡的工事十分堅固。在這一帶,關東軍修築了5個防禦區。這些築壘地域,有的地方正面寬達20到100公里,縱深達30到40公里。砲兵工事內的火砲全部是240至410毫米口徑,工事頂層厚達十多米。在築壘地域有410多個鋼筋混凝土澆灌而成的倉庫、20個地下發電站、70多個通信樞紐、90多個地下給水庫,以及大量暗道、防坦克障礙物,形成了一條寬40多公里、用以對付蘇軍的防禦地帶。 在興凱湖、綏芬河一帶,關東軍修築了強大的防禦體系。位於虎頭一帶的防禦築壘地域,寬達100多公里,縱深40多公里。其中,永久性的火力點有222個,土木火力點190個,鋼筋混凝土碉堡有25個,砲兵陣地有60多個。密山縣築壘地域位於興凱湖邊界北側,工事分佈在興凱湖伸向東北腹地和橫亙於中蘇邊界與穆棱河之間的山脊上。築壘地域全長75公里,有5個抵抗樞紐組成,僅永久性火力點就達420個,還有127個鋼筋混凝土掩體。琿春築壘地域的火力點多達760個,砲兵陣地106個。綏芬河築壘地域,正面寬達40多公里,縱深30多公里。 在東部的濱海地區,關東軍共修築了8個築壘地域。在縱深150多公里的範圍內,佈置了3道防線。其中有4個築壘地域設在北朝鮮,1個在庫頁島。此外,關東軍還在錦州、長春、吉林和四平等城市修建了防禦陣地。 關東軍在東北修建了20個空軍基地、133處機場、200多個起降場、400個機場點,可容納6000多架飛機。關東軍還修建了150多座醫院,擁有7.5萬個床位,容納55至60個師團的兵營,可供180至200個師團使用的糧食、彈藥和燃料。 交通方面,關東軍修建了長達13700多公里的鐵路和22000多公里的公路。其中,通向中蘇邊界的鐵路一晝夜可以發送90多列火車,可運送兩個師團的兵力。 不過,關東軍修築的這些工事主要是用來進攻蘇聯的,其弱點在於工事太多,且緊靠國境,作為進攻時部隊出擊的掩體,而縱深防禦工事顯得很少。蘇聯紅軍一旦突破覆蓋在外層的硬殼,就可以長驅直入軟腹部。況且,這些工事的分佈也不盡合理,主要集中在中蘇邊界的東部和北部。廣大的西部地區,即中蒙邊界工事卻很少。關東軍認為該地區自然條件惡劣,蘇軍不會從那裡發起進攻。可是,事實證明關東軍的判斷存在著致命的失誤。後來,蘇軍恰恰把這個地區當做主攻方向,結果關東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到1945年8月,關東軍可用於對蘇作戰的兵力,連同北朝鮮的駐軍在內,共有24個師團、11個獨立旅團,90多萬人,加上“滿洲國”和內蒙古的15萬多偽軍,兵力達到120萬人。 然而,此時的關東軍已不再是昔日的“皇軍之花”了。自日美開戰之後,大批關東軍被調往南方,先後共調走了13個師團。 1945年年初,日本為了準備本土決戰,又從關東軍抽調了7個師團。至此,關東軍的精銳部隊差不多全部調走了。曾經在“九一八”事變中擔任急先鋒的第二師團被調到西南太平洋,結果在那裡受到美軍的重創。還有第一師團被調往菲律賓,在雷伊泰島被盟軍全殲。到蘇聯紅軍發動進攻時,關東軍資格最老的師團要算第一○九師團,它也不過是一年前才編制成的。其餘的師團都是當年組成的,而且還有許多老少兵和預備役人員。 關東軍司令部設在長春,當時稱新京。下轄第一、第三方面軍,獨立第四軍,第二航空隊和駐北朝鮮的第三十四軍。為了對付蘇聯紅軍,關東軍司令部將兵力作瞭如下部署: 第一方面軍位於牡丹江,所以又稱東滿方面軍,司令官為喜多城一大將。下轄第三軍(司令官為白神中將)、第五軍(司令官為清水中將)和方面軍預備隊,共10個步兵師團和1個步兵旅團,24萬多人。兵力沿著蘇聯濱海地區國境線展開,主要布防於牡丹江、穆棱、敦化、圖們、汪清、饒河、延吉、吉林等地,重點防衛區域是哈爾濱、琿春和牡丹江以東的吉林地區。 第三方面軍位於奉天(瀋陽),又稱西滿方面軍,司令官為后宮淳大將。下轄第三十軍(司令官為矢田中將)、第四十四軍(司令官為本鄉中將)和方面軍預備隊,共8個步兵師團、3個獨立步兵旅團和1個坦克旅團,20多萬人。兵力配置在長春、洮南和瀋陽,有兩個師團分佈在蒙古西部邊界,該方面軍是關東軍預備隊,其職責是擔任東北西部防務。 獨立第四軍位於齊齊哈爾,又稱北滿方面軍,司令官為植村中將。轄3個步兵師團、4個獨立步兵旅團,10萬多人。兵力配置在哈爾濱、齊齊哈爾、黑河、滿洲里、海拉爾和璦琿(現已改寫為愛輝),其職責是擔負東北北部和西部的防務。獨立第四軍受關東軍司令部直接指揮,並得到關東軍第二航空兵的協同作戰。 關東軍把對蘇作戰的第一、第二階段戰場放在中國東北,集中了90多萬人的兵力。將第三階段的作戰放在北朝鮮,第十七方面軍位於漢城,下轄第八軍,共4個師團。 第三十四軍位於北朝鮮的鹹興,負責朝鮮北部的防務。另有第五方面軍,轄3個師團、1個獨立旅團和1個獨立步兵團,佈置在千島群島和庫頁島。此外,在張家口、綏遠還有4至6個步兵師團的兵力可以配合關東軍作戰。 在武器數量和配置上,關東軍遠遠比不上蘇聯紅軍。由於“本土決戰”需要,關東軍的大批武器被運走。到蘇聯紅軍發動進攻時,關東軍可使用的坦克只有160輛、飛機155架。 同蘇聯紅軍相比,關東軍的武器在質量方面也處於明顯的劣勢。關東軍的坦克都是一些中型和輕型坦克,重量只有15噸左右,裝配47毫米炮一門,甲板厚度為20至50毫米。 蘇軍的坦克多半是重型坦克,T34型坦克重量達32噸,是關東軍的一倍多。裝配85毫米炮一門,裝甲厚度為35至70毫米。 KB型坦克重達46噸,裝配85毫米炮一門,裝甲厚度為70至105毫米。 NC2型坦克更厲害,裝配了122毫米的重砲。 對於蘇軍的坦克,關東軍真是可望而不可及。在這樣的情況下,等待關東軍的將是一種什麼樣的命運呢? “進攻!”蘇聯梅列茨科夫元帥毫不含糊地命令道。 8月9日0時10分,沒有信號彈,也沒有炮火掩護,別洛鮑羅多夫指揮紅旗第一集團軍6個師,冒著瓢潑大雨,分7支縱隊,前面由坦克開道,沿著興凱湖,在近80公里寬的密山築壘地段上,向西和西北兩個方向運動。頃刻間,千軍萬馬一下子湧進了莽莽的原始大森林。 同一時間,蘇軍第五集團軍12個步兵師,分成5條突擊地帶,頂著瓢潑大雨,在65公里寬地域上越過邊界線。 第五集團軍是遠東第一方面軍最強的一支部隊,作為方面軍左翼進攻主力,越過邊界以後,向綏芬河方向快速推進。在第五集團軍的正面是日軍第五軍,為阻止蘇軍的進攻,日軍已經組織了幾次反擊。 第五集團軍有3500門火砲和迫擊砲,口徑都在70毫米以上,還有400多門喀秋莎火箭炮,720輛坦克。大砲數量佔整個方面軍大砲總數的將近一半。 凌晨4時,位於東部邊陲的綏芬河,天亮得特別早。夜間炮火漫布的硝煙,到凌晨還沒有完全散去。 集團軍司令員克雷洛夫將軍正在掩體裡觀察日軍的築壘地域,集團軍進攻受阻,是因為敵人的火力太猛。這些築壘就像一顆顆釘子一樣牢牢地釘在集團軍前進的道路上,要想打開通道,必須實施強大的砲火,猛烈轟擊筑壘地域。 “開始吧,”克雷洛夫對砲兵司令員格拉西莫夫中將說:“現在就看你們的了。” “等著瞧吧,德國人早已領教過我們的厲害,現在也該讓日本人嚐一嘗。”格拉西莫夫顯得很自豪。 頃刻間,3500門大砲一起怒吼,一發發砲彈曳著長長的火光,向日軍築壘地域飛去。砲彈在日軍工事中爆炸,掀起一股股濃煙,日軍的築壘地域籠罩著一片火海。 一陣砲擊之後,築壘地域的日軍大砲開始拼命還擊。 幾分鐘後,蘇軍400多架轟炸機飛臨築壘上空,對準日軍工事就一陣猛烈轟炸。第一輪轟炸後,又接著進行第二輪轟炸。蘇軍先後出動1600多架次飛機,對日軍築壘地域實施了4輪地毯式轟炸。 日軍築壘地域,堆積了十多米厚的土層,被蘇軍的大砲和飛機投下的炸彈削去了好幾米。砲擊還沒有完全停下來,步兵開始出擊了。 次日上午,第五集團軍終於攻占了日軍大型道路樞紐和強大築壘要地——綏芬河。 8月9日凌晨,在中蒙邊境。蘇聯和蒙古軍隊分三路出擊:一路向南直撲海拉爾;一路從外蒙古向東進攻索倫;另一路是騎兵部隊,通過戈壁後向南進攻。 9日清晨4時30分,後貝加爾方面軍和蒙古人民革命軍的60多萬大軍,越過中蒙邊境。達尼洛夫將軍指揮第十七集團軍從尤哥孜爾廟向赤峰突擊,攻打關東軍第四十四軍左翼。柳德尼科夫將軍指揮第三十九集團軍從塔木察格布拉克突擊關東軍第三十軍和第四軍左翼,盧欽斯基將軍指揮第三十六集團軍從達烏里亞經海拉爾直奔齊齊哈爾,突擊關東軍第四軍的中心地域。 蘇軍在後貝加爾地區集中了2400多輛坦克。讓坦克穿越沙漠和大興安嶺,可以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 克拉夫欽柯將軍指揮的近衛坦克第六集團軍擔任主攻任務。這是一支功勳卓著的部隊,衛國戰爭期間曾參加過多次重大戰役。 這天凌晨,一支內蒙古偽軍騎兵正在沙漠上悠閒自在地巡邏。突然,他們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遠處,一股巨大的風暴正向他們席捲而來。偽軍騎兵起初以為是沙塵暴,可越看越覺得不對勁。風暴漸漸變大,沙塵飛揚。原來這是一支龐大的坦克部隊,正由西向東奔來。偽軍騎兵一看大勢不好,轉身就往回跑。他們哪是蘇軍坦克部隊的對手,除大部分被消滅外,只有少數人逃走了。 緊接著,普利耶夫將軍指揮的甦蒙騎兵機械化集群開始從北部戈壁向多倫方向突擊。這支騎兵機械化部隊由蘇軍1個坦克旅、1個機械化旅、1個摩托化旅、1個騎兵師、1個近衛火箭炮團、1個防坦克旅和1個工兵營組成,還有喬巴山元帥指揮的蒙古人民軍6個騎兵師、1個航空兵師、1個裝甲旅、1個坦克團和1個砲兵團組成。他們的正面是日軍兩個步兵師團、兩個步兵旅團和偽滿蒙軍隊10個師的兵力。 甦蒙騎兵越過滾滾的沙漠,穿過坎坷不平的鹽鹼沼澤,然後奔馳在一望無垠的蒙古大草原上。當天,甦蒙騎兵在消滅了日偽國境守備隊後,向多倫方向推進了55公里。先頭部隊挺進到那仁寶力格,消滅了蒙古德王的騎兵部隊和那裡的日軍步兵。 8月10日,甦蒙騎兵到達寶爾陶蘇木以北20公里處。隨後,又穿越了一段沙漠地帶,於8月11日抵達大興安嶺西麓。 甦蒙騎兵機械化部隊在越過300多公里的沙漠後,直逼內蒙古商業重鎮和軍事要塞——多倫。作為軍事重地,多倫扼守大興安嶺通往熱河與黃河的要道。 8月12日,甦蒙騎兵經過激戰,奪取了多倫。 近衛坦克第六集團軍作為攻擊的第1梯隊,在寬15至20多公里的沙漠上越過邊界後,開足馬力,快速向前推進。他們的任務是直指關東軍第三方面軍司令部所在地——瀋陽,並攻擊日軍第四十四軍的右翼。在近衛坦克集團軍的後面,是蘇軍第五十三集團軍。 8月10日清晨,蘇軍紅旗第一集團軍所屬第七十五坦克旅和第二六七坦克旅已經推進到石頭河左岸。 8月13日晚,近衛坦克第六集團軍向前推進了180公里,前鋒直指長春西部重鎮——洮南。 8月14日,蘇軍第二十六軍的前鋒已逼近牡丹江市。 經蘇軍一周的打擊,日本防守東部邊境的第一方面軍損失慘重,第五軍被蘇軍分割包圍,其密山集團已被消滅。東部的築壘地域也被蘇軍突破,牡丹江市完全暴露在蘇軍面前。 8月16日下午,在牡丹江日軍第五軍司令部裡,清水上將呆呆地盯著地圖。幾年來,他苦心經營的防禦工事一夜之間幾乎全部被蘇軍突破了,在牡丹江抵抗蘇軍的計劃已成泡影。 關東軍第一方面軍司令部設在牡丹江。司令部裡,一片狼藉。一群憲兵忙著將大大小小的箱子抬到卡車上,幾個日軍正在焚燒文件、密電,風一吹,滿地都是煙灰。 蘇軍第二十二師從北面突入牡丹江市區。同時,第三○○師也攻占了牡丹江市東部地區。至下午5時,蘇軍東西兩岸部隊在市區會師。 晚上22時,別洛鮑羅多夫興奮地向遠東第一方面軍司令員麥列茨科夫元帥報告:“牡丹江市已經被我們佔領。” 至此,紅旗第一集團軍勝利地打開了通往哈爾濱的道路。 蘇聯紅軍越過邊境後,一路所向披靡。面對蘇軍銳利的“向心攻擊”,號稱“皇軍之花”的日本關東軍,頃刻間變成了“淒慘稻草人”。 8月11日,懸掛在關東軍司令部大門上的菊花紋章忽然不見了。這天清晨,長春至通化的鐵路上,火車往返的頻率比往日快了好幾倍。蘇軍越過邊界的同時,出動飛機轟炸了新京(長春)。關東軍司令部放在新京(長春)看來已經不安全了,於是,山田乙三決定將司令部搬到通化,準備到了那裡再同蘇軍較量。 關東軍在撤退時,還忘不了帶上臭名昭著的七三一部隊,生怕落在蘇軍手裡。接到撤退命令後,七三一部隊炸毀了所有營房,殘忍地毒死了還活著的囚徒。這些囚徒,多半是被俘的八路軍和在諾門坎被俘的蘇聯紅軍。在爆炸動物實驗大樓時,那些攜帶疫菌的老鼠竄得到處都是,後來造成了關東地區鼠疫大流行。七三一部隊幹完這些喪盡天良的壞事後,從哈爾濱撤到朝鮮。日本戰敗後,堂堂的關東軍司令及其下屬均成了階下囚,而血債累累的七三一部隊卻在石井四郎率領下從朝鮮平安地回到日本。原來石井四郎將細菌試驗資料交給了美國人,以此換得了免於追究戰犯責任的處分。 此外,關東軍司令部還帶走了偽滿中央銀行里的5億貨幣,甚至掠去了4噸鴉片,就連大量白金、鑽石也洗劫一空。在狼藉不堪的關東軍司令部裡,陸相阿南惟幾於頭一天發給關東軍的“決戰訓示”被扔在了地上。 8月14日上午,關東軍司令部還在研究日後的作戰方針,午後就從“滿洲國”通訊社得知,戰爭似乎要結束了。下午4時,通化關東軍司令部接到留守在新京(長春)的第二課原野博起參謀的電話,說東京有重大事情相告,總司令官必須返回新京。於是,山田乙三和秦彥三郎急急忙忙地從通化趕往新京。到新京後,又接到大本營的電報:“明天15日正午,將有重要廣播,請收聽。” 重要廣播究竟指什麼,關東軍一幫人並不清楚,在忐忑不安中度過了一夜。 8月15日中午12時,房間裡的收音機打開了,關東軍司令部全體官兵們肅立聆聽了天皇的玉音廣播。也許是太寧靜的緣故,以至於眼淚落到地板上都能聽得見“啪啪”的響聲。下午2時,副參謀長兼第一課課長松村知勝少將奉命前往東京,去探個究竟。夜裡9時,松村從東京打來電話,說大本營到現在還沒有發出正式停戰令。 不過,當天下午,大本營已經給關東軍發出了“大陸命”第1381號,要關東軍“停止積極進攻行動”。據此,關東軍命令空軍的飛機不要再起飛,但沒有向地面部隊發出停止抵抗的命令。 日本既已公佈投降詔書,但莫斯科仍然命令它的部隊不要停止戰鬥。斯大林接通了華西列夫斯基的電話,兩人商量後,決定繼續作戰。 8月16日,蘇軍總參謀部在《真理報》上發表如下聲明: 1.日本天皇8月14日關於日本投降的公告只是關於無條件投降的一般性宣言。對武裝部隊還未發出停止戰鬥行動的命令,日軍武裝部隊依然繼續抵抗。因此,日本武裝部隊還沒有真正投降。 2.只有當日本天皇命令自己武裝部隊停止戰鬥行動並放下武器,而且這一命令確實付諸實行時,日本武裝部隊才算投降。 3.有鑑於此,蘇聯遠東武裝力量將繼續同日本作戰。 事到如今,莫斯科倒真的擔心起日本投降了。因為蘇軍進入東北不過一周時間,奉天(瀋陽)、新京(長春)、哈爾濱這些大城市還沒有拿到手。此時,蔣介石又在請求華盛頓將其軍隊運往東北,這就不可避免地加重了斯大林對美國插手東北事務的擔憂。莫斯科自然清楚,停戰時的位置就是戰後談判的有力砝碼。從戰後遠東的國際地位考慮,斯大林要想奪回沙皇在東北失去的利益,蘇軍就必須趕在美軍進入東北之前佔領各要地。 8月16日,蘇軍第三十五集團軍逼近佳木斯至圖們江鐵路,截斷了關東軍獨立第四軍同牡丹江集團的聯繫。紅旗第一集團軍也於當天攻克牡丹江,殲滅關東軍4萬多人。 8月17日清晨,關東軍停止抵抗的廣播傳到蘇軍駐地。下午,促使戰爭的結束,日本天皇向海陸軍人發布了敕語: “朕往日(1941年12月)對美英宣戰,曆三年又八月。其間,朕親愛之陸海軍人挺身效命,奮勇戰鬥於瘴癘不毛之原野,炎熱狂濤之海洋,朕深嘉之。 現新有蘇聯參戰,自內外各種形勢觀之,幾乎戰爭之繼續徒增禍害,終使帝國有喪失存在的基礎之虞。雖然帝國陸海軍之鬥志尚為壯烈,然為保持維護我國光榮之國體,朕現欲與美英蘇及重慶媾和。對斃命於鋒鏑、死於疫癘之眾多忠勇將士,衷心哀悼,同時深信汝等軍人之誠忠遺烈為萬古國民之精粹。 汝等軍人,克體朕意,堅持鞏固團結,嚴明出處進止,以期克服千辛萬苦,忍所難忍,而遺國家以永遠之基礎。 ” 隨即,皇族們被派往各地勸說軍人投降。當天,竹田宮親王奉命趕到東北傳達聖旨,敦促關東軍向蘇軍投降。 下午5時,蘇聯遠東軍司令部華西列夫斯基元帥接到關東軍司令山田乙三大將的電報,稱關東軍“奉天皇之命停止軍事行動”,向蘇軍交出武器。 晚上7時,日軍飛機在蘇聯遠東第一方面軍駐地投下兩個信筒,內有關東軍第一方面軍司令部有關停戰的請求。 當時,日軍地面部隊並沒有放下武器,這些官兵們長期受武士道精神的熏陶,拒絕當俘虜。 為此,華西列夫斯基命令遠東第一方面軍司令梅列茨科夫,立即派人趕往牡丹江,通知關東軍司令部的代表:“只有當日軍開始繳械投降時,蘇軍的軍事行動才會停止。” 此後,戰鬥仍沒有停止下來。蘇軍紅旗第一集團軍恢復了進攻,部隊沿中東鐵路向西推進,佔領了海林鎮。 8月18日下午,關東軍司令部終於向所屬各部下達了投降命令,並通知了蘇聯遠東軍司令部。旋即,華西列夫斯基指示各方面軍“立即佔領長春、奉天、吉林和哈爾濱這幾個城市”。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必須派出專門編組的裝備精良的快速支隊。” 1945年8月18日,日本關東軍下令停止抵抗。圖為日軍軍使打著白旗進入蘇軍陣地 8月18日以後,關東軍有組織地大規模抵抗已經結束。蘇軍空降部隊開始在奉天(瀋陽)、新京(長春)、哈爾濱、吉林等中心城市降落,趕在美軍之前強佔這些地區。在空降兵之後趕到的則是由坦克部隊、機械化步兵、自行火砲部隊組成的支隊。 就在這天,紅旗第一集團軍的先頭部隊抵達橫道河子。在那裡,他們得到通知:關東軍投降了。關東軍司令部下達的投降命令還算及時,否則,在蘇軍強大攻勢面前,不知日軍還要葬送多少性命。 8月19日下午,關東軍參謀長秦彥三郎來到蘇軍遠東第一方面軍司令部梅列茨科夫元帥的指揮所,同蘇軍舉行會談。蘇軍提出了受降程序,並指定了受降時間、地點和行程路線。同時,蘇軍警告關東軍,日軍必須有組織地繳械投降,而且俘虜的伙食起初由日軍自行安排,部隊連同伙房和存糧全部移交給蘇軍。 華西列夫斯基元帥也在場,他要求關東軍所有部隊的投降應在8月20日12時之前結束。 關東軍的行動相當快,秦彥三郎剛從蘇軍指揮部回到新京(長春),日軍獨立第四集團軍司令官村上就將整個東北日軍的投降命令、將領名單連同哈爾濱日軍守備隊的材料送到蘇軍手裡。 從8月19日這天起,關東軍開始有組織地向蘇軍投降。當天拂曉,後貝加爾方面軍的全權代表阿爾喬緬科飛抵關東軍司令部。 當晚,關東軍司令部大樓上的太陽旗換上了畫有錘子和鐮刀的紅旗。 8月20日,關東軍第五軍司令官清水帶著5名將軍來到牡丹江蘇軍紅旗第一集團軍指揮部,向蘇軍投降。蘇軍對他們進行了審訊。 清水的身材矮小,體態肥胖,蓄著一頭的短髮。此時的清水,腳穿高筒騎兵靴,就連當了俘虜還不忘佩戴勳章。但清水的表情流露出了滿臉沮喪。 8月20日下午,別洛鮑羅多夫率領紅旗第一集團軍司令部到達哈爾濱,接受日軍第四軍的投降。他對翻譯說:“我命令明天傍晚前完成解除武裝的工作,並把所有的裝備和技術兵器送往哈爾濱跑馬場。此外,還應立即在部隊內建立嚴格的紀律。”他特意強調:“從明天起,若在城內出現佩帶武器的日軍官兵,即按戰時法予以懲處。” 8月22日,別洛鮑羅多夫指令日軍第四軍司令上村幹男,要其命令全軍停止作戰行動,向蘇軍繳械投降,將裝備及軍隊撤出哈爾濱市區,到郊區戰俘營集中;停止日本軍人在市區的一切單獨或結伴行動;向蘇軍交出倉庫、基地及其他軍用物資;在行進途中保持軍人紀律。 一天之內,關東軍第四軍及其直屬部隊,共4.3萬人向蘇軍投降。但是,蘇軍仍在追剿藏匿於深山老林裡的小股日軍,這些都是特工隊員。這項工作持續了將近兩個星期,直到9月初才結束。期間,發生了一些相當規模的戰鬥。那些不肯放下武器的日軍,全部被殲。 從關東軍開始投降之日起,儘管莫斯科大本營最高統帥部命令蘇軍在日軍投降的地段上停止戰鬥,但實際上蘇軍並沒有這樣做,而是繼續向預定地域推進。 8月22日,蘇軍到達了他們嚮往已久的那塊神聖土地——旅順。 蘇軍自8月9日開始,至戰爭結束,共打了24天,其中大規模戰鬥只有11天。據蘇方統計,蘇軍共擊斃日軍8.3萬人,俘虜59萬多人,其中有148名將領;繳獲火砲1565門,迫擊砲2139門,機槍1.2萬挺,坦克600輛,飛機861架。蘇軍傷亡3.2萬人,其中陣亡8000人。蘇軍佔領了中國東北及其主要城市。 1945年6月10日,毛澤東在七大的一份報告上說:“從我們黨,從中國革命最近將來的前途看,東北是特別重要的。即使我們把現有的一切根據地都丟了,只要我們佔有了東北,中國革命就有鞏固的基礎。” 毛澤東還說,為了防止美蔣封鎖長城一線,割斷中國同蘇聯的聯繫,我們應該現在就開始集中二三十個旅,15萬到20萬人,準備將來開到東北去,背倚蘇聯。為此,毛澤東建議,七大在選舉候補中央委員時應考慮選東北籍的同志。 1945年4月23日,毛澤東同志致開幕詞(即《兩個中國之命運》一文) 8月9日這天,蘇軍出擊中國東北,事先延安並不知道。無論是蘇聯方面,還是周保中、劉亞樓這些在蘇軍工作的中國同志都沒有向延安透露過這個消息。看來,蘇聯出兵東北,這是對日寇的最後一戰了,中國人民歷經8年的英勇奮戰,眼看就要勝利了。於是,8月9日毛澤東欣然提筆寫道: “8月8日,蘇聯政府宣布對日作戰,中國人民表示熱烈的歡迎。由於蘇聯這一行動,對日戰爭的時間將大大縮短。對日戰爭已處在最後階段,最後地戰胜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的時間已經到來了。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應舉行全國規模的反攻,密切而有效地配合蘇聯及其他同盟國作戰。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軍隊,應在一切可能的條件下,對於一切不願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實行廣泛的進攻,殲滅這些敵人的力量,奪取其武器和資財,猛烈地擴大解放區,縮小淪陷區……” 這幾天,還有一個人也一直在忙個不停,那就是總司令朱德。不過,即使再忙,朱德依然是優哉游哉,處理起事情來,顯得從容不迫,一派大將風度。 在朱德的辦公桌上放著一封密電,上面說,蔣介石秘密召見了3位在“九一八”事變後逃離東北的將領,命令他們會同國民黨官員到東北當接受大員。 蔣介石還命令華北、華東和華中的日偽軍,如果沒有他的指令,不得繳械、整編或併入其他部隊。同時,他又命令八路軍就地駐防待命。 8月10日。從這天的最後一刻到第二天晚上6時,18個小時之內,八路軍總司令朱德連續發布七道命令。其中,有三道命令是有關配合蘇聯紅軍作戰的。 8月11日上午8時發布的第二號命令說: 為配合蘇聯紅軍進入中國境內作戰,並準備接受日、“滿”敵偽投降,我命令: 一、原東北呂正操所部由山西綏遠現地,向察哈爾熱河進發。 二、原東北軍張學詩所部由河北、察哈爾現地,向熱河、遼中進發。 三、原東北軍萬毅所部由山東河北現地,向遼寧進發。 四、現駐河北、熱河、遼寧邊境之李運昌部即日向遼寧吉林進發。 一個小時後,朱德又簽發了第三號命令: 為配合外蒙古人民共和國軍隊進入內蒙及綏熱察等地作戰,並準備接受日、“蒙”敵偽投降,我命令: 一、賀龍所部由綏遠現地向北行動。 二、聶榮臻所部由察哈爾、熱河現地向北行動。 11日12時,朱德發布第六號命令: 為配合蘇聯紅軍進入中國及朝鮮境內作戰,解放朝鮮人民,我命令: 現地華北對日作戰之朝鮮義勇軍司令武亭、副司令樸孝三、樸一禹立即統率所部,隨同八路軍及原東北軍各部向東北進兵,消滅敵偽,並組織在東北之朝鮮人民,以便達成解放朝鮮之任務。 8月12日。延安得到消息,美國的飛機和軍艦正在集結,打算將8萬蔣介石軍隊運送到解放區,其中第一批軍隊是由美軍裝備和訓練的新軍。 同一天,蔣介石發出要八路軍停止前進,不許擅自行動的命令。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在高低不平的黃土高原上,滿山遍野都是桃樹,熟透了的桃子,沉甸甸地掛滿了樹枝,白裡透紅。 現在,有人想摘桃子了,這可是勝利果實,決不能讓人輕易拿去。對於蔣介石的無理要求,延安八路軍總部當然置之不理。 當日,中共中央致電晉綏、晉察冀兩個分局,命令他們:蘇聯紅軍不日可佔領哈爾濱,外蒙古軍隊已經南下林西、突泉;我綏遠部隊務必全力殲滅傅作義之東進部隊,晉北、平北、冀東三區部隊務必迅速分兵北進,迎接外蒙軍隊及蘇聯紅軍。 同時,毛澤東還為中共中央起草了一份致山東分局的電報,指示萬毅(原東北軍第一一一師師長,後來該師脫離國民黨軍隊,受共產黨領導)東北軍速即完成出發準備,待命開往東北。 8月13日,延安中央大禮堂張燈結彩,幹部大會正在這裡召開。毛澤東操著濃重的湖南口音對台下的干部們說:“桃子該由誰摘?這要問桃樹是誰栽的,誰挑水澆的。蔣介石蹲在山上一擔水也不挑,現在他卻把手伸得老長老長地要摘桃子。他說,此桃子的所有權屬於我蔣介石,我是地主,你們是農奴,我不准你們摘。”說到這裡,台下一陣大笑。毛澤東接著說:“我們對蔣介石說,你沒有挑過水,所以沒有摘桃子的權利。我們解放區人民天天澆水,最有權利摘的是我們。” 毛澤東的話音剛落,台下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 當天,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聯名致電蔣介石,表示堅決拒絕執行其錯誤命令: 重慶蔣委員長勳鑑:我們從重慶廣播電台收到中央社兩個消息,一個是你給我們的命令,一個是你給各戰區將士的命令……現在日本侵略者尚未實行投降,而且每時每刻都在殺中國人,都在同中國軍隊作戰,都在同蘇聯、美國、英國的軍隊作戰,蘇美英的軍隊也在每時每刻同日本侵略者作戰,為什麼你叫我們不要打了呢……“駐防待命”一說,確與民族利益不符合。我們認為這個命令你是下錯了,並且錯得很厲害,使我們不得不向你表示:堅決地拒絕這個命令…… 8月15日,美國總統杜魯門批准了遠東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的第一號命令,宣佈滿洲日偽軍只能向蘇聯政府軍隊投降,中國其他地區的日偽軍只能向蔣介石政府軍隊投降。 實際上,這就等於剝奪了中國共產黨軍隊受降的權利。 8年來,共產黨的軍隊浴血奮戰,犧牲無數生命,到頭來連受降的權利都沒有,豈非咄咄怪事! 這天,年過半百的朱德,戴著一副老花眼鏡,坐在椅子上正聚精會神地審閱發給蘇、美、英三國的說帖。 這份說帖是中共中央以中國解放區抗日軍朱德總司令的名義,發給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將軍、英國駐華大使薛穆爵士、蘇聯駐華大使彼得羅夫的,請他們轉給各自的政府。朱德提出,中國共產黨的軍隊有權按照有關國際文件接受被其包圍的日偽軍隊的投降,對麥克阿瑟的命令表示抗議。說帖雖然是給蘇、美、英三國政府的,但中國共產黨主要還是希望能得到蘇聯的支持。但是,斯大林對中國共產黨的要求沒有理會。 8月16日,朱德再次致電蔣介石,讓他收回錯誤的命令。電報說: 我站在中國及同盟國的共同利益上,堅決地徹底地反對你的命令,直至你公開承認錯誤,並公開收回這個錯誤命令之時為止。我現在繼續命令我所統率的軍隊配合英國、美國、蘇聯的軍隊,堅決向敵人進攻,直至敵人在實際上停止敵對行為,繳出武器,一切祖國的國土完全收復之時為止。 根據延安總部的命令,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指示所屬各部:第十二、十三、十九軍分區迅速奪取張家口、張北、多倫;冀熱遼軍區主力一部立即向遼寧、吉林挺進。 命令發出後,毛澤東讓聶榮臻留下來開了一個小會。周恩來連夜起草了一份文件,這是給晉察冀軍區的。周恩來說:“你們全軍的重點任務是盡量多佔一些地方和主要交通線,要高度重視東北,你們應派出大批幹部和部隊去東北開展工作,爭取東北成為我們的根據地。” 接到指示後,身在延安的聶榮臻、肖克、劉瀾濤立即給察蒙騎兵支隊發去一份電報。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依據《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蘇聯要將東北交給國民黨政府。蔣介石認為,既有美國的支持,又要條約的規定,接受東北不成問題。但當時國民黨政府在東北沒有一兵一卒,更沒有一點統治基礎,同時又聽說共產黨正向東北派兵,要想收回東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東北由誰來統管呢? 蔣介石思來想去,有一天,他問李宗仁:“你看接收東北誰最適當呢?”李宗仁當時認為,戰後東北問題最為棘手,主持其事者,必須有眼光,有魄力,勇於負責,必要時敢於見機行事,便向蔣推薦了黃紹竑。蔣介石聽了,只是“哼”了一聲,沒有採納。 當時,在國民黨的軍政大員中,想當“東北王”的不乏其人。早在抗戰末期,日本尚未投降時,國民黨政學係就對東北躍躍欲試了。 國民黨東北行轅主任熊式輝 日本一投降,政學系的大將,時任國民黨中央設計局秘書長、代局長,並兼任中央銀行董事長的熊式輝不失時機地向蔣介石提供了一份完整的“接收東北計劃方案”。這可解了蔣介石燃眉之急。 熊式輝,字天翼,號西廣,1893年生於江西省安義縣,家境貧寒。 1916年,由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後,投奔到護國軍第二軍總司令李烈鈞麾下,被委任為第三十四團團副。 1921年,經上司第四師師長方聲濤推薦,被廣東軍政府保送到日本陸軍大學深造。 3年後,熊式輝從日本學成回國,投奔了廣東革命政府。 北伐戰爭開始後,在蔣介石的授意下,熊式輝策動北洋軍第四師賴世璜起義。第四師起義後,蔣介石把第四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四軍,賴世璜任軍長,熊式輝任黨代表。 北伐軍佔領長沙後,第十四軍奉命進攻贛州,牽制孫傳芳的部隊。在臨川戰鬥中,該軍有一名師長陣亡,賴世璜推薦熊式輝兼任師長,自此,熊式輝掌握了兵權,他對賴世璜感激不盡,改稱賴為“恩兄”。然而不久,孫傳芳部隊大敗十四軍,北伐軍總參謀長白崇禧前來追查戰敗責任,他二人互相推諉,各執一詞,自此反目成仇。熊式輝一氣之下跑到上海做寓公。 一天,熊式輝聽部下告密說,賴世璜在與孫傳芳部作戰期間,孫傳芳曾派人秘密誘勸賴倒戈,並允諾攻占南京後晉升賴為江西督軍。此事雖無真憑實據,只是道聽途說,熊式輝還是對賴反戈一擊,立即報告給白崇禧,並無中生有誣告說賴世璜勾結孫傳芳,想暗殺白崇禧。白崇禧與賴世璜本有宿怨,聽了熊式輝的密報後,未經審查、核實,就以剋扣軍餉、貽誤戰機的莫須有罪名,槍斃了熊式輝的這位“恩兄”。不久,第十四軍被縮編為第五師,熊式輝出任師長。 1927年,蔣介石第一次下野時,熊式輝探知蔣在玩弄以退為進的把戲,便向蔣介石發去一封密電:稱“總司令既然引退,式輝亦不欲帶兵,願隨左右,出國遊歷”。果然,蔣介石立即復電錶示嘉許。 1928年蔣介石復出後,從上海前往南京,熊式輝帶領他的部隊沿滬寧線一路護送,深得蔣介石的歡心,被任命為淞滬衛戍司令,後於1931年又委任熊為江西省主席兼南昌行營主任,視為心腹。 熊式輝當了整整十年的江西省主席,日本侵入江西後,蔣介石把熊式輝調回南京,委任他為中央設計局秘書長,代局長之職,並兼任中央銀行董事長。在南京,熊式輝與張群等人過往甚密,並成為政學系的一員大將。 日本宣布投降後,熊式輝一眼就看中了東北,想把東北納為自己的地盤。他與國民黨政學系頭目張群等人多次商議後,決定以中央設計局的名義,成立“東北復員委員會”,由熊式輝帶領政學系的要員們去接收東北。該方案分為7個方面的內容:(一)將東北三省(吉林、遼寧、黑龍江)改為九省(遼寧、遼北、安東、吉林、松江、合江、黑龍江、嫩江、興安);(二)在東北地區以實行“三民主義”為總的施政方針;(三)從關內抽調一部分精銳國軍長期駐守東北;(四)對東北原有的偽軍、雜牌部隊進行收編整訓,使其為己所用;(五)將東北作為全國經濟建設的基地;(六)對於東北的人事安排,應爭取中間派、地方派的合作,遏制共產黨勢力的擴張。堅持國民黨一黨專政的實質,但表面上要塗一層民主、聯甦的掩護色彩;(七)同蘇聯政府進行外交協商,爭取得到他們對國民黨政府接收東北的支持。 這個方案來的正是時候,蔣介石看了甚為欣喜,連聲誇獎熊式輝能主動替領袖分憂,“殊堪獎慰”。 1945年8月31日,正式任命熊式輝為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東北行營主任,莫德惠、朱霽青、萬福麟、馬占山、鄒作華、馮庸、張作相、王樹翰、內蒙達王等人為委員;同時成立了經濟委員會,由政學系的張嘉璈擔任主任,王家楨、張振鶩等人為委員;以留蘇12年的蔣介石之長子蔣經國擔任外交部東北特派員。 按照熊式輝的建議,蔣介石正式命令劃東北三省為九省,9月5日發布了九省二市主席、市長任職名單:遼寧省主席徐箴、遼北省主席劉翰東、安東省主席高惜冰、吉林省主席鄭道儒、松江省主席關吉玉、合江省主席吳翰濤、黑龍江省主席韓俊傑、嫩江省主席濟群、興安省主席吳煥章;哈爾濱市市長楊綽庵、大連市市長沈怡。 1945年10月12日,雄心勃勃的熊式輝帶著東北的接收大員們,乘4架美製C-47運輸機來到長春。熊式輝一到長春,便召開東北行營高級會議,他躊躇滿志地說:“我們的困難起於東北,我們的勝利也必須止於東北,貫徹於東北。” 1945年,蔣經國任外交部東北特派員赴長春與蘇軍洽商接收事宜 熊式輝等人打算利用《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中“蘇聯重申中國在東北三省之領土完整主權及領土行政之完整”的規定,從蘇軍手中接收東北。到達長春後,即大擺宴席,宴請蘇聯紅軍駐東北的高級將領。當時,蘇聯紅軍元帥馬林諾夫斯基已經回國,蘇聯紅軍遠東方面軍參謀長出席了宴會。 宴會中,熊式輝向蘇方提出,請蘇聯紅軍協助國民黨人員進行“行政接收”,蘇軍參謀長微笑著告訴他們:你們來晚了,林彪和羅榮桓的東北人民自治軍已佔領了整個東北,各地都已建立人民政權。蘇聯紅軍認為東北各地建立的抗日武裝和民主政權,純係東北人民自己建立起來的,與蘇聯紅軍無關;至於“行政接收”那是中國的內政,蘇軍不便協助與乾涉。熊式輝碰了一鼻子灰。 當蔣經國在一旁提出,派東北宣慰使莫德惠到吉林,金鎮去瀋陽,張潛華去哈爾濱“視察”,請蘇軍保護時,蘇軍參謀長只同意莫德惠到吉林,而對去瀋陽和哈爾濱的人則不負安全責任。而且,蘇方還提出:“凡在蘇軍佔領區內由日軍所使用之一切物件,均係合法的戰利品”的要求。 蘇軍不予以協助,原定的接收計劃無法實施,無奈之下,熊式輝於10月21日匆匆由長春返回重慶,向蔣介石請求對策。 共產黨軍隊在蘇軍的默許和暗中幫助下大批出關,已使蔣介石異常焦急,再聽到熊式輝匯報說蘇軍對國民政府接收東北從中阻撓,氣得他拍著桌子大罵熊式輝無能。但罵歸罵,東北還是要接收的。稍後,蔣介石給熊式輝出了三條計策: (一)由國民政府外交部把蘇聯在戰利品的名義下,運走的東北工業設備及大量物資之事實及阻礙國民黨接收等情況,用備忘錄形式送交蘇聯政府,並要求尊重國民黨政府在東北的主權。 (二)飭令中央各部會及東北九省市重要接收人員迅速飛往長春,做好行政接收的各種準備。 (三)抽調國民黨精銳部隊,立刻由海、陸、空三路向東北運兵,作好軍事接收的各種準備。 蔣介石之所以作出以上決定,一是他認為蘇軍在東北的做法和要求,不一定反映蘇聯政府的政策,他決定由外交部以備忘錄形式把東北情況通知蘇聯政府,希望蘇方能夠糾正。二是因為東北是中國的領土,作為中國的合法政府,他有權利接收,因此,他命令國民黨部隊即刻進入東北,擺出一副強硬的姿態,企圖使蘇軍就範。 蔣介石在重慶親自約見蘇聯駐華大使彼得羅夫,要求蘇方為國民黨部隊在營口、葫蘆島登陸提供安全保證。並且致電東北行營,強調目前第一要務,是要使國軍迅速進入東北,否則拖延不決,國軍將在東北無立足之地。 熊式輝得了蔣介石的三條計策,於10月26日返回長春,立即飭令東北九省的主席和市長迅速飛往長春。蔣經國再度向蘇聯提出“行政接收”的要求,蔣經國以中蘇條約第七條“蘇軍進入東北三省後之行政問題,由中國國民政府派遣代表及助理人員在業經收復地區設立行政機構並指揮之……”為依據,同蘇軍總部交涉行政接收齊齊哈爾、哈爾濱、佳木斯等地。 蔣介石一面向蘇聯施加壓力,一面又做了另一套方案。當時在東北境內沒有繳械的日偽軍隊各有10餘萬人,這些部隊已向國民黨投誠,只待國民黨軍隊前去繳械。蔣介石想利用這20餘萬日偽軍隊與中共周旋,他認為中共在東北一兩年內決不能消滅這20餘萬日偽軍隊。 11月16日,蔣介石在重慶軍事委員會上對東北的情況進行分析時說:“統帥部原定派3個軍接收東北,後來又加派兩個軍,一共5個軍。現在蘇聯不負責任,藉口登陸的地點為共匪佔領,給我們以種種的阻礙,因此我們軍隊入境,事實上非常困難。”“我們寧可將東北問題暫時擱置,留待將來解決。我決定將東北行營移駐山海關,而以原來準備開入東北的5個軍,加入華北方面,首先來肅清華北方面的土匪,先安關內,再圖關外。這種由近及遠的政策,我想一定不會錯誤的。”最後他鼓勵部屬要格外奮勉,格外努力,完此一簣,以竟全功。 11月17日,張嘉璈以東北行營代主任名義把東北的接收大員們召集到一起說:“1個多月來,迭經交涉,不但接收問題枝節橫生,一再受阻,而且長春市內的安全也受到威脅。現奉熊主任轉蔣委員長命令,從今天下午起開始撤退,所有行營人員除留董彥平副參謀長及少數軍事人員以'中國軍事代表團'名義仍留在長春與蘇軍聯繫外,所有接收人員一律撤到北平待命。” 張嘉璈最後悲涼地說:“人生有限,國運久長。你們大家不要灰心喪氣,到北平靜候指示吧。” 撤退之後,熊式輝在北平對張潛華、莫德惠等東北行營高級黨政人員說:“這次總撤退,是委員長外交上的一張王牌!”“而且必要時,我們還可以把它作為一個國際問題提交雅爾塔協定簽字國去討論、裁決。那時美英等我友邦定會施加壓力,不愁斯大林不合作。” 同日,蔣介石致電美國總統杜魯門,把國民政府接收東北發生困難的責任全部推到蘇聯及中共身上。 蔣介石的這幾步棋果然奏效。斯大林並不想得罪美國,蘇聯雖然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勝利,但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正在努力恢復國力,因此,很怕再捲入新的戰爭。 日本投降時,蔣介石的上百萬嫡係部隊滯留在西南、西北地區,而其中最精銳的幾十萬美械裝備部隊被擺在中緬、中印邊境。蔣介石根本無法向東北迅速出兵。 美國對於蔣介石的窘勢是十分了解的,美國總統杜魯門回憶當時的情況是:“蔣介石的權力隻及於西南隅,華南和華東仍被日軍佔領著,長江以北則連任何一種中央政府的影子也沒有。”“事實上,蔣介石甚至連再佔領華南都有極大的困難。要拿到華北,他就必須同共產黨人達成協議,如果他不同共產黨人及俄國人達成協議,他就休想進入東北。” 杜魯門奉行“扶蔣反共”對華政策的美國,很能體諒蔣介石的難處。杜魯門在《回憶錄》中稱:“由於共產黨人佔領了鐵路線中間的地方,蔣介石要想佔領東北和華南就不可能。事情很清楚擺在我們面前,假如我們讓日本人立即放下他們的武器,並且向海邊開去,那麼整個中國就將會被共產黨人拿過去。因此我們必須採取異乎尋常的步驟,利用敵人來做守備隊,直到我們能將國民黨的軍隊空運到華南,並將海軍調去保衛海港為止。因此,我們便命令日本人守著他們的崗位和維持秩序。等到蔣介石的軍隊一到,日本軍隊便向他們投降,並開進海港,我們便將他們送回日本,這種利用日本軍隊阻止共產黨人的辦法是國防部和國務院的聯合決定而經我批准的。” 1945年8月12日,麥克阿瑟將軍即以遠東盟軍總司令的名義,對在中國戰區的日本軍隊下令,只能向國民黨政府及其軍隊投降,不得向中國人民的武裝力量繳械。 其後,面對中國境內復雜的情況,特別是國共內戰可能重新爆發的情況,據美國自己宣稱,當時面臨三種對華可能之抉擇:(一)完全擺脫;(二)大規模地在軍事方面加以乾涉,援助國民黨摧毀共產黨;(三)一方面援助國民黨,盡可能廣大地在中國確立其權力;一方面努力使雙方得以妥協,以避免內戰。 美國政府決不肯採取第一種方案,因為美國“民意”感到這“無異在我們從事有助的堅定努力前,放棄了我們的國際責任與我們對華傳統的友好政策”。第二種方案,美國政府認為很能“吸人心目”,但是,“大戰前的十年當中,國民黨沒有能力摧毀共產黨”,大戰後,“國民黨的力量業已削弱,意志消沉,不得民心”,“在其他方面,共產黨的力量則較它過去任何時期更為強大”,“只有靠美國的軍力才能逐走共產黨,美國人顯然不會認可我們軍隊在1945年後肩負如此巨大的義務的”。這迫使美國政府不敢公開“大規模地在軍事方面”援助國民黨政府,而採用了第三種方案。 為了控制中國,把中國變為美國的勢力範圍,美國在軍事上、經濟上扶持國民黨,使其成為美國在中國的立腳點和反蘇、反共的前鋒。 美國援助國民黨政府,主要是通過延長《租借法》、提供各種貸款和派遣軍事顧問團等形式。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通過的《租借法》規定:向盟國提供的租借物資,只供戰時打擊共同敵人之用。戰爭一結束,根據該法給予盟國的軍事援助即應停止。 “二戰”結束後,美國即停止了向其他盟國運送“租借”物資,而在1945年11月15日,美國則宣布繼續以租借物資援助國民黨政府,到1946年7月10日,即中國的全面內戰爆發半個月後,美國政府再一次批准將按戰時《租借法》援華的有效期推延至10月底(以後又繼續推延)。 據美國政府公開承認:“自對日戰事勝利以後,中國政府所接受之外援,達到22.54億美元,其中美國以贈與及貸款方式供給90%,即略逾20億美元。美國之援助在經濟上與軍事上各佔一半。自對日戰事勝利後,美援總數佔中國政府財政支出之50%以上,其中在中國政府預算上所占之比率,實超過戰後美國給予任何西歐政府者。除此種贈與及貸款外,美國並贈以大量軍用及民用之剩餘物資,僅以名義上之價格售予中國政府。價值逾10億美元之剩餘物資僅以2.32億美元售予中國政府。此外美國曾以軍事顧問員協助中國政府,且'遺棄'並移交相當數量之軍用物資予中國,其數量殊難以美元計值。” 大規模內戰爆發前夕,美國國務院除向國會提出《繼續對華軍事援助法案》請求通過外,又著手同國民黨政府進行談判,準備把儲存在西太平洋的價值20億美元的戰爭剩餘物資以5億美元的低價出售給國民黨政府。美國總統杜魯門承認,美國在抗戰勝利後給予蔣介石政府物資援助,是抗戰勝利前美國援華物資的兩倍。 1946年3月,美國政府正式向國民黨派出約2000人的軍事顧問團。這些美軍顧問幾乎遍及國民黨軍事機關的各個要害部門。國民黨的陸、海、空軍及聯勤各總司令部均設有“美軍顧問組”;國防部所屬各廳、局及軍事院校均派遣美軍的首席顧問或顧問;在一些重要的海、空軍基地也設立了顧問團的派出機構。 出了錢,派了軍事顧問還不夠,美國還直接派兵進駐中國,協助國民黨軍控制一些重要的港口、基地。截至1946年6月,進駐上海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