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紀實報告 毛澤東與蔣介石

第15章 第十四章蔣介石要將大陸剩下的王牌五十二軍派往朝鮮參戰,被杜魯門巨絕

毛澤東與蔣介石 陈敦德 6215 2018-03-14
蔣介石要將其在大陸剩下的最後王牌五十二軍派往朝鮮參戰,被杜魯門所拒絕。 (台北—華盛頓,1950年6月底—1952年2月) 為了達到出其不意的突襲效果,大凡戰爭都是在星期天打起來的。這已經不是什麼秘訣,而是一條發動戰爭的規律。儘管以前已經有了許多星期天開仗的先例,一九五零年六月二十五日星期天,在南北朝鮮交界的三十八度線,又突然爆發了戰爭。戰爭往往要使交戰的雙方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朝鮮戰爭,後來演變成中國與美國兩大國的較量。據歷史記載,三八線上剛打響時,毛澤東主席與杜魯門總統的反應有一點相同:並不像蔣介石一樣是興高采烈、喜出望外的。 新中國建立以後,中國大陸上有幾十年遺留的戰爭創傷需要醫傷。一九五零年六月上、中旬,毛澤東在中南海懷仁堂主持召開了中共七屆三中全會。毛澤東在會上作了《力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鬥爭》的書面報告,作了有名的《不要四面出擊》的講話,他主張為了建設新中國,要團結大多數人,包括民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的大多數,不要四面出擊,樹敵大多,造成全國緊張。接著,毛澤東又參加六月中下旬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政協會議,請各方代表人物來討論即將公佈的《土地改革法》。至一九五零年六月份,解放軍人數已經達到了五百四十萬這個龐大的數字。隨著大規模戰爭的結束及經濟建設的需要,除了保證有足夠的力量解放台灣、西藏,鞏固國防及鎮壓反革命,經毛澤東批准,準備在一九五零年下半年,復員一百四十萬人,使部隊保留四百萬兵力。毛澤東是在這一連串治國的會議中聽到朝鮮戰爭爆發的消息。他關注著,首先擔心的是這場戰爭會不會影響新中國建設的步子。即使在不久以後,麥克阿瑟將戰火燃到東北邊境鴨綠江邊。毛澤東是召開了好幾次政治局會議,反复斟酌,不得已才決定彭德懷掛帥緊急出兵的。

由於時差的關係,戰爭爆發的時候,美國人正在過週未。杜魯門在這些日子以來,被國會的共和黨人搞得傷心透頂,幾乎忍無可忍,他在這個週末,樂得將外交事務拋到九霄雲外,放鬆頭腦,到密蘇里老家去過幾天清閒日子。總統座機飛過密西西比河上空,降落在堪薩斯城。難得的家庭團聚以擁抱、打趣及閒聊開始。只來得及吃了一頓合家晚餐,一陣急促的電話鈴將當晚家庭團聚的歡樂一掃而光。電話是國務卿艾奇遜打來的:“總統先生,我剛得到極其嚴重的消息。北朝鮮人已經入侵南朝鮮了。” 經過一陣忙亂之後,杜魯門只好中斷休假,集合他的隨從人員,乘飛機趕回華盛頓。 對於蔣介石來說,朝鮮戰爭爆發前那段日子,可以說是他一生中最傷心最難受的日子。海南島、舟山丟失後,台灣島上人心惶惶,就是他下令槍斃了陳儀、吳石幾個大人物也沒能鎮住人心。杜魯門、艾奇遜在等著看他的笑話。蘇聯代表馬利克提出在聯合國驅逐台灣代表,“中國”席位應歸新中國;為此,馬利克為抗議國民黨人還佔據席位而退出了會場。海峽對岸,中共兩個兵團的大軍在每天登船操習水戰。有的報紙已經用“坐待斃命”來形容蔣介石的命運了。就是亞洲太平洋地區非共產黨國家五月底在菲律賓碧瑤開會,印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澳大利亞、錫蘭、巴基斯但、泰國等都派了代表出席,與會國家不同意菲律賓奎里諾總統邀請蔣介石參加。儘管蔣介石是這次會議的首倡者,為此他還專門從台灣出訪了馬尼拉與漢城發起開會。蔣介石確是夠傷心落魄的。

這段日子蔣介石特別關心報紙上的消息。他一天看兩次報。早上七點半吃早餐時看台灣各報。下午三點香港的報紙到了,他也要看。太忙的時候,侍從要為他用紅藍鉛筆劃出該看的標題。議論他本本及台灣的消息,他特別關注。六月二十四日的香港某報轉載了一條印度報業托拉斯的快訊稱:艾奇遜已經表示過美國將在是否接受中國進入聯大的問題上不投反對票,而且華盛頓方面已經暗示了好幾次,它希望安理會的其他成員國“迫使”它接受紅色中國在聯合國占有一席,有消息說有人已在動員法國和埃及投票贊成北京進入聯大。這當然是使蔣介石讀了十分酸澀的一則新聞。 六月二十五日早上七點過後,蔣介石像往常一樣翻閱報紙用早餐。負責簡報的蔣經國急匆匆拿著兩份材料走進來,說道:“打起來了!在三八線打起來了!”

蔣介石趕快接過材料掃了一眼,上面列著通過國際電訊零星片斷收到的消息:“金日成部隊乘星期天跨過三十八度線……”“李承晚守軍與北韓史大林戰車在三八線激戰……”蔣介石情緒有點激動,連臉色都有點脹紅,眼睛都亮了:“經國,加緊與駐漢城的鄒大使聯繫。” 蔣介石日夜盼望的第三次世界大戰,難道真的降臨了? !當晚十點鐘,台北才接到駐漢城大使鄒毓麟發來的第一封電報,報告北韓三軍越過三八線南下戰況。晚十點半,又接到第二封電報,報告使館應變情況及戰況進展。過了午夜,又接到第三封電報,報告鄒毓麟與南韓政府及美國使館聯繫情況,並反映了南韓亟需外援的情勢,還報告大使館必要時擬撤往釜山。蔣介石對於朝鮮戰爭的初步反應,和鄒毓麟的研判大致相同。鄒毓麟記述說——

今韓共南侵,釀成大戰,南韓全國奮起抗戰,等於對癌症實施外科手術療法,所謂“置諸死地而後生”,因禍得福,反得死裡逃生。韓戰對於台灣,更是只有百利而無一弊。我們面臨的中共軍事威脅,以及友邦美國遺棄我國,與承認匪偽的外交危機,已因韓戰爆發而局勢大變,露出一線轉機。中韓休戚與共,今後韓戰發展如果有利南韓,亦必有利我國,如果韓戰演成美俄世界大戰,不僅南北韓必然統一,我們還可能會由鴨綠江由東北而重返中國大陸。如果韓戰進展不幸而不利南韓,也勢必國此而提高美國及自由國家的警覺,加緊援韓決不致任令國際共黨渡海進攻台灣了。 當天,蔣介石還收到美國遠東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從東京發來的急電,詢問蔣能否派一個軍赴朝作戰。同日,麥克阿瑟又向台灣派出以費爾德上校為首的“遠東軍駐台灣軍事聯絡組”。

六月二十六日,凌晨天未亮,蔣介石就致電南朝鮮總統李承晚,對南朝鮮戰事深表關切。接著,蔣介石在陽明山莊召開緊急會議研究出兵赴朝問題。軍方的首領反對出兵,可是王世傑。葉公超等文官卻認為這是政治上的一個難得的機會,應該出兵。會議經過叩個多少時爭論,通過了出兵朝鮮的決定。 此時,鄒毓麟又從漢城來電報告:南朝鮮急需外援,必須特別迅速,否則就緩不濟急;而外援之中可能的,第一是美國,第二就靠台灣了,如果沒有及時的外援,漢城固不必說,整個朝鮮半島,勢必在兩週內完全落入北韓共軍之掌中。當日,蔣介石拍板出兵後,立即向李承晚馳電聲援,並表示將採取有效步驟進行援助,其中包括派遣主力五十二軍附加第十三師共三萬三千人出兵朝鮮,直接參戰,並立即著手準備。對準備參戰部隊的軍官、兵員、裝備、運輸進行補充和調整,計劃經空中和海上將部隊運到朝鮮戰場,台灣當局還按蔣介石指示給美國國務院提出要求參加朝鮮戰爭的備忘錄,聲稱這些部隊將攜帶“中國自己手中所有的最優良的裝備。台灣將派C46式運輸機二十架運輸這些部隊,而且這些部隊可以在五天之內準備就緒,候命待發。”蔣介石自己也公開說:“中華民國政府軍距離韓國最近,是能夠赴援最快的友軍。”

駐防在台灣北部地區的第五十二軍是蔣介石從大陸撤出來的唯一完整的主力軍。在遼沈戰役中五十二軍從營口市往海上逃跑,是該戰役中唯一漏網的國民黨的以軍為建制的部隊。來調防上海,曾與陳毅大軍在浦西激戰,後來乘軍艦經舟山退至台灣。亦曾經調防舟山群島。原軍長劉玉章為黃埔軍校四期畢業,是一員驍勇的戰將,長城抗戰中在古北口負過傷,還參加過有名的台兒莊戰役及武漢會戰、長沙會戰等;甚為蔣介石所器重,後來在台灣曾獲晉升陸軍一級上將。可見蔣介石為了通過朝鮮戰爭反攻大陸,將自己最後的王牌都願拿出來。 六月二十六日以後,五十二軍奉命進入一級戰備。全建制待命,隨時準備出發。二十六日,陸軍總司令孫立人奉蔣介石之命對五十二軍調整充實,郭永任軍長,李有洪任副軍長。

六月二十八日,台灣當局的外交部長葉公超授意駐美大使顧維鈞及在美文化名人胡適赴白宮拜會杜魯門總統,面交了蔣介石六月二十六日向社魯門建議派五十二軍馳援南朝鮮的電報副本,以示台灣方面的誠意。 六月二十五日這個星期天的傍晚七時,總統座機飛回華盛頓。白宮還在修繕,杜魯門在從機場驅車駛往臨時白宮布萊爾大廈的不長路途中,聽取了國務卿艾奇遜、國防部長約翰遜和副國務卿韋布的簡短匯報。到達布萊爾大廈後,杜魯門來不及吃飯,剛夠抽空給妻子打電話,通知平安到達,十三位負責全國軍事與外交的高級官員已經恭候在會議廳裡。 很奇怪,討論朝鮮戰爭的會議一開始就偏離了正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首先宣讀麥克阿瑟將軍提交的關於台灣的長篇備忘錄,而並不是討論朝鮮的戰況及事態發展。與會者聽到的是麥克阿瑟急切地呼籲杜魯門改變元月份所宣布的美國無意保衛台灣的政策。麥克阿瑟將這個島嶼比作“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和潛艇供應船”,認為把它拱手讓給一個不友好的政權“對美國將是一場巨大的災難”。麥克阿瑟表示願意甚至迫切希望訪問台灣作一番調查,以確定為保衛這個島嶼免遭侵略對“軍援的需求和限度”。與會者們早已聞悉這些言論,因是老調重彈,就對之嗤之以鼻,中間既沒有插話,也沒有各抒已見。艾奇遜暗暗嘀咕,軍方中的鷹派想藉朝鮮戰事在台灣問題上向總統施加壓力。

布萊德雷發言完畢,正好總統管家來招呼進晚餐。會議就改至餐廳的橢圓紅木餐桌上進行,總統首先發言,表示願意傾聽對局勢的任何見解,他暫時無意作出任何重大決定。他先請艾奇遜報告朝鮮局勢。艾奇遜介紹朝鮮戰場混亂而尚不明朗的當天局勢,表示令人擔憂。艾奇遜提出了經國務院與國防部官員討論的三項建議:1.向南朝鮮運送軍援計劃外的武器裝備;2.動員空軍掩護美國僑民撤退;3.命令駐菲律賓的第七艦隊向北移動,以阻止中共軍隊進攻台灣,同時勸阻蔣介石不要採取任何針對大陸的行動,不允許麥克阿瑟對台灣作調查性訪問,艾奇遜強調指出,美國不應和蔣介石搞得太熱乎。他認為台灣前途將由聯合國決定。 杜魯門這時插話:“或者由對日和約來決定。”

布萊德雷又接著發言,表示他並不認為蘇聯人已經準備就緒要打仗了,他對“投入地面部隊特別是大規模捲入的可取性表示懷疑”。 海軍上將謝爾曼也發言認為應該約束蔣介石。國防部長約翰遜提出對麥克阿瑟也要嚴加管束,“以免使他的權限過大”。 第二天,朝鮮戰場上,南朝鮮軍隊一觸即潰,北朝鮮部隊進逼漢城。李承晚率高級助手已經南逃,還傳來了李承晚一行要到日本建立“逃亡政府”的消息。艾奇遜大吃一驚,在傍晚七點多打斷了杜魯門的晚餐,說朝鮮局勢極為嚴重。杜魯門說:“晚上九點開會。”這樣,出席前一天會議的原班人馬又重新回到布菜爾大廈的紅木圓桌四周。儘管局勢嚴重,經過討論,杜魯門還是沒有批准海空軍“在三八線以南採取行動”。杜魯門建議先觀察幾天再作決定,他說:“我不希望打仗。”

艾奇遜又提到蔣介石,並希望第七艦隊實行雙向封鎖,即阻止任何一方對另一方的攻擊。 杜魯門表示同意,接著談起了台灣問題。杜魯門推翻了自己在元月五日所作的承認中國對台灣主權的聲明,在這次會上提出希望考慮“台灣重新劃歸日本”的設想,並想將台灣置於麥克阿瑟的控制之下。他透露大約一個月前,蔣介石給他來過一封密信,蔣在信中提出“引退”,讓另一位較少引起爭論的人物接替其位置。杜魯門認為,如果提出讓麥克阿瑟接替蔣的位置,蔣會接受。 這就意味著麥克阿瑟將成立日本與台灣兩個地方事實上的總督。艾奇遜對此顧慮很重。艾奇遜認為蔣介石詭計多端,居心叵測,有可能耍花招實際上抵制麥克阿瑟,只是達到要美援的目的。艾奇遜說:“在台灣問題上使我們陷入混亂是不值得的。” 艾奇遜簡短有力的話說服了杜魯門。國防部長約翰遜插話說:“不管出於什麼目的,美國不能再給蔣一個子兒。過去我們給他們的金錢現在都投入了美國房地產交易,或者都存入了馬尼拉的銀行。” 艾奇遜這次勸阻了杜魯門與蔣介石勾搭。這次會議決定,美國空軍和海軍將同北朝鮮人作戰,美國海軍確保兩個中國政權相互保持距離。 戰爭爆發四天之後,六月三十日,麥克阿瑟用十分急切的語調給華盛頓發了一封長達兩干字的電報,聲稱只使用海空軍已無濟於事,目前唯一的希望“是在朝鮮作戰區域投入美國地面部隊。”他建議立即派遣一支大約兩千人的加強團,隨後,他希望“從日本抽調多至二個師的美國部隊,供初期的反攻使用。”當日早上七點剛過,杜魯門打電話給國防部長約翰遜和陸軍部長斯,要求他們“考慮一下抽調兩個師給麥克阿瑟,並考慮接受中國國民黨政府提供兩個師的可能性。”杜魯門認為,蔣介石政府仍然是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使用蔣的部隊是名正言順的。杜魯門的理由是:“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荷蘭都派艦隻、飛機參戰,我們大概也應該使用中國的地面部隊。” 杜魯門預見到這樣做會引起強烈的反應:“我們不知道這樣做對毛澤東將意味著什麼。我們必須小心謹慎,不要引起一場全面的亞洲戰爭。” 上午九點半,杜魯門的戰爭委員會在白宮舉行會議,杜魯門就麥克阿瑟要求增派兩個師一事徵求意見。他拿不定主意,接受蔣介石提供的三千三百人的軍隊“是否值得”。這些軍隊能像蔣介石說的在五天之內能夠上船啟運。杜魯門認為“時間是非常重要的”。 艾奇遜明確反對蔣介石軍隊捲入。他指出,接受蔣介石的軍隊就有把中共引進朝鮮或者台灣的危險。此外,蔣介石如果派部隊到朝鮮,勢必會削弱保衛台灣的能力。共產黨人就會乘虛而入,迫使美國在干預朝鮮的同時決定是否干預台灣。 三軍參謀長們明確表示避免蔣介石捲入。蔣介石的部隊裝備與南朝鮮人的相比相差無幾,而南朝鮮人則無法與北朝鮮的裝甲部隊相抗衡。此外,使用蔣的部隊還須動用運輸工具,倒不如這些工具更有效地把美軍和補給運人朝鮮。 最後,杜魯門無可奈何,只好同意婉言謝絕蔣介石提供的援助。此外,已經開始中英建交談判的英國表示,不能和台灣軍隊一起並肩作戰。美國權衡利弊,也只能採取取英舍蔣的方案,拒絕了蔣介石的援軍。 蔣介石格外熱衷於派兵參加朝鮮戰爭,其目的是直言不諱的:他期望通過赴朝作戰,就可以從北朝鮮進攻東北,或者在東南沿海開闢第二戰場,實現其反攻大陸的如意算盤。因此,蔣介石後來吹噓說,如果台灣國民黨軍隊參加朝鮮戰爭,則戰爭情勢,必將完全改變,並可使中共志願軍在作戰中發生政治和心理的影響從而瓦解其軍心。他指責美英等西方反對國民黨軍隊參加朝鮮戰爭,“乃是韓戰最後沒有結果的一個最大原因”。 蔣介石見正式出兵的建議無效,在一九五零年八月間,又通過和麥克阿瑟的私交提出派一萬五千人以“志願軍”的名義人朝,結果遭到美國拒絕。 同年十月,新中國的志願軍從東北跨過鴨綠江赴朝作戰,十一月下旬,美軍在朝鮮北部遭中國志願軍反攻出現了大潰敗;麥克阿瑟又提出要蔣介石派出增援,同時向台灣運去了兩個軍的裝備,並派出接運部隊的飛機。 蔣介石大喜過望,於十二月一日下令第五十二軍於二十四小時內完成作戰準備,並派出先遣團赴漢城。 可是,這時仕魯門總統已召開了國家安全會議。會議討論後,認為起用台灣軍隊只能有一點表面價值,卻會遭英國等盟國強烈反對,還有引發同中國的全面戰爭的危險,所以認為,即使暫時無兵可派,也不能引蔣入朝。 蔣介石還是不死心。 一九五二年二月,朝鮮戰場是交鋒最為激烈的時候,蔣介石第三次向美國提出出兵朝鮮。 杜魯門卻越來越清楚地看清了蔣介石參戰的用心,是在於挑起美國和新中國之間的大戰;而在朝鮮戰場上,美國和中共都想把戰爭控制在一定的規模內,因此,杜魯門不能讓蔣介石通過出兵朝鮮來達到其企圖。最後,杜魯門不但拒絕了蔣介石出兵的要求,還乾脆以指揮權調整的名義,把朝鮮戰爭與台灣問題截然分開。 蔣介石為此對杜魯門抱怨甚深。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