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紀實報告 巴山紅旗·紅四方面軍川陝紀實

第20章 “赤化全川”石刻

通江縣沙溪鄉景家塬一座海拔八百多米的高山上,有一大片裸露的岩石,岩石上刻有兩幅巨型標語:“赤化全川”和“平分土地”。 “赤化全川”每字高五米五,寬四米七,筆劃寬七十厘米,深三十五厘米;“平分土地”每字高五米七,寬四米九,筆劃寬六十厘米,深十厘米。這幅標語,每個字接近三十平方米,粗大的筆劃內可臥下一個人,數十里外可以看到。 兩幅巨型標語如同無聲的吶喊,宣示著紅軍在四川的戰鬥的目的和革命宗旨。幾十年的風雨過去了,這兩幅巨型標語仍然在告訴我們,當年紅軍為之浴血奮鬥的革命理想。這就是宣傳的力量。 紅四方面軍之所以能夠在很短時間裡開創川陝革命根據地,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做到了“紅軍發展到哪裡,黨的宣傳工作就到達哪裡”。

要實現自己的革命理想,就要動員廣大群眾,要動員廣大群眾,就要開展有聲有色的宣傳活動,將共產黨和紅軍的革命宗旨、目的、做法傳達到每一個人心田。紅四方面軍入川後,宣傳群眾、喚醒工農,邊打仗,邊宣傳,既是戰鬥隊又是宣傳隊。中共川陝省委旗幟鮮明地提出:“在開展各項工作時,宣傳工作要打先鋒”,“黨的宣傳工作要成為開展鬥爭發展組織的導火索”。紅四方面軍政治部號召全軍“在進行革命戰爭,消滅國民黨統治和帝國主義的堅決戰爭中,我們要百倍加緊宣傳工作來奪取群眾”。紅軍打到哪裡,紅旗插到哪裡,黨的宣傳工作就做到哪裡。川陝省第一次黨代會通過的決議指出:“目前最迫切的是要擴大共產黨的政治宣傳,將共產黨的政綱和主張,最淺近、最通俗、最明了、最生動的在各種鬥爭中去宣傳、組織和煽動。”

蘇區的宣傳工作由川陝省委宣傳部、省蘇維埃政府文化教育委員會和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負責組織和領導。 宣傳隊分經常和臨時兩種,經常宣傳隊脫離生產,專任宣傳;臨時宣傳隊由各種革命組織臨時組織。地方各機關、縣以上設經常宣傳隊,十人為一隊,每縣設三到五隊,設隊長一人,大隊長一人,受縣蘇維埃常委會指揮。各縣宣傳隊又統一於省蘇維埃常委會之下的宣傳隊總部。紅軍中設經常宣傳隊,每連三到五人為一小隊,設隊長一人,營設分隊長一人,指揮三個連的小隊合為一隊。團政治處宣傳科內設大隊長一人,統一指揮。必要時可增加臨時宣傳隊。 宣傳對象除了蘇區群眾還包括敵軍。從川陝省委到縣委都專門成立了“白色士兵工作委員會”,專門負責開展爭取白色士兵的工作,中共川陝省委和西北軍區政治部專門編有《對白軍士兵宣傳大綱》和《對白軍標語大綱》,宣傳隊員編寫了許多訴說白軍士兵痛苦、宣傳參加紅軍好處、鼓動棄暗投明的通俗宣傳品,在前沿陣地向白軍士兵演唱或喊話,由於內容切合實際,表現形式生動活潑,相當於開闢了“第二戰場”,不少白軍士兵被打動而投奔紅軍。

在多種多樣有聲有色的宣傳活動中,最有特色的是遍布川陝的紅軍石刻。石刻宣傳是土地革命時期黨的宣傳文化工作的一大創舉。紅軍石刻內容豐富,有石刻文獻、石刻標語、石刻對聯等。川陝蘇區紅軍石刻以其刻寫和保存數量最多、分佈範圍最廣、單幅幅面最大、單幅字數最多,成為中國特有的革命歷史文化資源,堪稱世界一大文化奇觀。 通、南、巴地區屬於喀斯特地貌,石頭資源豐富,當地也不乏書寫標語和刻字的能工巧匠,加之國民黨對蘇區實行經濟封鎖,紅軍和蘇維埃機關辦公和宣傳紙張十分缺乏,用粉筆、墨等材料書寫的標語,保存不了幾天就被雨水沖刷掉了,而刻在石頭上的標語可以長期保留,於是用石頭作宣傳陣地的宣傳模式很快應運而生。 1933年2月,紅軍解放通、南、巴等地後,紅七十三師宣傳隊在通江縣城對岸懸崖上,刻製了蘇區較早的一幅巨型石刻標語“爭取蘇維埃中國!”這幅石刻標語高懸山崖,筆力蒼勁,十分醒目。來出席川陝省第一次黨代會和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的軍隊和地方代表看到這幅石刻標語備受鼓舞。徐向前、陳昌浩看到這幅標語後非常高興,要求各軍師的宣傳隊推廣這種做法。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召集了一批專門以鑿石為生的石匠,成立了一個“鏨字隊”,專門負責在石頭上刻寫標語。鏨字隊分佈在城鄉各地方,在野外、村莊、河岸、路旁、懸崖、陡坡、山牆、石壁、建築物的門廊、石柱、舊的石碑、牌匾等各種地方刻寫標語、口號,有的甚至將很長的文章也刻寫下來。如六千多字的《中華全國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勞動法令(草案)》《川陝蘇維埃政府佈告》、三千多字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中國共產黨十大政綱》等。

從此以後,石刻標語宣傳在蘇區各地迅速興起。川陝省委宣傳部鏨字隊,方面軍總部和各軍、師政治部鏨字隊,刻寫了大量石刻。據上世紀80年代普查,川陝蘇區共有紅軍石刻四千多幅,其中通、南、巴三縣有三千多幅,目前巴中市尚存紅軍石刻近一千幅。紅軍石刻的內容豐富,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生活、文化教育等方面無所不包。傅鍾、宋光、劉瑞龍、廖承志、魏傳統等川陝蘇區的宣傳文化名人,都親自書寫和組織刻寫了大量頗具思想文化和藝術價值的紅軍石刻。 1983年,巴中市進行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在整修街道時發掘出來一批石刻,成為土地革命時期黨的珍貴石刻政治法律文獻有《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碑高二百一十六厘米,寬二百九十六厘米)、《中國共產黨十大政綱》(碑高二百一十六厘米,寬二百七十厘米)、《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勞動法令(草案)》(碑高二百六十七厘米,寬四百二十九釐米,國家一級文物)、《川陝省蘇維埃政府佈告》(碑高二百三十厘米,寬二百二十厘米,國家二級文物)。據考證,這批石刻是1933年11月,川陝省委宣傳部鏨字隊的成果,當時刻好後,分別豎立於川陝省委、川陝省蘇維埃政府、巴中特別市委機關附近的十字街口。西北軍區政治部在今平昌縣江口鎮禹王宮牆壁上刻寫的“擁護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每字一百五十厘米見方,為標準魏碑體。紅三十軍政治部刻寫在巴州區恩陽鎮的“武裝擁護蘇聯”,字寬二百五十五厘米、高一百七十一厘米,為標準行楷。

宣達戰役後,紅軍解放達縣城。紅三十軍軍部進駐一家地主宅院。這是一套很大的宅邸,大門外有一座幾米高石柱製成的寬敞門樓,紅軍鏨字隊在門柱兩邊刻上一副對仗工整、內容震撼人心的標語“斧頭劈開新世界,鐮刀割斷舊乾坤”,兩根石柱的內側刻上“平分土地,階級鬥爭”。現在,這幅標語已經成為珍貴的革命歷史文物被保留下來。 通江沙溪的“赤化全川”石刻,堪稱紅軍石刻“標語王”。 “赤化全川”這幅標語還有一段故事。 1934年農曆三月,紅四方面軍總部鏨字隊在通江沙溪的岩壁上準備刻一幅“國民黨是帝國主義的走狗”的標語,剛刻好“國民”二字時,恰逢川陝省委宣傳部長劉瑞龍一行來此視察,劉瑞龍覺得這幅標語氣魄不大,便建議鏨字隊改刻“赤化全川”四個字,而且要求盡可能刻大些。 “赤化全川”這句話源自1933年12月23日中共川陝省第三次黨員代表大會的總結:“赤化全川”的任務很迫切地擺在你們的面前。

“赤化全川”言簡意賅,鮮明地表現了紅軍在四川的戰鬥目的,極富號召力。根據劉瑞龍的提議,由巴中恩陽一位姓張的小學教員書寫,二十多名石匠費時月餘才將這幅標語鏨刻完工。 “赤化全川”每個字足有三十平方米大小,深深的筆劃道裡臥下一人還綽綽有餘。在中國石刻中,此字的大小,當屬中國第一。 “赤化全川”雄踞高山之巔,筆力遒勁,鬼斧神工,幾十里外就能看見,具有極大的震撼力。敵人對這幅標語極為痛恨,想把它破壞掉,但石刻標語身處深山懸崖,要將其破壞掉絕非易事,始終未能得逞,最後只得將其用石灰水刷成與山岩相同的顏色。 “赤化全川”巨型石刻標語大氣磅礴,猶如巨人登高呼喊,震撼人心,在那個血與火的革命戰爭年代,這些力透頑石穿越時空的革命真理,屹立於天地之間,以曠世巨卷的宏偉氣勢使敵人驚恐戰栗,讓人民群眾備受鼓舞。歷經近八十年風雨滄桑,“赤化全川”依然昂然屹立,萬人景仰,成為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教材。

1983年,國家主席李先念為“南江紅軍石刻標語陳列園”題名,老紅軍魏傳統題詞: 南江之石,標語千古。 回首巴山,永歌斯土!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