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紀實報告 壁上紅旗飄落照·紅都志丹紀事

第38章 大樹下的黨校

中共中央黨校的前身是馬克思共產主義學校,成立於1933年3月,由中共蘇區中央局和政府、青年團、工會聯合辦學,任弼時任校長。同年4月,張聞天兼任校長,中央工農監委主席董必武兼副校長。 1934年10月,中央蘇區紅軍開始長征,大部分學員被編人幹部團,陳賡任幹部團團長,宋任窮任政委,徐特立、成仿吾任政治教員。行軍宿營休息時,幹部團還堅持上政治課。 長征之後的1935年11月,中共中央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在瓦窯堡組建了中央黨校,董必武擔任校長。學員發展到六七百人。 1936年6月,中央黨校遷到志丹縣,校部駐紮在劉坪村,學員分散居住在附近的保娃溝門、任坪、陽台、高台、武溝門一帶有窗戶和沒窗戶的爛土窯裡。

當年,劉坪村住七八戶人家,開闊的台地上長有一棵碩大的中槐和一棵春天里花色繽紛的大楸樹。在大槐樹的南側,有兩個互相連通的四合院,四合院由石窯洞組成,所用石料都是河灘裡的石片,被匠人仄仄斜斜地巧妙砌成,猶如堡壘可以防禦匪患。這些石窯洞歷經風雨歲月,雖然窄小、低矮、古舊,卻依然呈現著曾經的大戶人家立業務實的氣象。 這些石片窯屬於當地人劉家,中央黨校來到劉坪時,劉家讓出了大部分窯洞供黨校領導和教員居住。 黨校搬到劉坪的第二天,召開了一個學員大會。校長董必武和教務主任成方吾分別講了話,將學員編為六個班:一、二、三班是普通班,另外還有工會班、研究班和高級班。黨校教員有白東才、吳文林、李養蘭、李錦銀、馬定邦、廖志高、吉漢傑等。

中央黨校在劉坪村辦學的四個多月時間裡,學員每天早上在寬展的台地上進行兩小時的軍事操練,早飯後圍坐在大槐樹下聽課。每禮拜四天課,兩天討論,一天休息。中央黨校在這裡恢復了原中華蘇維埃中央圖書館後,學員們經常去窯洞四合院裡借閱圖書,往往院子裡坐滿了人,起伏著喃喃的讀書聲和討論問題的聲音。 劉坪是非常貧窮的地方,加之戰爭留下的創傷,使黨校在吃、住等方面都極端困難。可是,學員士氣高昂、滿腔熱情,如飢似渴地投入到革命理論知識的學習中。黨校課程有哲學、政治經濟學、黨的建設、馬列主義和游擊戰爭知識等,並成立了相應的教研室。羅邁、成仿吾、吳亮平、張雲逸等人講授“黨的建設”、“社會發展史”、“蘇維埃政權”、“游擊戰爭”等課程。當時,學員的學習時間一般不超過半年。

當年的學員徐錫林回憶說:那時黨校生活困難,吃不上飯。確實,由於人多,糧食供給十分緊張,黨校專門組建了馱糧隊,到鄉下採購糧食。幾乎天天吃小米和洋芋,往往吃不飽,動員大家利用星期天到山里挖野菜,補充大灶上的菜蔬不足。當定邊、鹽池等縣解放後,黨校在10月份遷到長城腳下的定邊縣城,生活、學習條件略有改善。 毛澤東從1935年11月起,著重鑽研哲學,閱讀了蘇聯和中國學者撰寫的哲學著作10餘種,在博覽群書的基礎上,撰寫出了《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講義。其他哲學教員在備課時也是先當學生,像毛澤東那樣發奮讀書後繫再向學員講授。當時的中央黨校,成為中國共產黨“培養地委以上及團級以上具有相當獨立工作能力的黨的實際工作幹部及軍隊政治工作幹部的高級與中級學校”。先後四次,毛澤東到劉坪的大槐樹下,給中央黨校學員作報告,內容有“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抗日統一戰線”等,聽報告的主要是黨支部委員以及每個班選派的部分學員。

1936年12月,張學良、楊虎城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活捉了蔣介石。黨中央為了適應統一戰線的新形勢,把一批黨校幹部調回中央所在地志丹,聆聽毛主席、張聞天、博古等中央負責人的報告。毛澤東穿著一件白板羊皮襖,長長的頭髮,臉顯得有點消瘦,講話鏗鏘有力,說:“過去我們生活在山溝裡,現在我們要到延安去,大家要學會城市工作,開闢抗戰的新局面。”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