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紀實報告 晚來香港一百年

第30章 “天星小輪”有多老的故事?

晚來香港一百年 长江 1202 2018-03-14
有幾次,我已經數不清,我給內地的朋友描述過這樣的一個香港故事,故事的“主人翁”不是人,只是年代已經久遠了的一排木椅,在維港,在維港海面來往渡人的“天星小輪”上—— 多年前我還沒有來到香港工作,記得第一次休假到香港看望我的先生,有個週日他說要帶我去九龍尖沙嘴,在海邊的濱海大道(後來修成了“星光大道”)照照相、看看彌敦道,然後再逛逛“海港城”。 我知道從港島出發去九龍,無論怎麼去都要過海,都要邁過著名的維多利亞港灣。 “維多利亞港”是香港人的驕傲、城市的靈魂。 內地人到了香港,誰都不會放棄首先去“維港”北岸照張相,身靠圍堤,隔著大海,後背景就是美麗的港島全景。 但是怎麼去呢?先生問我:“你是喜歡坐地鐵、巴士還是渡輪?”

要坐地鐵,票價10元;坐巴士,車費8塊9;但是要是選擇坐小船兒呢,就得走海面,船票每張2塊2,既便宜又可以領略維港海面的風光。 我當然不願意坐地鐵、巴士,一定要坐既“便宜”又“風光”的輪渡。這樣我們就到了灣仔碼頭,上了定時起航的“天星小輪”。 “天星小輪”在香港應該說是比“叮噹車”還要古老的一種海上交通工具。 1888年在維港始航。最初的“天星小輪”只有4艘,單層,燒的是煤,馬達聲音轟鳴,風扇嘩嘩作響。而今天“天星小輪”經過一百多年的歲月,樣子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依然保存著木質座椅、塑料擋雨棚、磨損的地板,還是提不上豪華和氣派。但是就是這種“世紀老船”,香港今天每日還要有7萬左右的人次乘坐,人們不嫌棄它的簡陋,不抱怨它沒有冷氣空調,就喜歡這種帶著歷史味道的工具。

我和先生坐船的那天香港的天空別提有多藍! 整個維港海面宛若一片碩大的綠綢,隨風擺動。 上了船來我發現“天星小輪”上沒有沙發,一排排黃白相拼的木椅,很舊,看得出曾經被人反复油漆過不知道多少遍。不過好在航程不長,也就七八分鐘,坐上木椅,正面迎著海風,已是一份難覓的自然和愜意。 然而就在我和先生在九龍“風光”了一天,黃昏轉頭要回港島,再上船,問題來了,這問題就是回航的“天星小輪”與去時的方向正好相反,座椅背衝著船頭,明白什麼意思嗎?反座兒。 “坐反座兒乘船可是要頭暈的,”我剛開口要陳述厲害,然而不等我把話講完,先生一臉的詭秘,一邊說“別急”,一邊用手熟練地去扒拉一排座椅的靠背,只聽得嘩啦一聲,這排座椅的靠背就愉快地從原來的一側跑到了另一側,接著先生忍不住得意:“瞧,這不就正過來了?不會讓你頭暈的。”話音未落,船上嘩啦嘩啦的聲音已經響成了一片,眨眼之間,滿船的“反座兒”就都被人統統翻成了“正座”——我當時在海上真是,不能再用感慨萬端了,是感慨一端,只是這一“端”足有千斤重:可不,真的是正過來了!就這麼一扒拉?如此簡單的機關?如此巧妙的設計?它是怎麼想出來的?香港人怎麼會有這麼多的鬼心眼兒?

香港“天星小輪”,古樸得給人另一種美輪美奐,佐證著歷史,也鼓舞著今天。 一排排舊木椅只是點綴了一點點的愛心,它給人帶來的驚奇與感嘆可是百年不衰!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