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紀實報告 晚來香港一百年

第29章 滿耳朵“錘聲”煩不煩?

晚來香港一百年 长江 1012 2018-03-14
香港的“人性化”思想閃爍四方,腳步卻絕非始於今天。 “天橋”、“地道”、“自動扶梯”,這些都是看得見的;看不見,或者說不容易被人發現的設施,還有很多—— 記得前文我已經說過,初到香港,我最不喜歡這里人多,除了夜裡上街,白天街上人多得什麼時候都像河邊的蛤蟆骨朵,一湧一湧地連綿不斷。大夏天的,人和人比肩接踵,肌膚相蹭,難免臉對臉、口對口,有時運氣不好,對方一口濁氣呼出,正好讓迎面正走過來的你全數吞到了自己的嘴裡,那個噁心;除此以外,還有一種煩惱我沒有提起,這就是馬路上的噪音,車輛呼嘯,“熱鬧”非凡,這當中還夾雜著一種聲音,很奇怪,噹噹當的,就像一群人在你的耳邊不停地敲鋼板,弄得我一上街就肝火亂躥。開始,我把這種聲音也按照邏輯歸入了噪音,可是後來聽說這種聲音可不是一般的聲音,它有意義、有作用,是專門預備給盲人,讓盲人過馬路時使用。 “盲人”?我感到自己不敬,刷地一下,“噪音”也變得不噪,反倒從耳朵裡生出了很多感動——

過去在北京我只知道盲人有“盲道”,好幾次見到一棱一棱的“盲道”上停放了歪七扭八的一溜自行車,還吵吵著要做電視節目,批評這種不仁不義的行為,提醒政府不能讓“盲道”形同虛設,但是,我從來都沒有想到過盲人除了需要有人給他們安排特別的道路,同時還需要聲音的提示,否則他們怎麼過馬路? 香港街頭噹噹當的錘聲,這聲音和很多馬路上的紅綠燈系統都相連。噹噹之聲大而強烈,說明此時綠燈剛亮,盲人就可以放心地橫過馬路;一俟噹噹之聲變弱,最後漸漸停止,紅燈也就亮起,此時每個盲人的身邊都彷彿有人伸過來了一隻手,悄悄地拉著盲人,提醒他們:小心,紅燈快亮了,這會兒再過馬路可有危險,您千萬要再等上一會兒。 儘管,從2004年到2007年我到香港中央電視台記者站駐站的時間已經有了三個年頭,這麼長的時間,我在港島和九龍見過的盲人加在一起,總共才有兩個,但是仔細觀察,港、九、新三地,只要是大一點的紅綠燈路口,都有噹噹的“錘聲”,彷彿香港每開闢一片新市區,每開通一條市內的主要車道,政府根本就不用去調查這個地區到底有沒有、有多少盲人,人們頭腦中已經有了這樣一個“規定”,要豎紅綠燈就得考慮視力不好的人,這已經成為一種機械的慣性。

香港馬路上苦心的“錘聲”,這種聲音對有眼睛、可以躲避車輛的正常人來說只是多了一種“熱鬧”,但是對盲人卻須臾不可缺少,它和“盲道”(更是隨處可見)一個對著聽覺、一個對著觸覺,共同為失明者構建著一個盡可能安全的世界……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