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紀實報告 我的抗戰1
我的抗戰1

我的抗戰1

崔永元

  • 紀實報告

    類別
  • 1970-01-01發表
  • 176529

    完全的
© www.hixbook.com

第1章 序一歷史紀錄片的新標杆

我的抗戰1 崔永元 2586 2018-03-14
2010年10月底的一個週末,《我的抗戰》劇組的烏爾汗女士來電話讓我為這本書寫篇序。她確信,除了總策劃崔永元、總導演曾海若等幾個核心人物之外,我這個掛名的歷史顧問也是把《我的抗戰》從頭到尾認真看完的人。她的判斷是對的,我確實看了,而且每集都看了不止一遍。烏爾汗作為劇組的聯絡人,最初給我的任務就是給大功告成的每集片子找毛病,要雞蛋裡面挑骨頭。我為此使勁挑,起先還挑出個別的毛病,可越到後面就越難挑,越難挑,看的遍數反而越多。不過,許多集最後的審片意見還是驚人一致的:本集未發現問題。專門糾錯的人抓不著錯,也很失落,覺得很愧對顧問這名號。凡事見微知著,從這點就可以看出《我的抗戰》劇組是做事相當嚴謹認真的團隊。

我從1998年底沾上歷史紀錄片開始,就一直乾著策劃、撰稿的苦命勾當,不得已時才客串一下嘉賓和顧問的。記得《我的抗戰》剛啟動的時候,央視《見證》欄目的製片人陳曉卿先生就曾經向小崔推薦我當先期策劃的,沒想到最後卻陰差陽錯變成了顧問。但不管什麼身份、什麼名義,對小崔的《我的抗戰》,我自是特別關注的。對抗日戰爭的研究,我早有興趣,1986年寫成的碩士論文就是以抗日戰爭初期國民政府的軍事戰略為題的。這個題目當時很前衛,敢去研討國民政府軍事戰略的寥寥無幾,印像中就是上海的餘子道、北京的王建朗及稍後的馬振犢等幾位先生而已。一位業界前輩為此曾經提醒過我,研究抗戰的條件並不是很成熟,禁區多多。我感謝前輩的忠告,但還是投入許多精力在抗戰上面,經歷了其中的酸甜苦辣,並欣喜地看到抗戰研究的禁區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而逐步被打破。不過,時至今日,抗戰這個領域依舊有它政治上特有的敏感性,搬到電視上尤為如此。

算起來,我也參與過近20部紀錄片的創作了,涉及抗戰題材的就有好幾部,如《百年中國》、《抗戰八年》、《一個時代的側影:1931-1945》、《抗戰》、《崢嶸歲月——成都建川博物館的非常記憶》等,深知拍攝抗戰題材紀錄片的不易和艱辛。抗戰老兵持續凋零、古戰場難尋、實物遺存甚少等已經令人惆悵,政治上的禁忌更是在所難免。從功利上言,拍抗戰紀錄片正所謂吃力不討好。但從沉甸甸的歷史責任感出發,從歷史研究者到紀錄片創作者,許多人還是像飛蛾撲火一樣致力於尋找、挖掘和表現更豐富更真實的抗戰,共同的心願是為中華民族留下一段真實的抗戰信史。一場偉大的衛國戰爭沒有得到充分全面的展現,我們這些後輩就愧對抗戰將士和捲入過那場戰爭的平民。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遏這種發自內心的強烈衝動。我相信,小崔和他的團隊也是為了這份強烈的責任感而進入這個領域,並不斷對這段斑駁壯烈的歷史發出不停的追問,而且也因這部紀錄片而“為伊消得人憔悴”。畢竟,幹自己想幹的事,那是無法抵擋的誘惑。做研究的學者和做紀錄片的編導一樣,對弄清真實、表現真相有一種宗教般的激情和信仰,並常常樂在其中。

真實,是紀錄片的靈魂。 《一個時代的側影:1931-1945》是真實的,畫面全部用文獻、照片等來編織,沒有使用過一個人物採訪。 《我的抗戰》也是在史實上較真的,它的手法主要是藉助抗戰老兵與平民的口述歷史。口述歷史如今方興未艾,但做口述歷史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還要有很深厚的人脈關係。如今在這個領域裡,新聞記者、歷史學家和紀錄片導演各擅勝場。小崔的團隊自籌資金上億元,有意識地搶救歷史,可是歲月無情,抗戰老兵和經歷抗戰的老人正在不斷凋零。小崔的團隊數年來採訪了3000多人,而且採訪的內容涉及得深入而廣泛,不只是為紀錄片的畫面服務的。這樣頗為複雜的工程不是一般學術機構能夠做到的,小崔的團隊已經不只滿足於紀錄片編輯的需要。作為電視人,小崔未必需要這麼賣力地做,因為那是歷史學界該做的。

就《我的抗戰》而言,受訪的抗戰老兵多為士兵或者低級軍官,人數多達300人。如此大規模的口述回憶,讓我們對真實的抗戰有了更深切的了解。中國抗戰老兵和日軍有一個很大的不同,日軍士兵和軍官都受過良好的教育,對戰爭留下了眾多的記載,如記日記,寫回憶錄,甚至編出所在部隊的戰史。這方面中國相形見絀,因為中國抗戰老兵中文盲半文盲佔了多數,無法用文字留下有關戰爭的真實記載,再加上政治環境的緣故,非共產黨領導的軍人在很長的時間裡刻意迴避這一段經歷。而到如今,這些抗戰老兵已經風燭殘年,對他們的採訪往往可能就是一次終極的訪問,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訪問,其蘊含的歷史價值不言而喻。他們中的許多人不會寫,但會說,可以說出自身的經歷和歷史的真實。而且他們多半是從一個士兵和下級軍官的角度去講述抗戰的。抗戰是靠千百萬無名的士兵和下級軍官的默默奉獻而持久的,仗是士兵在打的。他們怎麼當兵的,如何適應軍旅生活,在戰場上遭遇了何種狀況,他們的情感和內心世界,他們飽嚐過的死亡、流血、飢餓和眾多不為人知的酸甜苦辣。而且口述的同時,觀眾能看到講述者的表情,同一句話在不同表情下表述有不一樣的效果。口述相比文字是真正原生態的。小崔的團隊積累了異常豐富的“口述歷史”資源,可以向歷史學界炫耀自己所下的厚實功夫,它還怡然自得地展現了自己平民化的獨特視角;它甚至有意識地用故事片式的精巧敘事手段去吸引電影、電視劇的忠實觀眾,顯得野心勃勃。

我涉獵歷史紀錄片拍攝10多年了,還是樂此不疲,足可見它的迷人和魔力了。新興的歷史紀錄片的歷史書寫已經真真切切地在挑戰著傳統的歷史研究範式,我因為機緣巧合,能夠最直觀地感知到了這一點。 而今,我們這個國家正在以空前的速度崛起,許多國民的精神卻意外陷入迷茫和焦躁。誠信二字為人懷疑久矣。據調查,一些母親都不願意將誠信的理念教導給孩子,怕孩子們因此在現實生活中吃虧,而一些官員們喜歡以“講政治”、“顧全大局”等冠冕堂皇的口實把犯事的真相遮蓋得嚴嚴實實。這回由《實話實說》欄目走出來的小崔來做抗戰紀錄片,大規模地探究真實的抗戰,探究戰爭時普通人的內心世界和酸甜苦辣,讓這些普通人走上銀屏,應該不是偶然,而是執著的信念使然!僅此一點,小崔已經在這個時代再一次留下了關鍵性的精神印記,《我的抗戰》亦是如此,它透著的是毅力、堅韌、品格和智慧。寫到這裡,我想以一個抗戰研究者和歷史紀錄片票友的身份,感謝小崔,感謝曾海若,感謝《我的抗戰》的編導、記者和每一位成員,你們的工作有益於民族精神的重塑,會給抗戰的研究和歷史紀錄片的樣式帶來新的改變,《我的抗戰》已經樹立起一個新的標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