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紀實報告 淞滬大會戰·1937

第46章 後記

淞滬大會戰·1937 徐志耕 1099 2018-03-14
烽火連三月的淞滬抗戰雖以中國軍隊的敗退而告終,但是,它顯示了中國人民同仇敵愾、萬難不屈的民族精神,它打破了日本帝國主義“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夢想,它是華夏子孫全民抗戰的嘹亮號角! 中日雙方100萬兵力的浴血奮戰留給我們許許多多值得深省的東西。 就在1877年清政府以光緒皇帝的名義下令拆毀淞滬鐵路的17年後,即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爆發。旅順、大連失守,北洋水師飲恨黃海。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使追隨革新的洋務派上奏清廷:“籌辦海防、開礦、商務、調兵運械,貴在便捷,深悉興修鐵路乃自強之要圖,治國之根基。” 這時的光緒似乎也接受了一點現代文明的熏陶,他不再視修築鐵路為“奇技淫巧”、為破壞“祖宗成法”來加以拒絕。

1896年即光緒下令拆除淞滬鐵路的20年後,光緒頒下聖旨,成立大清國鐵路總公司,任命盛宣懷為鐵路督辦大臣。這時,南洋大臣劉坤一奏請援引北洋修築軍用鐵路之例,撥款興建吳淞至江寧(南京)鐵路。光緒准予先籌建淞滬鐵路,後修京滬鐵路。吳淞至上海段即淞滬鐵路,1898年1月動工,當年12月竣工,線路延長北到砲台灣,起點站改在閘北靶子路口。線路共有鐵橋13座,車站7個,為上海通吳淞口的唯一陸上交通幹線。 由於財力不足,光緒沒有銀兩繼續建造京滬鐵路的上海至南京段,於是,外國人乘虛而入。 1903年7月9日,英國人藉口“列強在華築路應利益均佔”,威脅清政府與英國中英銀公司訂立325萬英鎊的《京滬鐵路借款合同》,從中國鐵路督辦大臣手中取得了建造與經營京滬鐵路全線的權利。

京滬鐵路全長311.4公里,1808年建成通車,全權歸英商怡和洋行和英國匯豐銀行組成的中英銀行公司操縱,並把淞滬鐵路也歸入他們管轄範圍。英國人還在張華浜圍徵了大片土地,建造了兩個鐵路修配廠。 北伐革命的勝利宣告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自主,南京政府成立鐵路部接管京滬和淞滬鐵路的路權為中國所有。此前的20年,英國人為傾銷商品,輸出資本,擴張勢力和掠奪中國資源,每年從這條鐵路上獲得成千上萬的白銀。 1916年以後,上海與吳淞之間客貨運輸十分繁忙,1930年僅客運列車每天到發70多次。 1935年在江灣五角場召開全國第六屆運動會,每天接送觀眾和運動員6.27萬多人。 在1937年的“八一三”戰爭中,淞滬鐵路再次被毀。佔領了上海的日軍,拆走了蘊藻浜鐵路橋及蘊藻浜至吳淞的鋼軌運往日本製造軍火。

鋼軌成了鋼槍,猶如犁化成了劍。直到抗戰勝利,淞滬鐵路又全線修復通車。 中國第一條鐵路的興廢盛衰,折射出近代中國從落後走向文明的艱難歷程。 如果說美國鐵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都有一個不死的靈魂,那麼,淞滬鐵路和在淞滬鐵路沿線進行的三個月的淞滬抗戰,留給我們的,是什麼呢?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