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紀實報告 愛的豐碑

第2章 第一章淮安:一部水寫的歷史

愛的豐碑 靳全生 4083 2018-03-14
一位作家將他的目光在淮陰大地掃視了一遍以後得出結論:這是一片漂浮在水上的土地。事實上,淮陰每一個縣、市、區的發展,都和水密切相關。其中,位於著名的京杭大運河和千里淮河交叉點上的歷史文化名城淮安,與水的關係尤為悠長,尤為深厚。 大約七千年前,古城淮安腳下還是一片長滿蘆葦的海灘。考古學家從淮安附近耕作層下掘得的大量黃沙和沙中的貝殼、木塊以及後來探明的巨型鹽礦都可作證:這裡曾經瀕臨大海。當時,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先民們追趕著冉冉升起的旭日下海,操著石斧、石刀、石鏟勞作,又枕著拍岸的濤聲入眠。那炭化的稻粒、葦席上的圖案和陶皿上的彩繪,無不凝結著淮安先志們引水種稻、採葦編織與和泥製陶的智慧和汗水,無不鏤刻著大海和淮水孕育淮安的最初印記。

歷史步入春秋。吳王夫差欲北上爭霸,為了運兵送糧食,在長江和淮水之間開挖邗溝。邗溝的入淮處稱為末口,就在今天的淮安。滔滔江水挾帶著外來文明,源源不斷地註入生長青蓮崗文化的土地。歲月流逝,在選定的邗溝入淮處,終於矗立起一座閃光爍目的城市。 淮安設縣時始稱山陽縣,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秦漢之際,這裡介乎淮陰、射陽之間,疆土分屬以上兩郡。到東晉義熙七年(411年),便設立了山陽郡和山陽縣。隋朝開皇十二年(592年)廢郡,改山陽郡為楚州,州治仍在山陽縣。南宋紹定元年(1228年)改楚州為淮安軍,元朝至元八年(1342年)改淮安軍為淮安路,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改淮安路為淮安府,共領二州九縣,即海州(今連雲港市)、邳州(今邳縣);山陽縣(今淮安市)、清河縣(今淮陰市區、淮陰縣)、鹽城縣(今鹽城市區)、安東縣(今漣水縣)、桃源縣(今泗陽縣)、沭陽縣、贛榆縣、宿遷縣、睢寧縣。清朝繼為淮安府,至雍正十年尚轄六個縣。歷代郡、州、府、路、軍等地方政府都設在山陽縣。歷史上在這個地方封王、封侯的就有三十多人。清朝康熙、乾隆皇帝都曾到這裡巡視過,直至辛亥革命後方改稱為淮安縣。淮安,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淮上名城。

淮安孕於水,也興於水。隋煬帝開鑿大運河代替邗溝以後的一千年裡,鑄造了淮安歷史上的黃金時期。當時,江淮流域已成為封建王朝的經濟中心,以這條“水面闊一百四十步、通龍舟”的南北大動脈為依托,漕運業大大發達起來。由於地居大動脈的中央,淮安遂成為南北交通的要津。 “凡湖廣、江西、浙江、江南之糧艘,銜尾而至山陽(即今淮安)”,“經末口入淮北上;山東、河南的糧艘不經此地”,“亦皆遙禀戒約”。位於大運河和淮河交匯處的淮安,“漕政通乎七省”,成為“咽喉要地”。製鹽業興起以後,南運的淮北綱鹽囤積於淮安城北,沿海所產之鹽也都要運到淮安的河北批驗,淮安又成為重要的鹽業中心。最盛時期,每年經淮安轉運的漕糧多達六百至八百萬石,鹽二百八十萬擔,關稅收入十幾萬兩白銀。唐以後歷代,都有重要官員駐守淮安“督漕盤查”。明清兩代,還在淮安專設漕運總督衙門,以中央大臣督查漕事。工業和手工業隨之而迅猛發展。淮安布匹被選為貢品,曲酒躋入全國名酒之列。當時工匠多達六千人的淮安板閘船廠,一年將五百六十隻新船送入運河。外地商船“牽挽往來”,致使淮安“百貨山列”,商賈雲集,四方會館林立,“市不以夜息”、“熱鬧繁華,儼然省會”。

當歷史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如東晉和南宋,都曾以淮水為界,兩軍對壘,淮安又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宋朝詩人王清淑對此曾有記述:“平野圍淮甸,雙城入楚州,喉襟關重地,鼓角動邊樓……”。少年時代的周恩來在作文中描述自己的故鄉時也說:“淮陰古之名郡,扼江北之要衝,清時海禁未開,南省人士北上所必經之孔道也。” 經濟的繁榮和軍事的爭奪,促進了淮安的城市建設。據《晉書》、《水經註》、《讀史方輿紀要》等史籍的記載,淮安老城建於東晉初期,距今一千六百多年。經過唐、宋兩代整修,金國使者見“雉堞堅新,稱為銀鑄城”。淮安城的規模在明清時達到頂峰,城周十一里,東西,南北均長五百二十五丈,高三丈。四座城門和三角有樓,城牆上有城垛箭窗,並有水門三處。城內以南門大街、鎮淮樓、漕運部院、府衙為中軸線,共有三十九條街、七十七條巷、二十個坊、十七個宇。元代末年,農民起義軍張士誠部將史文炳鎮守淮安,在老城北四里多的北辰鎮重新築了一座城池,與老城成“犄角之勢”,稱為新城。新城城周七里許,東西長三百二十六丈,高近三丈,城門五座,水門二處、子城四座。一首描述楚州夜景的古詩寫道:“夜入楚家煙,煙中人未眠……燈影半臨水,箏聲多在船……”。當時的淮安有新城和舊城兩座城池,淮河水從城池之間流過。明嘉靖年間,為抵禦日本倭寇的侵擾,漕運都御史章煥又在老城和新城之間建造夾城。此城只有東西兩面城牆,東城牆長二百五十六點三丈,西城牆長二百二十五點五丈,設有城門四座,水門四處。吳承恩有詩描述當時的淮安風景:“淮水風吹万柳斜,高樓飛燕識繁華”。至此,淮安城終於成為一座老城、新城、夾城並列、構造獨特的城市。

淮安三城通江連湖、水網密布,具有濃郁的水鄉特色。著名的古運河,緊貼老城城西滔滔南下,延伸出兩條水系:一為環繞三城的護城河,一為明嘉靖年間整修的古文渠。西引古運河之水的古文渠,寬四五尺、六七尺不等,砌以磚塊,鋪以石板,蜿蜒曲折分東、北、南三支流入園林,進入居住區,穿過建築物。水漲時登舟攬景,別有佳趣。三城內外,共有大小湖塘數百個,水面佔三城總面積的百分之三十四。 “水光遙與白雲連”,造成淮安別具一格的景色。 徜徉在今天的淮安大地,仍可追尋古城在歷史進程中留下的腳印。縣城東北三十公里的青蓮崗古文化遺址,屬於從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階段,是國內外公認的長江中下游文化的代表。因首次發現於淮安青蓮崗而得名。一九五一年以後,曾在這裡陸續出土了許多玉器和陶器。古邗溝入淮處的古末口遺址依然保存,一九八零年,人們還從附近發現密集的土樁。位於城西隅、古運河東側的文通塔建於唐中宗景龍二年,七層八角,高十三點三丈。建於南宋寶慶二年的鎮淮樓,巨大的基座上建有兩層樓房,初為“譙樓”,高約十八米,雄踞城中。鎮淮樓北的漕運總督遺址,房屋雖毀,屋基、礎石仍存於地下;明清時的淮安府衙,位於漕運總督衙門之後。如今,堅固高大的大堂、二堂仍然保存完好,氣勢十分森然。清時的淮安有一百三十多家私家園林和西湖、勺湖、蕭湖、万柳池、桃花垠、燕支池、龍光閣等公共遊覽場所。如今,位於城西、佔地一百四十畝的勺湖公園已經重建,園中大悲閣、春風亭、勺湖書院、蜈蚣橋、老君殿等基本按原樣恢復。

“襟吳帶楚客多遊,壯麗東南第一州”。仰慕於淮安的文化、名勝,遷客騷人紛至沓來。李白、白居易、劉禹錫、杜牧、歐陽修、范仲淹、蘇東坡、秦少游、施耐庵、吳敬梓等一些在中國文學的長廊中熠熠生輝的人物,都曾在這裡留下自己的足跡。大戲曲家關漢卿踏訪淮安,寫出了世界名著《感天動地竇娥冤》;著名小說在這裡誕生,也在淮安完成。在這片土地上,曾經哺育出漢初名將韓信、著名漢賦《七發》的作者枚乘,北宋曆算家衛樸、巾幗英雄梁紅玉、溫病學家吳鞠通、抗英名將關天培等一大批優秀兒女。我們敬愛的周總理誕生在這人傑地靈的土地上,並在這裡度過他的童年。 歷代人傑名士在淮安的遺跡,大都得以保存和恢復。開漢代四百年帝業的韓信,在家鄉的胯下橋、釣魚台、漂母祠等遺跡,均已修葺一新;漢賦名家枚乘父子的故里和重修的枚亭,成為今人懷古之所;走進梁紅玉的祠堂,可睹這位巾幗英雄大戰金山時的風姿;瞻仰地處河下的吳承恩故居,彷彿聽到它在默默地敘述著這位文學大師一生的坎坷和創作的艱辛;憑弔城東郊的關關培墓地和城內縣東街的關天培祠堂,可以使人重溫歷史上那悲壯的一幕;在劉鶚寫作的書屋前流連,也會給人許多有益的啟迪。鎮淮樓西駙馬巷內的周恩來故居,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融進幾百萬瞻仰者的崇敬和思念。

任何事物都有兩個方面。水給淮安帶來活力,也曾給淮安帶來災難。明清時期,黃河氾濫,侵入淮河,兩股大水共爭一條河道,淮水在黃水頂托下,瀉泄不暢,在古淮陰與盱眙間蓄積,浸漫而成洪澤湖,威脅兩淮。淮河河道被黃河挾帶的大量泥沙淤塞,原有水系破壞。一五六九年和一五七零年汛期,淮河洪峰高達一丈五六尺,平地水高七八尺。淮安和泗陽、淮陰、漣水等地被淹七萬餘頃,“人畜漂溺,一片慘景。”清朝三百年間,淮安水災有增無減。黃河再次奪淮的嘉慶十三年,淮安房倒屋塌,貪官污吏謊報和剋扣賑銀,民不聊生,餓殍遍野。在國民黨反動派統治期間,一九三一年的一場大水,吞沒了蘇北一千萬畝農田和七千條生命,將三百多萬人趕出家園。 “倒了高家堰,淮(安)揚(州)二府不見面”。當時的淮安城頭,幾可行船。

“運河上下此要害,宣防調劑需奇才”。一九五一年,週總理制定了“蓄洩兼籌”的方針,親自規劃開鑿的蘇北灌溉總渠,在剛剛新生的土地上動工了。淮安城南運東分水閘上毛澤東題寫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幾個大字,也正是當年一百三十萬民工的誓言。從此,一座座水利設施在蘇北灌溉總渠和大運河交匯處的淮安拔地而起。一九七四年和一九七九年先後建成的淮安抽水一站和二站,南接長江,北通運河,東連黃海,西入洪澤湖,是國家南水北調的重點工程。兩個站的水泵同時開動,二十四小時之內,可以排除白馬湖地區包括淮安在內的四縣約七十萬畝農田的全部積水。淮水充裕,它可以給蘇北灌溉總渠東去二百六十萬畝農田提供灌溉之便;旱魔肆虐,它又可抽取長江的滾滾清流,降魔伏怪。在翻水站和運東閘之間,還屹立著淮安船閘和新修的複線船閘。兩座巨人般的自動控制樓,相對而立;人字形液壓拉桿閘門,彷彿兩把巨型鐵鉗,鎖斷運河。複線船閘可以保證常年雙線通過二千噸級貨船,大大方便了南北水運。

如今,一個以淮安翻水站為核心,包括排洪、排澇、灌溉、發電、交通等二十多座水利建築的現代化水利樞紐,正雄踞在深印著歷史車痕的淮安大地上。前來淮安尋訪的人,參觀了古邗溝入淮處——末口遺址和淮安城中的漕運總督衙門遺址,來到城南的水利樞紐,一種遐思便會油然而生;這三座建築,不正是淮安歷史上的三座里程碑嗎?古末口,曾經預示了淮安的興起;漕運總督衙門的設立,象徵著封建時代淮安的興起;而雄偉的水利樞紐,將召喚著淮安新的振興和崛起!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