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幻小說 古星圖之謎

第53章 第二十五章後記

古星圖之謎 程嘉梓 2405 2018-03-14
還是在二十多年前,我偶然從一本小冊子裡,看到了一篇文章,講的是《拾遺記》裡記載的“掛星槎”的故事。不知為什麼,這篇短文在我腦海中產生了許多奇思異想,竟然久久不能忘懷。 後來,我查閱到《拾遺記》及其作者王嘉的一些資料。原來,王嘉是晉時的方士,所著《拾遺記》不少屬於傳聞。儘管如此,我們今天能見到這樣的傳聞,卻不能不感謝他。進一步講,也不能不感謝我們中華民族的燦爛的古代文化,雖然《拾遺記》和古代文化相比,只是滄海一粟而已。現在,人類雖然早已進入人造衛星時代,但這種美麗古老的傳說依然膾炙人口。我想,想不能把我們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當代人民進行四化建設的崇高精神和人們對未來的美好追求融合在一起,構思一部小說呢?這就是我打算寫的最初的念頭。

可是,這種念頭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有付諸實現。直到一九七七年,召開第一次全國科學大會的決定重新吹響了向科學技術現代化進軍的號角,激起了我的創作願望,這才真的動起手來。 於是,一些以前不曾考慮過的問題相繼而來,要想寫下去,就不能不考慮這些問題。 首先遇到的問題是,怎樣才能把古代的傳聞、當代的現實和未來的遐想結合到一起呢?用什麼樣式的小說才能實現這一點呢?在我看來,最能適合這一題材的,莫過於科學幻想小說了。說它適合,無非是因為在當代各種小說樣式中,科學幻想小說能夠最大限度地容納幻想色彩,從而把人們不曾親身見到過的過去、現在、將來呈現在當代讀者面前。 其次一個問題是,我們需不需要幻想呢?這好像是一個不成問題的問題,但它確實又是一個遠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

事實上,在我國古代就出現了、、《聊齋》、等幻想色彩極濃的小說,並且一直流傳至今。可見,古代人民是需要幻想的。 那麼,是不是在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似乎一切事物都可以用科學的語言給以精確的表達,因而已經不再需要幻想了呢?不是的,科學和幻想非但不矛盾,而且是相輔相成的。隨著科學領域的不斷擴大,它與未知領域的邊界也不斷增加,需要人們去探索、去幻想的奧秘非但沒有減少,反而急劇地增多了。革命導師列寧早就指出:“我們永遠認為不僅詩人、藝術家需要幻想,在科學、技術裡也應當有幻想。就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應該有。沒有幻想連十月革命也是不可思議的。” 現在,在我國,科學幻想小說不但為少年兒童所喜愛,也越來越多地受到青年和成年人的歡迎。可見,當代人民更需要、更喜愛幻想。究其原因,大概不能不說是因為幻想總是美的,幻想是通向未知世界的動力,沒有幻想人類就不會前進的緣故吧。

所以,人類總得有點兒奇思異想。當然,這種奇思異想總得有個基礎,這基礎不是別的,正是人類現有的知識。列寧說過,“真理多走一步,就會變成謬誤。”真理尚且如此,更何況幻想乎?幻想如果離開了這個基礎,就會成為荒誕。這也是我們不能不注意的。 第三,怎麼一個寫法,才能算作是科學幻想小說呢?對於這麼一個問題,國內一直在爭論之中,似乎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但畢竟得有一個說法,否則連自己寫的究竟算不算科學幻想小說也無從確定了。 我想,科學幻想小說首先是小說。這種小說,不僅可以描寫未來,也可以描寫過去和現在;不僅可以描寫可能取得的科技成就,也可以描寫科學領域裡的可能的失誤和教訓;不僅可以描寫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也可以描寫社會科學及這些科學門類之間的各種邊緣科學。這種小說,其中的幻想不是“科學的幻想”,而是在人類現有知識基礎上,在科學領域內的幻想;它既不是未來學的文學表現形式,也不是科學假說和預言,它只不過是用幻想的手段對人類尚未認識的事物進行一定程度的描述而已。

總之,科學幻想小說是在科學領域內,以人類現在知識為基礎,以當代人類尚未認識或尚未完全認識的事物為題材,以幻想為描述該事物手段的小說。 就是按照這樣的理解寫出來的。這樣的理解和這種寫法究竟對不對,還有待於廣大讀者和文學批評家批評指正。 既然科學幻想小說歸根到底還是小說,因而它和其他樣式的小說一樣,也具備小說的共同特點:一方面,它的人物、情節都是虛構的;另一方面,它的創作源泉又是來自現實的生活。也不例外,它的全部人物、情節、時間、地點都是虛構的,因此讀者大可不必去和現實“對號”;但另一方面,小說中所描寫的故事,也不是任何情節連一丁點兒的根據也沒有。這樣一來,小說中真實的、有根據的素材和推想的、虛構的事物就融合在一起了。為了讓願意進一步探究的讀者,能方便地查明這一小說中的虛實,我註明了參考書目、篇名。

這里特別要請讀者註意的是,不要因為科技著作其後多附有參考文獻,百科學幻想小說一般都不附參考文獻或註明參考書目、篇名,就認為這部小說要比其他科幻小說來得真實,或者認為作者有意要向讀者暗示這個意思。不,恰恰相反,我之所以註明參考書目、篇名,正是為了向讀者說明,這部科幻小說,除了註明有出處的東西之外,其他情節都是虛構的。 的初稿寫得很粗糙,虧了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編輯從眾多的來稿中把它選出來,並給予了熱忱的扶持與很多具體的幫助。他們還為我到外地補充採訪作出了妥善的安排。出版社的有關領導在百忙中審閱了修改稿,和我作了長談,提出了中肯的意見。科幻小說作家鄭文光同志也熱心地審閱過初稿,他對全書的結構、科學素材提出了很寶貴的建議。程嘉杬同志在構思和寫作過程中多次參加探討,為我出了許多很好的主意。姜樹良同誌曾閱讀過二稿,指出了不少不足和失誤之處。在整個寫作過程中,除了周圍的許多朋友和同志熱忱相助之外,無論是在廣州海難求助打撈局及其打撈隊裡,還是在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的的工地上;也無論是在二萬馬力的救撈拖輪“德躍”號上,還是在宜昌文化局展覽館、荊州地區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裡,都有很多熱心的同志,從各個不同的方面出過力。總之,沒有他們的悉心指點與熱忱幫助,這部小說就不可能和讀者見面。在此,謹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由於我的知識水平不高,文學素養又很低,雖然幾經修改,一定還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和錯誤,懇請讀者和文學批評家們給予指正。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