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北洋之虎段祺瑞:北洋兵戈之二

第14章 第十三章清帝退位了

清室快300年了。能夠300年不死,說明它還是有生命力的。現在,它老了,該死了。也是歲數盡了。不過死也不那麼易,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何況一個龐然政權! 清室將傾的局面,旗人也並不是沒有看到。南北義和期間,奕勗和貝子溥倫也主張從速退位,以保皇室安全。隆裕太后問攝政王載灃“有何意見?”載灃心神不安地說:“事到如今,別無良策了。可是,肅親王善耆、恭親王溥偉和輔國公載澤一群,卻堅決反對退位。他們說天下得之不易,“自我而失,對不起列祖列宗。 ,,不僅不同意退位,溥偉還夥同滿族一群主戰派組織了一個保全皇室的宗社黨,要繼續打下去。 就在這時候,北京城發生了一件頗為震驚的血案:一天,袁世凱從宮中乘著一輛金漆朱輪的馬車出來,經過丁家街三義茶館門外時,競被人扔出一顆炸彈炸翻了;馬拖著車拼命奔跑,跑到祥宜坊酒樓門外又一顆炸彈飛來。袁世凱的衛隊營管帶袁金標以及一個排長、兩個趕車夫和兩匹馬均被炸死,只有袁世凱逃脫倖免。事後,有人說是同盟會幹的,也有人說是宗社黨幹的。抓了幾個同盟會員,以後因為證據不足,也被保釋出來。

總之,南北形勢都很緊張。袁世凱抓著段祺瑞緊緊不放,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徐樹錚不愧是好文才,展紙提筆,邊思邊寫,龍飛鳳舞;段祺瑞坐在一旁,一字一句,仔細斟酌,袁世凱竟真的高枕無憂,躺在太師椅上,閉目養神起來——他累了,精神十分疲憊,大事壓頂,懸而不定;兩顆炸彈,人死馬亡,驚魂未穩,怎麼能安心休息?現在好了,總算有眉目了。 “這一著再不行,我就可以兵諫了!”想到兵諫,他馬上坐起來:“芝泉,你過來,我有話說。” 段祺瑞放下手中稿子,走到袁身邊。 我想了一件事,必須著重說出來。 ”袁世凱說:“要說明我軍之困境和難處,說明民心之所向。朝廷若不體恤官兵之難,官兵若有異動,我們這些作將者……” “我明白了。”段祺瑞說:“我們一定要讓朝廷心驚!”“也是不得已時留的一個退步。”

“要不要告訴溥偉他們,不行我們就要兵諫了!” 袁世凱搖搖頭。 “何必明言。意思表出,足以夠了。” 經過字斟句酌,一個《為痛陳利害,懇請立定共和政體,以鞏皇位而奠大局》的諫文即起草成功。段祺瑞交給袁世凱,袁世凱從頭到尾細審了一遍,滿意地點點頭。 “很好,很好。就這樣定吧。”他把稿子交給段祺瑞時,又說:“下一步就是署名問題了。我看這樣,聲勢大一點,上次那份通電是l8個將領,這次,要多。越多越好。”段祺瑞陡然多了一番心思:“上次18個將領是反對共和的,通電發出尚不到一個月。現在,180度大轉彎,要立共和了,豈不自相矛盾嗎?,,他問袁世凱:“這個通電上要不要對上次通電略作解釋?”“解釋什麼?”袁世凱搖搖頭。“當初是當初,今日是今日。這種事,說不清。越解釋越糊塗。不解釋!”

段祺瑞點點頭,不再說話。 段祺瑞依照北洋“族譜”,把當前影響最大的將領,通通排入名單,然後一個一個通了通訊。他們包括尚書銜古北口提督薑桂題,護理兩江總督張勛,察哈爾都統何宗蓮、副都統段芝貴,河南幫辦軍務倪嗣衝,陸軍統制王占元、曹錕、陳光遠、吳鼎元、李純、潘矩楹、孟恩遠,河北鎮總兵馬金敘,南陽鎮總兵謝寶勝,第二軍總參議官靳雲鵬、吳光新、曾毓雋、陶雲鶴,總參謀官徐樹錚,還有陸軍統領官、巡防統領蔣廷梓、朱灃藻、王金鏡、鮑貴卿、盧永祥、陳文運、李厚基、何豐林、袁乃寬、施從濱等。這些人都是袁世凱一手培養起來的,是段祺瑞親密同夥,北洋系中的骨幹。他們惟恐北洋散板,惟恐袁世凱倒台,平時,還想著法兒向袁、段請命,今日有事找到他們了,哪會有不答應的。於是,一個一個都在通電上署了大名。段祺瑞論資排輩地把名單排了一下,共計是42位。 1912年1月26日,段祺瑞領銜的這份42將領的“請立共和政體”的通電便向天下發佈出來。因為這是一份十分重要的歷史文件,故而全文錄後:竊維停戰以來,議和兩月,傳聞宮廷俯鑑輿情,已定議立改共和政體,其皇室尊榮及滿蒙回藏生計權限各條件:×日大清皇帝永傳不廢;日優定大清皇帝歲俸不得少於4百萬兩;日籌定八旗生計、蠲除滿蒙回藏一切限制;日滿蒙回藏與漢人一律平等;日王公世爵概仍其舊;日保護一切私產。民軍代表伍廷芳承認列於正式公文,交萬國平和會立案。云云。電馳報紙,海宇聞風,卒士臣民,罔不額手稱慶,以為事機至順,皇位從此永保,結果之良,軼越古今,真國家無疆之休也!想望懿旨,不遑朝夜。乃聞為輔國公載澤、恭親王溥偉等一二親貴所尼,事遂中沮,政體仍待國會公決。

棋瑞自應力修戰備,靜候新政之成。惟念事變以來,累次懿旨,莫不軫念民依,惟國利民福是求,惟塗炭生靈是懼。既頒十九信條,誓之太廟,又允召集國會付之公決,又見民為國本,宮廷洞鑑,具徵民視民聽之所在,決不難降心相從。茲既一再停戰,民軍仍堅持不下,恐決難待國會之集。姑無論牽延數月,有兵潰民亂、盜賊蜂起之憂。寰宇糜爛,必無完土。瓜分慘禍,迫在目前。即此停戰兩月間,民軍籌餉徵兵,佈滿各境。我軍皆無後援,力太單薄,而加以兼顧數路,勢益孤危。彼則到處勾結土匪,勒捐助餉,四處煽擾,散佈誘惑。且於山東之煙台,安徽之穎、壽境界,江北之徐州以南,河南之光州、商城、固始,湖北之宜城、襄樊、棗陽等處,均已分兵前逼。而我皆困守一隅,寸籌莫展。彼進一步,則我之東皖、豫即不自保。雖祺瑞等公貞自勵,死生敢保無他,而餉源告匱,兵氣動搖,大勢所趨,將心不固,一旦決裂,何所恃以為戰?深恐喪師之後,宗社隨傾。彼時皇室尊榮,宗藩生計,必均難滿志。即擬南北分立,勉強支持,而以人心論,則西北騷動,形既內潰;心地理論,則江海盡失,勢成坐亡!祺瑞等治軍無狀,一無何惜,特捐軀自效,徒殉愚忠,而君國永淪,追悔何及?甚非所以報知遇之恩也。況召集國會之後,所公決者,尚不知為何項政體?而默察人心趨向,恐仍不免出於共和之一途,彼時萬難反汗,是徒以數月水火之患,貽害民生,何如預行裁定,示天下以至公?使食毛踐土之倫,歌舞聖明,零涕感激,咸謂唐虞至治,古今同揆,不亦偉哉!祺瑞受國厚恩,何敢不以大局為念,故敢比較利害,冒死陳言,懇請換汗大號,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以現在內閣及國務大臣等暫時代表政府擔任條約、國債及交涉未完各事項,再行召集國會,組織共和政府。俾中外人民成與維新,以期妥奠群生,速復地方秩序,然後振刷民氣,力圖自強!中國前途,實維幸甚,不勝激切待命之至。

一紙通電,滿天驚雷,朝野無不震驚! 住在紫禁城裡的隆裕皇太后,手捧著這件通電,尚未看完,便昏倒在龍座上—— 44歲的隆裕葉赫那拉氏,垂簾聽政4年了,比起她的姑母慈禧葉赫那拉氏,她可是吃盡了苦頭:小皇帝溥儀,屁事不懂;攝政王載灃,又是個拿不起、放不下的庸才;還有幾位親王,大都是些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人,誰是她的頂梁大柱?她器重了袁世凱,她頂著重重壓力把袁世凱又拉出來,給他高位,給他大權,她希望袁世凱能夠為她穩住局面。可是,這個重新出山的袁世凱,沒有消滅革命黨,卻和革命黨議起和來了——議和了兩個月,竟針對著清帝退位和建立共和政體兩件事鬧騰。而今,段祺瑞這一群武將競逼起宮來!隆裕,一個女人,她束手無計了。她哪裡有她姑母那樣的“福份”呀!早幾天,她已經在御前會議上哭了幾場了。現在,段祺瑞扛著大刀殺到宮門來了,要立即逼她出去。 “怎麼辦?”她真不知道該怎麼辦?

她想把袁世凱找來,問問他“究竟是怎麼回事?”可是,他派人去了,袁世凱說:“前線緊急,無暇進宮。” 她想找攝政王來,讓他把八旗顯貴找來,一起商量個對策。可是,攝政王卻給她帶來一個又是震驚的消息:滿族親貴聽到那個通電,紛紛攜著眷屬朝天津、大連和青島跑去了;沒有跑出去的,都變著法兒朝袁世凱家中跑,請袁“派兵保護”。 隆裕又哭了,她哭得悲悲切切,涕淚滿面。 “我怎麼不跟著先帝和姑母一起死去呢,死了多好。這個爛攤子為什麼會落到我肩上,那麼多皇親貴冑、英英武武,他們為什麼不攤這樣的事?”哭著、抱怨著,她又想起了段祺瑞:“段祺瑞是個什麼東西,我咋記不清這個人了?他怎麼會有這麼大的能耐,一下子就勾結了幾十個將領,難道他們都是孫中山、黃興早就派進朝中來的奸細?”

正是皇太后哭得昏天地黑的時候,有侍衛報:“袁世凱派人來問安!” 隆裕精神一振,她覺得此時袁世凱派人來,也許是解她困的。忙說:“傳見!” ——段祺瑞的通電發出之後,他就把他駐在廊房的三鎮大兵主力調L-It:京,說是“保衛皇宮”,其實是監視皇宮。他和袁世凱都估計到:通電一發,朝廷便會大動:或依通電退位,或有堅決反對。但半天過去了,並不見有什麼反映。袁世凱焦急了。他本來想讓段祺瑞進宮去見隆裕,但又怕逼之太甚,適得其反。於是,便派民政部大臣趙秉鈞、外務部大臣胡惟德和郵傳部大臣梁士詒三人進宮,明著是問安,其實是打探宮中對段祺瑞通電的反映。 趙秉鈞等三人進得宮來,請安問好之後立在隆裕面前。 隆裕淚痕滿面,泣不成聲地說:“趙秉鈞呀,胡惟德呀,梁士詒呀!我們不行了,不行了!你們快去對段祺瑞說,讓他拿刀來,把我們母子都殺了吧,殺了吧!”哭一陣,又說:“你們快去對袁世凱說,請他保全我們母子二人的性命!”

趙秉鈞等人一聽隆裕太后話有分別,她只恨段祺瑞,卻對袁世凱抱希望,便知道事情還有退步。於是,便說:“太后放心,臣等一定保駕!”說話的時候,他們也作戲般地抽抽噎噎流出幾滴淚水。北京城中,風急雨驟!一個42將領通電可發出,一件大刺殺案又發生:宗社黨骨干人物良弼被人行刺,命在垂危。 良弼是貴族中反對清帝退位最堅決的一個,那個以保全皇位為宗旨的宗社黨,雖是溥偉打了個頭,其實是良弼左右的。何況,良弼歷來就是袁世凱的政敵。如此,“通電”和“行刺”便不能不合二為一了。 良弼在日本醫院做了截肢手術,終因流血過多而死亡。 良弼死了,朝廷中的主戰派漸漸銷聲匿跡了。宮廷之中,到處啼聲,北京城裡,一派陰雲!

段祺瑞通電發出的第三天,即1月29日,隆裕太后再開御前會議,她的王公親貴便寥寥無幾了。 30日,直隸總督張鎮芳又領銜以北方各省督撫的名義發通電,促請隆裕太后“即日宣布共和”。 業經精疲力竭的隆裕皇太后,山窮水盡了,她不得不在“皇冠…和“一陛命”之間擇其後者了。她立即召見載灃和奕勗,仰在繡著鳳凰的黃綾寶座上眼也不睜地說:“我們沒有路可走了,沒有路可走了!我已經決定,立即讓皇帝退位。該怎麼辦理,你們去看著辦吧。 ”2月1日,隆裕太后下懿旨,命袁世凱與南方代表磋商優待清室條件。 2月12日,一個值得永記的日子。無論這一天是怎樣到來的,但在中國人民的政治生活中,這一天卻是明媚的!緩緩流動著幾-千年的封建歷史長河,到這一天,總算終止了!這一天以後,“皇帝”這個詞,將成為歷史,成為過去。中國,開始向民主、共和邁進!

這一天,清室以宣統皇帝的名義奉隆裕太后懿旨,下詔書宣布退位。 中國,再沒有皇帝了! 一個陰沉沉地聲音向中國億萬黎民宣布,向世界五大洲宣布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遺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睽隔,彼此相待,商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各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歸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之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一統之方,即由袁世凱組織臨時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內必安,仍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游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 半月之內,國情巨變。第一個高興的,要算袁世凱。袁世凱在隆裕太后發布退位詔書的同時,即給孫中山打了電報,通告清帝退位消息,說什麼“大清皇帝既明詔辭位,業經世凱署名,則宣布之日,為帝政之終局,暨民國之始基。從此努力進行,務會達到圓滿地位,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於中國。” 無疑,袁世凱這個電報是向孫中山要大總統位置的。南北議和代表有言在先,清帝退位後,袁世凱表示擁護共和,孫中山即將大總統地位讓給他。 其實,袁世凱早就做了手腳,他不怕孫中山不給他大總統,他有辦法——隆裕太后的退位詔書讓他過目的時候,本來是沒有“袁世凱前經……與民國協商統一辦法”這段話的,那是他袁世凱硬要加上去的。這麼一加,他不光不怕孫中山不肯讓總統,果然那樣,他便可以按照詔書自己組織臨時政府,照當大總統!同時,他也向國人作了一筆交待,表明他不是從大清皇帝手中奪權,是帝后要他組織臨時政府的。 無論是什麼手段、什麼辦法,袁世凱當了共和國大總統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了。 2月13日孫中山提出辭去臨時大總統職,2月15 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3月8日,袁世凱發表就職誓詞……一個紅彤彤的共和政府在中華大地上出現! 中國成為共和國度了,共和政體是由42將領一個通電促成的,段祺瑞是42將領之首、領銜人,他自然成為締造共和政府的英雄!於是,舉國上下,朝野內外,一派頌揚聲,幾乎像歡呼實現共和政體一樣,來稱頌段祺瑞:頌電雪片飛來,頌詞令人昏昏!袁世凱這邊宣誓就職,那邊便任命段祺瑞為陸軍部總長,讓他掌管全國軍隊;不幾日,又發布命令,授他和黎元洪、黃興同一級別的陸軍上將銜;不久,又授他和唐紹儀、黃興、馮國璋等同一級別的勳位——勳一位!這些,都是段祺瑞不曾想到的,48歲的段祺瑞,一年之中頭上添加了那麼多光環,不光是他走出大陶崗村時沒有想到,就連他跪倒袁世凱膝下稱“泰山”時也不曾想到!他更沒有想到一紙通電會有如此金貴的價值。 通電給段祺瑞帶來了崇高的聲譽和地位,他沒有忘了那是徐樹錚的功勞。陸軍部總長一上任,他就提拔徐樹錚為軍學處的處長,不久,又讓徐樹錚署軍馬司司長兼管總務廳事。他對徐樹錚說:“又錚,以後無論如何,我身邊都不能少了你,少了你,我就沒有魂了!咱們一同幹吧!”從此之後,徐樹錚又多了一個雅號——“合肥(段祺瑞當了陸軍部總長之後,人們便以籍貫呼之,有“段合肥”之稱)魂”!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