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慈禧全傳

第42章 玉座珠簾(9-1)

慈禧全傳 高阳 8394 2018-03-14
兩江總督回任與江蘇巡撫李鴻章特授為欽差大臣的上諭,專差遞到周家口時,曾國藩正在下圍棋,就在棋枰邊上拆閱了廷寄,他不作一聲,繼續打棋上的一個“劫”。 午飯後一局棋是曾國藩唯一的嗜好,心越煩棋下得越起勁,然而黑白之間並不能使他忘憂,拈子沉吟時,棋枰往往變成了地圖。這一條“大龍”是運河、那一條“大龍”是黃河,而著著進逼,到處流竄的是捻軍。他不善於下“殺棋”,從僧王殉難以後,他更體悟出知拙善守,穩定待時的道理,然而旁觀者都不以為然,包括他一手提攜,認為可付以衣缽、畀以重任的李鴻章在內。 現在要讓李鴻章來下這局棋了!他分辨不出自己的感覺,是憂是憤,是委屈還是寒心?自己也覺得三十多年持志養氣,不該有這樣的不平之情,然而他用盡克制的功夫,只能拿一個“挺”字訣來應付,卻無論如何也不能釋然於懷。

“子密!”他下完了棋,問他的幕友錢應溥,“你記不記得,去年我從江寧動身跟李少荃說的話?” 錢應溥自然記得,上年五月把兩江總督的關防交給署理江督的李鴻章,登舟北上時,他曾說過,“決不回任!”為了表示決心,這年四月請彭玉麟派了船,把歐陽夫人送回湖南,而李鴻章也當仁不讓,一心就等待真除。現在看樣子有了變化,錢應溥不知如何回答?只含含糊糊地點一點頭。 “少荃來接我的欽差,我依然一本初衷。”曾國藩揸開五指當作一把梳子樣,理著他的花白鬍鬚,“欽差大臣的關防,明天就派人送到徐州交少荃收領,我呢,請你仍照原意,替我擬個折稿。”說著他把上諭遞了過去。 錢應溥不想他真的如此固執!以他的身體,實在應該回江寧,好好休養,但是拿這些話來勸是無用的,且先依他,回頭大家商議了再說。

“就這樣措詞,”曾國藩慢慢念道:“自度病體,不能勝兩江總督之任,如果離營回署,又恐不免畏難取巧之譏。所以仍在軍營照料一切,維繫湘淮諸軍軍心,庶不乖古人鞠躬盡瘁之義。” “大帥!”錢應溥覺得有個說法,或者可以使他重作考慮,“欽差大臣的關防是交出去了,又不回任接督署的關防,以何作為號令?” “這話有理!”曾國藩想了想說:“有個權宜之計,先刻一顆木質關防,文曰:'協辦大學士兩江總督一等侯行營關防',等奉旨開了缺再截角繳銷。” 手中不能無印,事實上也只好如此。錢應溥拿著上諭悄悄去找曾紀鴻——曾國藩的第二個兒子,剛到營中來省親,曾國藩原來打算第二年正月進京陛見,帶著曾紀鴻一起北上。現在有了這道上諭,指明毋庸陛見,曾紀鴻因為免了老父一番長途跋涉,自然覺得欣慰。

“二世兄,你慢高興!老人家不肯回任,李少荃就來不了,事情會成僵局,麻煩大得很呢!” 二十一歲的曾紀鴻楞住了,好半晌才說:“錢大哥,你知道的,老人家不准我們跟他談公事。” “這不是公事!朝廷體恤大臣,處以善地,老人家是公忠體國,做後輩的應該有做後輩的想法。” 曾紀鴻何嘗不希望父親回任?全家都是這樣希望,他母親甚至在籌劃搬出督署以前,表示寧可住周家口,不必回湖南,用意就在一有回任的消息,便可半途折回。如今消息來了,豈可不苦勸一勸? 於是兩人商量著約齊了幕友,一起去見曾國藩。他人雖方正,卻最喜談天說笑話,所以飯後在他臥室或書房聚談是常有的事。談來談去談入正題,你一句他一句都是勸他打消原意的話,曾國藩方始明白,大家是有所為而來的,便靜靜地只是聽著。

反复譬解的道理都說完了,他才開口:“你們的話都有理,無奈不知我的苦心。決不回任的宗旨,是我深思熟慮所定下來的,今天我的心境如何且不說,執持原意,決不是負氣。子密,我剛剛自己擬了一段話,你可以把它編排在奏稿裡頭。” 說著,他從抽屜中取出一頁紙來,交給錢應溥,大家圍在一起看,只見他寫的是: “若為將帥則辭之,若為封疆則就之,則是去危而就安,避難而就易。臣平日教訓部曲,每以堅忍盡忠為法,以畏難取巧為戒;今因病離營,安居金陵衙署,涉跡取巧,與平日教人之言,自相矛盾,不特清議之交譏,亦恐為部曲所竊笑!臣內度病體,外度大義,輕減事權則可,竟回本任則不可。” 部曲是不會竊笑的,不論湘軍還是淮軍,誰不知道“大帥”的為人?至於清議交議,或恐不免,然則為來為去為的是他真道學的名聲。曾紀鴻心想,義正辭嚴的話,正面來辯,徒勞無功,得要走一走偏鋒。

“爸爸!”他說:“兒子覺得'每以堅忍盡忠為法'這句話,似乎還有斟酌的餘地。” 曾國藩最喜歡兒子跟他談論文字學問,雖有辯駁,不以為忤。他的教子,亦是因人而施,老二紀鴻的格局不如老大紀澤寬宏,所以每每教他,作文“總須將氣勢展得開,筆仗使得強,才不至於束縛拘滯”。現在明明一段說理圓滿的文章,卻道有瑕疵可摘,這就是平地起樓台,“筆仗使得強”,正見得他已有進境,所以欣然問道:“如何欠斟酌,你倒說個道理我聽聽!” 說完,便是半望空中,慢撚鬍鬚,大有側耳細聽的樣子,這使得曾紀鴻倒有些緊張了,略想一想,大著膽說:“憂讒畏譏,似非'堅忍',而'盡忠'亦不在不避艱危。朝廷為地擇人,照兒子的看法,在後路籌餉,亦並不比在前方打仗容易。”

曾國藩點著頭笑了:“前面的意思還不錯。可惜後面露了馬腳。所以你須切記,”他正一正臉色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強以為知,立論就會站不住腳。你說朝廷為地擇人,意思是要我回任去替李少荃籌餉,這就是你少不更事,說了外行話!李少荃用得著我替他去籌餉嗎?” 這句話一說,所有的幕友,都浮現了會心的微笑;最年輕的李鴻裔,說話比較率直,“大帥的話真是一針見血。”他說,“不過大帥'自願以閒員留營效力',李宮保怕不肯來!有位'太上欽差太臣'在,如何辦事?” “不錯!這就是我的苦心。”曾國藩用低沉的聲音說,“你們去想一想我十一月初二的折子,是如何說法?就不難體會。照日子算,發這個回任上諭的時候,還沒有看到我的折子,現在當然看到了,所以再辭一辭,大概天意可回!”

這樣一點穿,無不恍然大悟,也無不感動!十一月初二的那個奏摺,主旨在申論“統兵大員,非身任督撫,有理財之權者,軍餉必不能應手,士卒即難用命,”接著又說:行軍太鈍,精力日衰,等病體稍痊,“約臘尾春初入京陛見,”意思就是保李鴻章實授兩江總督充任剿捻的欽差大臣——照此看來,八月間奏請“飭令李鴻章帶兩江總督關防出駐徐州,會辦軍務”,便是有意讓他先成為“統兵大員”,好為以後建言作張本。 “大帥!”李鴻裔激動地說,“這樣子為李宮保綢繆周至,實在罕見!” “不然,不然。我是為大局著想。環顧海內,西北未必非左季高不可;東南卻非李少荃不可。而要李少荃剿捻收功,自然要依他的盤算。有封信,你們都不曾看過,到今天非讓你們看了,才知道其中的委曲關鍵。”

曾國藩說完,自己親手開了他那個存放密件的箱子,取出一封信來交給李鴻裔。信是李鴻章的,看日子是“同治四年九月十四日”——是一年以前,李鴻裔不看信,先定神想一想,那時候有什麼大事? 一想就想起來了,那時有一道密諭,派李鴻章帶兵到河南洛陽一帶,負責剿捻的西路軍務,同時讓曾國藩與李鴻章、吳棠“彼此函商”,同意不同意這樣一個安排:漕運總督吳棠署理兩江總督,江寧藩司李宗羲署理漕督,兩淮監運司丁日昌署理江蘇巡撫? 果然,李鴻章的信,就是談的這件大事,他不等主持函商的曾國藩先徵詢,搶先表示了他的意見。信中一開頭就說河洛一帶是“必戰之地”,一面要防備陝西的回亂蔓延,一面要剿治捻匪,非有重兵不可,因而向曾國藩提出第一個要求,“擬懇將劉省三、楊鼎勳兩軍給還。”劉省三——劉銘傳是淮軍第一員大將,楊鼎勳是四川人,原為他的同鄉鮑超部下,以多戰功為同事所妒,在鮑超面前進讒,被迫改投淮軍。因為是客將,怕淮軍輕視他,所以作戰特別勇敢。李鴻章克復江蘇,最得力的就是自洪楊軍投誠,原隸湘軍,由曾國藩遣去支援李鴻章的程學啟和這個楊鼎勳,他的裝備全是洋槍,在目前曾國藩所轄的剿捻各軍中,強勁第一。

然後是談餉,“朝命吾師弟各當一路,兵與餉似於合辦之中,略分界畫,目前不致推諉,日後亦易報銷。”李鴻章提出的辦法是,安徽和江寧藩司所轄的江寧、淮安、徐州等地的收入歸曾國藩,而蘇州、松江、常州、鎮江、太倉等地和上海的關稅收入歸他。 大營的幕友,把這封長達二十頁的密信,傳觀到此處,無不悚然動容!李鴻章的聰明識時務,會做官、善經營,是大家都知道的,不過他的勳業富貴,由曾國藩一手所提拔調護,因而認為他逢人必提“老師”的尊師一念,出於至誠,亦決無可疑。誰知如今才發見他對“老師”的面目是如此獰厲!既要精兵良將,又要膏腴餉源,倘使照他所說,“老師”在周家口就只好像“空城計”中的武侯,撫琴退敵了! 心裡雖個個憤慨,只以曾國藩最重大體,而且在大庭廣眾之間,一向只譽人之長,不論人之短,所以都不敢有什麼話說,只盡力把自己的心情平抑下來,凝神往下看他這封措詞“當仁不讓”的信,還有些什麼花樣?

下面談到上諭的正題,也就是李鴻章率師“馳赴河洛”以後的兩江的局面。慈禧太后一心為了報恩,要破格提拔吳棠,以及恭王與軍機大臣不以為然,而不便公然反對,特意用“朝中大政,密諮重臣”的傳統手法,借曾國藩來作個推託,所謂彼此函商,就是要曾國藩提出異議,這也是大營幕友無不了解的。但是,他們沒有想到,恭王是不得已把難題推到曾國藩頭上,而李鴻章竟亦忍心在千斤重擔以外,另又出些難題,讓“老師”去做。 他的主旨在反對吳棠接他的手,署理江督。同時又表示丁日昌熟於洋務,才堪大用,而擢任蘇撫,資望卻還不夠,李宗羲的才具也不過任江寧藩司為宜。還有護理江蘇巡撫劉郇膏,必因丁日昌的摧升而引病告退,也是安排未妥,令人難以心服的事。 這些說法無非旁敲側擊,說朝廷的擬議,窒礙甚多,接著又出以後方變動,影響前方軍餉的危言,以為“藩運易人,大營後路,恐不順手”,而吳棠“滿腹牢騷”,一旦署理江督,“用人行政,或多變局”,請曾國藩“熟籌密陳”,擋吳棠的駕。 但是,他既率師西征,也總要有人來接他,吳棠既不可,則又該誰來呢?李鴻章在這裡,便用“或謂”的語氣,為他“老師”出了新的難題:“或謂宜調筱兄”為江蘇巡撫兼五口通商大臣:“或筱兄署江督”,而仍以丁日昌兼江蘇巡撫—— 信看到這思,李鴻裔到底忍不住了! “李宮保真是內舉不避親!”他冷笑道,“虧他怎麼想出來的?難道江甦的督撫,注定了非他合肥李家的人來幹不可?” 這是說李瀚章——李鴻章的長兄,字筱荃,拔貢出身,分發湖南當知縣,以替湘軍辦糧台起家。這三、四年由於李鴻章的“聖眷”,朝廷推恩,連番超擢,同治元年還是一個道員,如今已升到湖南巡撫,如果再調署江督,他的官運就好得不能叫人相信了。 其時信已看到結尾,錢應溥大有意會,不斷點頭:“噢,噢!原來真意在此!” 還沒有傳觀到下文的人,心急便問:“真意是什麼?” 看到曾國藩面色凝重,對輕率的議論有不以為然的意思,李鴻裔不敢造次,話到口邊,復又咽住,支吾著敷衍了過去。好在李鴻章的真意何在,雖有知有不知,曾國藩的用意卻是大家都明了的,他要推薦李鴻章以兩江總督兼欽差大臣,但以過去一直向朝廷這樣表示:“廟堂之黜陟賞罰,非閫外諸臣所宜干預,”不能出爾反爾,同時也礙著“牢騷滿腹”,虎視眈耽,雖已奉調閩督,卻還不能赴任的吳棠,更不便指名密保,因而以不肯回任作側面的擠逼,希望擠出慈禧太后一句話來:“既然曾國藩說什麼也不肯幹,那就叫李鴻章去!” 於是大家各散,錢應溥照曾國藩的意思,擬了一個折稿,細核清繕,派定專差,第二天午間轅門鳴炮“拜折”。曾國藩依然圍棋一局,寄煩憂於黑白之間。 但奉到的上諭,措詞懇切而嚴峻:“曾國藩為國家心膂之臣,誠信相孚已久,當此捻逆未平,後路糧餉軍火,無人籌辦,豈能無誤事機?曾國藩仰體朝廷之意,為國家分憂,豈可稍涉疑慮,固執己見?著即廩遵前旨,剋期回任,俾李鴻章得以專意勦賊,迅奏膚功。該督回任以後,遇有湘淮軍事,李鴻章仍當虛心諮商,以期聯絡。毋許再有固請,用慰廑念。”這“毋許再有固請”六字,已指明再無商量的餘地,否則就會在面子上搞得很不好看。 曾國藩無可奈何。安排瑣務,過了年自周家口動身,由陸路到徐州,走了十天才到。從李鴻章手裡接了印,師弟二人,細談西北的局勢——陝甘總督左宗棠尚未到任,剿西捻的責任,還在曾、李身上,而張總愚一大股已經逼近西安,朝命督催赴援,急如星火。 ※ ※ ※ 西路緊急,東路亦不輕鬆,任柱、賴汶光、牛洪、李允那些“太平天國”的“王爺”,落草為寇的捻軍,糾合馬步精銳,不下十萬之眾,在湖北安陸、德安之間,古云夢澤一帶盤旋,狼奔豕突,拚命想打開出路。原為湘軍後隸淮軍的郭松林一軍,中伏大敗,李鴻章嫡系的“樹軍統領”,廣西右江鎮總兵周樹珊在德安陣亡。東捻屯兵臼口——鍾祥縣南九十里,臼水入口之處。據哨探諜報,正計議分兵三支,一支渡襄河入蜀,一支出武關會合西捻,一支屯在湖北聲援各路,只待過了年便要大干一場。 不過,比較起來還是西路吃重,而且陝西巡撫又已換了恭王的好朋友喬松年,格外可以得到朝廷的支持,所以密旨不斷嚴催,要曾國藩兄弟,督促鮑超的“霆軍”,即速援陝。一到了陝西,不久就要歸陝甘總督左宗棠節制,曾左不和,並且左宗棠跋扈任性,看不起行伍出身的武將,為此,鮑超不願西去,托詞待餉,逗留在湖北不走。同時湖北巡撫曾國荃,一個折子參倒了官文,革去湖廣總督,由譚廷襄署理,痛快倒是痛快,可是湖北的軍務便只有獨任其艱,也希望把鮑超留在省境。這一來,唯有另派援軍入陝。 曾國藩和李鴻章先顧眼前要緊,商量的結果,決定調老湘軍劉松山“壽軍”援陝。劉銘傳的“銘軍”二十營約一萬人,鮑超的“霆軍”二十二營約一萬六千人,此時都駐河南南陽一帶,限令克日南,分路進剿屯臼口的東捻。 鮑超接到命令,知道可以不必去受左宗棠的氣,大為興奮,當時下令開拔,由樊城渡河到襄陽,沿漢水往南掃蕩。 “霆軍”的打仗,與眾不同,這是由於鮑超的性格所形成。他是四川夔州人,跟宋朝黨進是一路人物——他的胸無點墨的笑話,與黨太尉也差不多。有一次從捻軍那裡俘獲四幅屏條,是董其昌寫的《江賦》和《海賦》,下款署著“臣董其昌奉敕敬書”,原為明朝大內的珍物。有個幕友欺他不識字,意存吞沒,騙他說這四條字沒有上款,不便張掛。鮑超認為不要緊,補一個上款好了。於是那幕友奮筆直書:“春霆軍門雅蜀”,見了的人,無不是想笑不敢笑。 這樣的人,自然只有胡林翼、曾國藩才能欣賞重用,而鮑超的報答知遇,也真是一片血誠。他帶兵只有八個字:“身先士卒,生死相共”,每次出陣,將官在前,士兵在後,也無所謂“戎裝”、“行裝”,紅頂子、雙眼花翎、黃馬褂,穿戴得極其輝煌,打仗就如上朝一般。也因此形成一種特殊的威勢,洪楊軍只見了翎頂輝煌,疾馳而至的部隊,便奔走相告:“霆軍來了!”隨即鼠竄。甚至有些官軍被圍無法脫身時,冒用“霆軍”的旗號,居然亦能化險為夷。 因為鮑超有這樣的威名,所以遭妒,劉銘傳就是其中之尤。他與鮑超同時領軍南下,但路線不同,銘軍由棗陽沿漢水東岸挺進,一路也打得很好。銘、霆兩軍在鍾祥會師,逼得東捻退保楊家洚、尹隆河一帶。 於是霆軍進駐臼口,銘軍進駐臼口之東的下洋港,與南面尹隆河兩岸的匪壘成鼎足之勢。方圓二、三十里之間,更鼓相聞,旌旗蔽日,在暗沉沉的凍雲下,瀰漫著一片驚心動魄的殺氣。 這樣的戰局,真是到了短兵相接的生死關頭,自然維持不到好久的。霆、銘兩軍信使往還,秘密約定第三日辰刻——早晨八點鐘進軍夾擊。劉銘傳心想,東捻的全部兵力都已集中在此。這一仗打勝,便是呈獻新任欽差大臣的一份大大的賀禮。但轉念想到鮑超,頓時又意興闌珊了。 其實也難怪鮑超,以湘軍宿將,十年之間,大小數十戰,出生入死,威名遠播,現在與淮軍後起的劉銘傳,比肩作戰地位相等,自不免由不平而有輕視的意思。在劉銘傳,看鮑超目不識丁,有勇無謀,不過偏裨戰將,只因為受胡林翼、曾國藩逾格的寵遇,才有那麼大的名氣!自己那一點不如他?聲名處處落在他後面!每一想起,便有無限的抑鬱。 就為了這一份不甘心,劉銘傳盤算了又盤算,想定一個主意,他把所有的營官都找了來會議,首先說明這一仗關係重大,非勝不可,接著便問:“勝是勝了,有面子的不是我們! 面子叫誰佔了? ” 這還用說嗎?自然是鮑超。他的部下雖未開口,但神情之間,已經作了回答。 “不錯,鮑春霆!”他自問自答地說:“我們拚命,別人首功,這種傻事不能幹!” 然則計將安出?有人提醒他說:“已經跟霆軍約好了,不能說了不算。” “那個說了不算?”劉銘傳說,“不過淮軍決不能讓人說一句,因人成事。我們各干各的,不能落在別人後面,要趕在前面。我想不如早一個時辰出發,等我們把捻匪打垮了,叫霆軍來看看,到底誰行?” 說到這裡,他太陽穴上的青筋,不斷跳動,這是連他自己都為未來那份揚眉吐氣的痛快情緒所激動了。部下看長官如此,誰不喜功?個個心動,你看著我,我看著你,相互用眼色認可了這個膽大的決定。 於是,接下來便是商量戰法。捻軍跟僧格林沁捉了好幾年的迷藏,而且也從官軍那裡俘獲了許多馬匹,加以熟於地形,所以飄忽如風,詭詐百出,常用的是兩種戰法,一種是用老弱誘敵,而精銳利用天然形勢遮蔽,官軍貪功深入,必中埋伏;一種是以前隊挑戰,另選精騎,繞出官軍後路,施行突襲,所以官軍總是憑藉村堡,先求不敗,再求獲勝。如今既非以自保為足,而且要想一舉擊潰人數數倍之多的東捻,就非揚棄過去那種為捻軍所熟悉的戰法不可。 當時議定,全軍盡出,留五營守輜重,其餘十五營盡皆渡河,分為左、中、右三軍,每軍五營,齊頭並進。這樣出其不意地以堂堂之陣、正正之旗全面出擊,為以前官軍剿捻很少有的舉動,先予敵人以一種先聲奪人的感覺,在氣勢上就佔了上風。 會議妥當,諸將辭出,各自去作準備。到了約定的那天,大家半夜里便都起身,一到卯正,劉銘傳一馬當先,衝出營門。 於是前後馬隊,夾護步兵輜重,浩蕩南下。劉銘傳是不打算回下洋港了,東捻蟻聚,連眷口不下十萬之眾,一仗“剿洗”不完,怕乘勝追擊之際,還要派部隊回來照料輜重,未免耽誤時機,所以傾師全出。 到了一處名叫宿食橋的地方,劉銘傳駐馬等候諜報。兩三撥哨探接踵報告,說是捻軍仍在尹隆河對岸,未見動靜,似乎對官軍出擊,尚無所知。 這還等待什麼?劉銘傳立即下令,以步兵五營留在宿食橋守護輜重,餘下的依照原來的計議,全數渡河。原來的計議是分作三路,齊頭並進,右軍先撲尹隆河北岸的楊家洚,任務特重,劉銘傳特派他手下最得力的唐殿魁擔當。左軍統帶是劉成藻,中軍則由他自己親自率領。 這一帶是真正的古云夢澤,湖澤縱橫,楚天遼闊,又當冬季水淺,更便馳驅。劉成藻的左軍先到河邊,人馬涉水而過,接著中軍也渡了河,拉開隊形,向前直衝。 捻軍自然已得到了警報,也分作三路迎敵,牛洪在西、任柱在東,賴汶光和李允居中策應。銘軍是劉成藻的部隊較弱,而東捻以任柱一股最強悍,所部全是馬隊,跟僧王周旋過很長的時間,轉戰數千里,能夠人自為戰。這最強的正好碰著最弱的,而且首先遭遇,剛一接觸,劉成藻那五營就穩不住陣腳向後轉了。 左軍一轉,帶動中軍,劉銘傳一看這情形,恨不得把劉成藻抓來手刃於馬前。此時無奈,唯有硬拚,下令衝鋒。 長號筒“嗚嘟嘟”地吹得好響,馬隊一路衝鋒,一路開洋槍,乒乒乓乓,夾雜著萬蹄雜沓,加上後續步兵“殺呀,殺呀”的喊聲,聲勢十分驚人。東捻中軍的賴汶光和李允,頗有憚意,正在有些躊躇,想先避一避鋒頭,忽見東面塵煙大起,遙遙一望,喜逐顏開,那些嘍羅們亦無不精神大振。 東面來的是任柱的馬隊,一部分渡過尹隆河去追擊劉成藻的部隊,一部分由任柱親自領著來攻劉銘傳的中軍。攔腰側擊,形勢最利,等劉銘傳發覺,已頗難應變——任柱的馬隊飄忽如風,轉眼迫近,攔腰被沖為兩段。 後一段潰散,前一段恰好遇著賴汶光和李允,迎頭痛擊。劉銘傳此時方寸大亂,只由兩百親手訓練的親兵保護著,在亂軍中奪路而走。 中、左兩軍都垮了,右軍唐殿魁卻打得很好,輕易奪下楊家洚,渡河擊退牛洪一股,正遇著任柱側攻中軍,飛馬來援,阻遏了攻勢。 然而這一擋卻使他自己成為眾矢之的。中、左兩軍死的死、逃的逃,捻軍三路合而復分,一半渡河去追官兵,一半對付唐殿魁一軍。他只得兩千五百人,捻軍則有兩三萬,重重包圍,漸漸逼緊,唐殿魁和兩名營官吳維章、田履安力戰陣亡。 銘軍整個兒崩潰了。劉銘傳和他的幕僚及親兵,陷在重圍之中,無法逃生,索性脫下冠服,坐待就擒。 這時捻軍兩翼的馬隊,渡河的還不多,大部分在尹隆河南岸對付唐殿魁一軍,以及追殺四下潰散的官軍,但中路捻軍,渡河而北的人數已有一兩萬,烏合蟻聚,遍野皆是,忽然間有人驚惶地喊道:“霆軍,霆軍!” 但見北來的霆軍,彷彿大海潮生,初看不過一線,等聽出人喊馬嘶,已如怒潮澎湃,轉眼迫近。霆軍的排面拉得極廣,那凌厲無比的氣勢,急風驟雨般懾人心魄,捻軍先就有了怯意。 霆軍大敵當前,情況也還不甚明了,只從銘軍的潰卒口中,得知友軍吃了敗仗,到底敗到如何程度,先得弄個明白。因此,鮑超下令暫停,會合他手下的主要將領,婁雲慶、宋國永、孫開華、楊德琛,策馬上了一處小岡,大家拿望遠鏡四處搜索,怎麼樣也望不見銘軍的帥旗。 “壞羅,壞羅!”鮑超著急地說,“劉省三怕的是完蛋了! 怎麼搞的嘛? ”說著,撥韁就走。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