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慈禧全傳·玉座珠簾

第80章 第八十節

慈禧全傳·玉座珠簾 高阳 2713 2018-03-13
就在這時候,十重臣公上兩宮太后的密摺,遞到了宮裡,慈禧太后細細看完,內心有著難以言宣的不快。所說的“理”與“勢”,她不盡同意,而在興致上,更覺得受了很大的打擊,四十歲的整生日,原可以好好熱鬧一番的,誰知搞成這樣的局面!怪來怪去,只怪兒子不爭氣,倘或不是如此胡鬧,怎會惹出如許不中聽的話。 一個人生了半天的氣,等情緒略略平復,重新再看奏摺,覺得應該與慈安太后商量。等把她請了來,拿折子念了給她聽,又提到醇王福晉的話,只是搖頭嘆息。 慈安太后倒相當沉著,雖然內心震動,臉色蒼白,卻能說出一句極有力的話:“園工不能不停了!” 慈禧太后始終不願說這句話,但也無法堅持,只這樣說道:“修園不是用的懿旨,如今又何必用懿旨停工?”

“那就告訴皇帝,讓他降旨。”慈安太后又說,“前天我聽說,準了沈葆楨的奏,跟英國銀行借二百萬兩,拿到台灣去修砲台,左宗棠又要藉三百萬兩的洋債。這樣子下去,怎麼得了?” 慈禧太后默然。好久,搖搖頭說:“真是煩人!” 慈安太后看她如此,便喊了聲:“來呀!”等宮女應聲趨近,她這樣吩咐:“看看皇上在那兒?” “是!”宮女問道:“光是看一看來回奏,還是把萬歲爺請了來?” “請了來!” 皇帝奉召到了長春宮,一看兩宮太后的臉色,便知不妙,硬著頭皮,陪笑請安。兩位“皇額娘”都不大理他,只慈安太后把那通密摺指了指,示意他拿去閱看。 看不到兩行,皇帝便來了氣,“豈有此理!”他氣急敗壞地說,“為什麼要驚動兩位皇太后?”

“人家不錯!”慈安太后冷冷地答了一句。 慈安太后跟皇帝說話,很少用這種語氣。所以雖是冷冷的一句,他心里便很難過,越覺得十重臣上蔬已撤簾歸政的兩宮太后,於理不合。 再看下去,皇帝又大起反感,“這叫什麼話!陳芝麻、爛穀子都搬出來了!文豐殉節是十幾年前的事,到現在還來說'理'?”他憤憤地說,“日本人在台灣鬧事,也有些日子了,他們辦洋務辦成這個樣子,不引咎自責,反倒擺出忠臣的臉嘴,豈有此理!” 因為有此成見,皇帝對於這個折子中的話,沒有一句能夠聽得進去,匆匆看完,咬著嘴,眨著眼,在思量對策。 “我得問問他們。”皇帝用很有決斷的聲音說:“理也好,勢也好,都是去年秋天以前的事,早就該見到了,當初為什麼不說?六叔還領頭捐銀子,那時候怎麼就不想一想,圓明園非'駐蹕所宜'?”

這幾句話卻是理直氣壯,慈安太后無話可說,慈禧太后對停工一事,並不熱心,但對皇帝的微行,認為必須追究。她隱隱然有這樣一種想法,倘或皇帝能夠表示改悔,收心用功,則停工之事,就可暫時不談,一步一步設法湊款,好歹要把圓明園弄得像個樣子才罷。 於是她微微冷笑著說:“有些話,不好見筆墨。你也鬧得太不像樣子了!你自己做的事,自己知道。” 皇帝心裡一跳,大概慈禧太后聽到風聲了,微行一事,不能承認,但不能不略加解釋,想了想答道:“也不過去了幾趟海淀,那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光就是海淀嗎?”慈禧太后問,“沒有到過前門外,沒有在外面吃過飯?” “沒有!”皇帝硬賴,“誰在皇額娘面前造的謠言?”

這句話把慈禧太后的氣又勾了上來,“誰敢在我面前造謠?”她厲聲問道:“七福晉為什麼要造你的謠?” 這一下皇帝不作聲了,而心裡對他人議論他的微行,痛恨萬分。七福晉當然是聽醇王所說,醇王是聽何人所說?必得查了出來,狠狠懲罰,一則出心頭的氣,再則也可以教別人看了有所畏懼,從此不敢再胡說八道。 “你十九歲了,我還能說什麼?”慈禧太后這樣含含糊糊地暗示,“你自己惹出來的麻煩,自己瞧著辦吧!” 於是第二天一早,皇帝傳諭召見醇王,御前大臣伯彥訥謨訪回奏:“醇親王到南苑驗炮去了,今兒個怕不能回城,請旨:是不是派專人去宣旨?” 皇帝想了想答道:“不用了,先見了軍機再說。” 例行的見面,總是恭王先根據交下去的折子,逐一面奏處置的辦法,皇帝的答复,也總是三言兩語,簡單得很。有時恭王自覺說得不夠明白,打算著皇帝還會追問,而他卻常是不求甚解,含糊點頭,所以每天軍機見面的時間,比過去短得多處理了折件,便是恭王主動陳奏取旨。最近的大事,除卻停園工,無非台灣事件,恭王與李鴻章之間,每天都有專差往來,傳遞信件,這天一早接到李鴻章的信,說日本派來的談判專使內務卿大久保利通,已經到達天津,並且與李鴻章見了面。據大久保利通說,他希望盡快到京,跟總理衙門開議。

“那個大久保,他的來意,到底是什麼?”皇帝問。 “大久保利通是日本薩摩島人,跟在台灣的日將西鄉從道是同鄉。”恭王答道:“大久保此來,據說要定和戰之計,態度很硬,不過照臣看,還是想要兵費。” “跟咱們要?” 這是多餘的一問,恭王應一聲:“是!”聲音極輕,幾乎等於不答。 “他派兵佔了中國的地方,還要中國賠兵費,這叫什麼話?” “皇上責備得是!”恭王趁機答道,“總緣力不如人,唯有暫時委屈。日本學西法以致強盛,不過幾年的事,得力於上下一心,實事求是。臣等私下打算,托天之福,洪楊、捻匪次第削平,西路軍事,委左宗棠以全責,亦必可收功。如今正該修明政治,整軍經武,師夷人之長以製夷,則委屈一時,必有重申天威之一日。臣等這一番打算,故去的胡林翼、曾國藩,現任的李鴻章、左宗棠、沈葆楨,都是這樣看法。自道光末年以來,國步艱難,日甚一日,先帝憂國而棄天下,十三年來上賴兩宮皇太后聖明,外恃先朝的深仁厚澤,有曾國藩、胡林翼、憎格林沁、多隆阿、以及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的公忠體國,得以轉危為安。只是內憂雖平,外患未已,剝复禍福之機,全在皇上常存敬畏之命,聖德日明,勵精圖治,不然,只恐國亡無日!”

前面一段話都說得還動聽,就是最後一句逆耳,皇帝面無表情地說:“空言無補事實。 總署跟日本使臣交涉的經過,你寫個折子來! ” “是。”恭王看著沈桂芬說:“你記著。” “李光昭的案子,李鴻章辦得怎麼樣了?”皇帝吩咐:“催一催他。” “正在辦。”恭王答道,“現在奉旨在查,李光昭跟貴寶有無勾結。李鴻章得要行文內務府,往返較費周折。臣遵旨,先通知李鴻章辦結了李光昭一案再說。” “嗯!”皇帝問道,“你們還有什麼事?” “吏部有個折子,皇上還沒有交下來。” 皇帝想了一下,“一概革職,處分太重了!”他說:“再留著看一看吧!” “李光昭一案,貽笑中外,臣在總署,外國使臣每每問起,臣真無地自容。”恭王堅持著,“內務府大臣,蒙混入奏,咎有應得,臣請皇上無論如何要准奏。”

皇帝越感不快,認為恭王跡近挾持,但終於忍氣把御案上的一個奏摺,往外推了推,說一聲:“你說怎麼辦就怎麼辦,不依也不行!” 於是擬旨上呈,內務府大臣由於陳彝參劾、吏部議奏,除魁齡告假以外,崇綸、明善、春佑一律革職。 等軍機見面完畢,全班皆退時,皇帝特為把恭王留了下來,“說我在前門外閒逛,”他問,“你是聽誰說的?” 恭王脫口答道:“臣子載澂。” 皇帝臉色大變,連連冷笑,起身就走。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