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慈禧全傳·清宮外史

第21章 第二十一節

慈禧全傳·清宮外史 高阳 4980 2018-03-13
“言路又囂張了!”世鐸惴惴不安地跟孫毓汶說:“要殺直隸總督的頭,要抄內務府大臣的家。這樣子下去,如何得了?” “王爺,咱們等著看好了。”孫毓汶說,“萊山有辦法。” 他是從張佩綸慈眷不衰得到明證那一刻起,就已大起戒心。言路囂張,自然要設法抑制,而擒賊擒王,又得在一批清流班頭上動腦筋。第一個當然是張佩綸,第二個是陳寶琛,只要拿這兩個人制服了,其餘便不難對付了。 由於慈禧太后和醇王都很欣賞張佩綸的才氣,孫毓汶便將計就計,想了極妙的一策。他向醇王進言,法國兵艦侵入廈門、基隆之間,閩海防務吃緊,非派張佩綸籌辦福建海疆事宜不可。因為第一、張佩綸才大心細;第二、海防一向由李鴻章主持;閩海防務如果不能得北洋的全力支持,根本無從談起,而張佩綸與李鴻章的關係極深,必能和衷共濟。換句話說,派張佩綸到福建,等於就是課李鴻章以籌防閩海的責任。

在他的想法,張佩綸此去,書生典兵,必無善果,不但調虎離山,而且也是藉刀殺人。 萬一師出有功,那也很好,無論如何是樞廷調遣有方,比起恭王和李鴻藻用唐炯和徐延旭,豈不是強得太多。 當然,醇王不會知道他肚子裡的打算,只覺得張佩綸確可大用,所以欣然同意。 於是孫毓汶提出進一步的建議,以陳寶琛會辦南洋事宜,吳大澂會辦北洋事宜。 這就有些匪夷所思了,“陳伯潛純然書生,詩做得好,沒有聽說他懂軍務。”醇王有不以為然之意,“而且,他江西學政也還沒有滿任。” “不必他懂軍務,軍務有曾沅甫在,他不懂不要緊。”孫毓汶答說,“曾沅甫也是主和的,對於兩江防務,不甚在意,有個陳伯潛在那裡坐催,他不能不鼓舞振作。王爺,這就跟在馬號裡拴一隻猴子,是一樣的道理。至於學政雖為三年一任,兩年就調的也多得是。朝廷用人自有權衡,那怕剛到任就調差,又有何妨?”

猴子的比喻雖輕薄,倒也貼切,伏櫪過久,筋骨懶散,雖駿骨亦成駑下,所以養馬之法,常在馬號裡拴一隻猴子,利用它跳踉撩撥,時刻不停地逗馬活動,代替溜馬的功用。陳寶琛書生雖不知兵,而主戰,若是會辦南洋軍務,自然不容曾國荃偷閒苟安。醇王覺得他的話也不無道理。 不過,“吳清卿雖說帶過兵,打洋槍的準頭甚好,比起李少荃來,可就差得太遠了。” 醇王問道:“何用他去會辦北洋?” “這跟用陳伯潛會辦南洋的作用差不多。李少荃一向不主張用兵,保全和局,這當然是對的,就怕他求和之心太切,萬一必得開仗時,暗中阻撓。有吳清卿在那裡,至少也是個耳目。” “這倒也是。就怕李少荃心裡不高興。” “不礙。”孫毓汶答道:“李少荃最敬重王爺,不妨給他去封信。吳清卿到北洋,決不是分他的權,只不過吳清卿也練了兩三千的兵,供他驅遣而已。”

醇王的耳朵軟,很容易為人說服,所以經過孫毓汶的一番解釋,不以為然的初意,渙然而消。當然,他決不會想到孫毓汶不但是調虎離山,而且還包含著借刀殺人的禍心。曾國荃、李鴻章豈是好惹的?陳寶琛與吳大澂如果自恃清班,傲慢不馴,或者急於圖功,不知進退,惹起曾、李的猜忌之心,隨時都會上奏參劾,那時欲加之罪,不患無辭,一下子可以將清流投入濁流。 於是第二天就有上諭: “通政使司通政使吳大澂,著會辦北洋事宜;內閣學士陳寶琛,著會辦南洋事宜;翰林院侍講學士張佩綸,著會辦福建海疆事宜。均准其專折奏事。” 見到邸抄的人,包括張佩綸自己在內,無不覺得大出意外,尤其是陳寶琛會辦南洋,真是叫人做夢都想不到的事。因此,從王公大臣到微末閒員,凡是關心時局的,都以此作為話題。

正在病中的恭王,豈有識不透其中機關的道理?只是不便揭破,但到底是愛才的人,不免替陳寶琛擔心。 “兩江可有得熱鬧了!陳伯潛的福建官話不容易聽懂,曾沅甫的湘鄉話,有人說像牛叫,兩個人怎麼能談得到一處?”他這樣對來探病的盛昱說。看似詼諧,實有深意,盛昱當然了解。 接下來,恭王又論另外兩名“新貴”。他認為李鴻章曾經保過吳大澂,所以對新派的這位“會辦”,不致有何成見,如果吳大澂能跟北洋衙門的文武官員融洽相處,境況將會比陳寶琛好得多。 至於張佩綸的新命,無疑地是騰踔雲路的開始,“幼樵的身分跟他們又不同。南北洋原有大臣,閩督則並無專辦海疆的成命。所以幼樵名為會辦,實在是欽差。而況,”恭王笑道,“幼樵的奧援很有力量,不光是朝中的力量。”

這是指李鴻章而言。所謂“不光是朝中的力量”,意思是說還有北洋水師的實力,以此支援張佩綸,則豈浙總督和船政大臣,亦不能不拱手請他主持閩海籌防的全局。 “提到這一層,”盛昱忍不住又要直言了,“我最不佩服幼樵。李相誠然是國家柱石,然而凡百作為,閩無可議之處?幼樵以風骨自見,責人務求其苛,何以彈章不及於李相。而且愛屋及烏,連'李大先生'亦倖免了。這何能教人心服?” “李大先生”是說李瀚章,他的官運確是由“李二先生”而來的。恭王笑笑答道:“我佩服少荃的手段,就在這裡。能收服張幼樵,實在比如來佛收服齊天大聖還難。如今幼樵會辦海疆,更是收發由心了。” 最後這句話,驟聽費解,要細細體味,才能參悟出其中的深意。李鴻章自然要保全和局,但主戰的論調抬頭,朝命嚴飭北洋水師投入戰場,李鴻章既不能抗旨,又難以挽回,會遭遇極其困難的局面。如今由張佩綸出面籌防閩海,則一切情況都在掌握之中,要和要戰,自然收發由心。

了解到這一層,盛昱倒不免替張佩綸為難,因而問道:“幼樵平日持論侃侃,忠義奮發之氣,溢於言表,將來局勢變化,果真不免於一戰之時,他又如何回護李相,保全北洋的實力?” 恭王笑笑,這一笑使得盛昱微感不快,因為那有笑他書生不曉事的意味。 不過笑歸笑,還是給了盛昱很明白的解答,當然那有著教導後輩的味道:“你沒有到那種位置,也沒有做過那種要承人意旨的官,自然沒有這方面的閱歷。像這種情形,李少荃最善應付,俗語說的是:'雷聲大,雨點校'又道是:'只拉弓,不放箭。'拿面子糊弄過去,徐圖挽回,十之八九可以奏效。不過幼樵到底不脫書生的本性,是不是肯完全聽任少荃的擺佈,大成疑問。”

說到這裡,恭王面有憂色。這使人費解,盛昱率直問道:“難不成這樣子倒不好?” “不好!”恭王搖搖頭,“李少荃到底才大心細,有他整套的辦法,如果肯聽他的,必有效驗。果然象左騾子那樣,一萬個不佩服,處處別出手眼,倒也能弄出一個樣子來。就怕樣樣聽他,到了關節上自己又有主張,那非僨事不可。” 這自然是極深刻的看法,但如何僨事,卻無從想像。盛昱的心熱,頗很想寫封信對張佩綸有所規諫,只是著筆頗難,而且清流中他們已分道揚鑣,為眾所周知的事實,所以也決不會有人認為他的逆耳忠言,出於善意。這樣一想,多一事就不如少一事了。 在張佩綸,卻興頭得很,精心構思,撰了一通謝表,以范仲淹、陸遜自擬。接著便打了個密電給李鴻章,請教進止機宜,到第二天李鴻章的複電到達,才遞謝表。

照規矩當天召見。這是張佩綸第二次“獨對”,慈禧太后頗有一番獎勉之詞,然後談到對法的和局。李鴻章與法國的代表福祿諾,已經議定中法簡明條約五款,前一天剛由總理衙門據情轉奏,慈禧太后便以此垂詢張佩綸的看法。 “和局務宜保全,請皇太后聖明獨斷,執持定見。”張佩綸的聲音,清晰有力。接下來便解釋必須保全和局的原因:“越南的軍務,到此地步,已無可挽救。現在法國調集軍艦,打算攻我台灣基隆,奪取煤礦,又要想奪我福建船廠,果然狡謀得逞,既不缺煤,又有船廠可以修理軍艦,它們就可以一直撐下去,非索賠大筆兵費,不滿其貪壑不止。所以如今的上策,是先了結越南的糾葛,全力籌防閩海。不然,兵連禍結,益發難以收拾了。”

“唉!”慈禧太后嘆口氣,“越南的局勢,弄到這樣,提起來真教人不甘心。唐炯、徐延旭太不中用!” “唐炯、徐延旭當然有負聖恩,不過事權不專,督撫又不能同心協力,自難免失利。” 張佩綸停了一下又說,“南方的防務,實以廣東為重鎮,廣東的接濟,能夠源源不斷,前方才可以放膽進兵。臣以為越南軍務失利,不盡是唐炯、徐延旭的過失。” 這話的言外之意,是在攻擊張樹聲,慈禧太后自然明白,不過這時候不願將話題扯得太遠,所以沒有再提廣東。 “張佩綸,你平日很肯留心時局,如今派你會辦福建海疆事宜,總要籌個長治久安之計才好。” 這話正碰到張佩綸的“滿腹經綸”上,因而很響亮地答聲:“是!”然後略停一停,大談海防:“我中國幅員遼闊,海岸東起奉天、錦州,南到瓊州、廉州,綿延萬里之長,本來就防不勝防。加以俄國占據海參崴,想攻我混同江;英國取香港,法國取越南,葡萄牙取澳門,三路進逼廣東;日本襲擊琉球,志在台澎,形勢對我更為不利。現在西洋各國在紅海開運河,闢了一條捷徑,而且安設海底電線,信息極快,一旦有事,徵調軍艦,極其方便。在我國,只能調集陸軍,扼守海口,而在外國,進則有利,退則停泊在大海之中,我軍望洋興嘆,不能追擊,所以對他們並無害處。主客易勢,勞逸不同,是我們最吃虧的地方。”

這番侃侃而談,言之成理而頗有創聞的陳奏,慈禧太后深為註意,“照你這麼說,我們中國就沒有法子防備了?”她懷疑地問,“總不致於吧?” “事在人為。”張佩綸答道:“水師宜合不宜分,宜整不宜散。同治年間,丁日昌奏請設立三洋水師,原折下督撫重臣議奏,左宗棠以為洋防一水可通,一有警報,兵輪可以齊集支援,倘或強劃為三洋,名為各專責成,其實各不相關。李鴻章也說:'沿海口岸林立,處處駐紮重兵,不但耗費浩繁,而且備多力分,主張全力扼守要害'。這都是老成之言,必在聖明洞鑑之中。” “是的,我記得他們當初是這麼說。督撫的習氣,向來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剿匪也好,對付洋人也好,一出自己的疆界,就撒手不管了。文宗在日,最恨各省這個樣子,現在就是南北洋,爭械爭餉,也都不免只顧自己,不顧別人。你這次到福建,務必跟總督、巡撫、船政大臣和衷共濟。同為朝廷辦事,辦好了大家有功,一件事辦壞了,共事的人,說這個有罪,那個反倒有功,是斷乎不會有的事。” “是!”張佩綸加重語氣答道:“臣必謹遵慈諭,任勞任怨。” “沈葆楨創辦船政,很有效驗。不過現在要製洋人,總還得另有一套辦法。總理衙門跟北洋已經商量過這件事,你總知道?” “是!臣是知道這件事的。李鴻章跟總理衙門常有信使往來,反复討論,現在意見差不多一致了。”張佩綸略停一下,用很有力的聲音說:“欲求制敵之法,非創設外海兵輪水師不可,欲收橫海之功,非設立水師衙門不可。” “你是說專設一個衙門管理水師?” “是!西洋兵制,水師都設海軍部,兵柄極重。”張佩綸說:“總稅務司赫德在總理衙門談論軍事洋務,亦勸我中國設立總海防司。水師既然宜合不宜分,宜整不宜散,自然宜乎專設水師衙門,統籌調度。” “設衙門倒沒有什麼,不過多用幾個人。創設外海兵輪水師,只怕不是一兩百萬銀子所能辦得了的,這筆經費,從何而來?你們想過沒有?” “臣等亦曾籌議,沿海共有七省,外海兵輪水師,既然一軍應七省之防,則七省合力供水師一軍之餉,亦非難事。所難的是,怕七省督撫,各持門戶之見,不肯通力合作。” “這倒不要緊。誰要是不肯盡力,朝廷自有處置的辦法。”慈禧太后想了好一會,用沉著有力的聲音吩咐:“你好好寫個折子來。一條一條,越詳細越好。” “是!” “你這次到福建,雖說會辦海疆事務,身分是欽差,福建的船政也可以管。”慈禧太后又說:“你赴任以前,不妨先到天津找李鴻章談談去。你不是跟李鴻章很熟嗎?” “是!臣與李鴻章世交。” “你見了李鴻章,告訴他:朝廷待他不保多少人參他,我都壓了下來。他也該激發天良,好好辦事。”慈禧太后又說:“有人罵他是秦檜、賈似道,這話雖然過分,李鴻章也不能沒有警惕。保全和局不是含混了事!” “是!”張佩綸說:“臣見了李鴻章,一定將皇太后操持的苦心,細細說給他聽。” “現在國家多事,有好人才一定要讓他出頭。你向來遇事肯留心,可知道有什麼能幹的人?” 張佩綸已聽說有人保舉江蘇江安糧道張富年、浙江寧紹台道薛福成、安徽徽寧池太廣道張蔭桓,已分飭三省巡撫轉知來京,聽候召見。張富年他不熟,薛福成和張蔭桓是知道的,都是乾練通達,可辦洋務的人才。但薛福成是慈眷正隆,已調任順天府尹的薛福辰的胞弟,為恐慈禧太后疑心他有意迎合起見,所以只提張蔭桓。 “據臣所知,安徽道員張蔭桓,雖非科舉出身,很讀過些書。以前在山東服官,閻敬銘、丁寶楨都很器重他。此人熟悉海防、商務,勇於任事,若蒙聖恩拔擢,臣料他不致辜負委任。” “嗯,嗯!也有人這麼說他。”慈禧太后說道:“另外有才幹的,肯實心辦事的人,你也該隨時替朝廷留意。” 奏對到此,告一結束。張佩綸退出宮來,第一件事便是將召見情形,專函告知李鴻章。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