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慈禧全傳·瀛台落日

第57章 第五十六節

慈禧全傳·瀛台落日 高阳 3073 2018-03-13
下一天又是值班之期,這天請脈是在寢宮,由內務府大臣奎俊帶領,快將到達時,只見一名太監匆匆趕來,行了禮說:“奎大人,你快上去吧!萬歲爺在發脾氣!” “餵!”皇帝發脾氣,奎俊不急,從容問道:“為什麼?” “不知道!萬歲爺親自檢藥,檢著檢著就來了脾氣了!傳旨找內務府大臣。” “好!我就去。”奎俊回頭對杜鍾駿說:“你先在廊上站一站,聽我招呼。” 杜鍾駿便在寢宮外面靜靜待命。只聽皇帝的嗓子很大,“怪道我的病不得好!”他說:“你瞧枸杞上生蛀蟲,拿這壞藥給我吃,怎麼醫得好?” “是壽藥房配的藥,大概藥的年分久了。” “這怎麼行!現在派你到同仁堂去配藥。” “是!” 不久,奎俊從殿裡出來,招招手將杜鍾駿領了進去,只見皇帝坐在一張小圓桌前面,桌上擺著一小包一小包的藥。

“杜鍾駿,”皇帝問道:“藥材是不是四川雲貴一帶的最好?” “不一定,各地有各地的特產。” “這'於術'呢?” “浙江省於潛縣出的最好,所以叫於術。” 皇帝點點頭,“這張方子是陳秉鈞開的,昨天不想吃,今天拿出來看看,覺得還不錯,服一劑也不妨,誰知道盡拿些壞藥給我吃。”他又問:“茯苓、山藥那裡最好?” “茯苓自然是雲南,山藥要河南出的才地道。” “好!以後你們開方子,都要註明藥材的產地!” “是!” 杜鍾駿請完脈開方子,心裡在琢磨,註明藥材產地,是不是要各省督撫進貢呢?果然如此,下藥又要斟酌,不必多找麻煩。 果如所料,第二天就由軍機處分電各省,凡有特產藥材,立即進貢。此外又由慈禧太后傳諭:各省所薦醫生六人,分為三班,兩月一換。同時發下一張名單:頭班張彭年、施煥,第二班陳秉鈞,周景燾,三班呂用賓、杜鍾駿。

這比六天一輪的辦法要好些。但使杜鍾駿困惑的是,何以會排出這麼一張名單?他當然是有自信的,而且皇帝亦頗讚賞他的醫道。呂用賓是京城裡的名醫,口碑極好,如果是他們兩人排為頭班,也許兩個月內就能大見效驗。誰知將好手排在後面,實不知其意何居? 當然,這是無法去求得解釋的事,而且從這天起,杜鍾駿對皇帝的病情也隔膜了,只聽說同仁堂到海淀開了分號,因為自從枸杞生蟲,皇帝一怒命奎俊親自到同仁堂配藥之後,內務府就曾面奏,說頤和園離同仁堂很遠,來迴路程非幾個鐘頭不可,配藥回來,趕不上吃,不如命同仁堂就近設立分店,最為便當。皇帝准奏,同仁堂便是奉旨設立分號了。 這樣過了有七八天,杜鍾駿正閒得沒事乾時,內務府忽然派人來通知,說繼祿有請。趕到那裡,才知是派了他一個意想不到的差使。

“杜大夫,請你來當考官。”繼祿笑道:“看考醫生的文章。” 原來皇帝脈案,逐日有人到奏事處去抄了出來,賣給上海各報駐京的訪員,發電報回去,刊登在報上。端方正在江南考醫生,便以此作為題目,取中二十四卷,特地派專差將此二十四卷送進京來。奏摺上說明:如果賞識那一卷,即派此人進京請脈。 “端制軍可真是會做官!不過,法子也太新鮮了一點。皇太后說,她也不知道那一卷好?發交吏部陸尚書看,他也不敢作主,那就只好藉重各位的專長了。” 杜鍾駿也覺得端方有點異想天開,不過,他倒很感興趣,期待著其中或許真有高手,道理說得透徹,用藥別有新意,大可供作借鏡。所以當即在內務府坐了下來,一卷一卷細細的看。 按說,同一脈案,用藥不致大相徑庭。那知不然,二十四卷,起碼有十個不同的說法。

有的說,應該補腎;有的說,應該用六味地黃丸;有的說,當補命火;有的說,要用金匱腎氣丸;又有主張補脾胃的;也有斷言,必當氣血雙補,用參茸之類極珍貴的藥。其中有一卷最妙,說皇帝的病,應當陰陽並補,所開的藥是十全大補丸。 “都是懸揣之辭。”杜鍾駿率直陳言。 “沒有一個人搔著癢處。” “我想也是!”繼祿說道:“皇上的病,連我們經常在內廷行走的人都弄不清楚,何況遠在上海,只憑脈案開方子,豈有不是隔靴搔癢的?” “正是這話。”杜鍾駿問道:“聽說皇太后中秋吃壞了肚子,一直拉粒可有這話?” “怎麼沒有!” 正說到這裡,另一內務府大臣奎俊闖了進來,探問“閱卷”的結果。聽了杜鍾駿的意見,只是搖頭。

“不用說遠在上海,”他說:“就近在咫尺,像頭班張彭年、施煥的藥,皇上吃了毫無效驗……。”他忽然頓住,欲言又止,是有話想說而有所顧忌似的。 “你說吧!”繼祿比奎俊更無顧忌,“忌諱什麼?” 於是奎俊將哽在喉頭的話吐了出來:“你們在這裡請脈,我早就想跟你們說了,皇上的病,不容易治,你們不請脈更好!” 聽得這話,杜鍾駿驚疑不定,但不便多問,而且料想追問亦不會有結果,只好當作沒聽見,接續未完的話題,問到慈禧太后的痢疾。 “時好時壞,一直在鬧肚子。”繼祿答說:“不過不願意大家提這件事而已。” “為什麼呢?” “你想,皇上天天請脈,有脈案發出來,皇太后再病了,豈不影響人心?” “這樣諱疾總不是辦法!”杜鍾駿說“老年人最怕這個毛病,而況……。”他也欲言又止了。

“怎麼不說下去?”繼祿催問。 “我也是聽人說的,不知道靠得住靠不住?說皇太后抽抽這個,是不是?”杜鍾駿做了個抽大煙的手勢。 “你指皇太后抽'福壽膏'?偶爾抽著玩兒,沒有癮。” “那還好!”杜鍾駿點點頭:“不然,煙痢是最麻煩的。” “聽說陸總憲,就是戒菸之後得了痢疾,治得不得法,送掉了老命!” “總憲”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別稱,從新官制頒布以後,只設都御史一員,由原任左都御史陸寶忠蟬聯。 此人是江蘇太倉人,光緒二年丙子恩科的翰林,循分供職,當到左都御史。謹慎清廉,說來是個好官,不幸的是那“一口癮”害了他。上年厲行煙禁,京中各衙門官員,准許自行陳請,限期戒斷。京外大小文武官員,則限定在六個月內戒絕。半年已過,詳加考查,王公大臣四人,痼癖如舊,王公兩人是睿親王魁斌、莊親王載功;大臣兩人巧得很,都出在都察院。一個是都御史陸寶忠,一個是副都御史陳名侃。

於是軍機大臣奏明,採取了一個很有力的措施,睿、莊兩王所領的各項差使,如都統、前扈大臣、內廷行走等等,盡皆開去,陸寶忠與陳名侃則暫時開缺,一律派員署理,“如能迅速戒斷,仍準照舊復職。”否則,兩親王革爵,兩大臣革職,決不寬貸。 有此嚴旨,陸、陳二人自然奉命唯謹。陳名侃的煙戒得還算順利,陸寶忠卻痛苦萬狀。 其實戒菸的方子無其數,陸寶忠一一覓來服用,總無效驗,最後是用涕泗橫流,強忍不顧的“熬癮”之法,方始戒斷,而元氣卻大喪了。 到得光緒三十四年正月,上奏陳明,戒菸淨盡,仍準回任供職。但疾病纏綿,拖到四月底不能不自己奏請開缺,過了不幾天,一命嗚呼。慈禧太后倒是惻然不忍,特命優恤,諡法也不壞,第一字照例用“文”,第二字是個“慎”字。

接任陸寶忠遺缺的,正是在他戒菸時奉旨署理的張英麟,慈禧太后對此人的印像極好。 原來張英麟是同治四年乙丑,在她手裡點的翰林,但上邀慈眷,別自有因。 他是山東歷城人,同治十三年當編修時,與檢討王慶祺一同被選在“弘德殿行走”,貴為帝師。那王慶祺品格不端,罔識大體,經常弄些《肉蒲團》、《燈草和尚》之類的禁書,與仇十洲的“春冊”,投穆宗之所好,最後竟帶著大婚不久的皇帝,逛下三濫的窯子,以致出了一嘲天子出天花”的大禍,絕了清朝自太祖以來,父死子繼,一脈相傳的嫡統。 當王慶祺鬼鬼祟祟勾引皇帝時,張英麟看在眼裡,大不以為然,但既不便規諫,亦不便說破,唯有潔身遠行,兼以免禍,上了個奏摺請假歸省,在山東老家住到光緒元年,方始進京銷假。

復起之後,張英麟當了十七年的翰林,才以詹事外放為奉天府丞,兼領學政,於是當閣學,轉侍郎,特簡為順天學政。庚子那年,兩宮西狩,百官星散,唯獨張英麟緊守著學政的關防,等待交替。第二年召試行在,一直當他的吏部侍郎。到得改新官制,不分滿漢,張英麟因為在關外多年,熟悉旗務,特授為鑲黃旗漢軍副都統,是清朝開國以來,漢員當旗官的第一人。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