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唐玄宗·貳·盛世華章

第26章 第二十六回武將聯姻喧喜宴泰山封禪聳奇觀

唐玄宗·貳·盛世華章 赵扬 10808 2018-03-13
王毛仲此去泰山身兼二職,首要者要負責皇帝及東巡隊伍的安全,其次還要負責為此次出行提供馬匹。他這日將陳玄禮喚來,說道:“陳將軍,你速到隴西馬場走一回,每色馬各挑出一萬匹,共五萬匹。然後派人將之趕往東都備用。” 陳玄禮有些不太明白,問道:“王大將軍,為了封禪泰山之用,剛剛從馬場挑來一萬匹馬兒送入京師,現在再挑五萬匹,到底有何用處啊?” 王毛仲道:“你不用問太多了,這些馬兒肯定有大用。你速去速回吧。” 陳玄禮道:“末將知道,貴公子與福順女兒大婚之日,末將說什麼也不敢誤了時辰的。” 王毛仲哈哈大笑道:“是呀,犬子婚禮,眾將畢集,你若不到,我們不敢開席。” 王毛仲三兒子誕生之後,其“洗兒”之時邀眾將歡宴。那日宴席之上,李仙鳧提議王毛仲與葛福順結為兒女親家,王毛仲與葛福順換盞而飲,並擊掌為約。其實這等宴席上的玩話,未必當真,孰料葛福順卻認了真,數日之後即派人入王宅中請去王三公子的生辰,然後與自己女兒的生辰共同卜筮一回,結果顯示大吉。按照當時禮儀,問女之名而卜本為男方辦的事兒,葛福順如此積極,表明他熱衷與王毛仲聯姻。王毛仲見狀,也就順水推舟同意,孩子三歲時就向葛家行了納采之禮,王葛二家就成為真正的兒女親家。

婚禮之日,王府張燈結彩。自葛福順府中到王毛仲府第的路上,排滿了酒食之物,每隔不遠,即有一班戲樂之人持器歌舞。是日王毛仲府中歡騰喧鬧,不說京中武將畢集,就是朝中百官也絡繹不絕前來祝賀,張說被百僚推為男方儐相。眾人歡騰之際,高力士率人送來皇帝之禮,其中一物最為珍貴,即是李隆基親筆所書的一幅立軸,上面濃墨成就四個大字——“佳兒佳婦”。王毛仲見狀大喜,當即令人將之懸於中堂正中央供奉,眾人見之,愈發艷羨王毛仲得聖眷甚隆。 高力士參加完婚禮,即返回宮中向李隆基禀報。 李隆基雖未到現場,也知這場婚禮定然辦得熱鬧,遂笑問道:“哦,此時已過未時,你耽擱至今,想是婚禮之上人數眾多,莫非吃飯也需排隊嗎?”

高力士答道:“陛下說笑了。臣代陛下前去賜禮,陛下的那幅手書當即被掛起,由此聳動當場。王毛仲感謝聖恩,堅持讓臣留下觀禮,由此就誤了時辰。” “嗯,婚禮還算熱鬧嗎?” “豈止是熱鬧?陛下,此場婚禮之盛,臣有數年未曾見過了。” 李隆基此時閒暇,對此場婚禮的盛狀饒有興趣,遂令高力士將婚禮的過程述說一遍。 “婚車自葛家啟程,沿途相隔不遠即有戲樂班子,其廣奏音樂,歌舞喧嘩,引來百姓圍觀,由此遮擁道路;李仙鳧等一幫武將為障車使,婚車每行一段,障車者即於道路上截之,此時王毛仲早派人在沿途設有酒食之棚,他們將障車者邀入酒食棚中逗留,贈其酒食,由此婚車方能前行。” “哦,李仙鳧成為障車使?”

“是呀,看來那幫武人分成兩撥,一撥由李仙鳧帶領,負責女家障車、奠雁之俗;另一撥人則由李宜德帶領,負責催妝、謝障車者及男家宴席之事。”唐人是時成婚,其禮節頗為繁雜,譬如奠雁儀式,即先用扇子或行障遮新婦於堂中,女婿及迎親儐相行禮畢,然後女婿取雁隔障擲入堂中,由女家人收執。該雁一般用紅羅包裹,以五色錦縛口,勿令做聲。婚禮過後,此雁須由男家以物贖回,然後放生。 “嗯,你剛才說張說為男方儐相,那李宜德一介粗人,他又如何能為催妝詩了?” “陛下,想是張說自高身份,其一直待在王家,並未親身迎親。不過新郎所備催妝詩,皆出於張說之手。” 李隆基微微一笑,說道:“遙想王毛仲昔日在潞州時為奴,他又如何能想到其兒子成婚,竟然有天下文宗領袖為其寫催妝詩呢?”

“陛下所言極是。張說文名遠播,等閒之人求其文比登天還難。以姚公之能,還要絞盡腦汁算計來一篇碑文。王毛仲如此,可謂十分榮光了。 “陛下,王毛仲此次辦事估計花錢不少。聽說街道上的鼓樂班子皆由王毛仲所請,其酒食棚子既邀障車者,也向圍觀者散食,那些運送酒食之人,可謂相望於道,王毛仲之所以如此不吝花費,無非想圖一些熱鬧;至於其府中喜宴,可謂芳酒綺餚,窮極水陸,靡不豐盈。看來王毛仲早有準備,臣見賀者眾多,總怕其酒食一時用盡,誰知王宅所備之物,似乎無窮無盡,沒有用完的時候。” 高力士如此說話,明顯有著告御狀的意思。以王毛仲為首的一幫武人,仗著近侍皇帝,根本沒將太監們瞧在眼中,視之為只能幹活不許說話的閹人。太監們每每經過諸門時,其守衛之人呵斥太監為家常便飯,有時還會拳腳相加。高力士為太監之首,太監們常常向高力士訴說冤屈。高力士也無法可想,心想王毛仲連我都沒瞧在眼中,對你們如此也實屬正常,他雖然沒有法子,然心中的怒火漸升。

王毛仲如此實為不智,他雖為皇帝的親信之人,然有兩點比不上太監。一者,其掌控禁軍看似權力顯赫,可是權力實為雙刃劍,皇帝一面信之用之,另一面則會常懷警惕之心,而太監身有缺陷入宮為奴,皇帝並不設備;二者,王毛仲之輩不可能日日環侍皇帝身邊,而太監則與皇帝朝夕相處,如此就佔了口舌先機。 高力士知道,皇帝如今勵精圖治,力戒豪奢。皇帝尚且克制己慾不慕浮華,豈能容許你王毛仲先涉奢華? 人須常懷警惕之心,應對其他世人雍榮包容,哪怕是最不起眼之人,也不可有輕蔑之心。王毛仲不知太監的利害,輕易地將太監們視為無用之人,如此就大錯特錯了。 李隆基果然說道:“哦?王毛仲如此做有些過於招搖了。” 高力士不失時機,又進言道:“是啊,自從安樂公主婚禮之後,其豪奢程度以此宗婚禮為最。陛下,臣以為王毛仲如此辦事有些逾禮。”

李隆基淡淡說道:“以往財富匱乏之時,辦事可以從簡。如今國強民富,奢華一些亦未不可。” 高力士妄圖以豪奢來貶王毛仲,其實想差了念頭。李隆基少年之時以奢華為樂,其在開元之初焚珠玉、毀金銀,無非想遵貞觀故事率先垂範而已。如今國勢已隆,國庫私庫中的財貨日漸豐盈,其心間就有了微妙的變化。 高力士見皇帝如此說話,遂乖覺地不再吭聲。 其實高力士不知,他的一番話對皇帝還是頗有震動的。李隆基感到震動的並非是王毛仲所辦婚禮過於豪奢,而是此場婚禮所彰顯的人脈關係。 王毛仲職掌禁軍十餘年,軍中將領如眾星拱月一般恭維王毛仲,現在他又與葛福順成為了兒女親家,王毛仲由此在軍中的地位如虎添翼,除了皇帝,還有何人能撼動呢?

王毛仲還與張說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親密關係。 其實李隆基眼前最倚重之人,一為張說,再一個就為王毛仲了。張說用不斷加重的相權,維繫著大唐帝國各級機構的正常運轉;王毛仲則掌控禁軍維護皇宮安全,並以京畿重兵遙制四周邊將。 那一時刻,李隆基腦中忽然閃出一個念頭:如此二人親密無間,對皇權來說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這個念頭雖一晃而過,卻讓李隆基心生警惕。因為答案是肯定的,李隆基即位之後,禁止所有人與術士交往妄自卜筮(婚喪卜筮除外),不許內官與外官交結,不許官員與宗室藩王來往,其目的只有一個,即是千方百計保證皇權穩固。 一個權傾天下的主要宰相怎能與一個手綰禁軍大權之人交往頻繁呢? 李隆基想到這裡,轉身來到身後的書架前,取過一函書籍,將之遞給高力士道:“你去一趟中書省,將此書賜於張說吧。”

高力士雙手接過,低頭觀看書名,就見此書為班固所撰《漢書》。其一面躬身退出,一面心中暗暗嘀咕:張說家中藏書甚豐,像《漢書》之類史書何曾少了?皇帝如此賜書,到底有何深意呢? 暮春時節,李隆基帶領百官及后宮之人奔赴東都洛陽,他們要在這裡完成封禪大典的前期準備事宜。太史局已將所有時辰算定,十月初離開洛陽奔赴泰山。 洛陽的牡丹花兒早已開敗,僅留下壯碩的枝乾和翠綠的葉兒鑲滿圃園。李隆基降生於洛陽宮中,又在這裡度過童年時代,洛水南岸的積善坊還有他任楚王時的宅邸。大凡人之一生,對童年時代的記憶最為深刻,也最為清純。李隆基入東都之後,政事似乎少了許多,他就抽出空兒到這些故居觀看一番。 李隆基那日來到積善坊故居的時候,正是夕陽西下的當兒。其故居北面的洛水東流,夕陽的餘暉灑在水面之上顯得落金無限。李隆基站立南岸,眺望北岸宮城的端門和應天門,不禁想起了自己幼小之時隨祖母則天皇后、姑母太平公主及上官婉兒登上應天門城樓上的情景。如今這三人已然作古,李隆基念及與這三位婦人的種種往事,不禁撫今追昔,感嘆唏噓。

李隆基眼觀洛水兩岸密集的綠樹,心想這洛水日夜流淌,那些山澗的溪流一路東行歸入大海,不由喟然嘆道:“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高力士隨侍身邊,他見皇帝呆立水邊良久,最終用孔子之言感嘆,心知皇帝定然有些傷懷了,遂勸道:“陛下,時辰不早了,請移步回宮用膳吧。” 李隆基微微搖頭,說道:“如此良辰美景,若棄之實在可惜,就多待一會兒吧。高將軍,朕剛才彷彿看見孔夫子正在周遊列國,他恰恰行到洛水之側,正與學生在那裡濯足。” 高力士此前粗知孔子事蹟,知道孔子似在十七歲時曾來到洛邑找到老子問禮,而其周遊列國時未曾行到洛陽地面。然皇帝現在如此說話,他也不敢駁正,只好含糊地應了一聲。 李隆基兀自說道:“朕在想呀,春秋時期有今日繁華嗎?孔子乘一輛驢車,帶著一幫弟子周遊列國,他們經常挨餓,可見那時少有今日的水陸驛所。”

高力士心中不由得竊笑:皇帝今日怎麼了?為何有了這些看似如少年般的奇思異想? 李隆基長嘆一聲道:“唉,今不如昔呀。遙想那時生計困厄,卻有諸子百家爭鳴一時,如此盛狀,後世為何未曾再現呢?” 高力士道:“陛下,想是漢武帝採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議,由此難現百家爭鳴之境。” 李隆基道:“不錯,應該這樣。秦皇一統,漢武尊儒,遂有大哉國家。朕剛才想呀,孔子為何能在那個時代立大哉斯言呢?” 高力士眼光迷茫,不知皇帝所言何意。 李隆基此時思緒如飛,跳躍甚快。他剛才想起祖母與姑姑等人,心想權力實在太過無情,親情遇之也會變得軟弱無力。他進而想起孔子之言,感嘆一個落魄老人,何以能在紛紜的亂世中瞧出人間的正道呢? 於是,孔子的名言紛至沓來。 “仁即愛人。” “何事於仁,必有聖乎!堯、舜其狀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有君子之道思焉,其行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李隆基知道,孔子的這些言語,實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標杆,無論國君、臣工、百姓依此行事過於艱難,以國君為例,也只有太宗皇帝依此教化治國,其他朝代少有全部施行。 “滄海橫流,唯有如此方顯聖賢本色。”李隆基心中又暗嘆一聲,聖賢之言猶如黑夜中的明燈,令迷茫的路人心中燃起希望,由此奮勇而行。 李隆基笑問高力士道:“高將軍,朕欲舉辦封禪大典,百姓會如何看此事?” 高力士答得很快:“封禪泰山,告於天地,則顯陛下仁政輝煌,百姓定會鼓舞而歌。” “嗯,你答得好。朕東行封禪,正為此意。” 高力士愈發摸不著頭腦,不知皇帝又想到何種念頭。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十月十一日,封禪隊伍自東都洛陽出發。宋璟率領留守官員立在上東門外,躬身為皇帝送行。 先導者為禁軍的五色方隊,分赤旗、黃旗、白旗、黑旗與青旗建隊,每隊的甲、弓、箭、刀、盾皆依隊旗顏色而製。其行進之時甲色分明,旌旗獵獵,其兵士系挑選而來,個頭皆高大勻稱,極具威武之姿。 其後則為李隆基的大駕,其羽葆、華蓋、旌旗、罕畢、車馬皆依制設立,其執旗執仗、駕車馭馬者以及警蹕將士約有三千人。 再其後即是王公貴戚以及百官的儀衛,其中間有四夷酋長及使者的車輛。 最為壯觀者當數王毛仲早就送至東都的數万匹戰馬。王毛仲依馬之毛色將所有馬兒分為五隊,計有赤、白、黑、青、黃色,與前導的五色方隊相呼應。這些馬兒訓練有素,在馭手的指揮下依序行走,其毛色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宛如一匹織就的五色雲錦正在緩緩展開。 隊伍的最後,則是運送大批物資的車隊。 數万人馬迤邐而行,其彩旗飄揚,鼓樂喧鳴,浩浩蕩盪,數百里不絕。如此多的人馬,其飲食用度不可能隨身攜帶,須由所經州縣沿途供應。為了不使州縣二度花費,封禪隊伍的往返路線也事先確定。去程為出洛陽後到達滎陽,然後向東北方向行走,經滑州、濮州、濟州、兗州到達泰山腳下;返程時經曲阜、曹州、宋州、汴州後到達洛陽。 十一月初六,李隆基率領百官抵達泰山腳下,並住進搭就好的“帳殿”之中。此時的泰山,空氣中已顯寒冷。武惠兒令人在一圓形帳篷中四周籠上炭火,居中的浴盆中註滿熱水,然後將李隆基請入帳中。武惠兒先用手試了試水溫,說道:“陛下一路辛苦勞頓,想來沐浴一番之後定能解乏。此時水溫適宜,妾服侍陛下入浴。” 李隆基一入此帳,就覺帳內燥熱無比,看到四周那些通紅的火盆,方知武惠兒的心意,遂解衣道:“好呀,想你也乏了,我們就一同沐浴吧。” 武惠兒上前幫助李隆基解衣,一邊淺淺笑道:“陛下莫非忘了?妾說過此行隨侍陛下,然到了此泰山腳下,深恐污了靈氣,不敢讓陛下沾染女色半分。自今日始,妾等不與陛下共寢一室,只會服侍陛下。” 封禪事大,李隆基心中也是十分重視。他聞聽武惠兒此等言語,遂正色道:“是了,朕如何就忘了此節呢?惠兒,還是你識大義。不錯,朕行大禮不敢近女色,明日還要齋戒一天。” 武惠兒將李隆基引入浴盆之中,溫水的滋潤令李隆基舒暢地張開四肢,武惠兒的一雙纖手輕輕摩挲其皮膚,更令李隆基暢美,由此閉上雙目靜靜享受。武惠兒那熟悉的語音又在耳邊輕輕響起:“是啊,應該齋戒一天。陛下遠行疲憊,須養足精神再行登山,這也是對上天的崇敬之情嘛。” 十一月初九巳時,泰山谷口。 岱廟距登山谷口不遠,此為道家聖地,例為舉辦封禪大典時的必參之所。李唐皇室尊老子為祖先,將道教奉為國教,則李隆基登山前須入此廟遙拜一番。為了準備此次大典,將作監此前早派人前來將所有建築修繕一新,岱廟作為主要祭祀之所,當然花費不少。 一番祭祀之後,時辰已過辰時。李隆基率領眾人離開岱廟,浩浩蕩盪奔往谷口,這裡是登山的起點。 登山的步道旁邊,兩側除了遍插旌旗之外,王毛仲每隔十步即布上衛士。李隆基即來拜山,為示虔誠之心,決計不敢乘輿而行,他須步行登至山頂。他們從此登到中天門之後,須在那裡備好的帳殿中歇息一晚,第二日再步往玉皇頂,然後主祭昊天上帝。 李隆基行至谷口,駐足扭頭觀望。就見身後的隊伍絡繹不絕,其山下儀衛遍豎旌旗,竟然百里不絕。如此宏大的場面,頓時令李隆基心中豪情頓生,其瞥了身側的張說一眼,心想此人為相,可謂恰當其時。他若不堅持倡議,何來今日恢弘之場面呢? 然而身後的嘈雜聲隆,令李隆基不由得皺起了眉頭。除了山下的儀衛,今日登山之人不少於萬餘人,張說此前也禁絕他們登山時喧嘩,奈何人數眾多,其嘈雜聲實在難絕。 李隆基搖搖頭,喚來張說說道:“張卿,這樣不行。” 張說不明其意,問道:“陛下,敢問何處不妥?” 李隆基抬手上指說道:“靈山清靜,如何能耐如此喧嘩?” 張說當即答道:“陛下,人多口雜,欲使清靜,須裁減上山人數。” “朕正有此意。張卿,可使宰相、諸王以及祠祭祀官隨朕登山,其他人就留在這裡。” “陛下,那些四夷酋長及來使遠道而來,是否讓他們隨行?” “他們就在岱廟觀禮,上山就免了吧。” 張說接旨,當即前去分派。他先讓王毛仲派人把守谷口,再讓張九齡拿著名單逐個放人。如此一來,上山之人不過百人。 百官聞聽不許上山,心中不免遺憾。皇帝能夠封禪一回,殊非易事,今日躬逢其盛,卻不能登山觀禮,那麼今生再無此等機會。那些四夷之人也就罷了,他們能來此觀禮則足矣,正不想費足勁兒登山辛苦,如此正合己意,也就樂得山下游逛。大多數官員聞聽此舉系奉旨而行,也不再言語;一些性急的官員想悄悄溜過去,然看到那些如狼似虎的甲士守在那裡,終究無法可想。 崔隱甫其時與宇文融和李林甫立在一側,崔隱甫觀此情狀,知道終究不能再前行一步,遂長嘆一聲。 三人中以宇文融性子最急,其見崔隱甫長嘆,遂說道:“此舉定是張說的主意!我與哥奴也就罷了,崔兄為御史大夫,各部尚書以及台寺主官應當隨行。哼,僅許宰相隨行,明顯透出是張說的主意嘛。” 李林甫笑道:“宇文兄不必著急。你想呀,就是張說的主意,也須聖上首肯。此等話兒不要再說了,百官不能上山,心中定是委屈,若如此怨言從宇文兄口中傳揚出去,實為不美啊。” 崔隱甫道:“哥奴說得對,我們從此不許再說此話。” 李林甫又低聲說道:“二位兄長可曾看到剛才一幕嗎?” 二人急問究竟。 李林甫道:“愚弟此前聽人風言風語說道,此次登山祀官與詞官,其中多為張說親信之人。愚弟心想呀,張說為睿智之人,他怎能如此不遮面目?” 宇文融接口道:“他果然如此嗎?我倒是未曾注意。聖上此前說過,登山詞官可以超授五品,祀官也可以秩升一級。” 李林甫道:“愚弟剛才就在張九齡之側,聽清楚了所有從登之人。那些祀官也就罷了,畢竟以禮部及太常寺之人為主;詞官則清一色為張說親信之人,像張九齡、賀知章等人官秩已達五品也就罷了,如張觀、鄭鎰等人也混跡其中,張說的膽子實在太大了一些。” 崔隱甫問道:“鄭鎰?此人莫非張說的女婿嗎?”當初張說嫁女遍請群僚,崔隱甫與宴時曾見過鄭鎰,故有印象。 宇文融恨恨地說道:“不錯,正是張說女婿。那個張觀為中書主書,平時見了張說搖頭擺尾似走狗一般,不是女婿又勝似女婿了。” 三人不再說話,互相對視,他們此時的心跡是相同的。 十一月初十丑時中天門 君臣們宿於臨時搭就的帳殿之中,此時夜過子時,他們已然進入夢鄉。 張說本已熟睡,忽被一陣聲響驚醒。他睜開眼睛,耳聽帳外山風強勁,繼而“劈啪”的雨滴聲音落滿帳頂,他急忙掌燈披衣而起。就見左側的帳壁被風鼓起,風雨帶來的寒意令他縮手縮腳。張說心中不由得大震:壞事了,若如此狂風驟雨,皇帝如何登山呢? 源乾曜、賀知章、張九齡等人也被風雨驚醒,他們所住的帳篷與張說所居相連,看到張說帳中有了光亮,遂不約而同走了過來。 眾人面面相覷,賀知章嘆道:“這如何是好?這如何是好?我昨日還問太史局之人,他們說天氣如此晴朗,不會有雨。唉,可惜一行禪師早逝,他若在此,也不至於如此手忙腳亂。” 源乾曜憂心忡忡:“再過兩個時辰,聖上就該登山了。不說路滑難走,就是到了山頂,如此風大雨急,如何舉辦祀禮呢?” 張說也是憂心如焚,他撩起帳簾向外觀看,就被一陣疾風疾雨推了進來。他一時呆立在那裡默不做聲,心中盤算補救的辦法。 賀知章說道:“或者待雨停之後,再行登山?” 源乾曜說道:“這如何可以?登山時辰與祭祀時辰皆為事先卜出的吉時,如何能改?” 眾人一時無語,唯聽室外的風雨聲。 張說最後打破平靜,緩緩說道:“山間風雨來得急,走得也快。我們現在一時無法,唯盼風雨早一點停歇吧。” 風雨持續了一個多時辰,果然漸漸停息。陰霾的天空雲開霧散,竟然能看到閃爍的星星,山氣也漸漸暖和起來。是夜山中山下燃火相屬,雨剛住歇,那些甲士們又將火堆燃起來。若從山下向上望之,猶如群星相連自地達於上天。 十一月初十辰時泰山極頂封祀壇 山雨剛剛住歇,天色剛剛發亮,李隆基便率領眾人向山頂攀登。他們用時一個多時辰,即到達山頂封祀壇。 東方的雲海裡漸漸出現一抹紅霞,繼而霞光萬道,一輪紅日似乎在地平線下“托”地一跳,頓時現出其絢紅的面目。張說作為禮儀使,這日身披闊大的金色禮服,口呼道:“吉時已到。鳴樂,獻禮。” 禮樂聲中,李隆基登上封台的前壇,祭拜以高祖皇帝配享的昊天上帝。李隆基先取出玉牒之文,朗聲念道:“有唐嗣天子臣某,取昭告於昊天上帝。天啟李氏,運興土德……中宗紹复,繼體不定。上帝眷佑,錫臣忠武。底綏內難,推戴聖父。恭承大寶,十有三年。敬若天意,四海晏然。封祀岱岳,謝成於天。子孫百祿,蒼生受福。” 前代帝王封禪之時,其玉牒之文及玉冊之文往往秘而不宣。李隆基今日當眾朗讀,既可上達於天,也由此遍示天下之人。 李隆基首獻之後,李成禮依序亞獻,李憲終獻。獻畢,張說指揮人們將盛有玉冊和玉牒的兩個玉匣,藏於祭壇之石室。 李隆基步下封祀壇,面向東南而立。只聽張說又是一聲大喊:“舉火。” 位於東南方向有一座燎壇,其中早已堆滿了柴草。張說聲音剛落,三名甲士將手中火把一齊拋入燎壇中,頓時,其火勢直上,日揚火光,慶雲紛鬱,遍滿天際。 此燎火為封祀的組成部分,按照李隆基此前定下的“先奠後燔”儀式,此火發之後,則封祀儀式大致結束。 張說趁著火勢正旺,率領群臣伏於李隆基面前,齊聲呼道:“萬歲!萬歲!萬萬歲!” 山頂的“萬歲”聲起,滿山的步道兩側甲士聞聲也頓矛而呼。就听山間的“萬歲”聲音若波浪一般,一波波地傳下山去,漸漸漫過中天門,過了一會兒,自山頂可以聽到山腳下響起“萬歲”的巨大聲浪,此聲音自是從數万人之口中同時發出。 李隆基聞此歡呼陶醉無比,他令面前群臣平身,又詢問張說道:“張卿,眼前如此陣勢,朕此前為何不知呀?” 張說道:“陛下,未上山百官今日同時在岱廟祭祀五帝五神,由此眾人畢集於岱廟周圍。今日封祀順利,臣等感念陛下偉業,使四海晏然,由此心聲頓發。不料山上山下呼聲連成一體,臣此前也未曾想到。” 張說明顯說的是鬼話。他此前與王毛仲多次議過此節,否則滿山甲士哪兒能夠步調一致?此次東行泰山,以兵士最多,他們歡呼,其他人定然隨即而從。 李隆基志得意滿,滿意地說道:“好呀,今封祀初建,雲物休佑,皆是卿等輔弼之力。我們君臣今後要長相互保,勉副天心,以期長如今日,不敢矜怠。” 張說聞言又復帶領眾人跪言:“陛下,昨夜則息風收雨,今朝則天清日暖,復有祥風助樂,卿雲引燎,靈跡盛事,千古未聞。陛下又思慎終如初,長福百姓,則天下幸甚。” 李隆基此時心情大好,聞聽如此美言,覺得自己受之無愧,遂仰天長笑,繼而說道:“都起來吧,我們該下山了。今日午時,我們要歡宴帷宮,大家好好樂一樂吧。” 此次封禪大典,以山頂封祀為高潮之處。是日午宴之時,未上山群臣累進頌言,有人言道,其在山下遙望泰山之巔,就見日色明朗,慶云不散,紫煙裊裊上升,實為極度祥瑞。李隆基聞之,頓時龍顏大悅。 是日晚間,天空忽然又復陰沉,竟然飄飄灑灑落下雪花。李隆基心思鼓盪,提筆賦詩一首,名為《登封喜雪》,詩曰: 日觀卜先徵,時巡順物情。風行未備禮,云密遽飄英。 委樹寒花發,縈空落絮輕。朝如玉己會,庭似月猶明。 既睹膚先合,還欣尺有盈。登封何以報,因此謝功成。 其末句以“謝功成”收篇,由此可見李隆基的自詡之情。 十一月十二日辰時社首山頂 是日辰時,李隆基及群臣集於社首山泰折壇,以祭地皇,由睿宗皇帝配享。 其禮儀如封祀壇之禮,不加累述。 十一月十三日辰時帳殿 李隆基這日在帳殿裡接受朝覲,除了文武百官之外,又比往日多了許多人,計有: 孔子後代,諸方朝集使,儒生,文士上賦頌者; 突厥、契丹、奚諸王; 吐蕃、大食、五天十姓、崑崙、日本、新羅、靺鞨之使; 高麗朝鮮王、百濟帶方王; 十姓摩阿史那興昔可汗、三十姓左右賢王; 日南、西竺、鑿齒、雕題、牂牁、木可、烏滸之酋長。 李隆基觀此情狀,心中不由得嘆道:實乃四方諸侯,莫不來慶啊! 張說、源乾曜分別朗讀了《封祀壇頌》和《社首壇頌》之後,群臣及外使紛紛出班大唱讚歌。 李隆基又復龍心大悅,當殿宣布了兩宗事兒:一是封泰山神為天齊王;二是大赦天下。 朝會即將結束,張說又躬身奏道:“陛下,曹州八歲童子候在殿外,要當殿獻頌於陛下。” 李隆基問道:“八歲童子?其能作頌嗎?” “陛下,此人名叫劉晏,幼讀詩書,善著文章,七歲時被曹州舉為神童。其聞陛下東封,遂作《東封頌》。” “不會請人代筆吧?” “臣此前也有存疑,因與此童子對答一番,此子對答如流,果然為神童。” “嗯,張卿既如此說,那是不會錯的。宣上殿來。” 一名八歲孩童昂然而入,毫不怯場,到了李隆基面前伏身叩首,僅這一份兒氣度就令人嘆服。 李隆基笑道:“張卿,攙他起來吧。一個小孩兒家,能從容行此大禮,亦算不易了。你名叫劉晏吧?好好將所作之《東封頌》讀出來,若讀得好,朕定有厚賞。” 劉晏起身,開始朗讀自己所作的《東封頌》,要說其中的句子如“封祀岱岳,告成功於昊天上帝”亦屬平常,然其為八歲孩童所作,又清脆誦出,中間絕無停頓,實屬不易。 李隆基心知此情此景定是張說事先安排,無非想讓自己更加高興。然一個八歲童子能寫頌詞,且能朗朗誦於口舌之間,令殿間的外邦之人甚服中華後繼有人,確實令自己臉面之上甚添光彩。 李隆基又復龍顏大悅,讚了劉晏數句,並授其為秘書省正字。如此一來,劉晏小小年紀一躍成為九品官員,從此可以身著官服列身朝班。 劉晏的神童之名由此傳揚天下。其長大之後果然成為一代名臣,此為後話,這裡隱去不表。 封禪隊伍離開泰山後向南而行,第一站即來到曲阜。李隆基致祭孔子,封孔子為“文宣王”。 大隊人馬在路上又行了十餘日,這日行到宋州地面。李隆基眼望前方緩緩流淌的睢水,對張說說道:“從此西行汴州後,很快就可到東都了。我們千軍萬馬一路行走,為了不擾地方,未曾駐足,這宋州水陸方便,向來富庶,我們就在這裡歇上兩日吧。” 張說心領神會,喚來宋州刺史等人將大隊人馬妥善安置。宋州城內有一著名的酒肆,名為“梁園”,居中有一座上下兩層的闊大酒樓。張說請得李隆基同意,讓王毛仲派甲士在梁園周圍警戒,是夜李隆基在此賜宴群臣及外邦來使。 夜幕漸合,梁園燈火輝煌。李隆基與三品以上文武官員在二樓用膳,其他官員及外邦來使則在底樓歡宴。 宋州號為三皇五帝的建都之地,此後又成周代宋國的國都,漢代被封為梁國之都,又稱睢陽,梁孝王據守此地三個月,從而一戰聞名。宋州城池建造堅固,城內房舍整齊,向為大唐的東方重鎮。自通濟渠開通之後,宋州又成為漕運碼頭,由此弘舸巨艦交相往來,天下諸物,遍集於此。 由於皇帝賜宴,宋州刺史當然打起精神,要將諸般精美之物皆獻於案上。李隆基步入樓中,看到案上食物豐盛,果蔬紛呈,酒水精美,心中有感而發,喚來張說道:“張卿,朕出行此前,曾詔勿廣勞人,務存節約。此宴如此豐盛,有失朕意。” 張說想不到皇帝如此說話,一時不知應該怎麼辦,遂禀道:“陛下自出東都以來,不擾地方,厲行節約,則辛苦已久。如今即將回京,宋州地面豐饒,陛下由此賜宴群臣,似無不可。” 李隆基道:“還是過於豐盛了。這樣吧,你讓他們減去一些,朕方才開宴。” 張說見皇帝意甚堅持,只好吩咐下去。 眾人坐定後,李隆基方才率眾飲酒。宴酣之際,李隆基忽然長嘆一聲,對張說說道:“朕此次東封成功,還有更重要的收穫。” 張說詢問究竟。 李隆基道:“朕此前出巡天下,原來以為能夠觀實風俗,察吏善惡,然與此次相比,其實不然啊。” 群臣見皇帝大發感嘆,皆停箸不食,靜待其言。 李隆基嘆道:“此次東封,諸州刺史殷勤支應,還是有差別的。有三位刺史,可稱為良吏。一為懷州刺史王丘,其除了正常支應外別無他獻,朕知其不市恩也;二為魏州刺史史崔沔,其遣使供帳,不施錦繡,示朕以儉,此可以知其日常為政也;三是濟州刺史裴耀卿,其數次上書,言說濟州貧窮不堪支應,朕因之不在濟州停留。” 群臣聽完不禁驚愕萬分,沿途州縣為了迎送封禪隊伍,多是盡出財物周到服侍,不料事情過後,能得皇帝讚揚的竟然是這三位最摳門的刺史。 李隆基接著說道:“張卿,回京後須將此三位刺史的事蹟寫成明詔,以彰揚天下。” 張說聞言起身伏地,叩首道:“陛下心憂百姓,厲行節儉,則臣等幸甚,天下幸甚。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其他群臣見狀,也急忙伏地口稱“萬歲”,樓下的與宴之人不知何故,然有泰山封禪時的群呼為鑑,他們當即不問究竟,隨之呼聲連連。 一時之間,“萬歲”之聲又響徹梁園。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