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唐玄宗·貳·盛世華章

第5章 第五回逐功臣再放藩王湧暗流數探河南

唐玄宗·貳·盛世華章 赵扬 11357 2018-03-13
姚崇當即令人將劉幽求等三人請入中書省,這三人不知何事施施然而來,很快被引入由十餘名甲士看管的靜室內圈禁。劉幽求見狀大怒,大罵道:“姚崇何德何能?竟敢圈禁我等。你們把他叫過來,看他如何說。” 姚崇不慌不忙,令人好生看顧這三人,卻不急著面見他們。到了第二日午後,他方才與盧懷慎一起進入室內。三人看到姚崇如見仇人,崔日用還算有城府,眼中雖迸出怒火併不吭聲,那劉幽求和鍾紹京卻不客氣,若非甲士阻擋,他們已然對姚崇揮拳相向了。 姚崇笑道:“諸位因圈禁於此,遂怨恨姚崇,實屬正常。然諸位想一想,諸位有大功在身,我與盧侍中若非得聖上言語,敢動諸位嗎?” 崔日用冷冷說道:“姚令,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你未入中央,我們一切都好,緣何你當了中書令,我們一日不如一日了呢?”

劉幽求道:“你將我們圈禁在這裡,為何不直接投入刑部大牢一了百了?” 姚崇搖搖頭,嘆道:“你們所犯之罪,按說入刑部大牢一點都不冤。還是聖上念著你們的功勞,方有如此仁慈之舉。” 鐘紹京道:“我們到底有何罪?你還是痛快說出來,不用如此藏頭露尾。” 姚崇道:“盧侍中,你把那份伏辯交給他們看。唉,事情如何,你們一看便知。” 三人湊在一起觀看那份伏辯,只見上面記錄著三人飲宴時的場景,其何時何地,乃至三人坐在什麼位置,以及三人如何對話,都記得甚為詳細。三人看後,不禁如雷轟頂,心知果然闖了大禍。 劉幽求攏攝心神,強作鎮定說道:“哼,這份伏辯分明是有人誣陷,顯係捏造而成!” 姚崇冷笑道:“劉公,知道這份伏辯系何人所供嗎?尊府裡有一名僕人名劉二,劉公應該認識,他現在正在隔壁室中。”

劉幽求嘴動了動未出言語,心道原來自己府中出了內賊,那也怨不了別人。 姚崇嘆道:“唉,想不到你們竟然說出這等沒遮攔的言語。你們說我心狠手辣也就罷了,竟然說聖上難行仁政,這等言語若是聖上知聞,你們得罪若何?” 劉幽求道:“你不用假作慈悲。你帶著盧懷慎前來,難道敢向聖上隱瞞不成?”劉幽求說出此話,表明已然有些氣虛了。 姚崇道:“我如何向聖上禀報,自有分寸。今日當著大家之面,我向諸位保證,念著你們有大功在身,自當維護諸位周全。然這些事兒都是你們自行做下的,現在還沒有一點悔悟之心嗎?我忠言勸大家,趕快聯名向聖上具結悔過,也許還有挽回的機會。”姚崇說完不想多話,即與盧懷慎一起退出室外。 劉幽求喟然長嘆道:“唉,人若背時,什麼人都來作對。這個劉二日常恭眉順眼,想不到竟然有此蛇蠍之心。”

崔日用凝思片刻,決然說道:“姚公說得對,我們說此怨謗之言實為大罪,由此誅身亦屬正常。二位兄長,我們還是具結向聖上悔過吧。” 劉幽求與鍾紹京點頭贊同。 姚崇出了靜室,便徑直去見李隆基。 “事兒弄明白了?”李隆基抬頭問姚崇道。 姚崇禀道:“他們現圈禁在中書省內,有僕人劉二為證,他們縱然抵賴終歸無用。” “哦?如何處置他們,你有何想法?” “臣來覲見陛下,其實想請陛下示下。” 李隆基瞅著姚崇消瘦的身子躬立當地,恰似一隻待熟的大蝦米,心中不禁湧出一些笑意,遂喚道:“來人,替姚卿看座。姚卿,你坐下說吧,今後我們君臣單獨相對時,不用如此拘禮。朕將這件事兒交由你處置,為何還來問朕呢?大唐有律令,你按制處置即可。”

姚崇此前費了許多時間琢磨李隆基的心思。以往遇到這種事兒,例由一名重臣召集刑部、大理寺會審,以定其罪,然此次皇帝隨口讓三人圈入中書省內,如此就很蹊蹺。姚崇知道,若按大唐律令,他們背後怨謗皇帝,就是心懷不滿,可以無限上綱斥其有不臣之心,殺頭或流放都是可以的。姚崇很快明白,李隆基這樣做,緣於這三人為功臣,這個舉動的本身已彰顯皇帝有寬恕之心。姚崇於是嘆了一口氣,說道:“陛下,若按律令處置,他們口出怨言實為大罪。然他們皆為功臣,其乍離要位,由此說一些幽憤之言,實屬正常。” “哼,姚卿莫非想輕輕放下嗎?朕早就說過這些功臣要致力優閒自保,他們為何不明白朕的心意呢?他們確實有功勞,朕對他們封賞不少了,像劉幽求昔為一離職縣尉,如今官至高位,且有國公的爵位,為何還不滿足?”

“是呀,臣剛才也說他們。如此高官俸祿,為何還不知足?卻偏愛聚會飲酒爛醉,進而說出一些不臣之言。這三人還算明白,當場痛哭流涕請臣代向陛下謝罪。陛下,此為三人悔過所具之結,請陛下御覽。” 李隆基揮揮手,說道:“他們能有此心就夠了。唉,昔日功臣,一旦被囚,朕的心裡也不是味道。當初流放郭元振,事後想想不免過於嚴厲。” “為除亂象,陛下施行一些非常之舉,是為必須。至於其中有人受挫乃至受一些委屈,其與國事相比,實屬小節。陛下此後又起復郭元振,天下人皆稱其善。”姚崇知道,李隆基之所以如此慎重處置功臣,其中最大的顧慮還是礙於天下人會如何說,皇帝不願意背上鳥盡弓藏的名聲。 李隆基忽然笑道:“若按他們所言,你行事嚴厲,朕處事血腥,我們君臣二人豈不是成為暴君酷吏?朕事後想來,他們如此說也有些道理。朕欲效貞觀故事,則貞觀之清靜撫民與寬法慎刑實為主旨,你在驪山也曾勸朕行仁政,我們這一段是否有些矯枉過正?”

姚崇搖頭道:“欲治亂世,須用重典,待秩序恢復,再循序漸進。陛下,欲行大事,不須顧忌他言,否則會擾亂心智。至於酷吏一節,陛下已焚《羅織經》向天下昭示,臣此次考課諸官時,又將那些有酷吏行為之人剔除班序,天下人應該知道朝廷正向仁政回歸。” “嗯,可下詔明示天下,這些有過酷吏行為之人永不敘用。姚卿,我們回歸正題,你以為應該如何處置他們?” 姚崇此前心中已有定論,他揣摩李隆基如今正在恢復國運,不願意看到這幫人待在京城評頭論足,只要把他們散出京城即可,遂禀道:“臣以為他們妄發怨言應予懲戒,他們可以保留爵位,每人須削實封三百戶;另他們待在京城容易聚眾惹是生非,須將他們散出京城,這幫人皆有才具,可任為刺史,以使他們做出一些有益之事。”

李隆基果然滿意,頷首道:“好吧,就按你說的辦。如此一來,也顧全了我們君臣之義,很好。對了,王琚如今出外巡邊,魏知古閒在京城,可參照此法令他們外任刺史,這二人的實封就不用削了。” 李隆基又道:“張暐近來有要事在身,還讓他任大理卿吧。” 姚崇見自己猜對了皇帝的心思,心里大為受用,然不敢溢於言表,其口稱“遵旨”後,又說道:“陛下,憶昔諸王在京易生亂。臣大膽以為,寧王等人雖謙遜有度,亦須防範為先。” 姚崇此話頓時牽動了李隆基的心事。如今京城裡有親兄弟四王,另有宗室諸藩王,他們作為皇室貴冑,若恃此號召力再輔以異樣心腸,實為禍亂的淵藪。自己當初不過為郡王之身,且是京城中聞名的風流少年,今日不是也當了皇帝嗎?他想到這里當即問道:“嗯,姚卿有何想法?”

姚崇知道李隆基礙於親情,說話不免拘束,這些話還是自己直接說出來為好,遂直言道:“臣以為可使諸王散歸各處,兼任諸州刺史。這個刺史僅為名分的職位,其不涉州務,實際州務可由該州長史全權署理。” 姚崇的這個提議看似簡單,其實內蘊豐富。自漢朝分封諸王以來,諸王若聚在京城,他們皆有繼承皇位的可能身份,若再行陰謀之事往往鑄成禍亂;若將他們分封各地,他們往往畫地為牢積蓄力量,成為尾大不掉之勢,晁錯之所以建言削藩,緣由於此。姚崇此番建言可謂結合了這個正反經驗,既使諸王離京令其無法彼此聯絡,又不讓他們掌握諸州實權以培植個人勢力,由此更加穩定了皇權。 李隆基當然明白姚崇的深意,長嘆一聲道:“如此不失為一個穩妥的法子,然如此一來,兄弟們天各一方想見一面太難,有失兄弟情義呀。”

“如此並不妨礙陛下與諸王相聚呀。陛下日理萬機,可讓諸王輪番入京朝見陛下。臣以為,陛下相隔一段日子會見諸王,更添親密,每季可允許兩名藩王入京,也沒必要讓他們扎堆儿入京。” 姚崇不讓諸王一起入京,自是防範他們互相交往的機會。若每三月有兩名藩王入京,他們僅是單獨面見皇帝敘兄弟之誼,彼此又不碰面,如此就少了許多事端。歷朝規定,諸王不許私自到彼此領地會面,且諸王身邊皆有皇帝的眼線環伺,他們也絕對不敢動輒出領地。 李隆基見姚崇將事兒想得如此細緻,心想此人思慮此事非是一日兩日了,有相如此,確實可堪大用,遂說道:“好吧,就按你說的辦。然藩王所任之州不得偏遠,其器用之物更不得簡陋。唉,想起兄弟從此遠離,朕心裡就不是滋味。如今興慶宮裡的花萼相輝樓正在建造,若此樓建成,卻無兄弟聚歡,豈非憾事?”

姚崇心裡暗笑,心想皇帝名為阿瞞,確實傳神。他此時不敢有任何不豫之色,急忙答道:“花萼相輝樓須兩年後建成,那時天下安瀾,陛下若思念兄弟,將他們全部召回京城,可謂相宜了。” 君臣二人在這裡談談說說,將功臣與藩王放為外任之事定了下來。李隆基心中滿意,臉上不禁有了不少笑意,遂揚起案上的一道奏章道:“姚卿,這個新任汴州刺史倪若水挺好嘛。其到任後看到宮人捕奇鳥過汴州,遂上此諫章。其中言道:'農方田,婦方蠶,以此時捕奇禽怪羽為園築之玩,自江、嶺而南,達京師,水舟陸運,所飼魚虫、稻粱,道理之言,不以賤人貴鳥望陛下邪?'哈哈,他竟然敢說朕賤人貴鳥,此人頗有膽量。” 姚崇笑而不答。 李隆基接著道:“朕聞過即改,已令宮中悉放禽鳥,今後不許再採。朕還下詔褒美倪若水,賜帛四十段以為獎賞。” 姚崇拱手祝道:“陛下如此,實為天下之福。” 李隆基道:“看來這京官、外官交相任職一事,還是做對了。以往外官,誰人能有倪若水的見識和膽量?” 姚崇笑道:“這倪若水實在有趣得很呀,他根本不想離京為官。臣聽說某日他與班景倩餞行,竟然追著其馬後塵土跑了很遠,還說班景倩馬後揚起的塵土為'仙塵'。” 李隆基聞言,不禁為之莞爾。 劉幽求三人在室內度日如年。雖每到用膳時候,有人會送來豐盛的菜食,然他們難以下嚥,心中忐忑不安,不知皇帝會如何處置他們。 鐘紹京嘆道:“所謂禍從口出,看來不假。當初我們若安坐家中,哪會有今日的橫禍?” 崔日用道:“若此次事平後,我們千萬不敢動輒聚會,如此就可少了不少麻煩。” 劉幽求冷笑道:“你們以為縮頭避禍就能求安嗎?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有些時候,你想躲也躲不開的。譬如那個劉二入我府時,我們尚未說出此話,人家早就存心了,你能夠防範嗎?” 鐘紹京見劉幽求的聲音較大,急忙揮手製止,說道:“劉兄,小心隔牆有耳。” 劉幽求搖搖頭,嘆道:“唉,我們還是有些想不開呀。古往今來,被冤死者又有多少人?我們爵至國公,還有什麼不滿足的?看來人心不足,實在難抑啊!” 崔日用深知劉幽求此時的心態,笑道:“是啊,劉兄所言甚是。當初陛下為臨淄王時,劉兄毅然相投,劉兄不過為一離職縣尉,今日有此富貴,實屬不易了。” 劉幽求聽來不甚舒服,反唇相譏道:“是啊,我那時的確寒微。你當時已官至侍郎,又得宗楚客的信賴,為何要反戈一擊呢?” 鐘紹京畢竟為厚道之人,看到二人在這裡爭競,勸道:“罷了,我們同處一室,應該同病相憐,那些沒來由的話,最好別說了。唉,不知道聖上到底如何想?他應該念及舊情啊。” 劉幽求聽到“舊情”二字,張嘴欲言,又使勁兒把要說的話咽了回去。室中三人中,以劉幽求的仕宦之心最著。當初他被貶為流人的時候,因為心中有李隆基可能真正掌權的希冀,所以堅持如恆。待他成為尚書左僕射的時候,自認為上蒙聖恩,正該躊躇滿志大展拳腳。孰料皇帝瞧中了姚崇,反把這幫功臣變為閑職,劉幽求不甘心就此退出朝政前台,心中的鬱忿日甚一日,其怨懟之情要甚於他人。他此時雖不言,未出口的話兒卻是充滿怨毒:“舊情是什麼?唯有勢弱者方念舊情!” 三人如此待到了第三日的午後,姚崇此後再也未入此室,三人被甲士嚴加看管,難出室外一步,愈覺時光難熬。他們一開始還彼此說話,到了後來,三人各處一角,眼光呆望屋頂,各自想著心事。 門此時被打開,一人手執錦絹邁入室內。來人姓馮名昂,時任中書舍人,其入室後即呼道:“劉幽求、鐘紹京、崔日用接旨。” 李隆基的聖旨中深責他們不該恃功妄言,削實封三百戶以為懲罰,另授劉幽求為睦州刺史、鐘紹京為果州刺史、崔日用為常州刺史。 三人跪接聖旨時,聽到王琚被授為澤州刺史,魏知古被授為汝州刺史,相顧探詢,不知為何將此二人攀扯進來。 馮昂宣讀畢,轉身令甲士撤走,然後道:“下官恭賀三位大人去厄逢喜。三位大人請回吧,明日離開京城即可。” 三人起身,劉幽求問道:“姚崇和盧懷慎呢?他們將我等圈禁數日,為何不來?” 馮昂道:“姚大人和盧大人有事抽不開身,遂令下官來宣旨。” 劉幽求道:“哼,只怕他們沒臉見我們。” 鐘紹京見劉幽求擺譜,心想現在在人屋簷下,焉能不低頭?遂扯了劉幽求一把,不許他再亂講。 馮昂知道事情的始末,小心說道:“三位大人的這一場事兒,朝野皆知。聖上雷霆震怒,姚大人和盧大人在聖上面前替大人們求了不少情,方有如此結果。三位大人,請回吧。” 三人結伴走出了中書省,崔日用拱手說道:“二位兄長,我們遭此大禍,看來聖上還是念及舊情因而輕罰,我們應當心存感激。我們明日就要天各一方,愚弟祝二兄一路平安。” 劉幽求說道:“對,我們還是走遠一些最好。我奉勸二位一句,今日別後勿複見面,明日悄悄及早離京。我想過了,我們此前得罪的人不少,我們遇難之時他們最愛落井下石。唉,早點走吧,早點離開他們的視線方為上策。” 鐘紹京讚許此言,三人遂拱手相別。 孟津縣居於洛陽之北、黃河之南,北邙山東西綿延,由此成為洛陽與孟津的分界線。秦漢以來,識風水者認為北邙山虎踞龍盤,有王者之氣,由此許多達官貴人皆選北邙山為家族墓穴,遂使北邙山遍布陵墓,漸有“葬在北邙”之說。東漢光武帝劉秀也瞧中了孟津鐵榭的風水,這裡黃河環抱,地勢開闊,相傳為“河圖”出現的地方,劉秀即以鐵榭黃河邊為陵,此後東漢皇族及重臣也隨葬在這裡。 自劉秀陵向東十餘里,這里相傳為河圖出現的地方,約在西漢時候在此修房為紀,四周遍植的柏樹已森然成林。每至初春時候,洛陽城中之人往往結伴來此游春,兼而憑弔古蹟。是日午時,三人三馬來到此古蹟前,領頭身穿白衫者背手進入院內。他從甬道上慢慢行至中堂,凝神觀望堂中的伏羲及龍馬塑像。 相傳伏羲氏教民結繩為網以漁,並養蓄家畜,由此祥瑞迭興,天授神物。某日天氣景明,伏羲氏行到此處,就見一隻龍背馬身的神獸,其生有雙翼,高八尺五寸,身披龍鱗,在黃河中凌波踏水,然後進入黃河之中。伏羲氏看到其背負圖點,遂用心記之並依之畫出,此即為“河圖”。伏羲氏依河圖演成八卦,成為《周易》的來源。 白衣人想到這些故事,心中頓時肅穆萬分,遂虔誠地伏地叩拜。其叩拜完畢,起身退出堂外,然後背負雙手向堂後柏樹林行走。看來此人遊興甚健,初春的陽光透過柏樹叢照在其臉上,其臉色顯得安詳且從容。 此時西北角忽然閃出一名褐衣之人,趨步慢慢向白衣人靠近,到了近前躬身行禮道:“立節王近來安好?” 白衣人頓時一驚,凝目觀看後方才識出來人,驚道:“哦,原來是王典籤!你事變之後再無音訊,不料還在世上。” 這名白衣人即是太平公主之子薛崇簡了。當初太平公主一家多被李隆基斬殺,李隆基鑑於薛崇簡平時勸誡母親,因而免其死罪,官爵如故。李隆基另賜薛崇簡李姓,賜名延昌,令其到東都洛陽居住。 褐衣人即是昔日太平公主府典籤王師虔,其聞言嘆道:“唉,當初公主與我逃往山中,數日後公主欲返回,我苦勸其不可回府,奈何公主不聽。我當時與公主辭別後,至今隱姓埋名。” “聖上待我們還算寬宏。你不如找聖上請罪,他定會念及舊情,許是能寬赦你,如此強似隱姓埋名。”若追根溯源,李隆基當初與太平公主聯手反韋,薛崇簡與王師虔其實為他們的聯絡者,因此亦算有功。 王師虔搖搖頭道:“阿瞞不會輕饒我。當初我幫公主辦的那些事兒,他肯定不會輕易忘懷。” “你如此顛沛流離,焉能長久?” 王師虔沉默片刻,繼而又搖搖頭道:“立節王,我知你生性敦厚,待人善良。可是呀,人心百態,你始終以己心度他腹,能夠得到回報嗎?我知道,阿瞞這次饒你不殺,天下人由此皆說皇帝寬宏,然人家能對你沒有戒心嗎?我知你今日來此遊玩,方悄悄來會,所以如此,緣於你府中不會少了朝廷的耳目。若讓我過如此膽戰心驚的日子,我寧可死了。” 薛崇簡嘆道:“唉,我豈能不知?然大勢如此,又有何法?你今日其實不該見我,若我府中果然有朝廷耳目,他們知悉我們會面,對我們都不好。” 王師虔笑道:“請立節王放心,我並非一人在此,早為之有了諸般防範。” “你今日見我到底有何事?” 王師虔慨然道:“公主被阿瞞逼死,公主家人多被誅戮,立節王心中難道沒有想法嗎?我受公主大恩,每念至此,心如刀割!立節王,當初阿瞞欲舉事,你我也出了不少力氣,他如此寡恩情絕,若依舊忍聲吞氣,與行屍走肉有何區別?” “寡恩情絕?王兄,為君者若不心硬如鐵,焉能樹立權威?郭元振有擁立之功,結果被廢為流人,乃至氣絕;劉幽求、鐘紹京、崔日用、王琚和魏知古居功至偉,一樣被逐出京城。唉,人世險惡,若能平安度日,我心足矣。” “你想平安度日,然事兒偏偏還會找到你,當如何處之呢?” 薛崇簡仔細想了想,覺得確實無計可施,喃喃說道:“哦,也只有順勢而為了。王典籤,你現在缺少錢物嗎?” “公主恩典,賞了我不少錢物,當時僥倖帶了出來,如今花費還算寬裕。” “前面的路還遠著哩,不可大手大腳。我現在畢竟還有俸祿,你若有需要的時候可派人來取。” “謝立節王關心。” “如此,你就早點走吧。這裡雖為僻靜之處,也保不准有朝廷的眼線。你今後若無特別的事兒,就不要再來見我了。唉,前路漫漫,我們各自珍重吧。” 王師虔見薛崇簡下了逐客令,遂躬身道:“如此,屬下就告辭了。我今日之所以來密會立節王,實為去思之意。屬下告退。”其實王師虔今日本來有許多話要對薛崇簡講,然看到薛崇簡如此小心怕事,話到嘴邊又吞了回去。 薛崇簡目送王師虔閃入後牆豁口處,心中多了許多感嘆,最後唯有長嘆一聲,無心再在院內信步,遂轉身出外。 張暐被授為大理卿,其將衙內事務賦予大理少卿班景倩署理,自己則帶領一班人來到洛陽。其啟程之前,先入宮內與李隆基密談一番,則此行實為李隆基指使。 洛陽較之長安暖和一些,郊外已是一片深綠,城內的牡丹園內萬朵牡丹含苞欲放,間或有數枝早開者已然綻開花瓣。張暐一幫人到洛陽後卻沒有觀賞雅興,他們並不知會當地官署,包下了城西邊的一處旅舍,然後深居淺出。 那日張暐與李隆基密談之時,張暐禀道:“陛下,臣這些日子細細想了。如今京城內外流言紛起,這王師虔實為緊要人物。他在孟津出現,其背後是否有李延昌的影子呢?” “李延昌?”李隆基一時想不起此人為誰。 “就是薛崇簡了。” “哦,是了,薛崇簡現在一直在東都居住。王師虔既在洛陽附近出現,按理會與薛崇簡見面。” “是呀,臣也是這樣想。陛下,欲除禍亂須斬草除根,如溫王與薛崇簡等人留在世上,實為禍亂的淵藪。臣以為,乾脆將這一干人統統抓了,他們定會供出王師虔的踪跡,則流言可不攻自破。” 李隆基哂道:“朕授你為大理卿,非是讓你如來俊臣、周興那樣使用酷吏手段。使用嚴刑逼供的法兒固然簡單可行,其實為無能。朕答應過姚崇,今後須行仁政。你若如此為朕添亂,這個大理卿最好別乾了。” 李隆基昔為郡王時,張暐可以與他言笑無忌,然近時以來,張暐每每見到李隆基,出言時考慮再三,可謂小心翼翼。他現在見皇帝不喜,心中頓時大為驚恐,急忙躬身謝罪:“陛下,臣錯了。” 李隆基道:“朕說過要依貞觀故事行事,如此須行正大光明之舉,若行鬼蜮之法,朕如何面對天下百姓?你說王師虔可能密會薛崇簡,那是可以訪一訪的,若他們見面僅敘故人之誼,未搞陰謀詭計,天下之大,難道就容不下一個薛崇簡嗎?” 張暐知道李隆基以陰謀詭計起家,如今偏要正大光明治國,天下之人當然有疑惑。然皇帝既然如此說,自己當然要照常執行。為了找到王師虔,且拿到王師虔與薛崇簡勾結密謀的證據,張暐決定帶人到洛陽悄悄坐探。 他派人住在薛崇簡住宅周圍監視,然十數日過去,這裡毫無動靜。薛崇簡實為一名淡泊無欲之人,其遭此大變,深知少事避禍的道理,日常多待在宅中,極少與外人交往。張暐這日得知薛崇簡要到孟津踏青,除派人尾隨外,另提前在薛崇簡沿途可能停留之處佈點設人。這些人臨行之前,張暐召見他們時惡狠狠地說道:“都給我瞧仔細了!凡薛崇簡今日接觸到的器物和人物,你們眼睛不可眨巴一下。若瞧失了什麼,我定會打斷你們的狗腿!” 這日暮色之時,出外跟踪的人們回到旅舍,他們逐個向張暐禀報當日目視情況。當有人提到薛崇簡在院內與褐衣人交談的時候,張暐仔細問了褐衣人的身材及長相,然後說道:“此人正是王師虔。”當初王師虔與李隆基的友人混得廝熟,張暐當然能識出。 張暐急問道:“我讓你們熟識王師虔的相貌,怎麼讓他跑了?” 這名下屬回答道:“屬下當時為防薛崇簡發現,隔著牆縫兒向裡張望,因離得較遠,無法確認。” 張暐的臉色頓時拉了下來,追問道:“後來呢?” “那王師虔與薛崇簡說了一會兒話,即閃出後牆豁口逸出牆外,我等過去查看之時,王師虔已與數人驅馬北去。” “他們到了何處?” “屬下等人追到黃河邊,就見他們連人帶馬皆登到一艘船上,然後順流而下已漂出數里之外,不知所踪。” 張暐大怒,上前一拳掄倒此人,罵道:“蠢豬才會辦出如此事兒!來人,把他的狗腿給我打斷了,明早再治,讓他好好疼上一夜,以示罰戒。” 數人上來將此人拖至院內,很快,只聽一聲悶響,就听哀號聲頓起。 其他屬下見狀心裡寒怕,只好躬身立在室內不敢吭聲。張暐背手繞室踱步,邊走邊自言自語道:“他向東去了,到底要到何處呢?”其轉身又問道,“從孟津到汴州,其間有多少渡口?” 有人怯怯答道:“大的有六個,因多條河流與黃河相連,其若駛往支流,可登舟處不計其數。” 張暐怒火更盛,罵道:“混蛋,你不是白說嗎?” 眾人看到主人火氣很大,不敢再吭聲,生怕再觸霉頭。 張暐思來想去,覺得天下之大,若自己如此悄悄暗訪王師虔,如同大海撈針一樣。第二日,數撥快馬從旅舍馳出,座上之人皆身帶王師虔面孔圖樣,張暐讓鄰近諸州刺史協查王師虔。待赴各州人員出發後,其又招徠數人面授機宜。頃年以來,張暐素愛結交所謂的遊俠及遊方之人,已然積聚了相當廣的人脈關係。這些人行踪隱秘,然耳目甚廣,其探知訊息遠比公門中人迅疾。 如此過了數日,張暐坐鎮洛陽,發現薛崇簡宅中無外人來往,前去知會周邊諸州的屬下也沒有令人振奮的訊息傳回,如此張暐漸漸有些焦躁,其心火很盛,動輒罵人,嚇得下屬不敢靠近。 這日晚間,一騎自長安方向奔來,此人正是張暐散出去的遊俠王勇。他見了張暐禀報,言說有人在渭河邊上看到王師虔棄舟登上北岸,張暐急問道:“他登上了北岸,又到了哪裡?” 王勇道:“是時暮色已濃,其跨上馬背即不知所踪。” “不會看錯吧?” “王師虔在長安舊城時,他們已然盯上,然後跟到渭河邊,不會看錯。” 張暐疑惑道:“不對呀,那日王師虔若順流而下,他哪兒有時間又出現在長安郊外,他莫非生了飛毛腿不成?再說了,他知道京城風緊,識得他的人甚多,他跑到京城去又想幹什麼?” 話說申王李溈被授為豳州刺史,其臨行前求見李隆基,央求道:“陛下,臣府中的錄事閆楚歸隨臣多年,可謂踏踏實實,臣此次遠行,其也隨行。臣想請陛下將其改授為申王府參軍,可否?” 申王府錄事的官秩為九品,若改授為參軍,則升為七品官。 李隆基此時心中忽然湧出柔情,眼前的這個二哥系父皇與一名柳氏宮女所生。其降生之時,則天皇后認為其出身低賤欲除之,就向身邊的一名高僧萬回徵求意見。萬回慈悲心腸,有心存活此子之命,他閉目沉默半天,然後鄭重向則天皇后建言道:“此子雖母賤,然其為西方柳樹神託生,將來定能相宜兄弟。”由於高僧的這句話,李溈方才存活下來。李溈長大後得知這段故事,知道自己母親與其他兄弟的名門母親相比確實差距甚大,遂謙遜為人,遇事退讓為主。李隆基當了皇帝,以這位兄長開口相求最少,如今他即當遠行,開口央求這樣一件小事,李隆基當然滿口答應。 皇帝署理的授任敕令到了中書省,既然為聖旨,中書省知會尚書省後即可生效。姚崇見了此敕文,心中大震,他推開手邊的一切事務,然後袖了此敕文,徑直入宮求見皇帝。 李隆基聞報姚崇欲覲見,心中甚為妥帖。上次姚崇禀報郎官之授任,李隆基故意不睬他。姚崇得高力士傳話,明白了皇帝讓自己在所轄範圍內大膽施政的苦心。從那時開始,姚崇大刀闊斧,施政雷厲風行,政務由此井然有序。姚崇如此一人之下,在官員中擁有絕對的權威。盧懷慎雖為門下省侍中,卻不能與姚崇平起平坐,成為姚崇施政的第一執行者,難有自己的聲音。京官私下議論,盧懷慎如此唯唯諾諾,世所堪有,私下稱其為“伴食宰相”。如此名號實為譏諷盧懷慎,好在盧懷慎以盡本分理政為要,對這些風言風語不以為意。李隆基聞之,認為自己設置一正一副宰相正為此意。多次暗讚自己選人的眼光甚準,不免揚揚得意。 姚崇入內施禮畢,從袖中取出那道敕文,禀道:“陛下,臣見到此文,以為不妥,請陛下收回此文。” 李隆基笑道:“朕署理此文時也知不妥,然此為申王開口求懇,其即當遠行,朕若駁回,豈不是失了兄弟之義?” “陛下顧全了兄弟之義,就違了國家法度。臣為相後做的第一件事兒,就是罷'斜封官';又得陛下旨意,嚴格考課詮選程序。今陛下成全申王之請,繞過兩省吏部諸製而直接署理,與'斜封官'並無二致;且陛下說過郎官以下,由臣主之,不用向陛下禀報。總而言之,還請陛下收回此文。” 李隆基心中苦笑,其絕頂聰明,當然明白此事的是非曲直。他此時心裡感嘆道,看來想做一個好皇帝,首要者要抑制己欲,不能為所欲為。如眼前的這件小事兒自己辦不成,肯定會得兄弟的恥笑;若再將所發敕文收回,豈不是更駁皇帝顏面? 然姚崇如此直言相抗,其考慮的並非自己的顏面和權力,而是國家大計!李隆基一霎時心間晃過了這些想法,很快就有了定論,爽快答道:“也罷,就收回此文,按朝廷法度辦!” 姚崇躬身謝道:“陛下能準臣下之請,實為國家之幸。” 李隆基笑道:“罷了,恭維之言就少說一些吧。朕即國家,你幫朕辦事兒,哪兒有謝朕的道理?唉,申王那裡,免不了還需朕好言撫慰一番。” 姚崇見此事辦成,本想辭出,忽然又想起一件事兒,又問道:“陛下,大理卿張暐不在衙內視事,如今不知在何處,陛下知否?” 李隆基頷首道:“此為朕的不是。張暐出外,實替朕辦一件要緊事兒。大理寺可由班景倩代為署理,你就不要再問張暐的去向了。” 姚崇知道事情的進止之道,皇帝不許自己問詢張暐的去向,自己自當閉口不問。他此時不多廢話,躬身行禮意欲退出。 李隆基不許他退出,招手令其就座,說道:“姚卿,你與其他數位大臣皆上書談及儲位之事。朕起初想到,這些皇子皆幼,可緩上數年再說。然又想國家草創階段,諸事皆需萬全,看來這儲位之事也不可小視。” “陛下所言甚是。如今為保皇權,使功臣、諸王外任,而儲位事關國家大局,若虛懸太久,易生禍亂。皇子們固然年幼,若選定太子,既可定盤大局,使外人少有覬覦之心;且陛下可為太子選好輔教之人,以利長期培養。臣等之所以切言此事,緣由於此。” “嗯,以卿觀之,哪位皇子可堪為嗣?” 姚崇知道面前的這位皇帝精明無比,他雖問詢,心中恐怕早已拿定了主意。然儲君廢立向為國家大事,皇帝每事必徵求宰臣意見。姚崇略微沉吟片刻,即說道:“自古以來按制立嫡長者為儲,今王皇后無子,按例應該立皇長子為嗣。然皇長子……”姚崇說到這裡,欲言又止。 李隆基精力旺盛,雖寵愛趙麗妃,猶愛臨幸后宮其他顏色。是時已生有九個兒子(其中二子早夭),十一個女兒。諸皇子中,長子李琮及第六子李琬由劉華妃所生,次子李瑛由趙麗妃所生,三子李享由楊淑妃所生,錢妃生四子李琰,皇甫德儀生五子李瑤,劉才人生八子李琚,第七子和第九子早夭。 李隆基示意姚崇說下去。 姚崇接著說道:“皇長子聰明伶俐,那是不用說的。然他幼年時曾跌傷左腿,由此落了殘疾,若他為儲君,是不是有礙大國風儀呢?”姚崇如此說,其指向已然非常明白。既然皇長子腿有殘疾不宜為儲君,那麼再向下排定,即是趙麗妃所生的皇次子李瑛了。 李隆基最早娶了王皇后和劉華妃,這二人係出身於名門望族,其嫁入皇室自是需要一番挑選的。奈何李隆基新婚之初新奇過後,對此二女歸於平靜。想是李隆基生性活潑,不喜歡中規中矩的大家之女,卻對潞州偶遇的歌女趙敏喜愛有加,且一直專寵至今。姚崇如此說話也是揣透了李隆基的心思:所謂母以子貴不假,然子以母顯也有道理;李隆基如今專寵趙麗妃,當然樂於立其子為儲。 李隆基聞言臉上十分平靜,頷首道:“卿所言甚有道理,琮兒腿有殘疾,殊為可惜。” 姚崇道:“此為臣片面之言,請陛下慎思,也請陛下徵詢宗室及其他重臣意見。” “宗室是要問的,大臣嘛,朕再問問盧卿。此事未定之前,不宜人人皆知,如此宜惹事端。” 姚崇當然明白事情的輕重,說道:“請陛下放心,臣定會守口如瓶。” 李隆基答應了一聲,准許姚崇退出。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