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一寸河山一寸血2·華北風雲

第2章 第二章知己知彼

黃郛出使北上,是奉政府之命總攬華北政務,其職位在何應欽和黃紹竑之上。但是除了北平政整會委員長這一個空頭銜外,他幾乎一無所有,能依賴的,只有政治運作上的技巧和能力。 首先要知彼。 當時中國外交界,甚至包括整個政界的實際情形是“重西洋,輕東洋”。所謂“軍事學東洋,政治學西洋”,要在外交部混,沒有一個英美出身的文憑,人家連看都不會看你一眼,所以就連辦日本外交的,都是一些英美留學生。這些人對日本和日本人的了解,就像普通國人一樣,基本都浮於表面。 顧維鈞和顏惠慶雖號稱中國外交界的雙子星座,然而他們倆也只擅長與西方國家打交道,而日本人的思維方式和作風卻與西方人多有不同。 到了“九一八”之後,但凡能跟日本人沾點邊的,都成了老鼠過街,人人喊打,以致造成對日外交人才更加稀缺,在朝沒有,在野也少有。

華北之敵主要就是日本,不知彼,如何過招? 為了知彼,就必須想盡一切辦法搜羅人才,哪怕是到“旁門左道”中去扒拉。 在黃郛的政整會中,“日本通”佔了一半。這些人以殷同、李擇一、殷汝耕為代表,他們以前或懷才不遇,或為名士所不屑,但毋庸置疑的是,此輩在刺探日本情報以及對日交涉方面的能力又確實都很強,有的甚至還是超強。 王安石批評孟嘗君,說他的三千門客大多為雞鳴狗盜之徒,不能登大雅之堂,然而事實是,若無“雞鳴狗盜之徒”,孟嘗君恐怕連秦國都逃不出去,哪裡還能再裝什麼高雅。 世間萬物,但盡其用而已。 “雞鳴”也罷,“狗盜”也好,只要你牢牢控制在手上,不讓他們出軌,則事無不成。 換句話說,假如黃郛只能或只會用跟他一樣的人,那他根本就出不了莫干山,20年政壇生涯也算是白白經營了。

政整會的另一半,卻不是人才,豈止不是人才,有的還是蠢材、廢材、垃圾。 這卻是出於知己的考慮,不得不如此。 黃郛對國內情形的認識十分清醒:在華北,失意的軍閥政客到處都是,對外他們猶如一盤散沙,只能退不能進,對內則盡扯後腿,胸脯拍得震天響,謠言造得滿天飛。 這些人最易被日本人利用,在旁邊跟你搗亂,黃郛的辦法是拉住那些跟他們有聯繫有交情的“皮條客”,實行以彼制彼。此類人物以王克敏為代表。 過去黃郛做官,在選人用人上向來不肯苟且,更不容許冗員的存在,如今也只好盡量往政整會裡塞人,哪怕是把這個臨時機構塞得滿滿噹噹。 1933年5月15日,黃郛坐火車北上,前去天津。 兩天后,火車抵達天津站,車尚未停穩,就遭到了襲擊。

一顆炸彈被扔在車裡,目標非常明顯,就是衝著黃郛來的。幸虧他早年也指揮打仗,動作尚算敏捷,沒有傷著分毫,但是他的衛兵和幾個無辜的旅客卻倒在了血泊之中。 出手的不是日本人,而是一些民間過激團體,後者甚至公開聲稱,誰要是敢與日本人接觸,誰就是賣國賊,那是一定要修理的。 知道這叫什麼嗎,這叫下馬威。 喊一聲阿彌陀佛吧,如果就這樣被當成“漢奸”掛了,那可實在太冤枉了。 來接站的是時任河北省主席的於學忠。他現在坐困愁城,天天都指盼著有高人指點,能幫他走出困境。 黃郛到天津,對於他來說真有如久旱逢甘雨,連客套都顧不上,就急著問黃郛有什麼脫困之法,同時再三表示,只要對方能拿出解決華北問題的方案,他一定堅決服從。

因為不久前關東軍又發動了第二次灤東之戰,東北軍再次潰退,兵敗如山倒,日軍即將兵臨天津城下。 黃郛到了北平一看,那裡還要緊急,已經三面被圍了。 在華北軍事會議上,出席的大部分將領都對戰局失去了信心,表示部隊實在守不住了,維持防線已經不能夠以天算,只能以小時計。 徐庭瑤從南天門撤出,三個主力師傷的傷,殘的殘,連防守北平城都很勉強。 29軍剛到喜峰口那會兒,還“進時如虎”,自丟失喜峰口後,便“退時如狗”,等到第二次灤東之敗,士氣已一蹶不振,到了“此時如綿羊,驅之不動”的程度。 倒是因丟失冷口而頗受非議的商震,在會上答應再守一天,成為全場最能負責的人! 原先的“雙巨頭”何應欽和黃紹竑束手無策,連軍隊都指揮不動,大家眼巴巴地都在等黃郛拿出“脫困之法”。

黃郛的策略,就是聯繫日本外務省中的“穩健派”,展開停戰談判,以期獲得喘息之機。 事情其實已進展得大體有些眉目,不料外交部突然取得的一個“勝利”,卻打亂了黃郛的全部步驟。 外交部在向國聯告狀無效的情況下,爭取美國總統羅斯福與宋子文聯合發表了一份公報,上面要求日本立即停止在華北的軍事行動。 對於國內輿論來說,這無疑是打了一針強心劑,大家又興奮起來,認為無須對日本採取緩和態度。 但實際上這種隔著大洋的吆喝只能起到反作用而已。 日本外務省和軍部中的“強硬派”重佔上風,他們說你看你看,怎麼樣,中國人明著說要跟我們面對面談,背地裡還不是去找了老美,可見他們毫無誠意。 談判大門突然被關,黃郛對此始料不及,前期的所有努力也全部付諸東流。

打仗打不過,談判談不了,麻煩事卻一大堆。 日本華北“駐屯軍”也上來插一腳,公然要求中國平津方面給他們準備車輛,聲稱要按照《辛丑條約》的規定,派日本兵到北平來護僑。 這還不算最棘手的,最棘手的是沒錢。 聚集在平津周邊的各式部隊,雖然能打的幾乎沒有,但人卻不老少,他們可一個個都是張著嘴要吃飯的,如果沒有足夠的錢糧來維持,華北形勢只會雪上加霜,更加紛亂不堪。 原先在上海時,行政院院長汪精衛曾親口答應黃郛,可籌措600萬資金至華北,但等黃郛到了北平,這筆錢卻打了水漂,財政部根本拿不出錢來。 原因在於財政部的錢,很大一部分是要靠借的,否則無法用於周轉。可是華北戰端一開,天津危險了,作為政府還款擔保之一的天津海關稅收自然就危險了,金融界擔心政府還不了錢,便不肯再購買政府債券。債券賣不出去,錢就借不到,如此一來,別說給黃郛撥錢了,就是其他部隊的糧餉和大部分公務員的工資也成了問題。

既無錢又無兵的黃郛,到北平後的日子,難過得簡直令外人無法想像,但就在這種困境下,他仍然天天召集“門客們”開會,苦思良策,乃至到了“日夜籌謀,席不暇暖”的地步。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