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一寸河山一寸血5·歷史不死

第20章 第二十章速度與激情

反攻緬北,開始了史迪威在戰場上最愜意的一段日子。 史迪威不是沒有軍事才能的人,如果擺到合適的地點,他所能取得的軍事成就也許未必輸給麥克阿瑟,當然,這有一個條件,那就是得放低身段,別把自己看得太高。 經歷第一次遠征的失敗,特別是多次實戰交鋒後,“老喬”在很多方面都發生了變化。 他經常身穿普通士兵的服裝,肩掛衝鋒槍,只帶一個衛兵就來到前線,來了之後往師指揮所一坐,跟孫立人或者廖耀湘共進晚餐,就戰術和敵情談論很長時間,然後一塊兒住下。 史迪威住的地方,離最前沿不過五百米距離,但老頭既不要工兵專門為他修築掩蔽所,也不要加派崗哨。 打仗時,遇到哪個地方進攻不順暢,他還特別著急,常常獨自一人駕一輛小吉普到前線,來了之後就不走,說看你們打仗。

史迪威是駐印軍最高統帥,前線指揮官哪敢讓他待在這麼危險的地方,只好一個勁賭咒發誓,哄老頭先回去。 過了兩天,史迪威一看,怎麼搞的,陣地還沒拿下,於是又駕車來了,來了就蹲著不走,弄得師長也得跑來跟著一道勸。 如是者三,直到如願以償地攻下日軍陣地,他才肯樂呵呵地打道回府。 我們得承認,假使沒有那些致命的缺陷,這其實是個非常可愛和勇敢的老頭,也是一個合格的美國將軍。 自1944年4月起,史迪威發起第二次旱季攻勢。 迂迴再迂迴 在緬甸,5到10月為雨季,在這中間為旱季。雨季一來,便洪水氾濫,山地泥深過膝,平地則一片汪洋,於機械化作戰很不利。 胡康河谷後,還有一個孟拱河谷,史迪威就是想在旱季結束前,拿下孟拱河谷。

這又是一次特種化作戰的經典範例。 遠征軍航空隊的三十多架飛機輪番進行俯衝轟炸及掃射,接近六十輛坦克戰車在地面超前攻擊,重砲隨坦克前進,逐次延伸射程。 日本航空隊已經毫無踪影,坦克裝甲車和戰防砲倒是有,但是大多被重砲給拍成了廢鐵。 最後,才輪到步兵上去殲滅殘敵。 正打得歡暢,雨季來了。 到5月底,孟拱河谷戰役還沒結束,緬北卻已是大雨滂沱,水一氾濫,不但不能埋鍋造飯,連開水都沒有,官兵只能以罐頭伴雨水充飢,另一方面,坦克飛機也不再能夠自如地進行配合。 日本“緬甸方面軍”聞風而動,大量增調援兵,咬牙切齒地要扳回局面。 在特種作戰效果大減的情況下,能夠依靠的只有戰術和戰鬥力。 在胡康河谷戰役開始前,孫立人便留起了鬍子,誓言“不取孟關不剃鬍鬚”,克復孟關後,史迪威代表羅斯福,將一枚“豐功勳章”掛在了孫立人胸前。

“豐功勳章”系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所創制,專門授予對美國有功的非美籍將領,獎狀中還稱孫立人“智勇兼備,將略超人,實足為盟軍楷模”。 剃了鬍子,胸前掛滿英美勳章的孫立人精神煥發,鬥志高昂。 在這個艱難的雨季,我們卻有的是速度與激情。 孫立人分出一路“剽騎軍”,從各路日軍的縫隙中一穿而過,攀高山、涉深溪,最後趁夜偷渡水流湍急的孟拱河。 沒有汽艇,沒有竹筏,拿什麼渡? 官兵們把身上的背包、水壺、乾糧袋、頭盔都取下來,做成簡易渡船,行軍鍋上架一重機槍,利用水流速度向對岸劃。 這種新奇的渡河技術,駐印軍已演練多次,熟練得很了。 過了孟拱河,就是日軍的物資囤聚站。 駐站日軍共有千餘人,什麼兵種都有,就是從沒想到過大後方會有危險,正三五成群吃著早飯哩。

當“驃騎軍”突然出現在眼前時,這幫迷迷瞪瞪的小子竟然還以為來者是駐印軍的少量空降兵,所以只用小股部隊上前迎擊。 想什麼呢,人家是主力,一擊之下,垮了。 “驃騎軍”不僅佔領物資囤聚站,還切斷了作為前線日軍唯一補給線的公路。 驃騎軍銳不可當,繳獲了很多日軍軍旗 生命線沒了,那是要全盤崩潰的,“緬甸方面軍”司令部大為緊張,急調其他師團赴援。 孫立人的另一路“驃騎軍”出發了。 他們這一路比前面一路還要辛苦,此時整個緬北已成澤國,雨越下越大,路越走越滑,稍不留心就可能滑入萬丈懸崖。 一路上騾馬跌斃很多,有的馬爬不上來了,奄奄一息之時,猶對濁泥落淚。人言蜀道難,然緬道之難實在更甚於斯。

在令人難以置信的可怕環境中,駐印軍官兵也同樣表現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堅韌和勇氣。 沒有馬力,就把裝備和給養背在身上,空投困難,便找野生芭蕉根充飢,都是杳無人煙、獸跡罕至的地方,但是沒有任何困難可以擋住這些無敵勇士的前進。 第二路“驃騎軍”的迂迴穿插,使日本後續援軍也處於腹背受敵的狀況,再也不可能給前線部隊帶去任何希望了。 廖耀湘趁日軍陷入慌亂之際,從正面加快進擊,其戰術也越來越精妙,形成了一整套花樣百出的打法:先迂迴包抄,將日軍圍起來,然後逐一分割,大餅換小餅,慢慢嚼,直至“引蛇出洞”,等你走投無路,想方設法突圍時再來個半路伏擊。 7月11日,孟拱河谷戰役勝利結束,此役基本全殲了第十八師團。自戰役發起後,“菊兵團”雖經十二次新兵補充,但仍無法避免覆沒的命運。

除此之外,“緬甸方面軍”先後抽調四個聯隊增援,也無一不遭重創,傷亡總數達到兩萬六千。 日軍的意志被完全擊垮了。到後來,一個大隊加砲兵特種部隊都沖不開駐印軍一個排駐守的陣地,駐印軍總部只要再派一個連,就能將它打得落花流水,直至滅得一個不剩。 現在的日軍俘虜已不是一個兩個,而是成群結隊,這種東西少了稀罕,多了還嫌,可你問他們為什麼不切腹,他們會一臉尷尬地告訴你:憑良心說,日本兵不願這麼做! 這些日俘個個面黃肌瘦,有的只剩一條沾滿泥水的短褲,一副骯髒不堪的樣子,昔日“皇軍”的威風已蕩然無存。 值得一提的是,傳說中的“殺俘”不是來自於孫立人,而是他的團長李鴻。 李鴻是老稅警總團成員,經歷過淞滬會戰,對當年日軍殘酷屠殺中國戰俘和百姓記憶猶新,且恨之入骨。

第十八師團不是以凶殘的九州兵自居,還擔當過登陸金山衛的主力嗎?那就派人審問一下,看他們淞滬時有沒有去南京。 沒去過的當俘虜送來,去過的就地處決——為南京大屠殺的同胞復仇! 這番話是李鴻拿著電話、當著一眾記者的面堂堂正正說的。 只能用兩個字來概括:解氣。三個字註解:特解氣。 從天而降 就在孫立人“驃騎軍”迂迴的同時,有一支神秘部隊也在進行穿插,只不過他們的範圍和目標更大,要抄的是密支那的底。 密支那在孟拱後方,是日軍在緬北的最後一個據點。經兩年經營,不僅城外已形成環形防禦陣地,城裡的地上地下,工事布得密密麻麻。 因為這些原因,很多英軍將領認為密支那難以攻取,儘管蔣介石的統帥部和史迪威本人多次提出方案,但都遭到了東南亞盟軍總司令蒙巴頓中將的拒絕。

史迪威決定不再陪英國紳士玩兒。 按照骨牌的一般玩法,緬北戰場的進行順序應該是這樣:野人山、胡康河谷、孟拱河谷,最後才是密支那。 在孟拱河谷戰役剛剛打響之時,史迪威就組織中美聯合特遣隊,直接插入密支那,出人意料地開闢出了第二戰場。 特遣隊由中、美軍隊混編而成,分為兩支縱隊,總計六千多人,其規模與孫立人派出的“驃騎軍”大體相當。 與“驃騎軍”不一樣,由於目的不同,特遣隊在路上即使遭遇日軍,也很少與之交鋒,實在繞不過,才留下一支部隊作為掩護。 每天十公里的推進速度,放在平原上不足為奇,但如果是雨季的緬北絕地,那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奇蹟。 5月17日,特遣隊趕到密支那,並發起“眼鏡王蛇”行動。

“眼鏡王蛇”的第一個步驟是奇襲密支那機場。由於特遣隊的行動秘密而迅速,日軍在遭到打擊的前一剎那,還在做他們的春秋大夢,逃路時連鞋子褲子都來不及穿。 先進的技術設備,使得戰術實施擁有了更加廣闊而豐富的空間,第二個步驟緊跟而至:空中列車。 當天下午,運輸機川流不息地飛臨密支那上空,一鬆鉤,機身後牽引著的滑翔機便一節節地降落下來,從裡面湧出來的,都是剛剛由國內運達、加入中國駐印軍的部隊。 搭乘空中列車的中國駐印軍官兵 按事先約定,特遣隊向史迪威發出密電,密電上只有五個字:“威尼斯商人。” 史迪威知道,“商人”要開始做生意,“眼鏡王蛇”行動成功了。 消息一夜之間傳遍世界。英國首相丘吉爾致電蒙巴頓:“中美軍隊是怎樣漂亮地在密支那從天而降的,對此你有何解釋?”

蒙巴頓無言以對。 5月18日,史迪威親自帶著十幾多個記者抵達密支那機場。 老頭的軍事天賦和戰爭智慧在“眼鏡王蛇”行動中畢露無遺,也讓他大出風頭。春風得意之餘,他向記者們宣佈道:“半個月內,我們將拿下密支那!” 但史迪威高興得太早了一點。 “眼鏡王蛇”行動雖然使中美軍隊部分繞過城外防守,可是城內連邊還沒碰著,正是調動降落機場的後續部隊、乘勝追擊的時候。 偏偏美軍前線指揮官在關鍵時候犯了大錯,對軍隊的使用,不僅不集中,反而分散,結果造成攻擊不利。 就這麼一愣神的工夫,密支那就不好打了。 起初防守密支那的日軍只有一千,一周之內,增加到三千,第二週又增加到五千。 這些日軍明知沒有退路,一個個都到了歇斯底里的狀態,他們要像在太平洋島嶼上一樣,利用密支地的堅固工事進行“玉碎防守”。 說是半個月,史迪威兩個月都沒能拿下密支那。 奇襲變成了“拔河”,這當然不是史迪威所樂意看到的。 在史迪威心目中,美軍最可靠,英軍次之,中國軍隊只能排在末尾。想來,密支那久攻不下,可能還是駐印軍不中用之故,於是他便把英美軍派了上去。 一打之後,老頭大跌眼鏡。 美軍欻欻地往後退,根本不聽命令,英軍參加密支那戰役的還是突擊隊,看上去卻更飯桶,幾乎是扔了槍就跑,沒有一點肯突擊的樣子。與此相反的是中國軍隊,衝鋒號一響,無不往前猛衝,無論官兵。 為此,史迪威沮喪地在日記中寫道:“連美國人都不中用了,真難以置信。” 不得不服 讓他煩心不已的是,兵不行,官也有問題。 擔任前線指揮官的美國將軍似乎都不會打仗,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分割使用兵力的錯誤,在指揮水平上令史迪威自己都看不下去。 一連更換三任,仍然如此。 這時候,他才想起了那些起初不被信任的中國軍官。 從野人山戰役一路過來,史迪威見識過孫立人和廖耀湘在戰場上的手段,他們的水平毫無疑問要比被撤換的那三個美軍指揮官高得多。 美國人就算心裡有再多的傲慢和偏見,但在鐵的事實面前,也不得不服。 7月6日,鄭洞國來到密支那。此時孟拱河谷那邊都快結束了,密支那這裡卻仍處在僵持狀態,而史迪威對此也一籌莫展。 不能再這麼拖著了,再拖下去,於戰不利。 鄭洞國雖然一直都被史迪威閒置在旁,然而這位富有經驗的戰將從沒停止過對戰場的觀察和思考。 仗打不下去,出在兩個結上,只有解開它們,才能取得進展。 第一個結,是要懂得中國士兵之心。 當天晚上,鄭洞國以駐印軍指揮部的名義向前線下達了動員令,號召在7月7日這一天向日軍發動猛攻。 “七七”這個特殊日子的含義,老外是不可能明白的,但是每個中國人都能體會。 復仇,雪恥,反攻。 “七七動員令”一到前沿,官兵便沸騰起來,嗷嗷叫著沖向市內。 “七七動員令”使遠征軍沸騰起來 光用血肉之軀去硬拼不是辦法,第二個結,是要信任中國軍官。 這時,史迪威也看出調入緬北的美軍將領不堪大用,同意參照孫立人和廖耀湘的模式,由駐印軍的各師師長獨立進行指揮。 如此一來,前線部隊的攻擊戰術立刻靈動起來。 整個密支那防守體系,對駐印軍威脅最大的是地下坑道。駐守日軍原先大部分是北九州的煤礦工人,修築坑道是其特長,在密支那的地下,坑道縱橫交錯,到處都是。 日本兵往坑道裡一鑽,任憑你怎樣猛烈射擊,他都不還手,等你接近十米甚至五米距離時,才冷不防地把槍管從槍眼裡伸過來,一打,就會給進攻一方造成慘重傷亡。 槍眼很小,加上樹叢和蒿草的掩護,子彈射不准,手榴彈投不進。 針對日軍的坑道戰,中方將領創造了塹壕戰術,即利用蛇形塹壕往前延伸,等接近對方的坑道時,便把一根根竹竿捅進槍眼。 竹竿前端捆著手榴彈,導火線已被點燃,好像過年放鞭炮,嘭的一聲,可好玩了。 一個槍眼一串“鞭炮”,塹壕延伸到哪裡,就滅到哪裡,終於由點到面,使死的坑道敗在活的塹壕手裡。 搞定地下,還有地上。 日軍把密支那城裡的十幾條街道和大小建築物都變成了工事,活脫脫一個網狀堡壘群。 駐印軍搬出國內常用的敢死隊戰術,趁夜幕潛入其後方,將日軍的通信設施完全予以破壞。 這叫心理戰,經過兩月攻擊,日軍早已是草木皆兵。試想,鑽在籠子一樣的據點裡,拿起電話喂喂餵,裡面卻啥聲音也沒有,那是一種什麼感覺? 正好孟拱河谷戰役結束,公路粗通,特種部隊可以過來了。駐印軍組織強大的砲兵群,逐巷、逐屋進行轟擊,戰車營跟在後面衝,一明一暗兩個心理戰,咔咔一整,群魔再也舞不起來了。 8月3日,中國駐印軍發起總攻,密支那城防司令官水上源藏少將自殺,兩天后,密支那戰役正式宣告結束。羅斯福於當天親自簽發命令,晉升史迪威為四星上將。 在此之前,中印空運主要通過駝峰航線,那是一個著名的死亡航線,飛機不但會撞喜馬拉雅山,還經常遭到日軍飛機襲擊,差不多每個月都有十多架飛機墜落。 控制密支那後,可以直飛密支那,從而使得印度到昆明的空運距離大大縮短,飛機再也不用玩死亡遊戲了。 密支那戰役結束,中國駐印軍在緬北這塊才算全部竣工。 由於連續不斷地在艱苦環境下作戰,官兵十分疲憊,雨季接下來還剩兩個月,正好利用這段時間進行休整。 此時,在緬甸的中國軍隊已達到五個師,按照蔣介石統帥部的命令,將其統一編組成新一軍和新六軍,孫立人、廖耀湘分任軍長,史迪威任駐印軍總指揮,鄭洞國則調升副總指揮。 鄭洞國名為副總指揮,實際仍是什麼權力也沒有,狀況緊急時想到他這個人,平時有和沒有都一個樣,但鄭洞國一如既往,知道史迪威怕他去軍營“搞串聯”,他就哪兒也不去,一個人獨坐斗室,看看書,下下棋,最多也只到場地上去打打太極拳。 沒人跟史迪威爭,可他老人家自己卻把戲給演砸了,由於跟蔣介石徹底鬧翻,他被羅斯福召回美國,總指揮一職由副手索爾登中將接任。 索爾登同樣畢業於西點軍校,但他的專長是工程兵,來到緬甸戰場後的主要職責也只是建立後勤補給線。 一方面,長期處於這種不顯山不露水的位置,本身決定了索爾登相對低調的作風,另一方面,史迪威被召回國,對當時服務於中國戰區的美國軍官來說,都無疑敲響了一記警鐘,使索爾登變得更加謹慎起來。 擔任駐印軍總指揮期間,索爾登很少發布重要作戰命令,也不對基層部隊做過多干涉,一門心思抓後勤,這反而使中方將領在前線擁有了更多的發揮空間。 沒有第二個密支那 在開拓空中航線後,接下來的任務是徹底打通地面的中印公路。 1944年10月上旬,雨季剛過,駐印軍決定向緬中的八莫進軍,原計劃由兩軍聯手,但中途情況卻發生了變化。 如同一桿秤,一頭重了,另一頭就必然輕。在中國軍事重點向緬甸和雲南轉移後,國內戰場的形勢一天比一天緊張,終於那一頭完全翹了起來——日軍已直逼貴陽,威脅重慶。 倉促間,蔣介石的統帥部趕緊將廖耀湘第六軍空運雲南,這樣一來,進攻八莫的擔子後來便完全落到了孫立人和他的新一軍肩上。 整個緬北反攻戰役,密支那是打得最苦的一仗,中方傷亡超過了日方,而且奇襲最終也沒能“奇”得起來,導致戰鬥曠日持久,這讓兩眼輸得通紅的“緬甸方面軍”司令官河邊正三中將突然看到了反敗為勝的一線希望。 八莫與密支那環境相似,密支那守軍在兩週後才達到五千,河邊未雨綢繆,提前在八莫集結了五千人馬。 為什麼不能把八莫當成第二個密支那? 如今家當一空,河邊再也沒能量去撥弄迂迴攻擊的陣形,他拿來套的,只有以前中國人經常採用的“口袋陣”。 河邊計劃在八莫固守三個月,等各路援軍聚齊後,再由守勢轉為攻勢,從而一舉挫敗中國駐印軍。 八莫守軍司令官原好三大佐奉命後,派出一個大隊到八莫以北,準備在那一帶山地上修築阻擊陣地,以拱衛八莫。 想法是個好想法,但你得有人家出手快才行。 那個大隊不知道“驃騎軍”的速度有多快,等他們氣喘吁籲地趕到時,險峻山地早就為新一軍所佔據。 一眨眼的工夫,新一軍已穿過山地,攻到江邊。 中國遠征軍有了不一樣的行軍速度 電影到了大結局的時候,孫立人上演的是新一輪“速度與激情”。 原好三被驚著了,在八莫外圍,他能依恃的只有這最後一道江。 江面很寬,作為防守一方的南岸地勢險峻,工事強固;作為進攻一方的北岸卻地勢平坦,易受瞰制。 閉著眼睛強攻不是孫立人的風格,他到江邊看了看,然後兵分兩路,主力秘密迂迴,留下一個團佯攻,以迷惑對手。 按照孫立人的戰術安排,必須等迂迴主力得手之後,正面的這個團才能真的發起攻擊,但他們不甘寂寞,趁夜選派水性好的士兵潛入對岸,並且成功地找到了日軍在防守上的破綻。 在過江士兵的指引下,該團以夜色為掩護,架起浮橋,兵不血刃地渡過江,短時間內就攻占了八莫外的所有村莊和飛機場。 已經迂迴的主力轉而由小迂迴變大迂迴,鑽到八莫身後切斷了它的後路。 一通雨點般的快拳下來,原好三被整蒙了。 老老實實守八莫城吧,三個月已沒把握,像密支那那樣熬上兩個月或許還有可能。 戰場之上,孫立人是一個任何時候都能保持清醒頭腦的戰將。當他快速殺到八莫城下時,馬上就降下速度。 密支那城有的堅固工事,八莫城一個不缺,坑道、據點一應俱全,甚至比密支那還要堅固和隱蔽,如果只知道提溜著刀撲上去,那得死多少人? 激情要繼續燃燒,但舉著火把的人更需理智。 孫立人降低速度,就是要在攻城中盡量發揮戰術和武器的優勢,減少官兵的無謂傷亡。 在八莫城垣外圍,日軍利用複雜地勢,修建了許多分散的抵抗巢。每個巢裡面三個兵,分別是輕機槍射手、步槍狙擊手和擲彈筒砲手,別看人少,但很讓人頭疼,而且各個巢之間還能形成配合,步兵很難接近。 孫立人調上迫擊砲,定點清除,一個巢賞幾顆迫擊砲彈,不信它還能頂得住。 兩三天后,外圍掃清,進城。 八莫城內有密支那一般的坑道,步兵最怕這個,孫立人又沒那麼多時間去挖塹壕,他就把工兵派上去。 用工兵來對付坑道,那真是找對了專家。工兵成天跟坑道打交道,能挖也能毀,先用炸藥炸斷,接著開推土機、挖泥機一段段挖。 有哪個不服的,一鏟下去,連土帶人掘得血肉模糊。 所有關卡一一闖過,八莫市內的地面工事成了最大的攔路虎。 這些工事全都由鋼筋水泥構成,在堅固程度和隱蔽性上令人嘆為觀止,美軍轟炸機一顆五百磅的大炸彈扔下去,也僅能炸毀工事的外三層,仍然傷不著裡面的守敵。 新一軍越接近防禦核心,火力越強,因此進展也越來越慢。 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孫立人的原則仍然只有一個:人力重於一切,要千方百計避免人員傷亡。 哪怕是螞蟻啃骨頭,一個據點一個據點地來,絕不貪多求全,為的就是達到多放炮、少流血的效果。 多放炮,少流血 從早晨開始,所有特種部隊輪番使用,先是空軍轟炸,然後是砲兵射擊。 孫立人調入四個重砲營,他不要求步兵上前死拼,但對砲兵的要求卻異乎尋常的高,“指揮官必須到步兵第一線進行觀測,砲彈射偏了,我拿你是問”! 這麼多砲彈朝一個固定的據點使勁,場面是很駭人的。 攻城期間,鄭洞國乘坐小型偵察機在八莫上空督戰,見到整個八莫城烈火熊熊,日軍火力幾乎完全被壓制,城內建築大多崩毀於地。 到這個時候,孫立人仍不肯單上步兵,往前推進的是戰車營,步兵跟在坦克後面小心翼翼地推進。 即使是步兵對步兵,也沒法較量。 當時普通日本兵的彈盒裡,最多不過裝三四十發子彈,遠征軍的衝鋒槍卻是一梭子一梭子地上,想要多少給多少,那能打得過嗎? 白天無法抗衡,日軍便效仿很多年前台兒莊的中國軍隊,組織敢死隊進行夜襲。老實說,如果晚上拼刺刀,鬼子們還是很厲害的,極度瘋狂下,一個挑你幾個不在話下。 可惜的是新一軍連靠近的機會都不給他們,幾顆照明彈加上沖鋒槍的密集掃射,便把這些敢死隊員的小身板全給打彎了。 這種看上去不講理的作戰方式,與太平洋戰爭後期美軍在南洋群島上的打法類似,它從根子上摧垮了日軍原來所擁有的自信心和戰鬥意志,有的日軍指揮官在絕望之下甚至發了瘋,不去打仗,而到花叢中追蝴蝶去了。 12月15日,孫立人“啃”下了八莫全城,城防司令官原好三大佐中彈而亡,守城的仙台第二師團搜索聯隊兩千多人被殲滅,新一軍戰死八百人,傷亡率又恢復到一比三,這一戰績在高難度的城市攻堅戰中是非常罕見的。 河邊說要固守三個月,事實上四周就結束了,在“東方隆美爾”面前,終究沒有第二個密支那的說法。 佔領八莫,中國駐印軍的使命已經履行大半,就等著與一牆之隔的滇西遠征軍會合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