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一寸河山一寸血5·歷史不死

第11章 第十一章殘陽如血(一)

1942年元旦,中、蘇、美、英等二十六個國家在華盛頓簽訂《聯合國家共同宣言》,表達了聯合對日、德、意這三個軸心國發起軍事行動的決心。 鑑於當時中國戰場牽制了三分之二的日軍主力,已實質上成為抗擊日本陸軍的主戰場,各盟國特別是西方大國開始對中國刮目相看,道理很明白:不服氣,你跟那“三分之二”扳扳手勁試試看。 1月4日,盟軍總部正式劃出中國戰區,範圍除中國之外,還包括越南和泰國,蔣介石以上將銜擔任戰區統帥。 這在近代中國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 曾經,“東亞病夫”“華人與狗不得入內”,都是鴉片戰爭後一直掛在我們身上的標籤,想甩都甩不掉。 縱使江山秀麗,縱使家世顯赫,也不過是個一睡百年的瞌睡蟲,如今終於讓別人知道中國其實是一頭獅子,醒過來之後同樣可以獨當一面。

消息傳出,不獨中國國內,乃至東南亞華僑亦為之歡欣鼓舞。接到任命後,蔣介石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國家之聲譽及地位,實為有史以來空前未有之提高。” 戰區統帥有了,還得配個幕僚長,這是個洋人,美國人。 1月14日,由美國政府提名,史迪威中將出任中國戰區參謀長。 開心一刻 蔣介石事前曾委託宋子文進行調查,調查結果讓蔣介石很滿意。大舅子告訴他:“你的新任參謀長,是美國陸軍中最優秀的人物。” 宋子文的評價不免誇張,換一種說法也許更為穩妥——在能夠派往中國的將領之中,史迪威應該是當時美國所認定的唯一合適人選。 史迪威,畢業於西點軍校步兵科,曾擔任駐華武官。除通曉漢語,享有“中國通”之名外,他也顯示出了一定的軍事才能。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美國舉行全軍大演習,以少將師長身份參加演習的史迪威一鳴驚人,他指揮的步兵師表現突出,其本人也因此被譽為美國陸軍四十七名少將中最出色的一個。 但是,美國陸軍部起初在醞釀人選時,中意的卻並不是史迪威,原因就是史迪威的級別太低,不過是個少將,而且從未指揮過任何實戰,要一下子放到戰區參謀長任上,怕被中國人看輕。 最好是集團軍司令這樣的角色,還要是中將以上的,可問題是一圈問下來,沒人肯去。 去幹什麼?你又不給派美國大兵,要是我指揮中國兵打輸了可怎麼辦,豈非“爾曹身與名俱滅”…… 史迪威說:“我去!” 少將升中將,即刻起程。 3月4日,史迪威抵達重慶,並受到了熱情歡迎。

史迪威的“賣相”不錯,人很瘦,但是不管走到哪裡,都能給人一種堅忍不拔的印象,讓你知道,這就是一位老牌職業軍人。 史迪威“賣相”不錯 如果說蔣介石有一見面就喜歡的人物類型,那史迪威無疑可列入其中。 再加上剛剛佩戴的三星中將標誌,一口地道的中國話,沒有理由不讓蔣介石夫婦喜不自勝。 史迪威來華時,陳納德也同時應邀相陪。宋美齡的臉上都笑開了花,這位第一夫人一手挽住史迪威,一手挽住陳納德,對兩人說:“中國終於有了你們兩位美國軍官的幫助,我為此感到由衷高興。” 想一想,確實讓人開心,陳納德踏上中國國土時,才不過是個上尉,但在他的幕後指點下,中國空軍曾爆發出驚人的潛力,現在有了史迪威這樣的中將直接指揮,中國陸軍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這是個其樂融融的場面。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會有很多這樣的鏡頭,它們會讓我們高興、激動乃至感動,可惜的是,時光總在不停地流逝,再漂亮再動人的相片也會逐漸泛黃。 不過在那一刻,還沒有人能想到以後,他們只知道,這是一個好的開端,史迪威應該有足夠的能力幫助中國軍隊取勝。 當時,中國軍隊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保衛緬甸,雖然後者不屬中國戰區,但作為援華物資的主要入口,無疑是抗戰的一條生命線,不能不以全力確保。 早在中國戰區未成立之前,國民黨統帥部就已根據情報判斷出日軍侵略緬甸的意圖,因此專門從國內抽出了杜聿明第五軍等三個軍,以十万精銳的兵力,準備幫助英國保衛緬甸。 然而,都到這個地步了,英國人卻還怕中國到其殖民地上來分一杯羹,因此堅決拒絕讓遠征軍進入緬境。

中國人來不了,人家日本人可要來了。 1942年1月,日本第十五軍侵入緬甸,兩個多月後,已攻至仰光附近。 這時候,他們才主動請求中國增援,可是戰機早已錯過。 大兵團出戰,最忌倉促草率,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讓你熟悉地形和構築工事,打起仗來那真是連一點把握都沒有。 在三次長沙會戰中,薛岳之所以能夠取得一勝兩平的戰績,若無對地形的了然於胸,那是根本難以做到的。 緬甸不是湖南,不是長沙,前路漫漫,委實難卜。 儘管如此,總不能眼睜睜地看著緬甸失陷,能挽回還是要盡量想辦法挽回。 3月12日,中國遠征軍正式成立,蔣介石派史迪威前去指揮。 王師重來 緬甸戰場上,英緬軍仍在繼續敗逃。 英國駐緬部隊除高層軍官以外,低層官兵大多由緬甸人和印度人組成,這些當地人平時被英國殖民者當成奴隸一般,飽受欺凌,到了緊要關頭,哪里肯賣命抵抗,因此幾乎是一觸即潰。

3月8日,日軍輕取仰光,局勢不謂生死存亡,也已是危在旦夕。 當天,戴安瀾率中國遠征軍先頭部隊趕到了仰光以北的東瓜,也就是陳納德訓練飛虎隊的那個地方。 戴安瀾,號海鷗,安徽無為人,與他過去的老長官徐庭瑤是同鄉。 這位畢業於黃埔第三期的青年將領,早在長城抗戰時就嶄露頭角,那時他是杜聿明手下的團長,到杜聿明創建第五軍,又特地委任其為第二〇〇師師長。 進入緬甸後,戴安瀾發現,緬甸土人普遍敵視英國人,以至有充當日軍探子的。但也有很多人,包括華僑,並不相信日本的欺騙式宣傳,對來自中國的軍隊十分歡迎和擁護。 翻一翻史書就會知道,古代緬甸也曾經在我們的西南疆域之內。 據說,三國武侯南征到此,極受緬人崇拜,視之如神,當諸葛亮要北返時,百姓成群結隊地來進行挽留。

諸葛亮安慰他們說:“我還會回來。” 可是您什麼時候會再回來呢? 諸葛亮指了指田間的一種草,“此草開花,餘重來矣”。 那是一種不會開花的草,所以一年又一年,引頸北望的緬人迎來的只有失望。 當地人告訴戴安瀾,草在不久前竟然奇蹟般地開花了,他們認為這是一種吉祥的預兆,預示著“王師應到達矣”。 戴安瀾為之感慨不已,於馬上賦詩:“揚鞭遙指花如載,諸葛前身今又來。” 被譽為“海鷗將軍”的戴安瀾 戴安瀾的任務是守住東瓜。 從作戰地形來看,東瓜實非易守之地,城外以平原為主,三面都有開闊地帶可供對方發起進攻。 這種地形下要想守城,能依賴的只有堅固工事。 提起工事,緬甸倒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森林多,樹木多。東瓜城有很多現成的枕木,本來是要拿去鋪鐵路的,如今正好就地取材。

在戴安瀾的指揮下,第二〇〇師官兵在地上挖出坑道,然後上蓋枕木,修築出一座座封閉式堡壘。 3月20日,東瓜保衛戰打響。 侵略東瓜的是第五十五師團,這個新編師團自成立後一直駐於日本國內,從來沒有打過仗,但是進入緬甸後,英緬軍的無力和無能,卻使它在提高自信心的同時,還積累了作戰經驗。 不過在東瓜,他們的日子並不好過,戴安瀾精心構建的堡壘群使其大吃苦頭。 這些堡壘堪比第三次長沙會戰時的地堡,輕重武器配置得當,一道道交叉火力網讓衝上來的日軍無可躲避,以至伴隨著每一次被擊退的進攻,堡壘前都會留下日本兵的累累屍首。 3月28日,見第五十五師團毫無建樹,第十五軍司令部急調第五十六師團加入進攻陣營。

兩個師團合攻東瓜,最後連放毒氣這種損招都使了出來,卻仍無法從正面實現突破。 4月1日,第二〇〇師終於決定放棄東瓜。 不是正面守不住,而是側翼暴露,不得不奉杜聿明之命撤離。撤離時,儘管已受到包夾,但這支老牌勁旅仍然秩序井然,邊打邊走,未讓追兵找到一點可乘之機。 日本第十五軍從進入緬甸起,可以說一路都在快速行軍,就比誰跑得更快,東瓜保衛戰是他們第一次受挫,連日本人自己也承認這是“緬甸戰役中最艱苦的一戰”。 第五十五師團幾乎被完全擊垮,一名被擊斃的日軍大佐在日記中驚呼:“南進以來,從未遭遇若是之勁敵。勁敵為誰?即支那軍隊。” 第十五軍司令部自此才知道對面的“支那軍隊”,就是崑崙關戰役中聲名赫赫的第五軍。

對第二〇〇師能那麼從容地撤出東瓜,已經狼突豕奔的英國人感到十分驚異,但戴安瀾本人卻不無擔心,尤其在得到蔣介石要予以召見的通知以後。 他以為自己至少要挨罵,因為畢竟東瓜沒有能守住,沒想到蔣介石已經聽過匯報,他對東瓜保衛戰的戰果非常滿意,“東瓜失守不是你的責任,這一戰打得好,很漂亮。” 為了表示嘉勉,蔣介石特地留戴安瀾共進晚餐,晚上還安排他住進自己的隔壁房間。 蔣介石的部下那麼多,這是從未有過的禮遇。 生殺予奪 東瓜失守確實跟戴安瀾沒有關係,先掉鍊子的是英國人。 在東瓜的西線側翼,英緬軍就算佔有武器和數量優勢,都擋不住一個第三十三師團。後者在上高會戰中曾是羅卓英和第七十四軍的手下敗將,未料換了對手之後卻威風十足,連連擊破英緬軍防線。 側翼一破,東瓜後方即受到嚴重威脅。偏偏這時候由於英國人不肯提供足夠車輛——他們撤自己的潰退部隊還來不及呢,遠征軍的其他部隊和機械化裝備遲遲不能到達。 這時,經十二日苦戰,第二〇〇師糧彈開始出現匱乏,如果後援再不濟,在被日軍四麵包圍的情況下,必然會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 第五軍軍長杜聿明感到不撤不行了,遂向史迪威提出撤退建議。 他的建議算是相當委婉,“撤下來,可以在'另一時間、另一地點'再與敵決戰。” “什麼,你們要撤?”史迪威一听就火了,眼睛一翻,“決不能撤,要進攻,進攻,進攻!” 兩人說著說著,聲音越來越大,沒多大一會兒,竟然鬧翻了。 杜聿明那是多溫和老實的人,說話分寸從來是掂量了又掂量,跟他都能鬧翻,可想而知史迪威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沒錯,史迪威的性格比“關猛”還要火暴急躁,乃至讓你很難相信他那麼多年大使館武官都是怎麼混過來的。 史迪威最後不由分說,一拍桌子,“我是你的上級,你必須服從我。” 為了怕對方陽奉陰違,回軍營後又不執行他的進攻命令,史迪威還真的派一名美國參謀跟在了杜聿明屁股後面。 第二〇〇師如今是第五軍的基本部隊,杜聿明就算是再老實,也不可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命根子落入虎口而無動於衷,所以,他斷然向戴安瀾發出了撤退命令,當著美國人的面。 杜聿明的決策是正確的。事實上,遠征軍的後續部隊直到半個月後才集結起來,半個月,第二〇〇師可能早就灰飛煙滅,屍骨無存了。 本來是史迪威的錯,可是這位老兄卻惡人先告狀,跑到重慶去找蔣介石,先是大罵了一通杜聿明,接著就威脅說要辭職,眼瞅著沒法乾了嘛,部下都不聽號令了。 辭職當然不行,蔣介石找到杜聿明談心,後者仍然滿腹怨氣,“如果按照史迪威的命令,第二〇〇師早已斷送了,他不但不了解中國軍隊的情況,似乎還……” 還不懂戰術。 若單論東瓜失守這件事,可以說蔣介石跟杜聿明想的完全一致,要不然他也不會對戴安瀾獎掖有加。然而俗話說得好,“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再說打仗是一個很複雜的活,不能以一盤輸贏論好漢。 東瓜失守說明不了什麼,美國中將應該是有兩把刷子的,絕不可能真的不懂戰術,問題可能還是出在溝通上面。 蔣介石打斷了杜聿明的話,“我知道了,以後有羅長官在,情況會改善的。” 這個“羅長官”,是指羅卓英,蔣介石任命他為遠征軍司令長官。羅卓英的使命很簡單,他得一切服從史迪威,史迪威說什麼,他就必須向遠征軍傳達什麼,其實就是利用他對中國軍隊的熟悉和了解,起一個傳聲筒的作用。 來華之前,史迪威在實戰方面純屬白丁,人家羅卓英卻打過無數的仗,一個上高會戰更成為公認經典。可世上的事就是如此讓人哭笑不得,你明明是高手,碰到自認的“老外專家”,還不得不在他面前俯首帖耳,乃至充當服務生的卑微角色。 自此以後,史迪威就正式拿到了指揮中國遠征軍的上方寶劍,有生殺予奪之權,在緬部隊沒有誰敢不聽從號令。 蔣介石把所有希望都寄託在了眼前這位洋參謀長身上,他鄭重告訴史迪威,“我給你的全部是中國最精銳的部隊,緬甸戰役至關重要,你一定要打好啊!”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