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朱元璋

第112章 第九節朱元璋對家鄉的特殊政策

如何復興鳳陽這塊“龍飛之鄉”,保護好這塊國家“根本重地”,讓家鄉的經濟發展得快一點,讓鄉親們生活得好一些,朱元璋沒少費腦筋。他為鳳陽提供了許多“特殊政策”。 第一條是大移民。 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四月那次回鄉,給朱元璋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他深深為戰爭對家鄉的破壞而震驚,後來他和大臣們聊起此行的感受說:“田野荒蕪,由兵興以來,人民死亡,或流徙他郡,不得以歸鄉里。骨肉離散,生業蕩盡,此輩寧無怨嗟?”(《明太祖實錄》卷二十)當時史書也記載,“兩淮以北,大河以南,所在蕭條”,“長淮南北,悉為丘墟”(《元史》卷一八六,《張禎傳》),由於“民多逃亡,城野空虛”(《明太祖實錄》卷三十四),大片土地荒蕪,至洪武改元,鳳陽府已是“十年之間,耕桑之地變為草莽”(《明太祖實錄》卷五十一)。

在大明開國之際,鳳陽縣的本地居民僅有三千三百二十四戶(《中都志·戶口》,引自陳梧桐《洪武大帝朱元璋傳》),不到一萬六千六百二十人。整個鳳陽府人口不超過十三萬,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僅為五人。處處殘垣,村村寥落,這當然讓朱元璋心中十分不舒服。 要復興經濟,首先得有勞動力,為了迅速改變家鄉面貌,開國之後,朱元璋在鳳陽組織了好幾次大規模的移民。其中最大的一次是洪武七年朱元璋“徙江南民十四萬實中都”。這是明代歷史上,政府用行政手段移民數量最多的一次。 除了這次外,比較大規模的還有從山西遷來的移民。洪武六年十月,“乃命指揮江文徙其民(山西北部諸地之人)居於中立府,凡八千二百三十八戶,計口三萬九千三百四十九”(《明太祖實錄》卷六十二)。

總計洪武年間的移民,達到六次之多,數字大概在二十萬到三十萬之間。這麼龐大的數字在明代移民史上乃至中國移民史中,都是極為罕見的。 除了普通移民外,鳳陽還有龐大的駐軍。據《明史·兵志》記載,洪武年間總計鳳陽府各州縣共駐軍約為六萬四千九百六十人,與家屬合計,則有軍籍移民十八萬八千人。這樣算來,洪武年間鳳陽府接受的移民總數近四十八萬八千人(其中民籍移民三十萬,軍籍移民十八萬八千)。而我們前面提到,洪武之初,鳳陽府人口不過十三萬。外來移民人口是本地人口的三倍有餘,共佔移民後的鳳陽府人口總數的80%。 沒多少人想到兔子不拉屎的鳳陽來,朱元璋自有他的辦法。洪武時人胡幹在浙江人吳季可的墓誌銘中提到這次移民。吳氏為浙江蘭溪人,“洪武八年春,有旨遣貧民無田者至中都鳳陽養之,遣之者不以道,械系相疾視,皆有難色,獨公所遣,掉臂走道上。公且戒其子,宜體上德意,無以私廢義公臨事有為,類多如此”(胡幹《胡仲子集》,《吳季可墓誌銘》)。從這個記載,可見此次移民的強迫性和殘酷性。

第二項政策是減免賦役。洪武十六年,朱元璋有一次閒著沒事,再次翻閱劉邦傳記,發現劉邦當了皇帝后,曾免了他家鄉的賦役。想想自己上次只免了老鄉們十年賦役,明顯沒有劉邦大方,於是再發諭旨: 鳳陽實朕鄉里,陵寢在焉。昔漢高皇帝豐縣生,沛縣長,後得了天下,免其豐沛二縣之民糧差。今鳳陽、臨淮二縣之民,雖不同我鄉社,同鍾離一邑之民。朕起自臨濠,以全鄉曲。鳳陽府有福的來做我父母官,那老的們生在我這塊土上,永不課徵。每日間雍雍熙熙吃酒,逢著時節,買炷好香燒,獻天地,結成義社,遵奉鄉飲酒禮。 (《鳳陽新書》卷五)細細推敲這份聖旨,朱元璋所免的,是“那老的們生在我這塊土上”的土著人口的賦役,對外來人口並不普免。另外一份聖旨中,也可以驗證這個結論。那是二十九年正月二十八日發布的一道聖旨:

或有人言,亦有非土民當籍土民之時,有等買囑官吏,詐稱土民而在籍者……今命戶部差人著落鳳陽府,精清土民,非土民者,許里甲人鄉人出首到官,賞鈔五十錠。詐稱土民,治以重罪,能自首者,與免本罪。 原來,由於朱元璋對土著居民實行優惠政策,於是許多外來移民買通官吏,冒充土民,以享受免賦之權。由此更可證明朱對家鄉的免稅政策只針對自己的老鄉,並不惠及外來移民。很多史籍關於這一點的記載都是錯誤的。 比如《明史》卷三記,洪武十六年三月丙寅,“复免鳳陽、臨淮二縣民徭賦,世世無所與”。談遷的《國榷》卷七說:“洪武十六年三月甲辰,永免鳳陽、臨淮二縣徭賦。”這一系列記載,都誤會了朱元璋的本意。其實朱元璋要突出的,只是他老鄉們的特殊地位。

第三則是興修水利。興修水利是一項全國性政策,但朱元璋對鳳陽的水利建設情況卻特別重視。在乾隆《鳳陽縣志》中記,早在洪武八年,他就特別派兩位侯爵康鐸、俞春源親自抓鳳陽水利建設。 在朱元璋之後,歷代帝王也以鳳陽“皇業所基,祖陵所在,視他地方不同”(《明憲宗實錄》卷二七五),在興修水利上特別重視。 第四是發展交通。朱元璋開闢了從鳳陽到南京的驛道,設二十站。整治了“道狹而竣”的清流關,使鳳陽的交通條件大大改善。 除了各項特殊政策外,朱元璋在此興脩大量工程,對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中都罷建之後,朱元璋還在鳳陽繼續修建皇陵、十王四妃墳和龍興寺等,工程浩大,動用人數眾多。在中都營建期間,朱元璋曾於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十一月“詔建公侯第宅於中都”。中都罷建之後,因為朱元璋鼓勵開國元勳們退休回鄉,所以公侯府第建設並沒有停止。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八月,朱元璋特賜給公侯每人鈔一萬錠、銀五百兩為買木僱工之用,“俾還鄉建第宅”。一時鳳陽數百里之間,“風雲之彥,星羅棋布,於數百里間,王侯之家,甲第相望,冠蓋如雲……可謂盛矣”(光緒《鳳陽縣志》卷十)。大批淮西功臣來到鳳陽居住,日常消費巨大,不可避免地帶動了鳳陽當地商業、建築業、服務業的發展。 朱元璋的特殊政策,確實收到了明顯效果。鳳陽人口大幅度增加,已經荒蕪許久的鳳陽土地又出現了“一郡桑麻翠如洗”的興旺景象。很多荒田被開墾出來,土地數量達到了四十萬頃。明代以稅糧多少來劃分府縣等級,二十萬石以上為上府,十萬石以上為中府,十萬石以下為下府。洪武八年,鳳陽府在減免了很多稅糧的基礎上,歲收仍超過二十萬石,又成為富庶繁華的上府。鳳陽的臨淮關“居民稠密,商賈輳集”,成為一個重要的商業城鎮。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