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朱元璋

第86章 第五節“激進主義”的“幼稚病”

在全帝國范圍內掀起這樣疾風驟雨式的群眾運動,朱元璋自然有他的想法。在一則命令中,朱元璋宣布了他村長式的設想:“如果天下百姓都聽我的,認認真真照這個命令辦,那麼不出一年,天下的貪官污吏都變成好官了。為什麼?因為良民時刻監督,壞人不敢胡作非為,所以各級官員都不得不做好官、做好人。” 在另一個地方,他這樣說:“嗚呼!所在城市鄉村耆民智人等,肯依朕言,必舉此行,即歲天下太平矣。” 這當然是典型的“如果……就”的邏輯。依靠社會底層來監督官員,這樣思路無疑是正確的,問題是,朱元璋沒有認真考慮把這種監督機制化,常態化,而希望僅僅用一次群眾運動來解決所有問題。 “激進主義”在中國這個“中庸”大國里有著十分深厚的土壤。 “激進主義”是一種“幼稚病”。就像熱戀中的青年男女相信只要有愛情,兩個人身上其他的一切不諧調都不成問題一樣,政治上的“激進主義”者也相信,道德激情可以擊敗一切不義,只要在政治操作中傾力貫注和絕對恪守道德原則,實際政治中的任何困難都不難克服。看事過易、意氣用事、態度偏激、思想狂熱、喜愛暴力是它的特點。它拖累著中國政治一直不能脫離中古式“倫理政治”範疇而進化成“世俗理性政治”。

“理性”並不是朱元璋先天素質中的缺項,他在戰爭中頭腦之清醒,次序之清楚,充分證明了他理智的強大。然而,越到晚年,他的政治思維中“激進主義”的狂想就越來越成為了主旋律。 畢竟,朱元璋是人而不是神。在群雄並起的強大壓力之下,他能強迫自己每分每秒都恪守理性的指揮,在重重困難中苦心孤詣尋找那條唯一的生路。登上帝位後,雖然他一再提醒自己要“小心”、“謹慎”,然而由於外面的壓力都已消失,天性中那長期壓抑著的“急躁”、“竣切”還是不可避免地浮出水面。而屠戮功臣、牢獄百姓之順利之容易之幾乎沒有遇到反抗,又大大強化了他的自信心和浮躁感。 坐踞極尊、四周毫無約束,這種地位對人性的腐蝕朱元璋也不可能避免。於是,一方面,他仍然能兢兢業業、宵衣旰食,強迫自己忘我工作,另一方面,他卻沒有能力再把那個強大而盲目的“本我”壓制回“理性”的控制之下,反而越來越為“本我”而控制。性格中天生的“狂暴”與鄉村視野中天然形成的“泛道德主義”傾向與“權力萬能”幻象合流,造成了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的現象:皇帝坐在九重之上,伸出手來在最低的草根階層裡放了一把火,異想天開地希望用局部的“無政府主義”這把烈火來徹底燒毀官僚主義的土壤。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