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朱元璋

第78章 第二節大明第一文學家

第二階段是漸起輕視之心,言辭不再卑遜。 朱元璋原本大字不識幾筐,隨著身邊的知識分子越來越多,在他們的熏陶下開始有計劃地讀書,博覽經史,學做文章,漸漸地登堂入室。他發現,原來知識並不那麼高不可攀,只要下功夫,他朱元璋一樣可以通古博今,甚至寫出像模像樣的文章。 隨著自己文化水平越來越高,了解了知識的堂奧,朱元璋對知識分子的迷信之心漸淡。他發現,知識分子們既有突出的長處,也有明顯的短處。長處是知識廣博,足智多謀,弱點是多謀寡斷,缺乏行動力。朱元璋明白了為什麼人家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他們做事畏手畏腳,條條框框太多,缺乏膽氣魄力,只會做君子,不敢當小人。所以他們難以獨立成大事,只能追隨自己尋找功名富貴。真正的英雄,還得數他和劉邦這樣的大老粗。明白了這一點,朱元璋漸起對文人的輕視之心。

開國之後,他在給宋濂的誥命中,這樣坦率地談到對宋濂的真實看法: 爾濂雖博通今古,惜乎臨事無為,每事牽制弗決。若使爾檢閱則有餘,用之於施行則甚有不足。 (《明太祖集》卷三)他認為宋濂雖然博古通今,學識出眾,但缺乏決斷力和執行力,辦不了什麼實際的事情。 這樣的話,朱元璋在開國前是絕對不會說的。對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尚如此評價,別的文臣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事業的順利,使朱元璋不可避免地自我膨脹起來。 隨著政權越來越穩定,大家都認識到天下姓朱已經沒有任何疑問。朱元璋不用再像以前那樣費力地去尋訪、邀請,多如牛毛的知識分子就主動滿懷熱情地依附到朱家政權這張皮上。朱元璋廣泛興建的學校系統已經開始培養車載斗量的文化人,一時間知識分子極大豐富,似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他們在朱元璋眼中的價值也越來越低,他對他們的整體態度也越來越輕慢。

洪武七年,朱元璋的一位貴妃去世。貴妃相對皇后,是小老婆。按古禮,庶母死,子孫不需服喪。朱元璋十分喜歡這位妃子,要求孩子給她服喪。文臣們紛紛上書,反對他更改古禮,朱元璋因此寫了篇《孝慈錄·序》,大罵這些知識分子“迂儒”。說他們只知道死讀書,讀死書,以古非今,而不知道審時度勢,現實靈活地處理問題: 今之迂儒,止知其一,不知其二,是古非今,昭然矣。 又說,這些人其實不過是一群廢物,做不出什麼好事來,警告後世君主不要過於聽信他們: 朕觀宮生之君,好內山林之士,任為股肱爪牙,暴貴其身,致君牽製文義,優游不斷,國之危亡,非迂儒者誰?其喪禮之論,時文之變態,儒乃不能審勢而製宜,是古非今,灼見其情,甚不難矣。

通過這些痛快淋漓的斥罵,朱元璋將那些“山林之士”貶低成一群廢物,警告後世君主不要過於聽信他們,以防“牽製文義,優游不斷”。這裡面,有對知識分子弱點的灼見,更多的是一竿子打死的偏見。 不但對知識分子的政治能力不屑一顧,對於文人學士們的文字本行,朱元璋也越來越敢於評頭品足,揮斥方遒。朱元璋雖然中年之後才開始學習寫文章,但因天分不錯,常有出色之作。他的一些文字雖粗頭亂服,卻風格獨特豪邁,氣勢吞吐千古,在古今帝王中獨樹一幟,他也頗以此自矜。洪武七年,朱元璋舉行詩文大會,命文臣們作《閱江樓記》。讀完之後無一當意者,於是親自動手,寫了兩篇,給文臣們做示範。 大臣們當然讚頌佩服不已,朱元璋照單全收,洋洋自得地登上了大明第一文學家的寶座。不久之後,對當代文壇第一人的地位也不滿意了,寫了《駁韓愈頌伯夷文》、《辨韓愈訟風伯文》等文章,開始對中國文學史的顯赫人物韓愈、柳宗元大加批駁,說韓愈對於“格物致知,尚未審其情”,說這些文人只會講究詞藻,不通人情物理。儼然以帝王之尊,指導天下文人如何寫作,文章強詞奪理,滿紙咄咄逼人的霸氣,高己卑人、予智予雄於此達到了極點。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