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朱元璋

第75章 第六節我造反有理,你造反有罪

理論構建到這兒,朱元璋發現他遇到了一點難題: 他本人就是大元王朝的推翻者。他食元朝之毛,踐元朝之土,世受元朝雨露之恩,卻起兵打倒了大元王朝,這怎麼解釋? 雖然誰握住了刀把子誰就有了話語權,要把這個道理講圓滿,也實在太考驗人的智商了。 朱元璋開始是這樣解釋的:他當初參加起義,只是為了吃飯活命,並不是為了推翻元朝。他不斷強調自己加入起義軍實在是迫不得已,是人生的一大污點。他說自己加入起義軍是“昔者朕被妖人(紅巾軍)逼起山野”(《與元臣禿魯書》)。他又說:“朕本淮右布衣,暴兵(紅巾)忽至,誤入其中。”(《明太祖實錄》卷三七)在《皇陵碑》中又說:“元綱不振乎彼世祖之法,豪傑(那些起義領袖)何有乎仁良(也沒什麼好東西)。”他寧肯降低自己參與造反活動的意義,也不能給臣民作壞的榜樣。

後來他又進一步解釋,說他起兵之時,元朝已經失去天命,土崩瓦解了。他動不動手,元朝都注定要滅亡了。他的原話是:“盜賊姦起,群雄角逐,竊據州郡。朕不得已起兵……當是時,天下已非元氏有矣……朕取天下於群雄之手,不在元氏之手。” 也就是說,元朝的滅亡跟他沒什麼關係。他參加起義,不是為了推翻舊王朝,也不是為了當皇帝,而是因為實在不忍心看人民遭受痛苦,要拯萬民於水火。他取天下,是從群雄之手,而不是元朝之手。 這兩種解釋似乎還不圓滿,到了編寫《大誥》時,朱元璋又發明了“殿興有福”理論。他天才地將起義者分為“首亂”者和“殿興”者兩部分。首亂者,就是帶著造反的那一批人。而殿興者,就是他這樣半路參加起義的人。

《御製大誥三編·造言好亂第十三》中,朱元璋說:“元政不綱,天將更其運祚,而愚民好作亂者興焉”——因為天下無道,所以愚民作亂。 朱元璋認為,帶頭作亂者都是忘恩負義、膽大妄為之徒,注定沒有好下場,這就是所謂“殃歸首亂”。 朱元璋還舉大量的例子來論證他的觀點:歷代大型農民起義中,最早揭竿而起的那批人,確實多數都做了後人的鋪路石,“秦之陳勝、吳廣,漢之黃巾,隋之楊玄感,僧向海明,唐之王仙芝,宋之王則等輩,皆係造言倡亂首者,比天福民,斯等之輩,若煙消火滅矣。何故?蓋天之道好還,凡為首倡亂者,致干戈橫作,物命損傷者既多,比其成事也,天不與首亂者,殃歸首亂,福在殿興”。 至於為什麼首亂不祥呢?朱元璋籠統地解釋說,因為這些人引起了戰亂,造成了流血,老天爺討厭這樣的人。

至於那些後來才參加起義的人,就沒有什麼責任了。因為動亂的大火已經燒起來了,他們再加把火,是為了使火災早點結束,早點還大家以太平,所以“福在殿興”。 這一說法充滿矛盾,既然天下無道,“天將更其運祚”,被推翻是必然的,總得有第一個起來反對它的,儘管他可能不成功,但是其發難之功是不容否定的。但朱元璋稱之為“愚民”,說他們是“作亂”。然而沒有流血,怎麼會推翻無道的舊王朝,又哪來的新王朝?站在“首亂”者的屍體上,享受首亂者用自己的犧牲換來的成果,卻又這樣大言不慚地辱罵他們,實在是匪夷所思。 費盡腦汁,朱元璋的理論其實是要落腳於,萬萬不要第一個揭竿而起。 說他狡猾也可以,說他愚蠢也可以,說他陰險也可以,說他坦率也可以,反正理論構建至此,朱元璋圖窮匕見:不論怎麼說,你們可千萬不要造我大明的反。

為了說服愚民,他又繼續費盡口舌,推導出了寧可餓死,也強於造反之說。他說,元朝承平時,富無旁憂,貧有貧樂。縱有天災,“饑饉並臻,間有缺食而死者,終非兵刃之死。設使被兵所逼,倉惶投崖,趨火赴淵而歿,觀其窘於衣食而死者,豈不優游自盡者乎”? 餓死強於戰死,比起那樣被殺死的,活活餓死還很“優游”舒服,相當享受呢。所以寧可餓死,也不能反抗他的統治。他又從多個側面論證這個主張,說造反其實沒有什麼好處:從亂者並非俱能為人上人,除了那些“亂雄”和文武官吏外,“其泛常,非軍即民,須聽命而役之。嗚呼,當此之際,其為軍也,其為民也,何異於居承平時,名色亦然,差役愈甚”。也就是說,剩下的大部分,打了半天仗,也不過落了個普通軍民,既然這樣,何苦費事一回呢。

他在《大誥三編·造言好亂》一節中說: 且昔朕親見豪民若干,中民若干,窘民若干,當是時,恬於從亂。 一從兵後,棄撇田園宅舍,失桑棗榆槐,挈家就軍,老幼盡行,隨軍營於野外,少壯不分多少,人各持刃趨兇,父子皆聽命矣。與官軍拒,朝出則父子兄弟同行,暮歸則四喪其三二者有之。所存眷屬眾多,遇寒朔風凜凜,密雪霏霏,飲食不節,老幼悲啼,思歸故里,不可得而歸。 不半年,不周歲,男子俱亡者有之,幼兒父母亦喪者有之,如此身家滅者甚多矣。 當初啊,我親眼見著許多大戶人家,普通人家,窮苦人家的人跟著造反。那可相當苦啊:拋棄田地家產,一家老小跟著風餐露宿。早上出去打仗,父子兄弟都去了,回來時,四個人往往死了兩三個。不長時間,這一家就剩不下什麼人了。

他通過這種“親身經歷”來諄諄告誡百姓不要起來造反。 說到這,我們就理解他為什麼討厭孟子了。 他要刪掉有恆產者有恆心理論。朱元璋的理論是,有恆產當然有恆心,但無恆產也必須有恆心。換言之,在朱元璋的統治之下,你即使淪為赤貧,走投無路,也不得起造反之心。 他刪掉帝王必須仁慈,意思是,對帝王,不得有任何要求,什麼樣的帝王,百姓都應該服從。 他不許批評商紂王,並不是朱元璋喜歡商紂王,要像郭沫若先生那樣為商紂王翻案。而是因為他主張,即使皇帝如同商紂王一樣荒淫無道,臣下也不應該批評,更不應該推翻。 歷代皇帝可能也有人和朱元璋一樣,讀了孟子感覺不舒服,不過他們還從來沒有人想到可以閹割孟子。因為孟子是儒學體系的核心,正如黃仁宇所言:“從個人說辯的能力和長久的功效兩方面看,孟子在傳統政治上的地位要超過孔子。”

朱元璋不一樣。對於他這樣赤手空拳開天闢地的人來說,沒有什麼是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的。真正至高無上的是他自己,人世間所有一切,包括所謂真理,都是為他服務的。朱元璋襲用孔孟之道,是因為孔孟之道可以鞏固他的統治。如果不利於他的統治,他當然可以改造它甚至消滅它。對別人來講駭人聽聞的大逆不道,對他來說,卻完全符合邏輯。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