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朱元璋

第69章 第八節“一刀切”必然“一風吹”

在傳統中國,數學是一門不發達的科學。函數、變量、概率之類的概念,對於傳統中國人的大腦來說,是太複雜了點。人們習慣用加減法來思考問題,也就是說,用類推的方式把局部真理擴大到無限。中國的思想家們因此提出了著名的治國理念:一個人只要能修身、齊家,就有能力治國平天下,因為國不過是家的累加。 現代人一眼就可以看出其中的荒謬。當數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時,事物運動的規律就會發生質的變化。這個治國理念就如同天天向遠處望,最終就可以練成千里眼的傳說一樣,是一個永不可及的神話。 問題是,幾千年來,中國人一直是這樣思想的。因此,許多涉及系統論的複雜社會問題在我們中國人這裡根本不是問題,用“只要……就”的公式可以“小蔥拌豆腐”般輕鬆解決,比如我們曾經設想,只要每個人一年植幾棵樹,那麼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問題將不再成為問題;比如只要每個人每天節約一滴水,那麼一年下來將會解決多少人的飲水問題;再比如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就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同理,我國的偉大聖賢們提出,如果老百姓都得到了很好的教化,把思想統一到孔孟之道上來,做大臣的都堅決服從君主,做兒子的都堅決服從父親,做妻子的都堅決服從丈夫,三綱五常,那麼天下就會熙然而治,所有問題都迎刃而解,從而達到理想的堯舜世界。 “人心齊,泰山移。”從這個公式出發,“統一思想”就是治理國家的最關鍵所在。 被這個簡單直接的定理所鼓舞,歷代雄才大略的統治者都為“統一思想”而奮鬥不已。可是很不幸,雖然聖人們幾千年以前就指出了正確方向,可是幾千年來堯舜世界卻從來沒有出現。這都是因為每個朝代,都有那麼些人,不注意自我改造,頑固不化,陽關有路他不走,地獄無門他自尋,不能和朝廷保持高度一致,結果破壞了天下大治的大好局面。

雖然幾千年來在追求理想社會的過程中一次次碰得頭破血流,中國人卻始終不信邪。 之所以不改“思想教育萬能”的初衷,另一方面實在是因為這個方法簡便實用,成本最低。然而,這個方法畢竟是治水中的堵,雖然可收穫一時,卻最終會被證明失敗。 “一刀切”的結局必然是“一風吹”。這是中國式行政之式的弱點造成的。朱元璋的“化民成俗”運動取得的成果十分有限。朱元璋辦學過多過濫,且完全是在政治權力的強制之下辦成,所以,這種學校教育的繁榮是一種典型的虛假繁榮,完全是朱元璋一個人意志支撐的結果。當他的注意力有所轉移之時,學校即徒具形式。 以社學來說,在許多地方,建立之初就是流於形式,只選了校址,花了錢,收了回扣,最後有沒有人來學,卻成了最不重要的事,地方官吏甚至還借辦社學來敲詐百姓,朱元璋自己即說:

有願意讀書而沒有錢的人,地方官不許入學。有三丁四丁而不願讀書的人則愛財賣放,縱其愚頑,不令讀書。有父子二人,或農或商,無暇讀書卻逼令入學。 府州縣各級學校,因為官督力度減弱,往往就有名無實。到後來,許多學校“生徒無復在學肄業,入其庭不見其人,如廢寺然”。朱皇帝大力興辦學校的一時之盛,在他生時即是無根之木,在他死後很快煙消雲散。 “申明亭學習制度”也迅速淪為形式。就像任何用行政力量推行的社會運動一樣,申明亭之製制定不久,就出現種種弊端。其表現是地方官玩忽職守,亭宇不修,善惡不書,剝克老人如賤役;後來雖有忠於職守的知縣,如嘉靖年間淳安縣知縣海瑞、隆慶萬曆之際惠安縣知縣葉春及等人曾曉諭老人,復建申明、旌善二亭,但人亡政息,終無補救。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