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朱元璋

第64章 第三節洪武朝的流動宣傳員

朱元璋“化民成俗”的思路極富前瞻性和現代性。 開國不久,朱元璋出台了“申明亭學習制度”。 洪武五年,朱元璋命全國各鄉各裡都在村頭街尾建造兩個亭子,一個叫做“申明亭”,一個叫做“旌善亭”。前者是召集大家來深入學習皇帝諭旨的地方;後者則類似今天的光榮榜,是為了表揚各村各鄉湧現出的好人好事、揭露各地出現的惡人惡事。 “凡民間有孝子、順孫、義夫、節婦,皆書其實行,揭於其中。”目的是宣傳高尚行為,批評錯誤觀念,幫助人們辨別是非,抵制假惡醜。 為了發揮兩亭的作用,朱元璋規定,每一百戶人家(即每裡)推選一位年高有德之人掌管其事,曰老人。老人每個月的初一十五,都要把全村百姓召集到申明亭來參加學習,主要是宣讀並講解《大誥》、《大明律》、《教民榜》,把皇帝的聖旨和身邊發生的事例結合起來,深入宣傳,使全里人戶知法畏法,不敢犯法。

另外,老人的一項重要任務是講說《宣諭》。朱元璋每個月都要親自寫作《宣諭》一道,提醒百姓在每個月應做的事,由順天府發出,以達於天下每縣每鄉。比如六月份老百姓應繳夏稅了,《宣諭》即提醒眾人須“各守本分,納糧當差”。這一制度成為大明祖制,被後代皇帝繼承了下去。 今天當有重大法規政策出台時,我們在一些城市街頭尚能看到流動宣傳車上架著喇叭,大聲宣讀。殊不知這一做法的專利權也屬於朱元璋。洪武三十年,朱元璋要求每村每裡應該選派一名聲音洪亮的老人,手裡搖動一個裝有木舌的銅鈴,每五天一次,在五更時分,行走在鄉村的街道上,大聲朗誦“六諭”,即朱元璋苦心想出來的六句話:“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這個流動宣傳員的作用是讓農民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啟發和教育,以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正如一部方誌中所說: 洪武初年,皇上親制諭俗“六諭”,令老人執木鐸,於每月朔望及每日五更天將明之時,朗誦於通衢,使老百姓在夜氣清明之際,忽聞此語,冷然省惕,湔洗前非,堅其善行,聖王愛人之心至無已也。 意思是說,每天五更天天還沒亮時,恰是天氣清明人心清醒的時候,老百姓在夢醒之際忽然聽到這些教誨,自然會如當頭一棒,猛然醒悟,良心發現,洗去非心,堅決向善。 “六諭”的內容與今天以標語牌形式樹立於每個小區的家庭美德規範“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十分相似,在流動宣傳的同時,也被製作成臥碑,立於每個村口和居民區裡。 朱元璋主導下的化民成俗工作,不論是縱向看中國歷史,還是橫向比較世界史,都是宣傳教育技術的一大突破性發展。和以前歷代皇帝們軟弱無力的教化方式比起來,他的化民成俗工作更加突出思想性,進一步突出了經常化、制度化。這一運動在城鄉各地廣泛開展,並逐步深入人民群眾的學習、勞動和家庭生活等各個方面。開展得廣泛、深入、紮實,無論在規模、影響和實效上都開創了人類史的先例。

據教育活動開展後各地官員們的匯報,朱皇帝的思想教育活動卓有成效。往年村民酗酒、吵架、偷竊等不文明現象時有發生,而經過教育後,大大減少了。相反討論如何發展生產,如何修路修橋做善事在村里蔚然成風。 各地城鄉環境面貌和人們的精神面貌都發生了深刻而顯著的變化,有效地提高了全社會的文明道德水平。 這些匯報的真實性如何,無法考證。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